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一地雞毛》讀後感範文(精選7篇)

《一地雞毛》讀後感範文(精選7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3W 次

《一地雞毛》讀後感範文(精選7篇)

《一地雞毛》讀後感範文(精選7篇)

當品味完一本著作後,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東西,需要好好地就所收穫的東西寫一篇讀後感了。那麼讀後感到底應該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一地雞毛》讀後感範文(精選7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一地雞毛》讀後感1

在上班的公交車上把劉震雲的《一地雞毛》看完了,對於故事本身來講放在今天算不上什麼,無非就是在改革開放初期一對生活在北京的小家庭的小市民生活,無非就是家長裏短。故事是由小林排隊買的豆腐忘放冰箱展開了,一開始就說明這些都會是一些小如芝麻的事情,小林老婆調動工作,孩子上幼稚園入托,老家來人,小林幫以前的同事賣鴨子收錢,雖然都是些雞毛蒜皮的小事,當中也穿插了些人情事故,如此而已,但生活無非就是由這些瑣碎的事情組成。而小說中也暗指當時的收禮成風,以權謀私等不良社會風氣。家家有本難唸的經,我想《一地雞毛》可以看成是80年代初期成千上萬個家庭不同生活的縮影。正應了莎士比亞那句經典名言,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如今看他的小說《我叫劉躍進》雖然多了一些時尚的元素在裏面,可是他的寫作風格還是大抵如此,感覺幾十年沒有什麼變化。而他現在的作品也經全然沒有他有寫《一地雞毛》時的那種人文關懷,更多的對於低層人民的生活只停留在了表面。可能和現在劉震雲身份的變遷也有關係吧,當年相信他寫《一地雞毛》的時候可能一如他小說的主人公一樣,是剛剛從農村轉爲城市人的開始,所以寫起來也更加得心應手,一針見血。而現在的劉老師是知名作家,編劇。現在過的生活和所入社會地位已全然不同。不可同日而語了。

讀他的小說和讀餘華的小說感覺是不一樣的。總之感覺《一地雞毛》所要表現的東西更加直白些。所要表達的意圖更爲直白些。

  《一地雞毛》讀後感2

最近拜讀了劉震雲先生的《一地雞毛》,這是一本不錯的書,說是短篇小說,思想卻很綿長,平凡的語言敘述着雞毛瑣事,大學畢業的小林和小李進了一家不錯的單位,純真的小林灑脫不羈,文靜的小李眉清目秀,美好的愛戀眷屬在單位的筒樓裏,和別人同住,共用一個衛生間也沒有可在意的。

然而隨着小孩子的出生,擁擠、拮据的生活尾隨而至,小林不在意氣風發,小李不在溫柔婉約,他們操心的是孩子的牛奶太貴,晚飯的白菜哪裏買便宜,共用的衛生間不在整潔,孩子的哭聲和音樂聲交織出焦躁、煩擾的情緒,這些生活瑣碎的雞毛磨去了他們的驕傲,逼迫着他們墜入世俗。文中對我印象最深的是小林半夜做了一個夢,夢中他夢見自己睡覺,上邊蓋着一堆雞毛,下邊鋪着許多人掉下來的皮屑,柔軟舒服,度年如日。

又夢見黑壓壓無邊無際的人羣向前涌動,變成一隊隊祈雨的螞蟻。懷揣着夢想的小林在社會上摸爬滾打幾年後夢想變成了一堆雞毛,真是讓每一個人唏噓不已。這其實就是麪包和自由的選擇題,假如你選擇了麪包,便就要在柔軟的雞毛中尋找藉口。

文章的結尾很是耐熱尋味,曾救過小林老師的過世,小林爲此難過了一整天,但是他坐上班車後卻想到的是家裏的大白菜。

我們不能評價小林好與不好,但是他的生活卻給我們作出提醒,提醒我們想要怎麼度過自己的生活。我想這也是劉震雲先生寫這篇文章目的所在。生活有許多種,最重要的還是自己的選擇。

