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幼兒園教案 > 幼兒園中班端午節教案範文(通用10篇)

幼兒園中班端午節教案範文(通用10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9W 次

作爲一名教師,時常需要編寫教案,教案是實施教學的主要依據,有着至關重要的作用。那麼寫教案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幼兒園中班端午節教案範文,歡迎大家分享。

幼兒園中班端午節教案範文(通用10篇)

幼兒園中班端午節教案 篇1

活動目標

1、初步瞭解端午節的傳說及人們過節日中的習俗。

2、培養幼兒對民族文化感興趣。

3、包糉子的材料及方法,幼兒嘗試包糉子。

4、通過參加端午節環境創設,感受參與端午節慶祝活動的樂趣。

教學重點、難點

瞭解端午節的傳說及人們過節日中的習俗。

活動準備

1、包糉子、做香囊所需的材料。

2、活動前請幼兒收集有關端午節的資料。

3、請部分爺爺奶奶參與活動。

活動過程(活動過程的表述不必詳細到將教師、學生的所有對話、活動逐字記錄,但是應該把活動的主要環節很清楚地再現,即開始環節、基本環節、結束環節、延伸環節。注:重點表述基本環節)

到爺爺奶奶家過節。

1、請爺爺給小朋友講屈原的故事,瞭解端午節的來歷。

2、小朋友自由和爺爺交流自己收集的有關端午節的資料。

進一步瞭解端午節時人們進行的一些活動:如賽龍舟、吃糉子、掛艾枝、灑黃酒、掛香囊等。

3、幼兒和爺爺奶奶們一起進行過端午活動。

(1)我給奶奶學包糉子。

請奶奶向小朋友介紹包糉子的材料及方法,幼兒嘗試包糉子。

(2)做龍舟、划龍舟。

和爺爺一起用布和竹棍做成龍舟進行龍舟大賽,請幼兒四五人一組,套上龍舟,進行划龍舟比賽活動,先取到紅綢一組爲勝。旁邊請幾位幼兒爲他們搖旗吶喊。

(3)做香囊活動。

請奶奶示範香囊的做法,把碎布縫成校口袋,放進香料和少許艾草,合上袋子,幼兒學做香囊。

(4)吃糉子,感受節日的氣氛。

(5)和爺爺奶奶再見。

教學反思

1、通過這次活動,使幼兒對端午節的傳說及相關習俗有比較深入的瞭解,孩子興趣濃,熱情高漲。

2、這節課通過三個小活動,讓幼兒與爺爺奶奶的心理距離拉近了,孩子親自參與了活動。鍛鍊了孩子動手能力,增進了他們對民族文化的瞭解。

3、從這次活動整個開展情況來看,我覺得孩子們積極性還是比較高,同時也得到爺爺奶奶的密切配合,但我覺得爺爺奶奶及孩子他們知道的還很欠缺,需要進一步提高。

4、此次活動,自我覺得參與度還不夠,還沒有真正進入角色,還需要我做更深層次的思考,提高對孩子的服務質量。

5、從這節課中,我也有所思,如果讓我在開展同樣的活動,我會採取更豐富的活動形式和內容,積極參與,和孩子們共同學習,共同進步。

幼兒園中班端午節教案 篇2

活動過程:

一、教師出示幼兒用書中划龍舟的圖片,引出活動主題。

教師出示圖片:小朋友,你們知道圖片上的人在幹什麼嗎?什麼節日人們會舉行划龍舟比賽呢?(引導幼兒知道是端午節。)二、引導幼兒瞭解端午節的來歷與習俗。

1、教師:你們知道端午節是怎麼來的嗎?

2、教師請幼兒說一說。

3、教師講述《屈原的故事》,讓幼兒瞭解端午節的由來。

4、教師:端午節爲什麼要划龍舟呢?教師講述划龍舟的來歷。

5、教師:你們知道端午節初了吃糉子、划龍舟之外,還有什麼風格習慣嗎?教師展示艾草圖片,讓幼兒初步瞭解艾草的原因。

6、帶領幼兒學習簡單的端午節兒歌。(兒歌:五月五,端午到,吃糉子,插艾草,划龍舟呀真熱鬧。)

三、讓幼兒完整聽屈原的故事

1、故事中的屈原是一位什麼人呢?

2、他爲什麼要跳江自殺呢?

3、人們爲什麼要包糉子、吃包子和划龍舟呢?

