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幼兒園教案 > 【必備】幼兒園小班數學教案模板五篇

【必備】幼兒園小班數學教案模板五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96W 次

作爲一名優秀的教育工作者,時常需要編寫教案,教案有助於順利而有效地開展教學活動。那要怎麼寫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幼兒園小班數學教案5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必備】幼兒園小班數學教案模板五篇

幼兒園小班數學教案 篇1

活動目標

能把大小(顏色)相同的圖形歸在一起,並能表達分類標準。

引發幼兒學習的興趣。

發展幼兒邏輯思維能力。

重點與難點

能大膽表達分類標準。即分類後能說出是按顏色或大小分類的。

材料及環境

創設積木、雪花片、木珠,幾何圖形等。

設計思路

分類活動屬於數前教育的內容,主要是爲幼兒以後理解數概念作心理準備。如幼兒理解數的實際意義,需要對某數所表示的物體的數目進行抽象,而抽象的基礎是能夠排除物體的形狀、大小、顏色等外部特徵的干擾。這種能力是在分類活動中逐步形成的。所以,小班進行分類活動的目的是讓幼兒通過對各種材料的操作擺弄形成一定的概括能力。讓幼兒表達分類標準是小班幼兒開展分類活動的重點難點。這是一因爲幼兒的概括能力比較差,同時語文表達能力也比較弱。因此,活動中教師可以通過指導語給幼兒適當的提示,還可以採用放標記的方法讓幼兒先把想法表示出來,然後再學習用語言說明分類標準。

活動流程

1、操作經驗——討論歸納——複習鞏固操作體驗在活動區中提供操作材料,讓幼兒通過操作擺弄,積累有關物體的顏色,大小等特徵的感性經驗。

(1)分雪花片。材料:大小、顏色不同的雪花片,每種顏色的雪花片4——5片。指導語:請你把顏色相同的雪花片放在一起。

(2)分積木材料: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圓柱體積木各不相同4—5塊,每種形體的積木放在一起。指導語:請你把形狀相同的積木放在一起。

(3)分木珠材料:四種形狀不同的木珠,每種4—5個,顏色不同。指導語:請你把形狀相同的木珠放在一起。或:請你把顏色相同的木珠放在一起。

(4)分玩具材料:積木、木珠、雪花片。指導語:請你把顏色相同的玩具放在一起。

2、討論歸納經過分組討論幫助幼兒提出和轉換分類標準。

(1)給每個幼兒一些不同顏色的,幾何圖形,每種都有大和小兩種。指導語:請你們把這些圖形放在兩個盒子裏,每個盒子裏要放入一樣的圖形。請幼兒介紹自己的.分類結果。並證明爲什麼把這些圖形放在一起。或者可以請其他幼兒猜猜他是按什麼標準分類的。

(2)給幼兒再次分類指導語:剛纔你們是按圖形的顏色(大小)分的,現在你們再用別的方法分一次。

(3)給幼兒兩盒雪花片,每盒裏都有大小,顏色不同的雪花片,四個空盒子。請幼兒給兩盒雪花片分別進行分類,兩次要用不同的分類標準。分完後用標記(大)、(小)表示。然後再讓幼兒證明分類標準。說明標記應在課前先讓幼兒認識。

3、複習鞏固在活動中投資其他材料,並增加每種材料的數量,繼續讓幼兒操作,學習分類。

教學反思:

數學活動對於小朋友來說是個很愉快的課程,因爲整節活動中游戲的時間多,而且小朋友動手操作的機會比較多,但是要讓孩子們能真正的理解這節教學活動的內容,並做到熟練掌握、靈活運用卻不是那麼容易。

幼兒園小班數學教案 篇2

活動前思考

1、設計意圖:

方形是低年齡幼兒比較感興趣的,而且幼兒在生活活動中經常會碰到方形的物品。幼兒在吃點心、玩玩具的時候老師都會有意識的引導幼兒觀察它們的形狀,認識形狀的名稱。幼兒在多次認識中已經知道了方形,在此基礎上老師進一步提高要求,讓幼兒通過觀察來區別大小方形。

2、重點難點:

認識大方形和小方形,區分大小。

過程實錄

活動目標:

1、鞏固對方形的認識,能區分大方形和小方形。

2、學說句子:大方形回到大籃子或小方形回到小籃子(大方形回家了、小方形回家了)。

活動準備:

1、大、小籃子。

2、大方形和小方形若干。

活動過程:

一、以實物直接引出主題。

1、教師出示一些紙片片讓幼兒觀察。

提問:老師這裏有許多的片片,看看是什麼形狀的?