  《一地雞毛》讀後感3

這是一部非常耐人尋味的小說,雖說講的只是些許生活瑣事,但我看到的,是生活與理想相遇的時候我們又能不能堅守自己的內心呢。

主人公小林在初出社會的時候還是一個頗爲稚嫩的青年,每天上班不修邊幅,也不懂得官場上、社會上的“道理”,但三年之後,他發現別人都升職、有房子、有錢的時候,他卻還在原地踏步,本來他還有理想有追求的,但最終也不得不因爲經濟條件差而幫着曾經是一個詩人的同學賣白板鴨。

他從有理想有追求變得世俗而墮落;從不願送禮到最後自己也享受着查水錶老頭送來的微波爐,在《一地雞毛》中,完成“蛻變”的不僅是小林,還有小林的妻子,短短几年由溫柔婉約的女大學生變成偷水的家庭主婦,生活的瑣碎和重壓,這個社會的主流價值觀已經將他們那時的夢想磨得粉碎,生活中無非剩下好單位、與保姆的衝突、買菜、給女兒找好學校等等。

文中有一句話是這樣的“什麼宏圖大志、什麼事業理想,那都是年輕時候的事,大家都這麼混,不也活了一輩子。“

看到這,彷彿看到了未來的自己,有很多時候真的很難保證自己能不免俗地站在這個物慾橫流的時候而不至於趴在那一地雞毛上。年輕的我們仍會嫉惡如仇,看到一些黑暗的事,我們也會義憤填膺地想盡自己的力量去改變這些事,即使我們可能知道這些力量微不足道;看到一些人急於拙劣地展現自己的時候,我們會投向不屑的目光。可能在他們眼裏,我們是幼稚、天真,那同樣地,他們在我們眼裏也是投機取巧。我不敢說哪個高尚哪個卑鄙,因爲我也不能保證自己以後不會變成那一片黑壓壓的螞蟻中的一員。

如果做不到“十年飲冰,難涼熱血”,那我寧願變得慢一點再慢一點,我不願那世俗的外衣那麼快地就遮蔽了我那些看起來無謂的精神追求。

生活中的物質追求如同一個黑洞,精神上的'匱乏使人陷入瑣屑的洪流,宏圖大志、事業理想在麪包面前微不足道。

希望我們不會變成這樣的人——整天在一地雞毛裏面掙扎、忘了自己的精神追求的人。

“既豔羨物慾橫流的生活,又拋不下精神世界的追求,最終也不過就這樣地淹沒在世俗中,也變成了那千篇一律的黑壓壓中的一員。”

  《一地雞毛》讀後感4

太陽靜悄悄的從東方升起,雖然是冬天,寒風呼呼的颳着,但陽光還是透露着絲絲的暖氣。

不想早起的我在被窩裏拿起了本名叫《一地雞毛》的書讀了起來。《一地雞毛》中用簡潔,平常的白話描繪出一幅幅家庭的場景。讓我讀後深有感觸,起初小林那純真的內心在經歷了數年的社會風氣的洗滌之後也變的圓滑,世俗了。而小林老婆從沒有結婚之前的一個文靜,不愛說話不愛打扮,眉目清秀的姑娘變成了一個愛嘮叨,夜裏偷水的家庭婦女,是什麼讓作爲大學生的小林和小林老婆,從昔日的宏圖大志變成了庸俗甚至卑瑣的地地道道的小市民那?我想這就是那看似雞毛蒜皮的社會現象的所起的作用吧。大學生面對這些世俗又能如何那?以他們這些年的變化,所反映的社會的黑暗,庸俗的社會風氣,瑣碎的,庸俗的社會風氣壓的大學生喘不過氣來,很容易就會被世俗化。大學時代的理想也會隨之拋到九霄雲外。看來社會風氣對於一個人的影響是很大的。就像這位“小李白”,一個有才,又勤快的還帶有一點豪放灑脫的人最後還不是賣起了板鴨,從之前的很有詩意,每天寫幾首詩,到後來的操着大嗓門叫賣,已沒有了當年的暖暖爾雅,現在的滿嘴髒話與大學時代的“大詩人”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什麼理想,抱負,早就沒有了蹤跡。以前的奮鬥目標也已變了,變得更現實,更實際了。感慨之餘我不禁害怕起來,社會就像是一個大染缸,等到進入社會之後就會被染得面目全非,我們這些在校的大學生難到也要被這些世俗變得連自己也不認識自己了嗎?我們這些即將畢業的大學生們有將何去何從,難道真的要變成他們那樣嗎?難到也要淹沒到這黑鴉鴉的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的人羣之中嗎?我想大多數的人都不會甘心的。現在的我們在學校,暢談我們的夢想,在爲我們的明天而一步一步的奮鬥,讀者一頁一頁的詩詞,學者一首首流行的歌曲,跳一支一支不太優美的舞蹈,繪畫着我們走過的逝水流年。回首過去在教室裏用心的學習,讀書,雖然艱苦,但很充實,回憶起來還是很美很甜。展望未來更是光陰似錦爲夢想堅持不移,滿懷大志,但讀完這篇文章才懂得,原來現實是那麼的不如人意。我們的夢想還能實現嗎?我還是堅信,有理想的人會活得更好,我不願重蹈覆轍,走前面大學生的路。就像現在熱播的電影《老男孩》,讓大多數的80後認識到,原來夢想是可以追求的。多少人停住了腳步,多少人注視着電視,多少人爲他們流淚,爲他們鼓掌。他們爲自己的夢想奮鬥了,也實現了夢想。是他們讓我們這一代人看到了希望,爲自己的夢想而奮鬥的希望。歌曲《老男孩》則唱出了我們這一代人的心聲。也告訴我們這些即將進入社會的大學生,不能放棄了自己的夢想,更不能隨波逐流,相信我們這一代會經得起考驗的。爲社會注入新的生機,新的力量。 來吧,爲我們的夢想而加油,努力吧。