教師反思:

原來端午節是爲了紀念我們國家古代的一位偉人,他的名字叫屈原,他是一位愛國主義詩人,一心爲國家大事擔憂,眼看着國家就要面臨災難卻無法挽救,於是整天憂心忡忡,不久,這位懷才不遇的詩人就跳江自殺了!但是他的屍體一直都沒有找到!他自殺的時候剛好快到五月初五了,人們就把五月初五定爲端午節,在端午節要賽龍舟、吃糉子。賽龍舟是爲了趕跑河裏的魚蝦,怕他們吃掉屈原的屍體,在河裏投包子、糉子餵飽魚蝦,也是怕他吃掉屈原的屍體!由此可見屈原他是一位多麼受人尊重與愛戴的人啊四、請幼兒說說自己過端午節的經歷。

教師:馬上就是端午節了,我們家裏都已將開始包糉子了,你們包糉子要用到哪些工具呢?

這些包糉子的工具要作哪些準備呢?

教師小結:

每年的端午節我們都要包糉子和包子。包糉子要用糉葉和糯米,根據個人的口味,人們可以在糯米里面加上豬肉,做成鹹糉子;也可以在糯米里面加上紅棗,做成甜糉子!

幼兒園中班端午節教案 篇3

適用於中班的主題教學活動當中,讓幼兒通過參加體驗和端午節相關的知識競賽、趣味遊戲、品嚐美食等活動,讓幼兒初步瞭解端午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並瞭解端午節的風俗和來歷,幼兒進一步豐富對端午節的理解認識,掌握端午節的相關傳統活動和習俗,引導中班幼兒與小班幼兒的感情,中班孩子主動關心弟弟妹妹,彼此間建立良好的情感,與弟弟妹妹一起感受體驗,快快樂樂過端午節。

活動目標

1、讓幼兒初步瞭解端午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並瞭解端午節的風俗和來歷。

2、幼兒通過參加體驗和端午節相關的知識競賽、趣味遊戲、品嚐美食等活動。

3、幼兒進一步豐富對端午節的理解認識,掌握端午節的相關傳統活動和習俗。

4、引導中班幼兒與小班幼兒的感情,中班孩子主動關心弟弟妹妹,彼此間建立良好的情感,與弟弟妹妹一起感受體驗,快快樂樂過端午節。

5、感受到節日的快樂。

6、讓學生了解節日的習俗。

活動準備

1、師幼共同蒐集端午節的資料並佈置環境

2、師幼共同準備端午知識競答題、龍舟拼圖、端午食品頭飾等

3、師幼共同準備才藝展示節目

4、端午美食

活動建議

1、教師將中班孩子和小班孩子先匯合一起,教師先出示糉子,引出端午節的話題。

(1)大班、小班幼兒混合編成以端午食品命名的5~6組,交代活動規則和要求。

(2)你們知道什麼是端午節嗎?在端午節我們都要做什麼?

教學反思

本次幼兒園中班端午節活動,中班的孩子們將去到小班,和弟弟妹妹一起過端午節。本次活動的開展,可以讓小班孩子和中班的孩子一起交流認識端午節、一起學習瞭解端午節傳統、一起感受端午節的氣氛、一起品嚐端午節的美食!對於這次活動的開展,也是幼兒園中班孩子和小班孩子之間建立互幫互助的情感!

幼兒園中班端午節教案 篇4

活動目標

(1)初步瞭解端午節的來歷和一些習俗。

(2)參與端午節活動,萌發對民族文化的興趣。

重點與難點

(1)瞭解民俗民風。

(2)自制自玩龍舟。

材料及環境創設

糉子,做龍舟的材料,賽龍舟的錄像或圖片。

設計思路

端午節對中班幼兒來說,比較陌生。本活動設計,讓幼兒初步感知一些中國民俗文化,從而激發幼兒對民族文化的興趣和情感,又因爲中華民族的文化源遠流長,而中班幼兒的認知特點具體直觀形象,故本活動設計通過包糉子、吃糉子、做龍舟、賽龍舟等,使孩子有一些感性的認識,從而使幼兒愛祖國情感。

a、講講端午節的來歷

(1)老師講屈原的故事。

(2)介紹端午節兩項主要慶祝活動包糉子、划龍舟的'意義。

b、包糉子、吃糉子

(1)向幼兒介紹包糉子的材料,示範包法,幼兒用紙片折“糉子”。

(2)幼兒吃糉子,邊吃邊引導幼兒體會糉子的獨特口味。

(3)知道糉子是中國的特色點心。

說明:此活動可在生活環節中進行。

c、製作龍舟

(1)欣賞龍舟大賽的錄像和圖片,激起幼兒自制自玩的興趣。

(2)製作龍舟。

將布圍在用兩根竹竿做成的船身上。貼上各種彩色紙條。

畫一個龍頭,製作龍的頭飾。

d、划龍舟

組織幼兒進行“龍舟大賽”。船頭的幼兒頭帶龍的頭飾,其餘兒童排成一隊坐在龍舟裏,按鑼鼓節拍作划船動作。也可兩舟之間開展競賽,哪隊動作整齊哪隊爲勝。

e、延伸

可以通過學唱《過端午》,畫畫《賽龍舟》來增強過端午節的感受。

幼兒園中班端午節教案 篇5

一、主題來源:

端午節是我國的一個傳統節日,它有着獨特的風俗,如:吃糉子、賽龍舟、掛香袋、系長命縷等慶祝活動。這些活動都適合中班的幼兒來開展,既能鍛鍊和發展幼兒的動手能力,又能增進幼兒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瞭解和興趣。同時,端午節又有着一個有名的來歷,讓幼兒瞭解“屈原”的故事,能激發他們初步的民族自豪感。爲此,我結合一年一度的端午佳節,開展相關的主題教學活動。

二、主題目標:

1、知道端午節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樂於瞭解端午節的一些風俗和來歷,樂於參與一些節日準備和慶祝活動。

2、對中國的傳統文化感興趣,產生初步的民族自豪感。

三、環境創設:

1、科學區:投放艾草和菖蒲。陳列不同造型的香袋。

2、美工區:放置製作長命縷和紙糉子的材料。

3、閱讀區:張貼有關端午節的字條,讓幼兒認讀。

4、表演區:提供扎頭的布條和紙棒,供幼兒表演賽龍舟。

四、家長工作:

1、和孩子一起收集有關端午節風俗的圖片、資料,向孩子講述端午節的風俗。

2、帶孩子購買艾草和菖蒲、糉子、香袋、鹹鴨蛋等過節物品。

3、和孩子一起觀看有關節日慶祝活動的報道。

4、參加班級的包糉子活動。

五、活動安排:

活動一端午節的風俗和來歷目標:

1、知道端午節的日期,瞭解端午節的一些風俗和來歷。

2、對中國的傳統文化產生初步的興趣,對屈原產生崇敬之情。幼兒表現:當我在給孩子講《屈原》的故事時,他們都聽得非常的認真,睜着大眼睛滿臉一副敬佩的樣子。當聽到屈原投江的情景時,都不約而同地發出“啊”的驚歎聲和遺憾聲。有的孩子還爭着要把自己從家長處聽到的關於端午節的來歷和風俗說出來。

活動二艾草和菖蒲

目標:觀察艾草和菖蒲的外形,瞭解它們在端午節期間的特殊用途。幼兒表現:班上有四個幼兒特地讓家長去市場購買艾草和菖蒲,我把它掛在教室內外。孩子們感到很新鮮,他們以前看到過,但是卻叫不出名,更不知道它的實際含義是什麼,所以都紛紛問我。我向他們解釋和介紹了艾草和菖蒲的名稱和端午節用來辟邪的用意。對於辟邪孩子們都不太懂,但他們知道這肯定是一種挺厲害的東西,就象一把劍一樣。關於名稱,有一個幼兒問我:哪一樣是艾草?哪一樣是菖蒲?我當時一下子矇住了,的確課前我沒仔細去查過資料,於是我就請小朋友幫忙去問問爺爺奶奶或爸爸媽媽。小朋友們樂意地接受了任務,下午當大人來接孩子時,他們都急着詢問,但當時家長們也都被問住了。

活動三糉子香袋

目標:

1、感受糉子香袋的美。

2、在探索中學習疊制錐體技能。

3、養成做事細心的習慣。幼兒表現:

幼:“瞧!我包的糉子大吧。”

幼:“我包的糉子可結實了。”

幼:“我們的糉子五顏六色的真漂亮,啊嗚!咬一口。”

幼:“哇!老師把我們紙做的糉子串起來了,好漂亮啊!”

幼:“這個是我做的。”

幼:“我的也有的,好幾個呢!”

