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幼兒園教案 > 【精華】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集合九篇

【精華】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集合九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39W 次

作爲一位優秀的人民教師,時常需要編寫教案,藉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組織教學活動。教案應該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9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精華】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集合九篇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 篇1

活動目標:

1.感知影子的顏色、形狀,獲得有關影子的具體經驗。

2.對探索影子的活動產生興趣,提高細緻的觀察力和能用較完整的語言講述自己的發現的能力。

活動準備:

1.實驗材料:一個美麗的布娃娃。

2.幼兒已獲初步經驗,玩過踩影子的遊戲。

3.時間安排:有陽光的日子。

活動過程:

(一)情景導入,引發幼兒對影子的探索興趣。

1.教師:你們認爲人有影子嗎?你的影子在哪裏?你的影子是什麼樣的?請你把它畫下來。

(二)引導幼兒觀察、發現影子的特徵。

1.教師:你的影子是什麼樣的呢?

2.分組實驗:教師引導幼兒在陽光下做各種動作,觀察影子的顏色和形狀變化。

3.藉助布娃娃玩具,引導幼兒觀察、比較布娃娃和影子的不同。教師:美麗的布娃娃穿的衣服是什麼樣子的?布娃娃影子的衣服是什麼顏色的?教師:布娃娃舉起雙手,她的影子怎麼變化了?

(三)引導幼兒觀察、比較自己和影子的不同。教師:你和你的影子一樣嗎?什麼地方不一樣?

(四)繪畫記錄,請幼兒把自己和自己的影子畫下來。

1.教師提醒幼兒思考怎樣畫出自己的身體和影子。

2.請幼兒介紹自己的作品,說說自己是哪個?

3.教師和幼兒討論:影子在身體的什麼位置?

活動評析:

中班幼兒對事物表面特徵的觀察以積累了一定的經驗,在本次活動中通過尋找、探索發現影子的奧祕,激發幼兒探索事物本質特徵的興趣,科學教育活動是在引導幼兒親自探索和發展獲得有關經驗的過程。玩影子是幼兒最感興趣的遊戲,教師緊緊抓住幼兒這一特徵設計了本次活動,以玩手影爲導入,在循序漸進深入,影子是怎樣產生的——影子的舞蹈——進一步探索影子舞蹈的奧祕——到戶外尋找影子,結束本次活動。從而讓幼兒全面系統地掌握了有關“光和影子”的感性經驗,即:光線照射在物體上,物體擋住光線就產生了影子。活動中,教師提供大量的圖片等操作材料,並分層次逐步投入,鼓勵幼兒想辦法,讓這些材料跳起舞來,這種與材料互動的學習方法,增強幼兒的`自信心,激發幼兒探索慾望,促進幼兒的創新思維。教師根據教學目標,用集體教學的形式,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運用了探索式教學法,滿足幼兒探索事物本質特徵的願望,充分做到以幼兒爲主體,教師爲主導,培養幼兒探索科學實踐的興趣,發展幼兒的觀察、比較、判斷能力,讓幼兒養成從小就主動探索科學的習慣,提倡幼兒自己體驗成功的喜悅,並且進一步體驗自信帶來的愉悅感。

激發幼兒學習興趣。首先教師設計玩影子的遊戲,並教幾種手影,如孔雀、小鳥、狐狸、小狗更手影。(用應集燈放在桌子上,手放在燈光中間,射到牆上的各種形態的影子,讓幼兒自由操作感受到樂趣。將幼兒的學習興趣和探索願望激發出來。) 向幼兒提問:爲什麼會產生影子呢?(通過幼兒自由發言,體現幼兒學習知識的主動性和自主性原則,引出本次課題。)併爲他們提供手電筒和一些立體物體,請幼兒用手電筒往物體上照,看看不同角度的光照的方向的影子有什麼不同,關掉手電,觀察還有沒有影子,並提問影子是怎樣產生的。通過實驗觀察,在不同角度的光照方向產生的影子有什麼不同,並小結初,光線照射在物體上,物體擋住了光線產生了影子,讓幼兒發現光照方向與投影的關係。

本次活動通過幼兒觀察、操作,鼓勵幼兒自己動腦解決問題,並通過交流討論是幼兒感知,光線位置變化,影子也隨之變化的現象,即:光線照射在物體上,物體擋住光線就產生影子,從中獲得“光和影子”的感性經驗。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 篇2

