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幼兒園教案 > 幼兒園小班數學教案《找朋友》6篇

幼兒園小班數學教案《找朋友》6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24W 次

作爲一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通常會被要求編寫教案,編寫教案有利於我們弄通教材內容,進而選擇科學、恰當的教學方法。我們應該怎麼寫教案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幼兒園小班數學教案《找朋友》,歡迎閱讀與收藏。

幼兒園小班數學教案《找朋友》6篇

幼兒園小班數學教案《找朋友》1

活動目標:

1.感知長方形的基本特徵。

2.通過讓幼兒描述圖形形象,動手拼擺紙卡等遊戲活動來拓展幼兒思維創造性,提高幼兒動手操作能力。

3.發展幼兒邏輯思維能力。

4.培養幼兒邊操作邊講述的習慣。

活動準備:

自備教具:油畫棒

配備教具:形紙卡若干

活動過程:

一、引出活動,激發幼兒興趣。

聽音樂找朋友

要求:每人拿一個L形紙卡,聽音樂找朋友,兩個好朋友將L形紙卡對在一起拼成一個長方形,就拉拉手做朋友

遊戲反覆進行給L形紙卡圖上漂亮的顏色

教師出示紅、黃、藍、綠四種顏色,請小朋友根據自己喜歡的顏色進行塗色

第二次聽音樂找朋友,

要求:要將顏色一樣的L形紙卡拼在一起拼成長方型

二、請幼兒完成書上的評價練習

請幼兒翻開書第31頁,觀察畫面畫的是哪裏?怎麼看出來的?

將L型制卡放在空白圖形裏擺一擺,試試能不能擺出來。

用筆將空白圖形塗上自己喜歡的顏色

對幼兒進行個別指導,再引導幼兒指導做第32頁

教學反思:

在執教的'過程中缺少激情,數學本身就是枯燥的,那在教孩子新知識的時候,就需要老師以自己的激情帶動孩子的學習,在今後的教學中這方面也要注意。

小百科:朋友是一個漢語詞語,拼音是péngyou,意思是指在任意條件下,雙方的認知在一定層面上關聯在一起,不分年齡、性別、地域、種族、社會角色和宗教信仰,符合雙方的心理認知、可以在對方需要的時候給予幫助。朋友之間可喻爲雨中的傘、指路的燈。雙方心理契合更爲深刻時,可稱之爲知己。

幼兒園小班數學教案《找朋友》2

活動設計背景

因爲孩子們年齡還小,每天午睡起牀後總找不到自己的鞋子或者穿錯鞋子,所以我設計了本節活動《給鞋子寶寶找朋友》,其希望通過這節活動讓幼兒更快地提高自理能力。

活動目標

1、學習按物體的特徵進行配對。

2、提高並發展幼兒的觀察力和辨別能力。

3、在遊戲活動中體驗到快樂。

4、引導幼兒積極與材料互動,體驗數學活動的樂趣。

5、培養幼兒比較和判斷的能力。

教學重點、難點

幼兒在遊戲中學會按物體特徵配對,其發展幼兒的觀察力。

活動準備

圖片(明明家的鞋櫃和莉莉家的鞋櫃)、在教室一角製作一個鞋櫃、自制鞋子卡片(與班級人數相同)、活動之前讓幼兒認識各種各樣的.鞋子。

活動過程

1、創設情境,激發幼兒興趣。

——電話響,老師接電話

“莉莉打電話來,讓小朋友看看他的家。”