幼:“我們的教室真漂亮啊!別的班級肯定沒這麼漂亮。”家長反映:當家長來接孩子時,他們走進教室就發現了懸掛在樑上的一串串糉子香袋,都說很漂亮。

幼兒園中班端午節教案 篇6

活動目標

1.瞭解端午節的由來,體驗集體吃糉子的快樂。

2.指導端午節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理解有關節日的一些風俗習慣。

3.能用流暢的語言表達自己的見解。

4.願意積極參加活動,感受節日的快樂。

5.讓幼兒知道節日的時間。

活動準備

1.活動前家長與幼兒一起了解端午節。

2.賽龍舟的錄像;幾個不同大小的香包;一個大糉子,幼兒每人一個小糉子。

3.教學掛圖《屈原的故事》;教學音帶《屈原的故事》。

活動過程

1.出示糉子導入活動。

--教師出示大糉子,提問:這是什麼?你們吃過嗎?是什麼味道?過什麼節日要吃糉子?

--介紹節日名稱的"端午節":每年的農曆五月初五,中國人就要過端午節。

--提示語:端午節是怎麼來的呢?這個節日表示什麼意思?讓我們來聽聽這個故事。

2.講述故事,介紹端午節的來歷--出示掛圖,播放錄音《屈原的故事》。

--提問並小結:現在你們知道端午節是怎麼來的嗎?(原來是爲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的,划船是爲了尋找投江的屈原爺爺,糉子是扔進江裏餵魚的,是爲了魚兒不傷害屈原爺爺)

3.觀看錄像,感受賽龍舟是緊張、歡快的氣氛。

--提問:他們在幹什麼?看賽龍舟給你什麼樣的感覺?

4.瞭解相關風俗活動

5.品嚐糉子,體驗快樂。

--請幼兒自己動手剝糉子,吃糉子。

--請幼兒交流糉子的味道。

活動建議與提示:

1.此活動安排在端午節的前一週在開展。

2.組織幼兒自由閱讀相關纔來哦,瞭解糉子的來歷、端午節裏的民間風俗。請幼兒用橡皮泥報紙、繩子等材料做糉子,佈置一個糉子展示會。

3.如果條件許可,活動前可讓幼兒觀看一系列的端午節的活動錄像,如賽龍舟、包糉子、做香包等,使用前後可讓幼兒觀看一系列端午節裏的民間慶祝活動。

4.請家長與孩子進行娛樂遊戲"劃龍船",培養孩子的團隊合作意識和動作的靈活性、協調性。

教學反思:

通過“端午”主題教育活動,讓幼兒感受過節的快樂,做中國人的光榮。體驗中國傳統文化的源遠流長,積累幼兒的文化底蘊。在活動中讓幼兒展現自我,發展自我個性,進一步培養他們的主體參與意識、動手能力和同伴間的團結合作精神。

幼兒園中班端午節教案 篇7

活動目標:

1、知道划龍舟是端午節的一種習俗。

2、增強幼兒撕貼和疊小船的技能。

3、參與節日遊戲。

4、願意積極參加活動,感受節日的快樂。

活動準備:

閱讀區:投放與端午有關的圖片、書籍。手工區:投放各色彩紙、小船模型、畫紙、手工紙。

數學區:投放畫好的船

活動過程:

一、活動開始。

(通過談話引出主題)

老師:小朋友們好!明天我們就要過節啦,小朋友們,你們知道明天是什麼節日嗎?

(幼兒回答)

老師:老師告訴你們吧!明天是端午節,每年的農曆五月初五就是端午節,我們大家就要吃鹹蛋吃糉子還可以去觀看划龍舟的比賽,老師小的時候就會去觀看這樣的比賽哦。你們看過划龍舟嗎?

(幼兒回答)

老師:沒有關係,我們現在看看老師給小朋友準備的一些圖片,看看是怎麼樣劃龍船。

(播放圖片)

老師:好的,看完了圖片現在我們回到這節課的主題吧,今天我們的區域活動也是跟船有關係哦,老師在各個區角都準備了一些材料。

在閱讀區放了一些圖片,小朋友們可以一起看一看,說一說你們吃的糉子是什麼味道,你們乘過哪些船?

手工區的小朋友可以給小船塗上顏色或者來製作小船,製作好了小船老師幫你們寫好名字在我們的牆上進行展示,所以請小朋友們要認真的做,好嗎?

數學區的小朋友可以通過點卡來買賣小船,或者給小兔子分一分小船,一定要數清楚數量哦!

