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幼兒園教案 > 關於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範文彙總7篇

關於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範文彙總7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61W 次

作爲一名教師,總歸要編寫教案,教案是備課向課堂教學轉化的關節點。那麼大家知道正規的教案是怎麼寫的嗎?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7篇,歡迎大家分享。

關於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範文彙總7篇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 篇1

活動目標

1、知道不同的東西發出的聲音是不一樣的。

2 、體驗探索的`樂趣。

活動準備

1、 教學實驗材料:有蓋的罐子若干 、黃豆 報紙 米粒 碗 勺 等

2、 實驗記錄:記錄單、繪畫方式記錄

3、 時間安排:20——30分鐘

活動過程

1 、教師出示裝有東西的罐子,搖一搖。

T、咦,怎麼回事?猜猜這個罐子怎麼會發出聲音?

C、有東西。

T、有什麼東西呢?

2 幼兒猜想,大膽表述

3、介紹製作材料:黃豆、報紙、米粒

T、選擇一種材料裝入罐子,蓋上蓋子,聽聽是什麼聲音?要求裝時小心,不把材料灑出來。

4、交流記錄:

T、你用什麼材料裝進去,發出什麼聲音?

5、遊戲:我們一起搖一搖。

請幼兒搖動罐子,聽聽聲音一樣嗎?爲什麼?

幼兒瞭解裝的東西不一樣,發出的聲音不一樣。

6、幼兒再次操作,再次記錄,

做個和第一次不一樣的罐子,裝不一樣的材料。

再次提醒幼兒操作時不把材料灑出來。

7、活動交流:

展示幼兒記錄,鼓勵幼兒大膽交流。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 篇2

活動目標:

1、學習在圓形上面添畫,表現自己喜歡的各種各樣的圓形事物。

2、遷移已有經驗,藉助範畫擴展想象,創造出各種各樣的圓形事物。

2、樂意參與“圓形變變變”活動,感知在圓形上添畫變出新事物的快樂。

活動準備: 1、各種顏色、各種大小的圓。

2、由圓變成的物體範例。

3、一位大班幼兒

活動過程:

一、引起興趣

教師:“小朋友,今天我們班裏來了一位小客人,(請出大班的小朋友),他的名字叫元元,(小朋友向元元問好)元元特別喜歡圓的東西,請他來說說他喜歡什麼圓圓的東西?(大班幼兒說:我喜歡玩圓圓的皮球,愛照圓圓的鏡子,愛吃圓圓的餅乾,還會變圓的魔術!)

教師:什麼是變圓的魔術呀?你能變給我們中二班小朋友看嗎?

二、元元表演變圓魔術

教師:小朋友你們知道,元元是怎麼把紅色的圓變成蘋果的呀?(在紅色圓上畫上綠色的葉子就變成蘋果了)你們會變嗎?你們會變什麼呢?怎麼變呢?你們真聰明一下子就把元元的變圓魔術學會了。

教師:元元,你還會變什麼?元元:我還會變兩個圓,三個圓,四個圓,許多圓呢。

元元表演(把兩個圓變成了小雞,三個圓變成了小花,四個圓變成了蝴蝶。)

小朋友,你能把兩個圓,三個圓,四個圓,許多的圓變成什麼呢?請幼兒自由討論,告訴身邊的好朋友。

三、幼兒操作,教師巡迴指導

1、交代任務:我們今天也來學元元變圓的魔術。老師出示爲幼兒準備的.材料(老師爲小朋友準備了各種顏色,各種大小的圓。請小朋友先想好你想用幾個圓變成什麼東西,然後找到你所需要的圓,撕去圓後面的雙面膠的外面一層,粘在紙上,再把它添畫好。我們小朋友把圓變好了,可以互相參觀,也可以請客人來參觀,告訴客人,你把幾個圓變成什麼東西了。現在請小朋友去找一個好朋友一起去變圓。

2、教師巡迴指導:

要求幼兒把廢紙仍在籮筐裏。變出和別人不一樣的東西來。幫助能力差的幼兒,鼓勵他大膽變圓。

四、

鼓勵幼兒大膽的告訴同伴和客人,你用幾個圓變成了什麼東西。

五、延伸活動

小朋友,你們除了認識圓還認識什麼形狀的圖形?正方形,三角形它們也想讓我們小朋友來變魔術,以後我們請它們都來,變出更多,更美的東西好嗎?