一、活動題目:土壤——植物生長的搖籃

二、活動目標:通過實驗和動手活動,使幼兒感知土壤裏有水、空氣、腐爛物等成分和與植物的關係。培養幼兒的觀察、比較及動手操作能力。

三、適用對象:5~6歲幼兒。

四、活動所需資源:三盆土(粘土、壤土、砂土)、挖土的鏟子、衛生紙、可以種植的菜秧、一小盆水、三隻盤子、四個紙杯(其中三個杯子杯底扎些小孔,一個杯子裝水)、一隻量杯。

五、活動過程:幼兒提前兩天到種植園,拔出幾棵青菜和小草。看一看,植物能不能離開土?觀察前幾天拔出的青菜和小草。

(1)青菜和小草都乾枯了。

(2)因爲它們的.根離開了泥土,離開土壤就會乾枯。

探究的問題:土壤中有什麼?用小鏟子挖泥土。

(1)土壤裏有樹根,還有爛了的樹葉。

(2)土壤裏有死蟲子。

(3)土壤裏有蚯蚓、

輕輕捏捏衛生紙包的泥土。

(1)紙溼了。(2)泥土裏有水分。

把泥土放入有水的杯子中。

(1)有氣泡。(2)泥土中有空氣。

說一說,植物爲什麼會在土壤裏生長?

(1)植物在土壤裏生長,是因爲土壤裏有肥料。

(2)因爲土壤中有水分和空氣。

比一比,三種土壤(粘土、砂土、壤土)有什麼不同?將三杯土放在三隻盤子上,用量杯分別向三杯泥土中澆同樣多的水。

(1)砂土裏的水很快流到下面的盤子裏去了。

(2)壤土裏的水只流了一點,其他都被土壤吸收了。

(3)粘土裏的水都在杯口,滲不下去,下面的盤子裏沒有水。

想一想,植物種在哪一種土壤中,根吸收到的水分和養分最充足?種一種,哪種土壤最適合植物安家?幼兒將青菜秧種在三種土壤中,引導幼兒每天觀察記錄青菜的生長情況。記錄青菜在三種土壤中的生長情況。

六、注意事項

1.幼兒取泥土包入衛生紙中時,教師注意引導幼兒選取較溼潤的土。這樣,紙溼的效果較明顯。

2.幼兒向三杯土澆水時,水不宜多,以防水從杯口溢出流到盤中,影響觀察。

七、拓展思路啓發幼兒觀察、探索仙人掌爲什麼能生活在沙漠裏,瞭解不同植物對土壤條件有不同的需求。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 篇3

活動目標

1、激發幼兒自己探索五官的熱情和興趣。

2、學習用不同的方法瞭解認識自己的五官。

3、引導幼兒瞭解自己五官的用途。

4、培養幼兒觀察能力及動手操作能力。

5、能在情景中,通過實驗完成對簡單科學現象的探索和認知,樂於用自己的語言表達所發現的結果。

活動準備

1、能看、聽、嘗的物品。如鮮花,各種甜、酸、鹹食品。

2、手鼓一類的樂器。

活動過程

(一)導入部分教

師:"小朋友們,老師啊,最喜歡看你們可愛的臉了。那就請小朋友們相互看一看,說說我們的小臉上有什麼?它們長在小臉的什麼地方?"(重點引導幼兒講述小臉上有眼睛、鼻子等五官,聯繫鞏固上節課所學習的《五官歌》)

(二)展開部分

1、教師:"桌子上有許多東西你可以自己找一個東西,用你的小耳朵去聽一聽,小眼睛去看一看,小鼻子去聞一聞,小嘴巴去嘗一嘗,看看它們有什麼祕密。"

2、幼兒分組,自主選擇物品。引導幼兒運用各種感官探索事物的奧祕,並相互說一說自己的發現。

3、教師請個別的幼兒說說自己的發現以及發現的經過,並總結五官的用途。

(三)結束部分教師和幼兒一起念着《五官歌》結束活動。

活動延伸

與拓展讓幼兒以後注意觀察,人們都想了哪些辦法來保護自己的.五官。

教學反思:

這節課孩子們掌握了用不同的方法認識了五官,並能用漢語表達它們的名稱,但由於我們班都是民族孩子。漢語底子薄,在瞭解這五官的用途時,掌握的不是很好,需要在今後的課堂中延伸。我個人認爲這節課應該用雙語教學效果會更好點。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 篇4

【活動目標】

1、通過活動,使幼兒進一步瞭解葉子的各種食用方法。

2、培養幼兒的觀察能力、動手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及良好的傾聽習慣。

3、體驗農民伯伯勞動的辛苦,教育幼兒多吃蔬菜,不挑食。

4、大膽說出自己的理解。

5、使小朋友們感到快樂、好玩,在不知不覺中應經學習了知識。

【活動準備】

1、各種可以食用的葉子:大白菜、包菜、生菜、香菜、枇杷葉、魚腥草等。

2、方籃若干個(標有生吃、熟吃、做藥等圖形標誌)。

3、課件《可以食用的葉子》。

【活動過程】

一、談話引入活動。

1、師生共同回憶葉子的用途,許多葉子我們人可以吃。

(1)師:小朋友們平時吃過那些葉子呢?你是怎麼吃的?