(常規提醒)

老師:好的,那老師希望小朋友們能夠自覺的使用進區卡,不要爭搶,在自己的區角要耐心的跟小朋友們一起活動,不要鬧哄哄的。

(幼兒自選區角,老師適時指導。)

三、活動結束。

收拾操作材料,展示個別效果比較好的幼兒作品,引導幼兒欣賞。

提出活動中存在的一些不足讓幼兒學習好的榜樣。

課後將幼兒作品展示在牆面上供幼兒和家長繼續欣賞。

活動反思:

本次的活動內容"賽龍舟"選材教好。首先考慮到了幼兒的興趣特點,有利於調動幼兒的積極性。整個活動是從幼兒的興趣出發,注重綜合性、趣味性,寓教育於生活、遊戲之中。同時,"賽龍舟"活動具有民族特點,與亞運會也有相關性。

幼兒園活動目標基本上分三個部分,認知方面,技能方面,情感方面。幼兒體育活動更注重技能和情感,所以幼兒體育活動目標的設計要充分考慮幼兒在活動中學到的技能和產生的情感。對於技能方面,還要注意具體技能方面的問題,如"走,跑,跳等"。這方面容易被忽略,因爲我們往往只重視整體技能,如"協調性,靈活性等"。此次活動目標的設計就忽略了具體技能方面的問題。

教師的語言很響亮,也很簡潔,這也是幼兒體育活動所需要的。但語言不夠自然,這方面的能力需要在以後的教學活動中加強鍛鍊。體育活動雖然注重活動的設計,但語言相當重要,並且有它自身的特點,尤其是幼兒體育活動。

口令和隊列是體育課的基本要素,幼兒體育活動同樣如此。此次體育活動口令和隊列方面存在一定的問題,有些口令不夠規範。這方面的問題在以後的體育活動中更要重視,要注意平時的點點滴滴。

幼兒園中班端午節教案 篇8

一、設計思考

端午節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設計並組織有關端午節的主題教育活動,是爲了讓幼兒更好地瞭解端午節,感受端午節豐富的文化內涵,激發初步的愛國主義情感,豐富以下主要經驗:

①農曆五月初五是端午節,端午節也是一家人團聚的日子。

②端午節有吃五黃、掛五端以驅毒避蟲的習俗。“五黃”指黃豆做的糉子、鹹鴨蛋黃、雄黃酒、黃魚和黃瓜;“五端”指菖蒲、艾草、石榴花、蒜頭和龍船花。

③端午節有賽龍舟的習俗。

④端午節有特別的食品——糉子,它是多種形狀、多種口味的。

⑤端午節有許多傳說、故事、兒歌,如:有關屈原的傳說等。

二、主題活動目標

年齡段

主要目標

中班

(1)知道端午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初步瞭解其來歷及風俗習慣,如:吃糉子、掛艾草等;

(2)知道屈原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愛國詩人,激發愛國情感;

(3)喜歡和大家一起共度端午節,積極參與端午節活動,體驗節日的快樂

三、主題活動實施概況

四、主題活動環境創設及資源利用

環境創設

(1)園內大廳佈置“賽龍舟”的場景;

(2)班級中陳列幼兒收集的與端午節有關的物品,懸掛艾草、糉子、鴨蛋、香包等;

(3)各班以端午節爲主題更換主題牆飾,展示幼兒參與端午節活動的全過程及在活動過程中的發現、收穫與體驗:

①中、大班可以以“我的調查”、“我的發現”等爲標題展示幼兒端午節活動進展情況,如:有關端午的問題以及對端午的傳說與習俗方面的調查資料等;

②小班則可以以“我們在端午節裏”爲題展出幼兒的活動情況;

(4)區域中提供與主題相關的操作材料,如:

①圖書角:提供有關端午節的圖書、圖片,供幼兒欣賞、閱讀;

②體育角:提供“賽龍舟”遊戲所需的竹竿、彩條、紙棍、小旗等,供幼兒遊戲;

③動手區:中、大班提供紙、線等材料供幼兒嘗試包糉子、縫香包、編鴨蛋網,小班提供油泥讓幼兒嘗試自制綠豆糕、鴨蛋。

(5)家長園地:介紹主題活動中須請家長配合的內容、主題活動進展情況

(1)請家長協助幼兒進行相關資料的調查及收集,豐富幼兒的相關經驗;

(2)請家長來園參加活動,和老師、幼兒共同感受節日做做、玩玩、嚐嚐的快樂;

(3)在本地組織“賽龍舟”活動時,組織師幼前往參觀並攝像

五、主要教育活動方案

(二)中班

活動一:屈原的故事

主要涉及領域:語言

活動目標:

1.欣賞端午節傳說中有關屈原的故事,知道屈原是我國古代的愛國詩人。

2.能認真傾聽老師和同伴的講述,樂於在集體中交流自己對故事的理解和感受。

活動準備:

有關《屈原的故事》的圖片。

活動過程:

1.觀看圖片,傾聽《屈原的故事》,瞭解端午節的來歷。

指導語:你們知道端午節爲什麼要吃糉子嗎?