  《一地雞毛》讀後感5

讀過劉震雲先生的《一地雞毛》後,總是覺得心裏隱隱有些害怕又覺得很不是個滋味。這種感情的出發點,我想是與小說中所展現出的主人公的生活有關吧。最初上大學時的主人公小林夫婦便同現在還處在這個階段的我一樣,有着事業心,有着想奮鬥的目標,有着對未來真切美好的期望。但後來的他們從上學時期的單純蛻變成了以後的世故,圓滑。雖然我知道他們也並不喜歡蛻變成這樣的自己,但在那樣的社會環境下的他們的變化一定會是一種不可避免。書中的那些真真切切平凡卻一定會存在的小事都讓人覺得真實。從那些事中一點點體現出來的他們的改變讓我想到自己也一定也會經歷這些事情,自己也許也會因此而改變心境,忽然那些本來知道卻一直在逃避的真相就這樣直白的展現在自己面前,不自覺的便對這未來害怕起來了。即使我知道,如果一件事情被叫做未來,那麼它一定會到來。

劉震雲先生是位很會講故事的人。不記得是誰對他作出這樣的評價,但我也這樣覺得。令一直都喜歡讀言情小說的我在讀小說時將小說沒有間斷的酣暢的讀至結尾最後一句,竟都沒有冒出什麼不想讀的念頭,而小說其實也只是簡單的用流水賬般的文字介紹出那些排隊買豆腐,與老婆吵架,老婆調動工作,排隊賣白菜,孩子入托,拉蜂窩煤,每天上下班等等的瑣事小事,簡單平實的文字卻緊緊的讓人想要關注這對夫妻生活的發展,想要知道他們的日常,我覺得這也是劉震雲先生小說獨特魅力的所在。

在小說中講“兩人都是大學生,誰也不是沒有事業心,大家都奮鬥過,發憤過,挑燈夜讀過,有過一番宏偉的理想,單位的處長局長,社會上的大大小小機關,都不在眼裏,哪裏會想到幾年之後,他們也跟大家一樣,很快淹沒到黑壓壓的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的人羣之中呢?”這是書中小林對自己的一番開導,生活過的即便不如意,日子也還是要照常過下去的。他講他過去的宏偉理想是幼稚不成熟,不懂得事物的發展規律。現在的他的蛻變是種成熟下的進化,於是像是忘記了他原有的精神世界般的又開始只想着明早買豆腐這樣的瑣事了。社會真的會將一個人的棱角和理想打磨成這樣麼?答案好像很簡單,一旦進入社會的我們很容易便被這個社會弄得世俗化。就像小林大學時期的“小李白”,那樣一個有才,有勤快的還帶有一點灑脫豪放的人,最後還是賣起了板鴨,從前的詩意,每天寫詩的附庸風雅,到後來也變成操着大嗓門的叫賣。同當年溫文爾雅詩人的鮮明對比,這樣社會環境下的理想,抱負便消失了蹤跡,而變得實際。而社會和生活又怎麼會不實際呢?小林說的“古今將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沒了”即便說的很阿Q,但也確實是一種很好的生活心態。