(2)集中討論:你吃過那些葉子,你是怎麼吃的?

2、教師小結:原來葉子有這麼多的吃法呀,有的可以煮熟了吃,有的可以生吃,有的可以作藥吃。

二、分類活動。

1、第一次分類:

師:今天,老師也爲你們準備了許多可以吃的葉子,請小朋友找一找,想一想,那些葉子你吃過,你是怎麼吃的,然後把它放入三個相應的籃子裏。

(依次出示三種標誌並作解釋)。

2、教師檢查其中一組幼兒分類情況,指出明顯的錯誤,引導幼兒進入第二次分類。

師:小朋友分得這麼多,老師都檢查不過來了,請小朋友也來噹噹小老師,檢查一下別的小朋友分得對不對,好嗎?如果不對,請你把它找出來,放在合適的籃子裏。

3、小結,請幼兒說說:你發現哪些葉子分錯了,你是怎麼分的。

4、師:其實我們可以食用的葉子還有很多很多,我們一起來看看好嗎?

(1)幫助幼兒進一步鞏固葉子的食用方法。

(2)顯示一些可以食用的葉子,請小朋友說說這些葉子叫什麼,是怎麼吃的`。

5、提問:剛纔我們認識了這麼多可以吃的葉子,你們知道它是從那裏來的嗎?是誰種出來的?

教師鼓勵幼兒將平日裏看到的農民伯伯及爺爺奶奶種菜的樣子大膽的表現出來。

三、以談話的形式進行品德教育。

1、知道蔬菜有營養,要多吃蔬菜。

2、知道農民伯伯種菜很辛苦,要尊敬他們。

【活動延伸】

1、製作葉子拼盤。

2、製作生菜沙拉。

3、繼續瞭解可以食用的葉子的名稱、食用方法。

活動反思:

活動中能抓住幼兒的興趣點,從幼兒的興趣出發,能做到有的放矢,讓幼兒成爲學習的主人,讓老師作爲引導者和傾聽者的身份,真正做到玩中學、學中玩,會對教學效率的提高有和那幫助。教育不斷在更新發展,也正是因爲一次次的總結經驗,我們才能在其中得到培養,慢慢成長。

小百科:葉是植物體中感受環境最大的器官,其形態結構是最易隨生態條件的不同而發生改變,以適應所處的環境。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 篇5

活動目標:

1.知道恐龍生存的三個時期。

2.知道部分恐龍的生存時期。

3.瞭解展板的意義併合作完成展板的製作。

重點難點:

1.知道恐龍生存的三個時期。

2.知道部分恐龍的生存時期。

3.瞭解展板的意義併合作完成展板的製作。

活動準備:

三種不同的顏色的泡沫板或海報紙,較大版面的空牆面,幼兒熟悉的部分恐龍的圖片,生存與各時期的部分恐龍的名稱。

活動過程:

一、展示圖片,請幼兒觀察圖片,瞭解恐龍生活在地球上的三個時期的名稱及每一個時期恐龍的最要特點。

1.恐龍在很久很久以前生活在地球上,它們存在的時期分爲三個階段,你在這張圖上能看出來嗎?

2.第一個時期叫三疊紀,看起來是三個時期裏最短的,你們看出來是哪一個色塊了嗎?

3.在三疊紀的晚期出現了恐龍,早期的恐龍是小而輕的。

4.到了侏羅紀,恐龍的種類越來越多了。在侏羅紀晚期,是巨型恐龍最多的時代。侏羅紀是什麼色塊表示的?

二、出示圖片,帶領幼兒一起製作展板。

1.我們分別用什麼顏色來表示三疊紀、侏羅紀。

2.它們的大小都一樣嗎?