2.理解故事內容,激發對愛國詩人屈原的敬佩之情。

指導語:①人們爲什麼要過端午節?爲什麼要紀念屈原呢?②人們是用哪些方法來紀念屈原的?③假如你是屈原,國君不接受勸告,你會怎麼做?(教育幼兒珍惜生命,以積極的方式解決問題。)

3.拓展交流:端午節還有哪些習俗?

活動二:童謠《拍手歌》

主要涉及領域:語言

活動目標:

1.理解、學習童謠,能結伴邊拍手邊朗誦童謠,對童謠活動感興趣。

2.遷移有關端午習俗的相關經驗,嘗試續編童謠,體驗編編、說說、玩玩的樂趣。

活動準備:

1.與端午節習俗相關的圖片、實物。

2.幼兒進行過有關端午節習俗的調查。

活動過程:

1.欣賞童謠,理解主要內容。

(1)交流有關端午節習俗的經驗。

指導語:端午節,人們都會有些什麼活動?

(2)欣賞童謠《拍手歌》,理解主要內容。

指導語:①在這首童謠裏,你聽到了什麼?②你有什麼聽不懂的地方?(根據幼兒的討論、交流情況,幫助幼兒理解“門插艾、香滿堂”等。)

2.學習童謠,瞭解拍手遊戲的玩法。

(1)嘗試朗誦童謠。

(2)討論拍手遊戲的玩法,激發朗誦興趣。

指導語:①這首童謠的名字叫什麼?爲什麼叫《拍手歌》?

②我們可以怎樣念這首童謠呢?(引導幼兒兩兩結伴邊對拍手邊朗誦童謠。)

(3)兩兩結伴,邊拍手邊朗誦童謠。

3.遷移端午經驗,嘗試續編童謠。(如:五月五,是端陽,香包帶,香滿堂;五月五,是端午,龍船下水人跳舞。)

4.記錄並欣賞幼兒創編的童謠。

活動三:觀看賽龍舟

主要涉及領域:社會

活動目標:

知道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一種風俗習慣,感受競賽活動的熱鬧氣氛。

活動準備:

瞭解本地舉辦“賽龍舟”的活動情況。

活動建議:

1.與組織“賽龍舟”活動的有關單位聯繫,確定參觀地點及時間。

2.請家長帶幼兒前往參觀,觀察龍舟的外形特徵及賽龍舟時人們的動作表現,感受競賽的熱烈氣氛。

3.引導幼兒交流賽龍舟的場面以及自己觀看賽龍舟時的心情和感受。

活動四:美麗的龍舟

主要涉及領域:藝術

活動目標:

1.嘗試運用畫、撕、剪、貼等多種方式和同伴共同裝飾美麗的龍舟。

2.樂意和同伴共同協商,分工裝飾龍舟,體驗合作成功的快樂。

活動準備:

1.幼兒有參觀賽龍舟活動的相關經驗。

2.賽龍舟的照片、未裝飾的龍舟、彩紙、筆、剪刀、膠水、抹布等。

活動過程:

1.觀察端午節龍舟比賽的照片,回憶龍舟的外形特徵,激發裝飾龍舟的興趣。

指導語:你看到的龍舟是什麼樣的?上面有什麼?

2.觀察龍舟,討論裝飾龍舟的方法,激發合作裝飾的興趣。

指導語:①龍舟上缺少什麼?怎樣才能把龍舟裝飾得漂亮呢?

②你準備裝飾龍舟的哪一部分?用什麼方法?需要什麼材料?

3.分組協商、分工裝飾龍舟。(觀察幼兒合作情況,並對有困難的幼兒進行指導。)

4.舉辦“美麗的龍舟展”,體驗合作成功的快樂。

活動五:龍舟競賽

主要涉及領域:健康

活動目標:

1.嘗試模仿划龍舟動作,兩兩合作協調向前快跑。

2.積極參加競賽活動,體驗與同伴合作遊戲的快樂。

活動準備:

“皮筋龍舟”若干。

活動過程:

1.模仿賽龍舟的動作(划船、打鼓、擦汗等)。

2.遊戲:《划龍舟》。

(1)討論兩兩合作划龍舟的方法。

指導語:兩人一組怎樣能把龍舟劃得又快又好?

