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讀《種子》有感

讀《種子》有感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64W 次

曾多次聽過俞正強老師的與講座,每次都是在笑聲與回味中度過。他的與講座不僅幽默風趣,而且有深度與內涵,這次看到了他撰寫的書籍,仍然吸引了我。

讀《種子》有感

俞正強在書中引言中說,教學三十餘年,一直在思考這樣一個問題:如何讓學生喜歡數學?如何有效地破解學生的數學學習困難。這兩個問題,也是我們同行們一直思考與探索的問題。從他的《種子》一書中,或許有一些啓發。

一、如何上好種子

什麼是種子?如何上好種子?這是我一開始翻閱這本書的初衷。俞老師認爲,如果將某一知識系統作爲一棵樹,這棵樹的生長過程表現爲若干節"",那麼一定有一些需要"蒔也若子",充分理透脈絡,一定有一些可"置也若棄",讓學生充分自主。"蒔也若子"的,通常處於起點或節點,謂之"種子","置也若棄"的,通常處於點與點之間,謂之"生長"如以計量單位爲例,一共有八類,這八類中,長度單位是小學生最早接觸的,也是最基本的。因此,長度單位的學習在小學數學中應該具有種子特質。而在這一系列中,第一節的《釐米的認識》無疑是最重要的,也就是所說的種子。而後面的《分米的認識》《毫米的認識》就是生長。如果只在數學知識層面上這三節,就會出現雷同,學生就將會失去興趣。但如果將數學思考部分融合進,那麼這三節就雷同中透出不一樣,學生就會有新鮮感。

那在這麼多中,怎麼判斷一節是種子呢?關鍵是從一個系統的角度思考,整體把握一個知識塊的前生今世與後延。這個過程一定有其發生的基點,發展的節點,這些基點與節點可能就是我們的種子,一定要花力氣,精雕細琢。這些上好了,學生的學習將不會模糊,那麼其他的生長上可鼓勵學生自己閱讀、自己思考,對於學生說,也就不難了。

二、如何面對學困生

在我們每個班,都有那麼幾個學困生,他們雖然聽不懂老師的講,但又必須認真聽,還不能走神,有時想想這些小孩真不容易,而在我們教學中,如何提高學困生的成績也是我們老師頭疼的問題。在我們辦公室內,經常可看到我們的老師後在輔導學困生,教師累,學生煩,關鍵成績還不一定上去。俞老師也講述了自己的親身經歷,對於班上的學困生,他上多提問,不讓他們走神,中多指導,不讓他們掉隊太多,後多補,儘量講懂當天學的東西。兩年下,花了十分多的力氣,孩子終於考了七八十分上初中啦。孩子上了初中後,又打回了原形。這讓俞老師不禁想到,他可以給這樣的孩子補一年,兩年,可補得了三年、四年嗎?我們說,學習的好壞主要還是基於孩子自身的原因。如果教師能與學生一點心的溝通,教師持之以恆的關懷,改變孩子的學習狀態,可能也就水到渠成了。

對於學習困難的學生,俞老師認爲,等待也是一種好辦法。他說了一個這樣的案例。

學生也沒有找人補也就會了。而教師的守候,則給了學生成熟的時間。因此,有的學習困難是暫時的,是由於學生的暫時不成熟而引起的,等一等,不要急着下結論,可能也是個好辦法。

俞老師結合自身的經歷,他說如果要給學困生問題開出一劑藥方:那隻能是四味中藥:即體力勞動一分,拼時間花力氣,大量補,成績短期內會有所提高。價值追求二分,即改變孩子的心,而心的改變是不能急躁的,要慢慢。他認爲,如果我不能改變學生,但至少可以不傷害學生。方法求索三分,即教師要通過與學生對話尋找原因,只要原因找到了,學習困難也就解決了。生命等候二分。(fsir)即學生的學習困難可能既不是方法問題,也不是態度問題,而是生命的成熟問題。教師要耐得住寂寞,要靜待花開,每個孩子總會有屬於他的花期。

三、教師如何反思

教學反思對於教師專業發展的重要性已經越越重要了,反思的內容主要有兩方面,一是教學的得與失,另一方面是關於得與失的原因。能否找到得與失的原因,是影響教師專業發展的一重要因素。一個成熟的專家教師是傾向於從自身尋找原因的,當然也不忽視學生和外在的因素。反之,如果把失誤的原因歸之於學生或客觀因素的老師,專業發展都很難得到發展。教師在反思時,有時會停留在淺顯的表面。比如我們學生常犯的一個計算錯誤,我們的家長和老師包括學生都認爲是粗心,心裏有時還會僥倖說,反正會做,就是粗心了一些。而我們的老師和家長都會跟孩子說細心一點。卻不知只是這樣一說,孩子們還是無所適從,不知如何努力。事實上,孩子計算出錯的原因是多種多樣的,有的是數字抄錯,有的是書寫習慣,有的是進位時的瞬時記憶,有的是口訣誤讀,有的是計算順序,如果我們只是單純歸爲粗心,是很淺薄的,如果教師能讓學生找出草稿紙,尋找到算錯的真正原因,這樣孩子下次粗心的機率就會降低。

我們的教師常常抱怨自己在上面口乾舌燥講,可孩子們在下面卻不聽。或許我們老師該反思自己的設計是否吸引學生,或許思考一下當天孩子也有突發狀況,影響了孩子的學習效果。一味的抱怨與怨天尤人都是不可取的,對教學得失作出正確歸因,這纔是我們教師應有的情懷。我們的教師都希望自己的專業有所發展,但效果不佳。在努力一段時間後,就放棄了專業發展的追求,於是工作就成了一依慣性而爲的工作,失去了樂趣。而要改變這種狀況的唯一方法,就是思考與踐行,將束縛自己的原因去掉,才能破繭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