2、出示大小紙片片供幼兒觀察。

提問:看看這兩個方形有什麼不一樣?(老師出示大方形、小方形讓幼兒認讀)

評析:直接出示實物,將幼兒的注意力一下子都集中過來了,通過讓幼兒觀察圖形的不同,又將幼兒的'學習興趣激發出來。

二、教師做遊戲,讓幼兒通過觀察知道遊戲的規則。

教師:大方形和小方形要來做個遊戲了,你們看他們是怎樣玩遊戲的。

教師將兩個方形藏於身後,說一句“變變變,什麼出來了?”然後伸出一隻手讓幼兒說是什麼形狀出來了。遊戲數次。

評析:遊戲能激發孩子學習的興趣,所以在這裏採用變變變的遊戲形式,讓幼兒觀看遊戲的玩法,進一步引起了幼兒的興趣,並激發了幼兒想自己操作的慾望。以遊戲的形式進入主題,看似平常,卻更符合幼兒的年齡特點。

三、幼兒參與遊戲,體驗遊戲帶來的快樂和成功。

1、教師給每個幼兒分發一個方形,在發的過程中教師說“給你一個大方形或給你一個小方形。

2、第二次發方形,老師邊給邊提問:這是什麼形狀的?

3、遊戲“方形變變變”。

*幼兒學老師的樣子將兩個方形藏於身後,當老師說變變變,小方形出來了,幼兒就把小方形舉起來。當老師說變變變,大方形出來了,幼兒就將大方形舉起來。遊戲數遍後可以讓幼兒將兩個方形交換位置再玩幾次。

評析:幼兒在此環節中有了自己操作的機會,當他們自己動手操作時,他們的學習興趣點達到了高潮。個個幼兒都變得專心致志,

四、與其他老師進行交換遊戲。

鼓勵幼兒拿着兩個圖形找一個老師與她一起做變變變的遊戲。

評析:通過與其他老師的遊戲,一方面讓幼兒對大小方形的區別有了進一步的理解,另方面促進了幼兒社會交往能力的發展。

五、送方形回家。

1、教師:方形娃娃玩累了它想回家了我們送它們回家吧。

2、出示兩個方籃提問:這是一個什麼籃子?

3、要求邊送邊說一句話“大方形回到大籃子裏。小方形回到小籃子裏。”

4、幼兒一個一個輪流上來送方形回家。

評析:送方形回家這個環節既是一個活動的尾聲部分,又是一個讓幼兒鞏固知識的複習過程。幼兒通過這個環節,既學會了一一對應的方法,又學說了一句完整的話語。

活動後反思

老師針對低年齡的幼兒的特點,以神祕的變魔術方法吸引幼兒仔細觀察老師出示的圖形,並進行比較,幼兒果然變得專心了,進行對比之後,我給他們每人了一個大方形和一個小方形,採用變變變的方式,讓幼兒將兩個圖形進行對比。本次活動的選材十分適合小小班幼兒的認知年齡特點,抓住了他們的最近發展區,用多種形式達到了一個目標,同時又通過一個個遊戲逐層推進、逐步提高要求。及格環節環環相扣,緊密聯繫,使幼兒的注意力始終處於集中狀態。教師還注重了低年齡幼兒的語言、社會能力的發展。若在最後環節添上一些讓幼兒的情緒得到高漲的遊戲活動會更貼切託班幼兒的心理。

幼兒園小班數學教案 篇3

一、活動目標

1、認識區別兩樣東西的長短。

2、喜歡參與數學活動。

二、活動準備

長短相同的吸管2根,伸縮教鞭(或天線)2根,幼兒每人3根套管(一長二短)。

三、活動過程

1、教師演示會變的吸管。

(1)出示兩根一樣長的吸管,1根直放、1根斜插入橘子水瓶(透明的')中,讓幼兒目測比較哪根長,哪根短。

(2)幼兒把斜插入橘子水瓶中的吸管取出來後和另一吸管一端對齊作比較,得出兩根吸管一樣長的結論。

2、教師演示會變的教鞭。

出示兩根能伸縮的教鞭,讓幼兒比較哪根長,哪根短;然後將其中1根拉長後,再進行比較,哪根長,哪根短。

3、幼兒操作。

(1)比較自己的套管的長短。

(2)用不同的方法兩兩連接後比較長短。

建議

小組同伴相互將套管合併,作不同的連接後再比較長短。

幼兒園小班數學教案 篇4

數學活動:

給“大大”與“小小”送禮物

活動目標:

1、通過送禮物等遊戲的方式,認識大小標記及其特徵。

2、學習用目測的方法比較物體大小。

3、有興趣參加數學活動。

活動準備:

1、大、小標記圖片、大小娃娃各一

2、各類大小不同的物品:幼兒人手一份、教師處若干

3、一把大椅子和一把小椅子、大小娃娃家

活動過程:

1、導入。“今天,老師和小朋友玩個遊戲。說‘請起立’,你就說‘起立’;說‘請坐下’,你就說‘坐下’,試試看好嗎?”

2、“今天,有兩位客人和們一塊兒做遊戲。”

1出示大娃娃。“這是大大,們拍拍大大,對它說句話好嗎?”(大大你好!大大喜歡你!大大歡迎你!)“請起立”“們一起說‘大大力氣大、大大是個大胖子、大大要吃大蛋糕’?”(加上動作)

2出示小娃娃。“這是小小,們也和小小打個招呼好嗎?”(小小你好!小小請你喝水!小小跟你玩!)“請起立”“們一起說‘小小力氣小、小小不鍛鍊、小小吃小麪包’?”

3、遊戲:給大大、小小坐椅子。

“這兒有兩把椅子,看看它們一樣嗎?”(不一樣。一把大、一把小)“請大大和小小坐椅子,誰來幫助它們?”

小結:大大坐大椅子,小小坐小椅子。

4、幼兒送禮物

要求:幼兒能在目測比較出禮物的大小後,將對應的送給客人[1][2]下一頁,並能講一句話。

(1)教師提供,個別幼兒進行。

1相同的兩件東西,比較後大的送給大大,小的送給小小。

2相同的三件東西,比較後大的送給大大,小的送給小小。

3從許多同類的`東西中(每類3---4個)找出大小不同兩件東西,比較後,大的送給大大,小的送給小小。

(2)每個幼兒將自己小籃裏的禮物送給大大和小小。

(3)將大大小小送回相應的家,幼兒在娃娃家遊戲。

幼兒園小班數學教案 篇5

活動目標

1、感受4以內的數量,學習手口一致的點數到4。

2、鞏固練習比較數量的多、少和一樣多。

3、體驗幫助小豬的快樂。

活動準備

1、自制教具:三個小拖車,黃香蕉、紅蘋果、大鴨梨卡片各4張,其他磁性教具若干。

2、《三隻小豬》故事掛圖。

活動過程

一、導入

組織幼兒,激發學習興趣。

教師:今天,老師要給小朋友們講一個好聽的故事,故事的名字是《三隻小豬》。

二、展開

1、教師配合掛圖講《三隻小豬》的故事,引導幼兒一起幫小豬撿水果。

(1)教師講到"走近一看,原來是黃黃的香蕉!"時,就問幼兒"怎麼辦呢?

快幫助老大撿到小拖車裏吧。"

(2)教師邊操作卡片,師幼邊共同數"一個、兩個、三個、四個。"

(3)教師繼續講故事,並引導幼兒幫豬老二撿蘋果,幫豬小弟撿鴨梨,

並練習手口一致的點數到4。

2、幼兒繼續邊看掛圖邊聽故事(第二部分),幫助小豬比較水果的多少。

(1)請幼兒猜想:誰撿的水果最多。

(2)幼兒操作卡片,比比看誰撿的水果多。

(3)教師示範並和幼兒共同比較的`方法。

如:數一數,數量一樣就是一樣多;一個對一個排排看就知道了。

3、鞏固練習以及延伸部分。

充分利用各種磁性教具,讓幼兒進行手口一致的點數。

利用小朋友座椅子的遊戲,讓幼兒練習比較數量的多少。

三、結束

教師,"今天我們一起幫助小豬撿水果,幫小豬比較水果的多少,小豬們可高興啦!

他們對你們說:謝謝

你們應該對小豬說什麼?對要說:不客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