(2)自由結伴嘗試合作划龍舟。

(3)划龍舟比賽(分組接力比賽)。

3.聽音樂做全身放鬆動作。

活動六:我愛吃糉子

主要涉及領域:科學

活動目標:

1.在觀察、品嚐中發現糉子的口味、形狀是多種多樣的,並樂意與同伴交流。

2.初步瞭解糉子的製作過程。

活動準備:

幼兒收集的各種各樣的糉子,包糉子的材料(米、糉葉、棉線等)。

活動過程:

1.展示、介紹“我收集的糉子”,瞭解糉子種類的多樣。

指導語:你帶來的是什麼糉子?它是什麼形狀、什麼口味的?

2.觀看包糉子,瞭解包糉子所需要的材料。

(1)討論、認識包糉子的材料。

指導語:你知道包糉子需要哪些材料嗎?(根據幼兒所述,一一出示相應材料並加以認識。)

(2)觀看老師(或家長)包糉子、煮糉子的過程。

3.品嚐糉子、交流糉子的口味等,體驗過端午節的樂趣。

活動七:端午節親子活動

主要涉及領域:綜合

活動目標:

通過唱唱、跳跳、講講、嚐嚐等活動,進一步體驗教師、幼兒、家長共同過端午節的快樂。

活動準備:

1.與端午節有關的故事碟片、歌曲磁帶、表演材料等。

2.邀請幼兒家長參加活動。

3.各種端午美食(糉子、綠豆糕、鴨蛋等)。

活動建議:

1.開展家長、幼兒互動式智力競賽,進一步瞭解端午節的主要習俗。

指導語:端午節是哪一天?人們是怎樣過端午節的?爲什麼要過端午節?

2.幼兒節目表演。

3.家長、幼兒的親子游戲(如:包糉子比賽等)。

4.端午節美食自助餐活動。

六、資料鏈接

1.知識資料。

農曆五月初五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端午節,古稱“重五”,與九月九日稱“重九”之意相同,又稱“端五”、“端陽”。此外,端午節還有許多別稱,如:午日節、五月節、浴蘭節、女兒節、詩人節、艾節、夏節、龍日等。

關於端午節的由來,說法甚多,如:紀念屈原說,紀念伍子胥說,紀念曹娥說,起於三代夏至節說,惡月惡日驅避說,吳月民族圖騰祭說等。其中,最爲人們所知曉的一段傳說,是爲了紀念2000多年前投江而死的我國偉大詩人屈原。

端午節,民間有賽龍舟、吃糉子、吃五黃(雄黃酒、黃魚、黃瓜、黃鱔、黃豆芽)、掛五端(菖蒲、艾草、石榴花、蒜頭、龍船花)、佩香囊等習俗。在民俗文化領域,人們常把賽龍舟和吃糉子等與紀念屈原聯繫在一二起。古時,五月五日又稱爲“惡月惡日”,吃五黃飲雄黃、掛五端於門庭、採雜藥做香囊等風俗可能出自上古,其目的在於驅邪避魔、驅毒避蟲。現在,除了有迷信色彩的習俗漸已消失外,其餘的習俗已流傳鄰近諸國,如:賽龍舟等,突破了時間、地域界線,成爲了國際性的體育賽事。

2.教學資料。

(1)故事。

屈原的故事

屈原是我國古代的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他非常愛自己的國家——楚國。他愛護百姓,幫助楚王治理國家,使楚國變得很強大,楚王很信任他。

王后和姦臣們看見楚王這麼信任屈原,心裏很不高興,經常湊在一起商量害屈原。他們拼命在楚王面前說屈原的壞話,動員楚王相信最強大的敵國——秦國的話,放棄跟其他小國家做朋友。屈原堅決反對楚王相信敵人的話,一再勸說楚王不要與周圍的國家絕交。楚王非常生氣,撤掉了屈原的官職,將他流放到很遠的地方,堅持與周圍的國家斷絕了朋友關係。

秦國見楚王中了計,就派了很多兵去攻打楚國。楚國被打敗了,楚王也被秦國捉去,最後死在了秦國。

屈原雖然被免除了官職,但他非常關心自己的國家,他擔心楚國的命運,常常整夜睡不着。在聽到楚國被打敗、楚王死在秦國的消息後,他非常傷心。他昏昏沉沉地走了幾天,來到了汨羅江邊,用力向江心一跳,很快沉了下去。

屈原死的這天,是農曆五月初五。老百姓們聽說後,爭着划船,到處去撈屈原,賽船的風俗就這樣形成了。爲了紀念屈原,人們還用竹葉和糯米包成糉子投入江中,讓魚吃飽了不傷害屈原。

