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幼兒園教案 > 【實用】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模板彙總八篇

【實用】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模板彙總八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41W 次

作爲一名教師,總不可避免地需要編寫教案,教案是實施教學的主要依據,有着至關重要的作用。快來參考教案是怎麼寫的吧!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8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實用】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模板彙總八篇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 篇1

活動目標

1、知道五官對人們生活的重要性,懂得保護五官。

2、理解圖書內容,知道了解五官用處的方法。

3、仔細觀察圖片,瞭解圖書中問號和音符的含義和作用。

活動準備

電子大書、課件。

活動過程

一、情景導入。

(出示故事電子大書第1頁)這個故事的主人公是誰?它在幹什麼?(照鏡子)爲什麼小兔周圍有“?”,這是什麼意思?(這是問號,表示小兔在想問題)原來小兔不知道它臉上長的眼睛、嘴巴、鼻子、耳朵有什麼用處。

如果你是小兔,你有什麼辦法讓自己知道眼睛、嘴巴、鼻子、耳朵的用處?

鼓勵幼兒說出自己的想法。

二、閱讀故事。

(1)利用課件閱讀故事,在閱讀過程中提示幼兒仔細觀察,小兔在哪裏?在幹什麼?

(2)通過以下問題幫助幼兒理解故事內容。

(出示故事電子大書第2頁)師:小兔來到了哪裏?它爲什麼矇住了一隻眼睛?

師:你們蒙起兩隻眼睛試試,有什麼發現?

師:小兔蒙起眼睛看不到美麗的花了,知道眼睛是用來看東西的。

(出示故事電子大書第3頁)師:小兔在幹什麼?(聞花香)小兔把鼻子捂住,你猜小兔會有什麼發現?原來鼻子是用來聞氣味的。

(出示故事電子大書第4頁)師:小兔來到了哪裏?樹上有什麼?有幾隻?它們在幹什麼?小兔爲什麼笑了?小兔捂住耳朵還能聽到小鳥的歌聲嗎?小兔發現耳朵有什麼用?(耳朵是聽聲音的)

(出示故事電子大書第5頁)師:小兔的.嘴巴在幹什麼?(畫面上的音符表示小兔在唱歌)

(出示故事電子大書第7頁)小兔穿着什麼?拿着什麼?爲什麼要這樣打扮?(原來小兔發現眼睛、鼻子、耳朵、嘴巴很有用,要保護它們,並和它們做朋友)

請幼兒來說一說這個故事講了什麼?嘗試用自己的語言來複述故事的內容。(教師在一旁加以引導)

小結:五官在我們生活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沒有了其中的一項,我們的生活就會變得很不方便,所以要好好保護好自己的五官。

(3)播放課件,請幼兒完整欣賞故事。

三、擴展想象:(故事表演、創編故事)

小兔在生活當中還發現五官的哪一些功能?小兔又是怎麼想的?

請幼兒上來表演故事。

活動應變

導入活動可以提供一些有香味的物品、能發出聲音的樂器等讓幼兒嘗試瞭解五官的作用。如先用鼻子聞香味,然後捂住鼻子,看能否聞到香味等。

活動延伸

1、幼兒表演故事。

2、和幼兒一起仿編故事。

區角活動

語言區:投放幼兒圖書,請幼兒閱讀故事。

科學區:提供一些有香味的物品、能發出聲音的樂器等讓幼兒嘗試瞭解五官的作用。

環境創設

主題牆區:貼一些圖片到主題牆,並讓幼兒看圖講故事。

家園同步

請幼兒回家把這個故事講給家長聽。

隨機教育

日常提醒幼兒注意保護五官,如提醒幼兒看電視、玩手機不可以超過15分鐘等。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 篇2

設計意圖:

我們幼兒園擁有寬大的草坪,有多條小路,有樹林、山坡。到了春天,草綠了,桃花開了,一些小蟲子也出來了。孩子們很愛在草坪上玩過家家、挖土、玩沙。有時老師會聽到幾個男孩子說:“老師,我捉了一隻西瓜蟲。”引得其他孩子都來觀看,都來找西瓜蟲。西瓜蟲是幼兒生活中常見的一種小蟲,因名字感覺親切,還會像變魔術一樣變成西瓜樣子,一直受到孩子們的關注。

西瓜蟲爲什麼會變成西瓜樣子?在哪裏容易找到西瓜蟲?西瓜蟲吃什麼?……等問題都是孩子們愛問的問題。教師由此設計了科學活動“有趣的西瓜蟲”引導孩子們在觀察中瞭解、認識西瓜蟲的祕密。