在區域活動中讓幼兒玩各種圖形的添畫。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 篇3

活動目標:

1.知道蔬菜是種出來的,可以做成菜的植物。

2.認真觀察圖片上提供的線索,分辨出哪些是蔬菜。

3.能大膽表達自己的看法。

4.願意大膽嘗試,並與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使幼兒對探索自然現象感興趣。

活動準備:

1.知識準備:事先認識幾種常見的蔬菜。

2.物質準備:豆乾、鴨子、蘿蔔、白菜、雞蛋、馬鈴薯、青瓜7中食物的幻燈片、圖片、操作卡。

活動過程:

1.出示幻燈片,引導幼兒猜猜這是誰的家。

師:這是誰的家?從哪裏看出來的

幼:我覺得是南瓜爺爺的家。

師:你從那裏看出是南瓜爺爺的家。

幼:我覺得房頂上有個南瓜爺爺,所以覺得是南瓜爺爺的家。

(評析:這個環節主要是尊重孩子的已有經驗的。通過引導和提示幫助孩子從人物的特徵上得到了驗證,知道這是南瓜爺爺的家。)

2.播放幻燈片,鞏固圍合的數數方法。

師: 南瓜爺爺家來了許多客人?你們數一數有幾個客人?

幼:七個客人。

師:你從哪裏開始數的?

幼一:我是從正方形開始數的。

師:正方形還可以數嗎?

幼一:數過了不能再數了。

幼二:我是從雞蛋開始數的,也是數七個。

幼三:我是從鴨子開始數的,一共有七個。

師:這些客人圍成了個圓圈,數圓圈我們以前都學會了,所以大家都會數了。數圓圈時要怎麼數了。要先記住一個物體,然後從它開始數,數到這個物體就要停下來不能數了。

(評析:鞏固圍合的數數方法:找一個有特徵的物體開始數,數過的就不能再數了!幫助孩子在無形中學會一個新知識。)

3.觀察影子,猜猜它們是誰?

師:南瓜爺爺家來了七位客人,老師給它們標上數字,你們說說這些影子可能是誰呢?

幼一:找到一號是正方形。

幼二:二號是小鴨。

幼三:五號是雞蛋。

師:小朋友把這些影子都猜出來了,我們現在來驗證一下小朋友猜的對不對。

(將七位客人逐一進行驗證)

(評析:通過觀察影子圖讓孩子學會了“數一數、猜一猜”,通過這個環節來了解幼兒對以往經驗瞭解有多少。從而使幼兒對教師所提供的影子有了一個深入的思考。)

4.藉助操作卡,找找哪些是蔬菜?

(1)幫助南瓜爺爺找蔬菜鄰居,引導幼兒猜測哪些是蔬菜,並在對應的格子上打鉤。

師:今天南瓜爺爺家請了這麼多客人,要做什麼了?你們想知道嗎?

幼:想

師:南瓜爺爺一個人住,覺得很孤獨,他想找蔬菜做鄰居。小朋友想一想,他的七位客人誰是蔬菜了?等下老師讓小朋友自己動腦筋,自己幫南瓜爺爺找蔬菜鄰居。老師爲每位幼兒準備一個操作卡。操作卡上有南瓜爺爺家的七位客人,第一位是誰?

幼:第一位是豆乾、第二位是鴨子、第三位是蘿蔔……

師:南瓜爺爺要找的是蔬菜鄰居,等下小朋友就從這七位客人中,你覺得誰是蔬菜,你就在它下面的格子中用紅色的筆畫個圓圈,第二格不能畫。

(幼兒坐到自己的位置上操作)

師:你覺得誰是蔬菜了,小朋友要自己動腦筋。(進行個別指導)

師:請一個小朋友起來和大家一起分享他爲南瓜爺爺找的蔬菜鄰居是誰。

幼一:我覺得南瓜爺爺的蔬菜鄰居是:白菜、豆乾、蘿蔔、雞蛋、青瓜、馬鈴薯都是蔬菜。

師:旖旎小朋友,你要記住你第一次選擇的哦.再請一個小朋友起來分享。

幼二:白菜、豆乾、蘿蔔、雞蛋、青瓜、馬鈴薯都是蔬菜。

幼三:白菜、蘿蔔、雞蛋、青瓜、馬鈴薯都是蔬菜。

師:你爲什麼覺得鴨子和豆乾不是蔬菜了?