三、教師將個別較熟悉的恐龍的'圖片根據出現的時期張貼到展板上,幫助幼兒學會看、用這個展板。(由於在三疊時期出現的恐龍,幼兒都不太熟悉,所以教師可以直接出示幾種恐龍,告知恐龍的名字。)

活動反思:

活動的重點是認識三個時期有代表性的恐龍,通過學習,幼兒基本達到了學習的要求。在組織幼兒討論中因爲他們很感興趣的學習內容,所以幼兒都積極參與討論,大膽發言。活動的效果比較好。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 篇6

活動目標:

1、發展幼兒的感官,培養幼兒對人體祕密的興趣。

2、通過看看、說說、摸摸、畫畫等活動,讓幼兒初步瞭解人體頭髮的一些簡單的特徵、用處及保護。

重點難點:

怎樣讓幼兒簡單明瞭的瞭解頭髮的特點、用途。

活動準備:

1、假髮套一個、鏡子若干;

2、蠟筆、紙每人一份;

3、關於頭髮的課件。

活動過程:

1、通過看看、摸摸、比比了解頭髮的簡單特點。

(1)看看:幼兒自己對着鏡子看看自己的頭髮是什麼樣的?(顏色、長短)

摸摸:每位幼兒自摸頭髮,什麼感覺?(彈性、柔軟、光滑、硬毛糙)

(2)比比:幼兒自己結伴,互相觀察頭髮(從顏色、粗細、多少、硬軟上去比較)

⑶結合教師製作的課件進行小結,我們人類有各種各樣的頭髮,有顏色不一樣的,有長、短不一樣的,有粗細不一樣的,有硬軟不一樣的)

2、並初步瞭解頭髮的用處及保護。

(1)你們最喜歡什麼頭髮(泛講)

(2)你們知道自己的頭髮有什麼用呢?(美化自己,保護頭皮)

(3)頭髮在我們人身體上有很重要的作用,那我們應該如何保護好它呢?(勤洗頭、勤理髮,小朋友不要燙頭髮)

3、簡單瞭解頭髮的生長過程。

4、引導幼兒討論:

(1)小朋友是不是一生出來就有這樣美麗的頭髮?

(2)嬰兒的頭髮是怎樣的?(光頭、頭髮很少)實物投影儀出示幼兒小時候的`照片。

(3)年老者的頭髮圖片。

(4)結合課件演示小結:頭髮會隨着年齡的變化而變化那麼有的人不喜歡白頭髮,有的人覺得頭上光禿禿的很難受怎麼辦呢?

5、玩假髮套。

出示假髮套,提問:這是幹什麼用的?

活動結束:

提問幼兒在這堂課裏學到了些什麼,並鼓勵今天表現好的幼兒。

延伸活動:

爲自己設計髮型。幼兒人手一紙、筆等等,讓幼兒按自己的興趣和意願設計一種和本來不一樣的髮型。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 篇7

活動目標

1.通過觀察、操作等活動,使幼兒初步感知簡單的磁場現象。激發幼兒對科學探索的興趣。

2.瞭解指南針的作用,學會製作簡易的指南針。

活動準備

1.電視機、實物投影器、彩色圖片、錄音機、故事磁帶、小舞臺一個、磁性教具、跳舞的小人。

2.每個幼兒兩塊條形磁鐵(其中一塊繫有毛線繩)和兩塊環形磁鐵、指南針若干、大頭針若干、繫有細線繩的縫衣針每人一根。

活動過程

1.以大頭針移動,向後引出磁鐵,激發孩子玩磁鐵的慾望。

2.幼兒自由玩磁鐵。

教師鼓勵孩子用多種方法玩:手拿一塊環形磁鐵推着另一塊環形磁鐵跑,一手提起帶繩的條形磁鐵和另一手拿的條形磁鐵相接近着玩,桌子上放一塊環形磁鐵和桌下緊隔桌板的磁 鐵相吸着玩。

3.請不同玩法的幼兒爲大家演示,並說一說自己的`發現。

4.教師總結:

每塊磁鐵都有兩個極:一個北極(N),一個南極(S)。北極常常塗紅色,南極塗藍色。磁鐵的同極相斥,異極相吸。

5.玩指南針。

在玩中讓孩子發現指南針的指針具有磁性,會和磁鐵相互作用;並讓幼兒自己說出指南針的本領。

6、利用實物投影器看圖片、聽故事錄音《小紅帽找外婆》,瞭解指南針的作用。

7、教師指導幼兒製作指南針。

材料:一塊標有南、北兩極的磁鐵、一根縫衣針、一根細線。

製作指南針,首先要把縫衣針磁化。磁化過程是:將縫衣針的針尖在磁鐵的北極(N)沿同一方向磨擦二十次左右,然後用一根細線系在縫衣針中間,使它保持水平,針尖指向就是南方。