活動目標:

1、喜歡觀察小蟲子,對小蟲子產生探索的興趣;

2、認識西瓜蟲的外形特徵,瞭解其生活習性;

3、學會使用輔助工具(放大鏡)研究西瓜蟲。

活動準備:

1、課前幼兒捉到西瓜蟲裝在觀察瓶中;

2、放大鏡、透明塑料杯、每人一份。

3、西瓜蟲圖片課件,多媒體投影儀。

活動過程:

一、介紹小夥伴,瞭解西瓜蟲的生活環境及名稱

今天小朋友到這裏來玩,還帶了一個小夥伴呢。誰來介紹一下你的小夥伴叫什麼名字?爲什麼叫這個名字?(那我也叫它西瓜蟲吧。)

你是在哪裏找到這個小夥伴的?這些地方是乾燥的還是潮溼的?原來西瓜蟲喜歡住陰暗、潮溼的地方。姜老師告訴你們,西瓜蟲還有一個大名,學名叫“潮蟲”。

二、觀察西瓜蟲,認識西瓜蟲的身體、外形特徵和習性

1、我們的小夥伴太小了,用什麼可以幫我們看得更清楚呢?——放大鏡

現在你可以用放大鏡觀察西瓜成身上有什麼?(它背上有什麼、頭上有什麼?有多少對腳呢)

幼兒用放大鏡觀察西瓜蟲。教師指導觀察,瞭解幼兒觀察情況

2、交流西瓜蟲的外形,西瓜蟲爲什麼會蜷起來?

讓我們的小夥伴休息一下,我們輕輕坐到這邊來。

提問:你看到西瓜蟲身上有什麼?

①你知道哪邊是頭嗎?

②你數清它有幾對腳嗎?

③西瓜蟲爲什麼可以蜷起來?

小結西瓜蟲外形:

頭、觸角、軀幹、許多節、七對腳

(以上邊講邊看圖片)

3、西瓜蟲什麼時候會蜷起來?它爲什麼要蜷成球形?

西瓜蟲真的死了嗎?

教師小結:西瓜蟲蜷起來是爲了躲避敵害,假死。是一種自我保護。

你還知道什麼動物會這樣自我保護?

4、跟西瓜蟲遊戲

(大塊積木,紙棒)

你可以把小夥伴請出來玩一玩,在手上、地上、玩具上,你也可以用小棍在西瓜蟲的小房子裏玩。你可要照顧好你的小夥伴,別把它弄丟或踩到了。

幼兒自由玩蟲。

5、結束

1)我們要帶小夥伴回去了(集中幼兒)

2)你跟西瓜蟲玩的快樂嗎?我們玩了昆蟲,要把手洗乾淨。

活動延伸:

1)你知道西瓜蟲吃什麼嗎?它是益蟲還是害蟲?

2)我們回去喂西瓜蟲就會知道答案了。

3)這是一個較長的過程,小朋友要耐心觀察,看誰先發現西瓜蟲的祕密。

活動反思:

首先,從內容選擇、材料準備方面來看。孩子們很喜歡小動物,西瓜蟲因爲會蜷起來而顯得很有趣,又不咬人,男孩、女孩都不會太害怕。西瓜蟲很容易找到,材料準備上,每人一隻蟲、一個觀察盒,方便孩子仔細觀察、親自操作。

在探究西瓜蟲爲什麼會蜷起來這一過程中,讓每位孩子照顧好自己的小夥伴,介紹夥伴的名字,既拉近了孩子和西瓜蟲的`關係,又反映了孩子對西瓜蟲已有的經驗、認識。認識西瓜蟲首先從觀察身體結構開始,觀察西瓜蟲實物,用放大鏡能看得更清楚。看圖片可以準確的認清頭、觸角、幾對腳和變成球形的樣子。孩子們很驚喜地發現西瓜蟲身上一條一條的線。認識西瓜蟲也是爲探究西瓜蟲爲什麼會蜷起來做準備。因爲西瓜蟲的身體特徵才使它可以蜷起來。

在“假死”討論這一環節,孩子們對“危險—自我保護”討論不夠,教師就在操作活動中再引導、觀察、討論。跟西瓜蟲做遊戲孩子們可開心了。利用積木、紙和筆,讓西瓜蟲爬、滾、比賽,讓西瓜蟲的有趣發揮得更好,還有幾個孩子自發地給西瓜蟲畫像,把自己的認識展示出來。