幼四:白菜、蘿蔔、青瓜、馬鈴薯都是蔬菜。

(評析:讓孩子們自己通過以往的經驗和認識,觀察、思考、猜測什麼是蔬菜。)

(2)播放種植蔬菜的視頻,幫助幼兒理解什麼是蔬菜。

師:南瓜爺爺要找蔬菜做鄰居,小朋友都幫他找了好多蔬菜鄰居,那到底對不對了。

師:你覺得蔬菜是從那裏來的?你在哪些地方看見過這些蔬菜?

幼一:超市場買的。

幼二:蔬菜店買的。

幼三:路邊買的。

幼四:種出來的。

師:那裏種出來的。

幼四:幼兒園種出來的.。

師:對了,我們幼兒園種了許多蔬菜,老師還經常帶小朋友去觀察了。那我們來看看,蔬菜是不是種出來的。我們現在來看圖片,看看蔬菜是不是種出來的。

幼:蔬菜是從地裏種出來的。

師:老師看厚厚的一本書,書上說,蔬菜是種出來的可以做成菜的植物。老師再說一遍,蔬菜時種出來的可以做成菜的植物,這句話聽懂了嗎?都聽懂了嗎?那沒問題啦,我們現在再一次幫助南瓜爺爺找鄰居,小朋友看看這七位客人誰是種出來的。你剛剛選的食物是不是有的不是種出來的。如果不是種出來的就不是蔬菜,我們就不要選它了。

師:現在請小朋友找一隻黑色的筆,你覺得誰是蔬菜,你就在它下面的格子中用黑色的筆畫個圓圈。

第二次是不是跟第一次不一樣了。

師:小朋友在操作的時候要動腦筋想一想,它是種出來的嗎?

(評析:通過幼兒的經驗思考,老師藉助播放圖片,蔬菜的種植環境,使幼兒的經驗的不斷累積和提升,讓幼兒瞭解了蔬菜的特徵——就是長在地裏的能做成菜的植物!)

(3)驗證操作卡上哪些是蔬菜?

師:豆腐乾是蔬菜嗎?

幼:不是。

師:對了,它不是直接種出來的,它是大豆加工的。

師:胡蘿蔔呢?是種出來的可以做成菜的植物。

師:鴨子呢?

幼:不是,它是鴨媽媽下蛋然後孵出來的。

師:對了,它是肉類食品,我們叫葷菜

師:大白菜呢?是 因爲它是種出來的 可以做成菜的植物

師:雞蛋 呢?

幼:雞蛋不是蔬菜,它是雞鴨媽媽生的。

師:它是母雞生的,它叫蛋類食品

(評析:這個環節通過個別驗證、集體驗證、共同驗證等方法層層遞進,使幼兒進一步明確:蔬菜是種出來的長在地裏的,能做成菜的植物!)

4.延伸活動。

南瓜爺爺家只有三間房子,可是有四種蔬菜,那麼多蔬菜怎麼住呢?

師:我們現在來數一數,我們幫南瓜爺爺找了幾樣蔬菜啊!

幼:1、2、3、4,一共有四樣蔬菜,那我們來看看南瓜爺爺家旁邊有幾間房子?

幼:南瓜爺爺家有三間房子。

師:三座房子,四樣蔬菜,小朋友覺得那該怎麼住啊?現在小朋友想辦法啊?

幼一:我覺得紅蘿蔔和青瓜可以住在一起。

師:爲什麼呢?

幼一:因爲紅蘿蔔和青瓜它們兩個都是瘦瘦長長的。

幼二:我覺得白菜和青瓜在一起比較好,因爲它們都是綠色的。

幼三:我覺得馬鈴薯和南瓜爺爺住一起,因爲都是圓圓的。

幼四:我覺得白菜和土豆住在一起,因爲它們兩個比較小。

師:老師覺得馬鈴薯和黃瓜也可以住一起,爲什麼?我們回去好好想一想。

(評析:這個環節,通過分房子住,讓孩子學會從蔬菜的顏色、外形、種類、大小等特徵對蔬菜進行分類、合理匹配。)

活動反思:

這個教材是結合班級主題“秋天的蔬菜”而選擇開展的,內容及創意是來之名師的教學課例,在此基礎上,課題組老師也給了很多建議和意見。

活動開始我讓幼兒猜猜從影子裏看出它會是誰,通過這個環節來了解幼兒對的以往經驗瞭解有多少。從而使幼兒對教師所提供的影子有了一個深入的思考。由於本班幼兒經常在區角玩找影子的遊戲,所以幼兒很快就從影子中找出各種實物。在數南瓜爺爺家來了幾個客人這個環節中,我特意設計了一個圍合的數數方法。讓幼兒學會了圍成圈的東西也可以數的。並從中得出個結論:數圓圈時,要先找一個有特徵的開始數,數過的就不能再數了!無形中又讓孩子學會了一個新知識。在南瓜爺爺想找蔬菜鄰居這個環節,幼兒對教師提供的物體來選擇蔬菜時,在瞭解了物體的形狀、大小後,幼兒對於豆腐乾是不是蔬菜的討論成了一個難點。最後老師通過提供一些蔬菜生長環境的圖片,讓幼兒觀察,最後得出一個概念:蔬菜是種在地裏的可以用來做成菜的植物,所以幼兒按照教師提供的線索得出了結論豆腐乾不是蔬菜。在多次的選擇中,大部分幼兒能真正理解了蔬菜的概念。但還有一部分幼兒由於對蔬菜認識不夠透徹,還沒有清晰的辨認豆乾和雞蛋不是蔬菜。

在這個活動中,我爲什麼要這麼設計兩次操作?主要目的是讓幼兒分別在概念出現的前後,瞭解幼兒對蔬菜的瞭解程度,尊重幼兒已有的經驗。第一次操作表現出來的是幼兒的經驗,第二次操作表現出來的就是知識了,由經驗上升爲知識。

在活動的延伸部分我先讓幼兒猜想:南瓜爺爺家旁邊只有三間房子,可是蔬菜有四種,它們要怎麼住?幼兒在認真觀察和思維的基礎上,將蔬菜按顏色、形狀、大小、種類進行了分家。最後我把馬鈴薯和青瓜放在一起請幼兒說說爲什麼把土豆和黃瓜放一起住?(因爲它們都要削皮)這種思維訓練方式打破了原先的經驗性的分類方法。讓幼兒從不同的角度進行分析分類,從而得到經驗的啓發。這種分類方法打破了原先我們所認爲的按形狀、顏色、大小進行分類的方式。

小百科:鄰居,指家或住處與另一人的家或住處靠緊或鄰近的人;住在隔壁另外一家的或附近的人。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1、 初步知道圓圓的物體能滾動。

2、 激發幼兒對滾動現象的好奇心。教學難點:讓幼兒能初步的感知滾動現象.

課前準備:

1、 塑料球、衝氣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塑料玩具若干(每人一份);記錄紙每人一張(上畫有沒輪子的汽車);集體記錄紙兩張

2、 情景表演的幼兒一名(大班);沒有輪子的汽車一輛

課時安排: 四課時

教學過程:

1、 情景表演,引出問題

C(大班):嗚嗚嗚......,我的汽車......

T:小朋友,你怎麼了?

C:(大班)我的汽車的輪子不見了,汽車不能玩了,小朋友,你們幫幫我,什麼東西可以象輪子那樣滾動呢?

T:小朋友,你們知道什麼東西可以滾動嗎?

C:氣球可以滾動!

C: 鈴鼓可以滾動,圓形的東西可以滾動。

C: 老師,地球也可以滾動的,還有口杯也可以滾動。

C: 奶瓶也能滾動,還有喇叭…………

2、 幼兒設想,老師做集體記錄

C(大班):老師老師,你看,我找到了這麼多的東西,它們能不能滾動呢

?T:這個?我得試試才知道。小朋友,我們一起想想這些東西誰誰能滾動C:圓形的東西可以滾動的,三角形就不行。

C:正方形和長方形的好象也可以滾動的。

C:圓形的就可以滾動。

T:我們一樣一樣的來想,然後老師把你們的想法記錄下來,好嗎?如果認爲圓形能滾動的小朋友就站到曾老師這邊,認爲不能滾動就站到馬老師那邊。(幼兒選擇後)咱們來數數曾老師這邊有幾個人?馬老師那邊又有幾個?三角形,長方形,正方形的選擇同上。

2、 幼兒分組實驗,驗證想法T:每個小朋友說的都不一樣,那咱們試試,看看到底誰能滾動,好嗎? 幼兒實驗,操作

C:你看,圓形的可以滾動吧。

C:正方形也可以啊!(這個小朋友在用手不停的翻動着正方形,他就認爲這是正方形在滾動)

C:老師,你看,我的三角形也能滾動(他用一隻手指輕輕壓住三角形的一角,然後用另一隻手來彈三角形,三角形就能移動)

3、 記錄自己的實驗結果T:你們剛纔都試了,誰能滾動啊?那好,咱們把能滾動的形狀畫到汽車上,給它當輪子,好不好?