印象最深的還是後來小說中小林半夜做的一個夢。夢中他夢見自己睡覺,上邊蓋着一堆雞毛,下邊鋪着許多人掉下的皮屑,柔軟舒服,度年如日。又夢見黑壓壓無邊無際的人羣向前擁動,又變成一隊隊祈雨的螞蟻。有人說小林這樣懷揣這夢想的大學生在社會上打滾幾年後夢想竟然全都變成一地雞毛,這樣實在太可怕了。我倒覺得,這其實就像是麪包和自由的選擇題一樣,如果我們爲了有面包的生活,便就要在柔軟的雞毛中找尋藉口。

小說的結尾描述到曾救過小林的老師去世了,小林爲此難過一整天,但坐上班車,想到的確是家裏的大白菜,他想:“死了的已經死了,活着的還是先考慮大白菜的好。”讀到這裏我們能說小林是不好的嗎?其實我倒覺得好不好並沒有什麼明確的定義,這是他生活迫使他的選擇,他沒有錯,只是他的生活在給我們作出個提醒,提醒我們想要怎樣度過你的生活。我想這也是劉震雲先生塑造這樣的一個角色的意義吧。想到這裏,讀本文最初時候的害怕也就消失了。因爲我知道我會好好過好我要的生活,《一地雞毛》中的小林像是我的警鐘一樣,畢竟,生活有很多種,最重要的還是看你自己要怎樣活。

  《一地雞毛》讀後感6

“啤酒雖然奪了過去,但小林腦袋已經發懵,這天夜裏睡得很死。半夜做了一個夢,夢見自己睡覺,上邊蓋着一堆雞毛,下邊鋪着許多人掉下來的皮屑,柔軟舒服,度年如日。又夢見黑壓壓無邊無際人羣向前涌動,又變成一隊隊祈雨的螞蟻。一覺醒來,已是天亮,小林搖頭回憶夢境,夢境已是一片模糊。”

生活中的物質追求如同一個黑洞,精神上的匱乏使人陷入瑣屑的洪流。人的頭腦中無時無刻不是牽掛着“發餿的豆腐”、單位裏的人事評調、每天的啤酒和燒雞……宏圖大志、事業理想在麪包面前微不足道。

吃喝拉撒睡等關乎人眼前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淹沒了是選擇麪包還是選擇自由這個問題。光是爲了追求麪包,人就掉了一身皮屑,哪還有時間和精力去兼顧自由?對於這一隊隊祈雨的螞蟻,堅持纔是問題,堅持站穩腳跟,堅持跟着大部隊前進,堅持不掉隊纔是問題。

看完小說,朋友甲說:“一個滿懷理想滿懷激|情的大學生,在社會上打滾了幾年後竟只剩下一地雞毛。生活瑣事磨平了理想磨掉了精神的事情太可怕了。我希望以後可以搞些純粹的研究工作,離瑣屑遠一點,這些瑣屑讓我害怕。”他正在準備考數學系的研究生。

朋友乙說:“其實,面對生活你有選擇的機會。你可以選擇過這樣的瑣碎的生活,也可以選擇不過這樣的生活。關鍵在於你自己。”

提到選擇,我想到了主人翁小林思想轉變前後的對比。這個對比並不是在《一地雞毛》中出現的,而是在《一地雞毛》的姐妹篇《單位》中。剛開始來到單位,小林學生氣不輕,跟個孩子似的,對什麼都不在乎。經常遲到早退,上班穿拖鞋,不主動打掃辦公室衛生,說話不注意等等。到單位三年才知道該改掉自己的孩子脾氣,而且,悔悟還不是自身的反省,是外界對他的強迫改造。別人入了黨他沒入,別人評了各種職務他還是個大頭兵,別人都有房子了他一家三口還是和另外一家合居一套房子。當小林的目光開始關注別人與自己的物質上的種種差別時,他已經很自然地淹沒到黑壓壓的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的人羣之中了。我不知道是生活出現了問題還是人本身有了問題,是生活太強硬還是人太軟弱?