總的來說,在這次活動中,孩子們在原有認識基礎上提升了經驗,知道了“潮蟲”這一名字,對西瓜蟲的生活環境、西瓜蟲的身體和“假死”等都有了更進一步的瞭解。這一活動激發了孩子們強烈的求知慾。活動中,孩子和老師、孩子和蟲、孩子之間親近、愉悅,樂於探索,較好地達到了三個目標。課後,孩子們對興趣更濃了,紛紛要求帶回家去餵養,延伸活動很自然。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 篇3

一、活動題目:土壤——植物生長的搖籃

二、活動目標:通過實驗和動手活動,使幼兒感知土壤裏有水、空氣、腐爛物等成分和與植物的關係。培養幼兒的觀察、比較及動手操作能力。

三、適用對象:5~6歲幼兒。

四、活動所需資源:三盆土(粘土、壤土、砂土)、挖土的鏟子、衛生紙、可以種植的`菜秧、一小盆水、三隻盤子、四個紙杯(其中三個杯子杯底扎些小孔,一個杯子裝水)、一隻量杯。

五、活動過程:幼兒提前兩天到種植園,拔出幾棵青菜和小草。看一看,植物能不能離開土?觀察前幾天拔出的青菜和小草。

(1)青菜和小草都乾枯了。

(2)因爲它們的根離開了泥土,離開土壤就會乾枯。

探究的問題:土壤中有什麼?用小鏟子挖泥土。

(1)土壤裏有樹根,還有爛了的樹葉。

(2)土壤裏有死蟲子。

(3)土壤裏有蚯蚓、

輕輕捏捏衛生紙包的泥土。

(1)紙溼了。(2)泥土裏有水分。

把泥土放入有水的杯子中。

(1)有氣泡。(2)泥土中有空氣。

說一說,植物爲什麼會在土壤裏生長?

(1)植物在土壤裏生長,是因爲土壤裏有肥料。

(2)因爲土壤中有水分和空氣。

比一比,三種土壤(粘土、砂土、壤土)有什麼不同?將三杯土放在三隻盤子上,用量杯分別向三杯泥土中澆同樣多的水。

(1)砂土裏的水很快流到下面的盤子裏去了。

(2)壤土裏的水只流了一點,其他都被土壤吸收了。

(3)粘土裏的水都在杯口,滲不下去,下面的盤子裏沒有水。

想一想,植物種在哪一種土壤中,根吸收到的水分和養分最充足?種一種,哪種土壤最適合植物安家?幼兒將青菜秧種在三種土壤中,引導幼兒每天觀察記錄青菜的生長情況。記錄青菜在三種土壤中的生長情況。

六、注意事項

1.幼兒取泥土包入衛生紙中時,教師注意引導幼兒選取較溼潤的土。這樣,紙溼的效果較明顯。

2.幼兒向三杯土澆水時,水不宜多,以防水從杯口溢出流到盤中,影響觀察。

七、拓展思路啓發幼兒觀察、探索仙人掌爲什麼能生活在沙漠裏,瞭解不同植物對土壤條件有不同的需求。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 篇4

活動目標:

1、複習平面圖形:圓形、三角形、正方形、長方形,學習按圖形特徵進行分類。

2、產生對圖形的認知興趣。

活動準備:

1、顏色、大小、形狀不同的圖形胸卡若干。

2、圓形、三角形、正方形、長方形等小卡片若干。

3、"家"四個(家門分別爲圓形、三角形、正方形、長方形)。

活動過程:

1、播放音樂《我想有個家》,教師和幼兒手牽手輕輕走進活動室,幼兒排成兩排坐在小椅子上。

2、教師提問:剛纔這首歌好聽嗎?(好聽)你們知道他們的名字嗎?(不知道)老師告訴你們:這首歌的名字叫《我想有個家》。

3、小朋友你們都有自己的家嗎?(有)你們認識自己的家嗎?(認識)可是今天有幾個小寶寶不認識自己的家了,他們正着急地哭呢?小朋友咱們來看看是誰?(出示圓形、三角形、正方形、長方形圖形)原來是這些圖形寶寶不認識是自己的`家了,小朋友咱們應怎麼辦呢?(幫他們找到家、把他們送回家)那你們認識它們的家嗎?(出示圖形寶寶的房子)請幼兒選一個自己喜歡的圖形寶寶把它送回自己的家。(教師和幼兒一起檢查有沒有小朋友把圖形寶寶送錯了家的)

