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童年》中學生讀後感

《童年》中學生讀後感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67W 次

《童年》中學生讀後感

《童年》中學生讀後感

當細細品完一本名著後,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這時最關鍵的讀後感不能忘了哦。那要怎麼寫好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童年》中學生讀後感,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童年》中學生讀後感1

《童年》是作者高爾基以自己童年爲基礎寫的一部自傳體小說。莫名的竟有一種想哭的衝動

這本小說揭露了俄國沙皇時期的黑暗、殘暴和非人的生活。而高爾基從小就生活在這樣的環境裏,受盡折磨與欺辱,無論是在精神上或是肉體上,都承受着巨大的痛苦。但是高爾基卻沒有對生活失去信心,而是堅強地走了過來。

高爾基他自幼喪父,隨着父親和外祖母來到外祖父家。這一切只是主人公阿廖沙艱哭命運的開始。外祖父家,與其說是家,不如說是人間地獄。外祖父掌管着家裏的一切,脾氣非常暴躁、視財如命,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吝嗇鬼,主人公阿廖沙時常因爲犯錯而被痛打,有時甚至會被打暈過去;兩個舅舅常爲了分家而爭吵、大打出手;家中的女人更是沒有地位,任丈夫打罵,發泄。這一切在阿廖沙幼小的心靈留下了陰影。

之後,阿廖沙離開了外祖父家,獨自一人踏上社會自己謀生去了.其間,他被一些人欺負,嘲笑,歧視等等。比如,他在船上工作完後看書時被監工發現了,監工就會不分青紅皁白的將高爾基毒打一頓;在他沒有住處時就只能睡在馬路上,這時就會有一些人欺負他,嘲笑他。凜冽的寒風使他直打哆嗦,酷熱的烈日使他汗流頰背。這對於一個同齡人來說,想必沒有一個人可以做得到。然而,幼小的阿廖沙卻以他頑強的毅力和堅定的信念做到了。他是一個"大寫的人"。雖然他的一生是坎坷的,但他遇到困難從不退縮,想盡一切辦法也要克服。

作爲90後的我們,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我們不愁吃不愁穿,而小阿廖沙卻吃不飽,穿不暖,還要捱打、受欺辱。悲慘的一幕又一幕,讓我情不自禁地會想:假如我們生活在俄國沙皇時期又會怎麼樣?會認爲那根本不是人生活的地方嗎?

時代在不斷進步,但人們卻越發變得懦弱了,遇到困難就想要退縮、逃避或者走捷徑。屠格涅夫說過:“想要得到幸福,你首先要學會吃得起苦。”美好的生活必須有所付出,纔會長久,有所爭取,纔會得到。

現在,我們的祖國繁榮昌盛,我們生活在如此幸福的一個時代中,做着一個個“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小公主,小皇帝。家長視我們爲掌上明珠,“捧在手裏怕丟了,含在嘴裏怕化了”。在這種愛下長大的90後,都缺乏獨立堅強的精神。阿廖沙十一歲已出去打工,去闖世界;而我們則呆在家看電視,玩電腦。溺愛是一種錯愛,用溺愛澆灌的樹苗怕風怕雨,輕易就會倒下;用挫折哺育的樹苗天不怕地不怕,無堅不摧。我們依賴父母家人,殊不知依靠一個人,只能依靠一時,不能依靠一世呀!人生的路還很長,需要自己慢慢走.人生的坎坷還很多,需要自己一個一個的克服.這樣的一生才無愧於心啊! 面對困難時我只要想起阿廖沙童年的悲慘遭遇,那一切困難都會顯得微不足道,我便有信心去克服,阿廖沙在這樣黑暗污濁的環境中都仍然保持着生活的勇氣和信心,難道我們不應該比他做得更好嗎?90後,讓我們爭做一名自強不息的少年吧!

《童年》中學生讀後感2

回憶童年,我們的童年是記憶深處的一顆火種,是人生初始的一段陽光,是小巷深處的一首歌謠,是高遠天空的一隻紙鳶。而對於高爾基來說童年他的一段悲慘遭遇,一段深情的回憶。

《童年》是高爾基以自身經歷爲原型創作的自傳體小說。小說寫於1913年,產生在風起雲涌的革命時代。講述的是作家一段沉重的童年往事。小主人公阿廖沙三歲喪父,跟隨悲痛欲絕的母親投奔到專橫、粗暴的小染坊主外祖父家,隨着家業的衰落,外祖父經常毒打外祖母和阿廖沙,狠心剝削手下的工人。甚至因爲阿廖沙染壞了一塊布將他打得失去了知覺。同時他親眼目睹了舅舅們爲了爭奪財產而爭吵鬥毆的情景。這一幕反映了俄國下層人民沉痛的生活狀況。

在外祖父家,阿廖沙認識了佔有特殊地位的“小茨岡”,他懂行能幹,外祖父很器重他。他常常在外祖父打“我”的時候,儘量地用自己的手臂擋着鞭子。他憑藉着他的聰明給這個家帶來了許多快樂,而他卻逃不過死亡的悲慘命運。一次,兩個舅舅和他一起搬運一個十分沉重的橡木大十字架。他絆了一跤,兩個舅舅竟只顧自己保命,他卻被砸死了。佈滿陰霾的日子裏,只有外祖母保護和支持者阿廖沙,使他感受到了溫暖和光明。她給“我”講上帝、鬼神等故事,又常常向“我”回憶起當年“我”的父母相戀、共同生活的情景。