可是我以爲,生活本不應該出現這樣的選擇。生存爲什麼竟會成爲一種困境?現實與理想爲什麼竟會產生矛盾?在追求物質的同時難道就不能追求精神?物質與精神本身沒有矛盾,產生矛盾的是人自己,人在物慾的不滿足中迷失了自己,卻又不能接受自己放棄精神追求的事實,於是就抱怨麪包與自由有太大的矛盾,兩者必須取其一,於是,大家都找到了只爲麪包而活的藉口,於是大家都睡在雞毛堆裏柔軟舒服,度年如日。

  《一地雞毛》讀後感7

人若會自我安慰,也許會少些煩惱。人若太會自我安慰以致自我放縱,那也許就會變得有些面目全非。現實中我們大多數人是愛憐自己心疼自己的,所以在這個現實到冷漠無情的世界裏,我們大多數人是一撞南牆就回頭,一被蛇咬就處處小心翼翼連井繩都怕的,有些甚至是尚未被撞被咬就小心做人的了。《一地雞毛》中的受過高等教育的男女主角們,沒受過高等教育的小配角們,甚至是涉世未深讀幼兒園的小孩子都呈現出在這片土地上流於世俗的傾向。

小說中對小林老婆小李結婚前的樣子有過詳細的描寫,“小林的老婆叫小李,沒結婚之前,是一個文靜的、眉目清秀的姑娘。別看個頭小,小顯得小巧玲瓏,眼小顯得聚光,讓人見了從心裏憐愛。那時她言語不多。打扮不時髦,卻很乾淨。頭髮長長的。”“她見人有些靦腆。與她在一起,讓人感到輕鬆、安靜,甚至還有一點淡淡的詩意。”可是結婚後的小李呢?計較丈夫買的豆腐餿了,一吵架陳芝麻爛穀子的事都翻出來曬曬;背地裏說小保姆的壞話,猜疑鄰居印度女人,髒話也一個一個落落大方地從嘴裏蹦出來;暗地裏偷水,一滴一滴滴答不出內心的羞愧。“這位安靜的富有詩意的姑娘,怎麼會變成一個愛嘮叨、不梳頭、還學會夜裏滴水偷水的家庭婦女呢?”作者如是寫,我們是不是也會心一驚,回望自己走的路?會不會發現自己變成自己討厭的樣子?可是,這一切的變化由何引起呢?

其實,小說中也有回答。老婆偷水,小林也覺羞恥,三日後停止。老婆細數保姆差錯,小林也會細想到小保姆的不容易。小時候受恩於老師,一直牢記在心,老師來訪,小林也知人應報恩。可見,我們活着,並不是只是無情自私,人性深處也有善根。但現實是殘酷的,由不得你自命清高。老婆換單位只能找人幫忙,孩子上學你得想辦法,別人家長送禮,自己的孩子也不能落下。於是,妥協了,流俗了。該求人的求人了,你不求自有人求;該送禮的送了,你不送自有人送;該像個世俗中人的就流俗吧,反正大家都如此。多好的自我解脫,就這樣在自我安慰中流俗了。

然而,人有時候又是清醒的。夜深人靜時還會反思自己的不對,遇見老朋友時,還會回想曾經書生意氣,揮斥方遒的青蔥年月。在街上碰到“小李白”,小林也是馬上就問“你還寫詩嗎?”,不想遭到同學一陣嘲諷還覺有理。“屁!那是年輕時不懂事!詩是什麼,詩是搔首弄姿混扯淡!如果現在還寫詩,不得餓死?混唄。”“看,還說寫詩,寫姥姥!我可算看透了,不要異想天開,不要總想着出人頭地,就在人堆裏混,什麼都不想,最舒服。”是啊,你還寫詩嗎?你還是那個曾經象牙塔裏的懷夢少年嗎?屁!既然連詩人也墮落爲賣鴨俗人,那我們這些平常之人更應順應生活之流,甘於油鹽醬醋的平庸之中吧。小說後半部分老婆沾單位頭頭小姨子的光而有了便捷的班車,孩子因陪讀而上了別人單位的幼兒園。小李同志開始還生氣地抱怨,本以爲是領導的關心結果是沾別人的光。小林找各種理由安慰着生氣的老婆,就像是給自己向現實妥協找藉口一樣。當同樣的事情再落在孩子身上時,也是生氣憤怒後該怎樣怎樣。爲什麼不反抗?既然嚐到了低頭受惠的甜頭,那自覺顏面受損時自己安慰安慰就好了吧。