4、圖形寶寶爲了感謝小朋友他們給小朋友變了個魔術。(出示圖形拼貼畫兩幅,引導幼兒說出每種物品是有那幾種圖形寶寶變成的)

5、圖形寶寶不僅給小朋友變魔術,他們還想和小朋友們一起玩遊戲,小朋友你們喜歡玩遊戲嗎?(喜歡)

6、每個幼兒的胸前都貼有一個圖形寶寶的胸卡,教師引導幼兒玩《找朋友》的遊戲,引導幼兒找相同的圖形寶寶做朋友。

活動延伸:

引導幼兒到外面和圖形寶寶玩其它的遊戲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 篇5

活動目標

1、通過觀察不同的玻璃片,引起幼兒對周圍物體現象的探索興趣。

2、初步培養幼兒自己嘗試動手製作的能力。

活動準備

1、圖片:小花貓

2、三塊玻璃片(凸片、凹片、平面片)、長方形紙、玩具望遠鏡、雙面膠。

活動過程

1、創設情景,激發幼兒興趣。

(1)觀察桌上放着的玻璃片(凸片、凹片、平面片)

(2)小花貓圖片

請幼兒分別用這三塊玻璃片去看小花貓圖片。

(3)提問:透過這三塊玻璃片看到的圖片是不是跟原來的一樣大?

(大了、小了、和原來一樣)。

2、啓發、探索。

(1)爲什麼透過三塊玻璃片看同樣的東西,大小不一樣呢?

(2)請小朋友用手摸摸,用眼看看,這三塊玻璃片是不是一樣?

(3)教師示範並告訴幼兒:“先摸玻璃片兩面的中間,再摸邊緣是不是一樣,

然後把玻璃片豎起來用眼睛看。”

3、師幼進一步探討平、凸、凹玻璃片。

(1)請幼兒取出中間和周圍一樣厚薄的玻璃片,

告訴幼兒這是“平玻璃片”

(2)請幼兒取出中間厚、周圍薄的玻璃片

告訴幼兒這是“凸玻璃片”

(3)請幼兒取出中間薄、周圍厚的玻璃片

告訴幼兒這是“凹玻璃片”

4、幼兒動手操作、體驗平、凹、凸三種玻璃片的作用。

(1)請幼兒分別用平、凹、凸三種玻璃片去看周圍的事物,講講有什麼不同.

(平:—樣大;凸:放大;凹:縮小)。

(2)教師小結:玻璃片真有趣,用不同的玻璃片看到的東西不一樣。

科學家真會動腦筋,他們利用不同的玻璃片,製造出各種各樣的`東西,玻璃片的作用可真大呀!

5、嘗試製作望遠鏡,教師巡迴指導。

(1)請幼兒用玩具望遠鏡看一看周圍事物,引起幼兒製作興趣。

(2)請小朋友動手把長方形紙捲成筒,把凹玻璃片放在紙筒後面,凸玻璃片放在紙筒前面,

望遠鏡就做成了。教師重點指導雙面膠的用法。

(3)請幼兒用自己製作的望遠鏡再一次看一看周圍事物的變化,

進一步瞭解望遠鏡的作用並享受自己動手製作的樂趣。

(教師提示望遠鏡的作用。如看文藝演出、看體育比賽、看風景、解放軍瞭望。)

活動延伸

幼兒自由玩耍自制望遠鏡,對周圍事物進一步探索。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大大小小的蛋寶寶》

幼兒園中班教案

活動目標

1.通過觀察認識各種各樣的蛋,知道蛋有大小和顏色的異同等。

2.知道雞、鴨、鳥全都會生蛋,對事物有探究的興趣。

活動準備

1.ppt-各種各樣的蛋

2.實物-雞蛋、鴨蛋、鵝蛋、鵪鶉蛋。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 篇6

【活動目標】

1、探索城市裏水處理的方法。

2、深入瞭解我們的生活。

3、樂意與同伴合作遊戲,體驗遊戲的愉悅。

4、能用較清楚的語言講述自己的觀察和發現。

【活動準備】

幼兒用書第3冊第32頁。

【活動過程】

一、水到哪裏去了。

1、生活中我們什麼時候需要用水?用完的水還能再用嗎?用完以後你看見它到哪裏去了?

2、我們已經做過一個小實驗,知道雨水能夠順着邊溝流走。你知道它們流到哪裏去了?它還能再用嗎?