向幼兒進行安全教育:縫衣針的是尖的,小朋友一定要小心,不要扎着自己,也不要扎着別人了。

8.幼兒手持自己製作的指南針出教室,請其它班的小朋友欣賞自己製作的指南針。

9.活動結束。

附故事:小紅帽找外婆

小紅帽的外婆住在很遠很遠的南山。一天,媽媽讓小紅帽帶着禮物去看外婆。到外婆家要經過一片沙漠。小紅帽走着走着就迷路了,認不清到外婆家的方向了。一隻駱駝走過來說:“你面朝太陽升起的方向,左邊是北方,右邊是南方。”小紅帽按照駱駝說的方法,順利地走出了沙漠。

小紅帽走進樹林,又認不清方向了。一隻長頸鹿告訴她:“樹樁上有一圈圈的年輪,寬的年輪朝向南方。”小紅帽按照長頸鹿的方法走,走出了樹林。

小紅帽來到山腳下,她又迷路了,找不到去外婆家的方向了。這時,她碰到一位叔叔,叔叔送給小紅帽一枚指南針,並告訴她:“你按照指南針的指向走,就能找到外婆。”

小紅帽有了指南針,再也不迷路。在指南針的指引下,小紅帽很快地找到了外婆。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 篇8

活動目標:

知道春天許多野菜都長出來了,泥土裏、草地上、樹叢中、小河邊到處都有,他們可以吃,營養豐富;培養幼兒挖野菜的興趣和熱愛大自然的情感。

活動準備:

新鮮的薺菜若干,每人一個小塑料袋,選擇一塊生長野菜較多的草地。

活動過程:

1.引導幼兒觀察薺菜的外形特徵。幼兒每人拿一棵薺菜,仔細觀察薺菜葉子的形狀和顏色,聞一聞它的氣味。(有些開花的薺菜還可以讓幼兒看看它的'小白菜和鏟形的小種子)。

(1)提問:薺菜長在哪裏?是人們種出來的嗎?(長在草地上、小河邊、樹叢中,是自己長出來的,我們又叫它野菜。)

(2)提問:你還知道哪些野菜?你吃過哪些野菜?怎麼吃的?有什麼感覺?

:野菜有許多種,可以吃,營養好,現在人們已經開始種野菜了。

2.組織幼兒到戶外去採摘薺菜。

(1)組織幼兒在戶外的草地上。樹叢中採摘薺菜。邊採邊引導幼兒發現薺菜生長的地方和人們種菜的地方是不一樣的。

(2)教師與幼兒共同把採摘的薺菜去除雜草後加工,大家品嚐。

活動建議此活動可以結合春遊開展進行。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 篇9

活動目標:

1、用講故事的形式激發幼兒對數學的興趣。

2、知道相鄰數的概念,掌握5以內各數的相鄰數。

3、理解並能說出相1或少1的關係。

活動重點:知道相鄰數的概念,掌握5以內各數的相鄰數。

活動難點:理解並能說出相鄰數間多1或少1的關係。

活動準備:

1、蘑菇房子圖片。

2、大點卡和數卡三套。

活動過程:

一、開始部分:初步理解“鄰居”關係

1、拍手遊戲:“嘿嘿,ⅹⅹⅹ(小朋友名),我問你,你的朋友在哪裏?”“嘿嘿嘿,在這裏!”(被問的小朋友舉起旁邊小朋友的手。)

2、我們每個小朋友都有自己午休的小牀,請你說一說自己的鄰居都有誰,讓幼兒理解什麼是鄰居。

二、基本部分

(一)教師講述故事。

1、在回憶故事的過程中,在蘑菇房子上貼數字卡片,實現從具體的物到抽象的數的轉換,告訴幼兒相鄰數的定義。

(1)2的'鄰居是誰呀?(1和3是2的鄰居,也叫做2的相鄰數。)

得出結論:2有兩個相鄰數是1和3;5有兩個相鄰數,是4和6。

(2)提問:那麼3有沒有相鄰數,它們是誰?

得出結論:每一個數都有兩個相鄰數。

2、幼兒自主探索3、4、5的相鄰數,進一步推理說出5以內各數的相鄰數。

(二)複習數字1-6。

1、請你說得比我多1(少1)。“小朋友,我問你,比2多1就是幾?”

2、接着往下數,一直說到數字6。

(三)總結評價幼兒操作的結果,理解並說出相鄰數間多1或少1的關係。

1、“你幫2找到了哪兩個相鄰數?爲什麼1是2的相鄰數,3是2的相鄰數呢?”引導幼兒說出相鄰數間多1或少1的關係。

2、發放幼兒數學操作板及操作點卡,幫助幼兒理解相鄰數間多1少1的關係。“你找出比2多1的點卡,請你找出比2少1的點卡。”依次找出比3、4、5多1或者少1的數,引導幼兒依次說一說3、4、5的相鄰數及其之間的關係。

三、結束部分:

遊戲中鞏固對相鄰數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