小說的點睛之筆莫過於小林家第一次接受別人送的禮,一個價值不菲的微波爐。開始夫妻倆還覺得不好意思,最後一想到微波爐能帶來的好處也就樂滋滋的收下了,還認爲生活自此改變了。如果說之前換單位,孩子入托等事是迫於現實規則,那麼現在不在幼稚,已經成熟的小林也開始主動地利用規則了。生活就像一齣戲,在不斷地練習中教會戲子們“以牙還牙”的套數。

“誰也不是沒有事業心,大家都奮鬥過,發憤過,挑燈夜讀過,有過一番宏偉的理想,單位的處長局長,社會上的大大小小機關,都不在眼裏,哪裏會想到幾年之後,他們也跟大家一樣,很快淹沒到黑壓壓的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的人羣之中呢?你也無非是買豆腐、上班下班、吃飯睡覺洗衣服、對付保姆弄孩子,到了晚上你一頁書也不想翻,什麼宏圖大志,什麼事業理想,屁,那是年輕時候的事,大家都這麼混,不也活了一輩子?”大家都這麼混,不也活了一輩子。

作家池莉說過:“現實是無情的,它不允許一個人帶着過多的幻想色彩。?那無邊無際的事務,瑣碎、浩繁的現實,差不多能夠淹沒銷蝕一切。在它面前,你幾乎不能說你想幹這,或者想幹那,你很難和它講清道理。生活,何止是煩惱。”如果說小林一行人與理想的背道而馳是因爲流俗從衆,那麼我們也應該反思一下這個世界是怎麼了。畢竟,人是社會動物,環境對人的影響也是不可忽視的。

細細算了下,這篇篇幅不長的小說裏包含了看病難,就醫難,攀比心態,找關係走後門,玩忽職守,城鄉差異等衆多問題。從1991年小說發表到今日,這些問題至今並沒有好好解決,有的甚至呈現發酵狀態。這也是今天這篇文章也能引起人們深深共鳴的原因之一。

小林家也算得上中層階級,在其下的還有生活更加困苦的底層人民。比如北京井底人王秀青,當新京報的記者問他住在井下是否有尊嚴時。他說:“尊嚴?分對誰講。像我這樣的人,跟要飯的差不多,尊嚴在我身上談不上。2008年,我在路邊擦車,城管把我抓走,把狗從籠子裏放出來,把我關狗籠子裏,我是想要尊嚴,那時還有什麼尊嚴呢?”我們活着首先需要的就是麪包。在小林想像那個富豪一樣好好招待老師時也知道這一切都需要物質條件。物質條件如何獲得?這不僅僅取決於你的勞動你創造的價值,還倚賴於這個社會的分配製度。

小說中矛盾的癥結所在正是權力的濫用。如果想要辦什麼事,要麼你有權,要麼你用人情或金錢來換取。在妻子吵鬧着要換單位時,小林想的是“我們都無權無勢,兩眼一抹黑,哪個單位會要你?”最後只好找關係送禮。在孩子“入托”問題上,小林夫婦因爲手中沒有掌握“權力”而孩子不能“入托”,可是對門鄰居“印度女人”同樣手中也沒有“權力”孩子卻照樣能夠“入托”,這其中最大的奧祕就在於“印度女人”那個出入神祕的富有丈夫。一個人生活的需求是多樣的,來掌控這些需求的權力也是細碎的。小權利的分散讓人們沒有了對犯罪違法之類的恐懼,也就堂而皇之的用其爲自己謀利了。當人們在生活中領教了這權力的厲害,也學會了利用自己手上或多或少的權力。人與人之間的某種人情世故也由此產生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