二、窨井的作用。

1、教師演示實驗:將一塊硬紙板做成有邊溝的'馬路,在“邊溝”下方剪開一個小洞,傾倒水時,能夠發現水從洞裏流走了。

2、幼兒觀察實驗,討論:

小洞有什麼作用?你見過馬路上的小洞嗎?它們叫什麼?是什麼樣子?猜猜誰到了馬路下面又會怎樣呢?

三、髒水能變成乾淨的水。

1、討論髒水去了哪裏:我們生活中用水洗衣服、洗菜、沖廁所,把水變髒了;天上的雨水把地面沖洗乾淨了,可自己也變髒了;還有化工廠生產用的水就更髒了,又黑又臭。這麼多的髒水怎麼辦呢?到哪裏去了呢?

2、教師總結:髒水通過很多的小管子、大管子流到了淨化站。經過淨化以後,再回到江河裏面。

3、畫一畫,設計一個淨化站。(有進水口、出水口、淨化水的機器,能夠把髒水變成乾淨的水。)

四、活動延伸:

使用幼兒用書,找找水流經的管道。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 篇7

一、設計意圖

幼兒對水的喜愛似乎是一種天性,只要有時間、有機會他們總愛在水裏玩耍、嘻鬧,但又往往受到大人的制約,無法盡興地去玩水。我們經常發現在洗手時幼兒們經常把衣服袖子弄溼,或者是洗一次手要花很長的時間。他們相互澆水,潑水,並堵住出水口囤積水……玩得不亦樂乎。《綱要》中指出"幼兒的科學探索應從身邊的事物開始。"爲了徹底滿足孩子們的好奇心,尊重他們對水的興趣,使他們對水有更多的瞭解,我由然而生,何不安排一次《玩水》的活動,讓他們從自由玩水到有選擇地使用工具玩水。爲了給孩子們提供一個更加充分感知水的特性的機會,讓他們在玩水中積累更多的生活體驗,充分體現"玩中學"這一教學理念,使幼兒在豐富適宜的環境中獲得自然的發展。於是我設計了教學活動《運水》。

二、活動目標

1、幼兒在運水遊戲中,再次感知水的特性。

2、幼兒能認識和選擇在不同情況下適宜運水的工具、材料,並用語言表達出來。

3、幼兒在活動中充分感受玩水帶來的樂趣,體驗成功的快樂。

三、活動準備

水、充氣盆、空桶、漏斗、瓶子、小水桶、小杯子,小鏟子,小筐、小勺子、毛巾、棉花、吸水紙、海綿等。

四、活動過程

(一)談話引起幼兒對水的興趣。

師:"小朋友,你們玩過水嗎?""水是什麼樣的?""玩水的時候應該注意些什麼呢?"(不能把自己和小朋友的身上弄溼)

(二)通過玩水,自由探索。

1、徒手運水。

(1)、角色扮演,完成任務。

師:孩子們,我們今天接到一個新任務,就是把這邊的水運到那邊的水箱裏去。我們一起用手把水捧過去吧。

(2)、幼兒徒手運水。

(滲透教育"水是很珍貴的,別把它漏到地上了。"引導幼兒發現把手指閉得更緊,水就漏得少些。)

(3)、教師小結用手運水情況,鼓勵幼兒尋找更好的運水方法。

師:孩子們,來看看我們的水運得怎麼樣了?(引導幼兒在說用手運水的困難時,進一步感受水的流動性。)用手運,水容易漏掉而且很慢。有其他好辦法嗎?(用 工具運)

2、 活用工具,巧妙運水。

(1)、通過觀察,引導幼兒思考,並自由選擇工具運水。(增添教師語言)

(2)、幼兒通過觀察、比較、操作,選擇和判斷出適宜且高效的運水工具。

教師參與到運水中,鼓勵孩子們敘述他們做的事,並與孩子們分析爲什麼有些工具更有效。("這個水桶好大,可以裝那麼多水!""這個工具有洞,水都漏掉了"……)

(3)、水越來越少了,觀察幼兒是否會轉換工具運水。

(原本高效的大工具變得不適用了,觀察幼兒是否用小工具操作。)(開始拿着小工具運水的孩子會發現,此時手中的工具比那些大工具更能舀起水來)(用小工具舀起來就運會很累,孩子們會用小工具舀起水裝進大工具中再運)

(4)、結合實際情況,引導幼兒用吸水材料運水並用語言說出吸水材料是怎樣運水的。

師:水只剩一點點了,我們要把水池裏的水運得一滴也不剩。看看還有哪些材料我們沒有用過?