(2)童謠《拍手歌》參見蓋國樑:《節趣》,上海,學林出版社,1998年,第96頁。

(3)歌曲《包糉子》參見許卓婭主編:《韻律活動》,南京,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xx,第181頁。

(4)自制香包的步驟。

①在紙上畫出想做的香包形狀(心形、葉形、三角形等)。

②剪裁出相應的紙樣。

③按照紙樣剪出兩面布形。

④正面對正面,對好縫合,注意留一開口。

⑤將縫好的立體翻出正面。

⑥由開口處放入乾花、艾草等。

⑦將口縫合,綁上繩結。

⑧根據自己的意願裝飾香包。

(5)摺紙糉的步驟(如圖所示)。

幼兒園中班端午節教案 篇9

活動目標

學習朗誦童謠,感受童謠表現的端午划龍舟的民俗風情和熱鬧的節慶氣氛。

感受八分音符和四分音符的組合節奏,嘗試配上打擊樂表現划龍舟的歡樂情景。

活動重點

學習朗誦童謠。

活動難點

學習八分音符和四分音符的組合節奏。

難點剖析

兩種節奏型的結合讓孩子們對節奏有些混淆。

活動過程

一、講講端午節及划龍舟

提問:哪一天是端午節?端午節有哪些習俗?那一項活動最熱鬧?

人們是怎麼划龍舟的?

人們在划龍舟時,你聽到了哪些聲音?

二、欣賞童謠

1、欣賞童謠並討論

2、感受童謠的節奏

3、學習打節奏

三、學習朗誦童謠

1、配上節奏朗誦童謠

2、遊戲:划龍舟、賽龍舟

活動反思

活動前和幼兒進行了談話,發現幼兒對端午節還是有一定的瞭解。不過僅侷限於吃糉子這一風俗習慣。於是,活動圍繞着糉子而展開。結合圖片,幼兒瞭解到端午節不僅僅只有吃糉子這一習俗,還有划龍舟、喝雄黃酒習俗。幼兒隨之對划龍舟產生了興趣。通過欣賞童謠,讓幼兒感受童謠的節奏,同時通過拍手、跺腳的肢體動作讓幼兒感知節奏。整個活動後,孩子們都能有節奏地進行朗誦。

幼兒園中班端午節教案 篇10

活動目標:

1、讓幼兒初步瞭解端午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並瞭解端午節的風俗和來歷。

2、通過實踐操作活動,感知糉子的形狀和品種,鼓勵幼兒與同伴進行交流和合作,培養幼兒創新意識。

活動準備:

1、故事錄音。

2、各種形狀的糉子,糉葉若干、米、皮筋、點心盤、毛巾等。

活動過程:

一、引出話題。

師:小朋友你們知道端午節嗎?誰能告訴我端午節是什麼時候?在這一天,我們會吃什麼?(糉子)今天老師也爲小朋友帶來了很多的糉子,請你拿一個看一看,摸一摸、想一想,你手裏拿的糉子像什麼?並用一句完整的話來說一說。活動介紹:淡淡棕葉香,濃濃世間情,根根絲線連,切切情意牽,每年的農曆五月初五,是中國傳統的節日--"端午節",又稱端陽節、五月節、端五、等等。雖然名稱不同,但各地人民過節的習俗是相同的。端午節是我國有二千多年的舊習俗,每到這一天,家家戶戶都懸鐘馗像,掛艾葉菖蒲,賽龍舟,吃糉子,飲雄黃酒,佩香囊。

小結:糉子的形狀真有趣!

二、品嚐糉子,並講述。

1、認識糉葉。

師:糉子的形狀真有趣,我們來聞一聞,香嗎?你們知道這陣清香來自哪兒?是從糉子外面的這片葉子上散發出來的,它叫糉葉。

2、幼兒品嚐。

師:你們吃過糉子嗎?你吃過哪些糉子?今天老師也爲你們準備了很多的糉子,我們來吃吃看,跟你吃過的一樣嗎?

3、幼兒講述糉子的餡及它的味道。

小結:原來糉子的品種這麼豐富啊!

三、請小寶寶們表演朗讀端午節的兒歌。

(1):五月五,是端陽。門插艾,香滿堂。吃糉子,灑白糖。龍舟下水喜洋洋。

(2):五月五,是端午,背個竹簍入山谷;溪邊百草香,最香是菖蒲。

(3) "糉子香,香廚房。艾葉香,香滿堂。桃枝插在大門上,出門一望麥兒黃。這兒端陽,那兒端 陽,處處都端陽。

(4)五月節,天氣熱,放下鋤頭歇一歇;山上清風爽,楊梅紅出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