4、 交流,討論幼兒交流,再請每個孩子都上臺講述自己的發現。

T:剛纔你實驗的時候發現了什麼?把你的發現也告訴你旁邊的小朋友。老師也想聽聽你們的實驗,誰願意來告訴老師?

C:我發現圓形的東西可以滾動,是這樣的(他用兩隻手在胸前不停的上下前後交替畫圈,象開火車那樣)

C:我看到圓形的東西能滾動,能做汽車輪子,讓汽車動起來,爸爸就可以帶我上幼兒園了。

活動延伸

-有趣的.圓形

讓幼兒回家去尋找圓形的物體,並試試看,它們能不能滾動呢? 課後隨想在這次實驗活動中,孩子的主動性很高,很樂意去探索。語言表達又有了進步。但是, 活動結束後,我自己覺得在這次活動中還是存在着一些不足之處-----這次活動用的是汽車貫穿整個活動,可是,好象對孩子的暗示行比較大,因爲在孩子的生活經驗裏汽車的輪子就是圓形的;還有就是,可能滾動這個現象對於小班的孩子來說有一定的難度,他們在活動中總是容易把滾動和移動的現象混爲一談,可是如果解釋,我也感覺到不知道改怎樣去向小班的孩子解釋這個問題。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 篇5

活動目標:

1、能積極地與同伴交流自己的發現,激發進一步探索事物變化的願望。

2、學會積累,記錄不同的探索方法,知道解決問題的方法有很多種。

3、通過實際操作,培養幼兒的動手操作能力。

活動過程:

一、幼兒自由根據興趣玩空心紙棒

1、引導幼兒觀察紙棒。教師:今天老師給小朋友做了一個玩具,你們拿起來看一看是什麼樣子的?(幼兒發現紙棒是長長的圓圓的,中間是空心的)。

2、幼兒玩紙棒教師:你們每人拿一根紙棒當玩具,讓老師看看,你們是怎麼玩的?

二、引導幼兒把紙棒當“傳聲筒”,自由結伴玩遊戲

1、教師有興趣地對幼兒說:剛纔老師看見有一位小朋友把小嘴巴對準紙棒在說話呢,你們各人找一個好朋友,一個對着紙棒說話,另一個用小耳朵聽,聽聽你的好朋友說了些什麼?

2、幼兒兩人一組地玩了起來。

3、提問:小朋友聽到你的好朋友說的話了嗎?

4、教師小結:這個長長的、圓圓的空心紙棒,能把我們說的話傳出去,我們給它起個名字叫傳聲筒。

三、發現問題,和小問號交朋友

1、提出疑問:教師:剛纔小朋友都聽到從傳聲筒傳出的話語和清楚、響亮,但也有小朋友說聽不清楚聲音,(出示幾根聽不清楚的傳聲筒)這是怎麼回事呢?

2、出示小問號(?)引導幼兒觀察這幾根傳聲筒有什麼不同?既然是一樣的,那爲什麼傳出來的.聲音不清楚呢?這個傳聲筒我要送一個標記給它(出示小問號卡片)知道這是什麼符號嗎?這根傳聲筒向我們提出了一個問題。

3、幼兒再次玩傳聲筒(傳聲筒換成實心的)幼兒發現聽到的聲音不清晰了,這是爲什麼呢?幼兒自然產生疑問,這時引導幼兒也給這些傳聲筒貼上問號。

四、觀察比較解決問題

1、引導幼兒對比觀察小問號的傳聲筒和沒有小問號的傳聲筒有什麼不同?讓他們發現有小問號的傳聲筒裏有紙團堵着。

2、教師小結:原來有小問號的傳聲筒爲什麼傳的聲音聽不清呢?原來裏面塞滿了紙團,紙團堵住了傳過來的聲音,所以,從這樣的窗聲同裏傳過來的聲音就不清楚了。

五、延伸:

幼兒自己動手製作小小的傳聲筒,進行連接傳聲筒,使之變成一個長長的傳聲筒。

教學反思:

教師的角色轉變。在以往的活動中,我主要是以引導者、組織者的角色來進入活動並開展活動的,感覺與孩子們還是有一定的距離。在今天的活動中,我嘗試着以孩子們的玩伴這一角色進入活動,和孩子們一起玩,一起發現,讓孩子們感到我是他們的大朋友,從而進一步激發孩子的探索興趣,使孩子們能大膽地來提問。在實施的過程中我發現孩子們和我走的很近,每個幼兒都願意說、樂於說,而且效果較好。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 篇6

活動目標

1.體驗味覺,增加味覺經驗

2.品嚐酸、甜、苦、辣、鹹的不同味道。

3.學習相關漢字。

活動準備

1.食物:檸檬,香蕉,苦瓜,姜,鹹梅。

2.酸、甜、苦、辣、鹹漢字卡若干

活動過程

1.出示切成小塊的蘋果,引起幼兒品嚐興趣。

教師遊戲口吻:喲!好吃的蘋果,誰想嚐嚐呀?

(請各別幼兒品嚐,並說出味道。)

2.品嚐:酸甜苦辣鹹

(1)老師這裏還有許多好吃的.呢?誰想吃呀?

(2)請5名幼兒在臺前站好,教師分別讓他們品嚐不同味道的食品,

提示全體幼兒注意觀看他們的表情。

(3)品嚐:檸檬,香蕉,苦瓜,姜,鹹梅。

3.學習相關漢字。

(1)根據圖片認識漢字:酸 甜 苦 辣 鹹

山楂(酸),糖(甜),苦瓜(苦),辣椒(辣),鹽(鹹)。

(2)教師出示食物,讓幼兒找出相關味道的漢字。

4.幼兒操作遊戲

幼兒兩人一組,一人說漢字,一人找出漢字卡片。

互換角色反覆遊戲。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 篇7

一、活動目標:

1、激發幼兒探究慾望,發展幼兒的比較、觀察、判斷能力。

2、探究沙漏速度與漏口多少的關係。

3、培養幼兒之間的合作能力。

二、活動準備:

1、用飲料瓶製作的沙漏若干。

2、鑽有不同漏洞的瓶蓋若干。

3、記錄單、筆若干。

三、重點難點:

重點:探究沙漏速度與漏口多少的關係。

難點:製作一個比原來流的快的`沙漏。

四、活動過程:

(一)、觀察沙漏

1、認識沙漏,並提出猜測

師:小朋友,今天老師要請你們用一種新的工具來玩沙,你們看!

這是沙漏,它是由兩隻粘在一起的瓶子組成的,下面的一個瓶子裏有沙。請你們猜猜,如果我把瓶子倒過來,會發生什麼情況呢?

2、幼兒操作,進行論證

(1)、操作

師:到底誰猜的對呢?請你們找一個好朋友一起試一試,玩一玩。

(2)、交流

師:你們發現了什麼?誰願意來告訴大家?

那麼,沙是從哪裏漏下來的?

(3)、小結

師:原來沙是從瓶蓋上的洞口流下來的,看看,它有幾個洞?哦!有兩個洞!

(師打開一隻瓶子讓幼兒觀察瓶蓋是否真的有洞,數數有幾個,引發孩子的探究興趣。)

(二)、製作沙漏

1、設疑討論

師:那麼,我們能不能想個辦法讓沙流的快一些呢?(幼兒討論)

2、實驗交流

⑴、進行實驗

師:老師爲你們準備了一個做好的沙漏,還有一個裝有沙子的瓶子,一個空瓶和蓋子,要請你們兩個小朋友合作做一個比原來沙漏流的快的沙漏,並進行記錄。

老師要提醒你們,製作的時候把你們選的蓋子先旋在裝有沙的瓶子裏,然後將空瓶倒着再旋在蓋子上。

(幼兒和同伴合作,選擇材料進行實驗,教師觀察幼兒的實驗情況,如幼兒是否把自制的沙漏和原來的作了比較,詢問孩子爲什麼採取這種方法。)

⑵、交流實驗結果

師:你們是怎麼做的?你們遇到了什麼困難嗎?誰願意來告訴大家?(結合記錄單)

⑶、再次實驗

幼兒再次操作,教師個別指導

⑷、師生共同總結:原來洞口多了,可以使沙子流的多,時間花的少,所以速度就快了。

(三)、引發新問題

今天,小朋友都開動腦筋製作了一個比原來漏的快的沙漏,那麼你有辦法制作一個比原來漏的慢一些的沙漏嗎?

等到區域活動時,我們再來製作,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