("我一壓海綿,水就跑到裏面去了,再擠,水就流出來了""紙也是這樣""毛巾也可以"……)(孩子們在之前小工具和大工具合作中積累了經驗,現在也知道把水吸進材料裏擠在大工具裏再運)(有的孩子還是堅持用小工具舀,他們會把充氣水池按住,這樣水會方便舀起來些)

(三)師幼互相交流探索結果。

1、請出勤勞的工具。

師:水終於運完了,我們坐下休息一會兒吧!剛纔運水,寶貝們用了哪些工具呢?說給大家聽一聽。

(有目的地引導孩子說出爲什麼有的工具不可以運水;吸水材料是怎樣運水的)

2、工具寶寶細分類。

師:工具寶寶們幫我們運了那麼多水,也累了,他們想回家休息了。看,可以運水的工具寶寶的家在這裏,不可以運水的工具寶寶住在這個房子裏。請小朋友們把他們送回家。

3、檢查工具是否擺放正確。

(四)活動延伸:

師:今天我們的任務都完成得很好。下一次,我們還要想辦法把這些漏水的'工具改裝成可以運水的工具。

五、活動反思

玩水對於孩子來說是一件很感興趣的事。利用孩子這一天性,在運水活動中,爲幼兒營造了輕鬆、愉快、自主的運水氛圍。使幼兒能夠積極參與到運水活動中來,盡情地表達着、思考着、表現着。活動中孩子們通過玩水、運水,充分感受了水的特性,享受到了玩水帶來的樂趣,探索在不同情形下選擇最適合的工具和材料來運水。從而獲得粗淺的科學知識和科學體驗,並懂得珍惜每一滴水,從小養成節約用水的好習慣。通過此次活動,給我最大的啓示是:讓孩子們在探索的世界中得到自由和快樂,少一些約束,少一些畏懼。架起一座幼兒嬉戲與學習之間的橋樑,讓每個幼兒富有個性的全面發展。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 篇8

活動目標:

1、喜歡參與探索活動,在活動中感受樂趣。

2、通過操作感知沙的特性:沒有氣味;不溶於水;細細的一粒粒。

3、學會初步的記錄方法,有初步的環保意識。

活動準備:

經驗準備:幼兒有玩沙經驗

材料:沙子、各種玩沙工具(鏟子、篩子、印模)等,人手一個塑料杯、小勺子。

活動過程:

1、談話導入:回憶玩沙經歷,談談玩沙的感受。

教師:小朋友們,上次我們一起去沙池裏玩了沙子,你們還記得玩沙子的感受嗎?(請幼兒自由講述)

2、教師引導幼兒認識沙的特性,並嘗試記錄。

(1)瞭解沙子沒有氣味。

教師:“小朋友們玩沙子都很高興,現在我想請大家聞一聞沙子,你們覺得怎麼樣?”

(2)瞭解沙子不溶於水。

A、教師先將奶粉倒進空玻璃杯,並畫上一條黑線,然後倒進開水,用勺子攪一攪,讓幼兒發現奶粉是溶於水的。

B、引導幼兒先放少量沙到塑料杯內,用勺子攪拌一下,把塑料杯放在旁邊。過了會等沙沉澱後,引導幼兒觀察,沙是否不溶於水的'。

(3)沙是細細的,一粒粒的。

教師:“爲什麼我們用手、腳在沙上印手印、腳印能留下清楚的印子呢?”

(4)小結:沙子是沒有氣味,不溶於水,細細的一粒粒的。

3、認識沙的好處及用途。

(1)體育運動需要沙。提問:爲什麼跳遠會在沙堆裏進行呢?組織幼兒討論。

教師小結:因爲沙子很柔軟,所以小朋友在體育運動時不容易受傷。

(2)建築工程需要沙。提問:沙子有很多用途,你們在哪兒見過沙?它們有什麼用?

(3)小結:沙子可以用來鋪路,還有如果把沙子、水泥、石頭攪拌在一起變得硬邦邦的就可以造房子、造橋了。

4、教育幼兒珍惜沙子,不能浪費。

教師小結:我們平時玩遊戲和進行體育運動時需要沙子。蓋高樓大廈也要用沙子,沙子是我們的好朋友。小朋友以後應該愛惜沙子,跟沙子做好朋友。

延伸活動:

請幼兒每人拿一個印模,用溼沙進行印模遊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