然而生活遠沒有那麼平淡,米哈伊爾舅舅放火燒了染坊,那一次外祖母頭上頂着空口袋,身上裹着馬被,直衝着火跑了進去,抱出了隨時可能會爆炸的硫酸鹽罐子,她又指揮聞訊而來的鄰居,和家人一起撲滅了大火。而“我”卻被舅舅摔昏了過去,甦醒之後,得知納塔利婭舅母死了。災難突如其來的降臨,使“我‘感到了恐懼。逃離恐懼的渴求主宰了”我“,自然想起了”小茨岡“的死。所有這些殘酷的現實令”我“不堪重負。舅舅們分家了,爲了爭奪家產,父子相殘,也因此打傷了外祖母。接着,外祖父就搬家了,”我“對新的生活充滿了希望和新鮮感。阿廖沙認識了”好事情“,但大家都不大喜歡他,把它給攆走了。阿廖沙又和彼得伯伯和隔壁三個小朋友結下了友誼。後來母親回到了家中,阿廖沙也感受到了溫暖。

高爾基向我們展現了他的一段悲慘的童年生活,不是爲了讓我們同情他,而是讓我們懂得:在逆境中,學會堅強。給他力量的正是像外祖母一樣慈祥善良,聰明能幹,熱愛生活,對誰都忍讓,有着聖徒一般的寬大胸懷的人。正如高爾基後來寫到:”在她沒有來之前,我彷彿是躲在黑暗中睡覺,但她一出現,就把我叫醒了,把我領到光明的地方……“也有像”好事情“一樣的普通人把各種生活知識送給了阿廖沙,使他心靈豐富,茁壯成長。高爾基在小說中寫到”但只要知識,就是蜜“這是高爾基的一句名言。它說明高爾基對科學知識的極端重視、尊敬和讚美。

《童年》中學生讀後感3

每一個人都有不一樣的童年,然而,作者筆下的苦難童年深深觸動了生活在幸福時代的我,也讓我體會到在沙俄統治時期黑暗的背景下,人們的艱苦生活以及對生活的希望。

“一種豐富多彩,五光十色,離奇古怪的生活開始了,而且以極快的速度展開了。那段生活,彷彿是有一個善良又極端誠實的天才美妙地講出來的一個悲慘的童話。”這是高爾基以成人的視角對那段悲慘的童年生活做出的深刻概括。童年對於每一個人來說,應當是最美好的時代,但是作者卻用“悲慘的童話”來形容,一種同情油然而生。

故事的主人公阿遼沙年幼喪父,跟着母親過着寄人籬下的生活。母親去世後,他便走上社會,獨立謀生。當我們還在父母的蔭護下,快樂地享受我們單純幸福的童年時,無法想象主人公不僅擔負着一個孩童難以勝任的苦役般的勞動,而且受盡屈辱,飽嘗辛酸的非人般的生活。想到自己經常爲了小小的家務活而叫苦叫累,比起那些生活在社會最底層的同齡人,我的苦累是何等的渺小。在城市生長的我們,是有生來的優越感,還是我們沒有生活的壓迫呢?難道那些貧苦的孩子就不渴望有幸福快樂的童年嗎?相比之下,我們是不是應該珍惜自己幸福的生活呢?有不一樣的童年,但是我們都應該具備純樸善良、吃苦耐勞的品質。

從小我們都是在溫室中長大,受到親人的呵護,彷彿一切都理所當然。看完這本書,我想不是的。主人公阿遼沙從小缺失父愛,受盡冷眼。但是,在他的成長中有一盞一直照亮他敏感而孤獨的明燈,那就是他的外祖母。在冰冷的`世界裏,他只有外祖母的庇護、關心,而且給予他無限的溫情和鍾愛,並對他進行了有益的教導。他說道:“是她對世界無私的愛豐富了我,是我充滿堅強的力量以應付困苦的生活。”我想,有不一樣的童年,但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們更應該懂得感恩。

丘科夫斯基是這樣評論道:《童年》不僅是一部藝術珍品,而且是高爾基的傳記,是他全部創作的註解,對於我們來說是極爲珍貴的。我認爲書中對每個人物的描寫,都令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像是吝嗇殘暴的外祖父、貪婪自私的舅舅們、樂觀純樸的小茨岡、慈愛善良的外祖母等等,然而,我認爲每一個人物已不再是單純的個人,而是某一類人的代表。作者從不同的視角寫到當時社會的腐朽黑暗的一面,同時也代表了處在社會最底層的農民向反動沙皇發出反抗的呼聲,是勞動人民美好的品質喚起了我們對生活的熱愛與希望。

是的,無論在哪個時代,競爭激烈、弱肉強食的社會都是無法避免的,但我們應從中學到的是,即便在物慾橫流的物質世界,我們也應當避免精神的缺失。《童年》更賦予我更深的精神內涵——善良、耐苦、感恩!

不一樣的童年,但我們都擁有一樣的優秀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