2、引導幼兒進一步觀察鞋子特徵。

——出示圖片(莉莉家的鞋櫃),讓幼兒觀察圖片,並說出鞋子的特徵。

3、學習兒歌《鞋寶寶》。

兩隻鞋寶寶,一對好朋友。

穿對了,高興頭碰頭。

穿錯了,生氣背對背。

4、引發幼兒產生去幫助鞋子找朋友的願望。

——出示圖片(明明家的鞋櫃),再次讓幼兒觀察圖片並比較圖片,“明明家的鞋櫃和莉莉家的鞋櫃有什麼不同?”激發幼兒幫助明明家的鞋子找到好朋友(給鞋子配對)。

5、通過做遊戲,反覆操作,幫鞋子找朋友,進行配對。

A、遊戲:找朋友

B、遊戲:糾錯

C、遊戲:送鞋子寶寶回家

6、結束遊戲,找朋友。

教學反思

本活動能緊緊抓住幼兒愛玩的心理,做到了讓幼兒在玩中學,學中玩。通過多種遊戲讓幼兒感到學習的樂趣。

本活動最成功的是動用了幼兒的多種感官,各感官間的協調性也增強。活動中幼兒不僅用耳聽、用眼看、用嘴講,還要用手來操作,充分開發了幼兒的智力,調動了幼兒學習的主動性。幼兒始終處於一種輕鬆和諧的氣氛中自覺、自願地學習。

本活動的不足之處:1、活動之前讓家長教幼兒認識各種各樣的鞋子,但提問時幼兒還是回答不出來。

2、教師在準備圖片時不夠大。

3、幼兒在學習兒歌時興趣不是太高。

4、遊戲有些亂。

雖然本活動有很多不足,但我希望在以後的活動中能改掉這些不足,爭取更大更多的進步!

幼兒園小班數學教案《找朋友》3

有益的學習經驗:

1、複習認識1―4的點卡。

2、能按其數量從少到多給點卡排序並匹配實物。

準備:

1、貼絨卡片:1―4的點卡一套。

2、每個幼兒1―4的點卡和實物圖片10張。

活動與指導:

1、利用多種感官鞏固對1、2、3、4各數的認識。

(1)複習認識1―4,逐張出示點卡,問幼兒每張卡片上有幾個圓點,讓幼兒點數後說出總數。

(2)聽聲音舉點卡。如:老師學幾聲鳥叫,幼兒舉起相應的點卡或看點卡做動作,如老師舉起一個點卡,幼兒就拍幾下手等等。

2、幼兒操作活動。

(1)將點卡按數量從少到多地排列。

事先讓幼兒思考:4張卡片,要按照圓點由少到多的順序排隊,怎麼排?引導幼兒討論,說出將最少的1的點卡放在最前面,比它多1的`2的點卡跟在它的後面。3比2的點卡多1,排在2的後面,4的點卡比3的點卡多1,排在最後面。幼兒排好後,要求幼兒觀察比較,說出自己發現了什麼? (每一張點卡比前面的點卡多1個圓點)

(2)幼兒對實物圖片分類計數。讓幼兒將實物圖片擺在桌子的另一邊,觀察並操作:實物卡片中哪些東西是相同的,將相同的東西放在一起,數一數,每一種東西有多少?

(3)幼兒給點卡和實物卡片配對。讓幼兒思考:點卡上的圓點是幾,就和數量是幾的東西交朋友,應該怎樣做?指導幼兒在點卡下面擺上相應的數量的實物卡片。

幼兒園小班數學教案《找朋友》4

設計意圖

《指南》在科學領域的數學認知目標2“感知和理解數、量及數量關係”中提出,3—4歲幼兒能“感知和區分物體的大小、多少、高矮長短等量方面的特點,並能用相應的詞表示”,“能手口一致地點數5個以內的物體,並能說出總數。能按數取物”,

目標1“初步感知生活中數學的有用和有趣”中提出,“體驗和發現生活中很多地方都用到數”。

小班幼兒以直覺行動思維爲主,這個階段的幼兒能掌握日常生活中簡單的數概念,且需要藉助具體的實物和操作來理解數量關係。而對我們的幼兒來說,小魚是他們常見的、熟悉的而又感興趣的小動物。因此,我通過設計小魚在水中的各種狀態等循序漸進環環相扣的系列情境,讓他們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感知3以內的量,體會運用數學解決問題的樂趣。

活動目標

1.通過點數小魚、泡泡、小蟲子等數量的過程,感知3以內的量;

2.在參與小魚系列遊戲的過程中,能用3以內的數字與量進行對應;

3.能專注傾聽要求完成遊戲,感受運用數學解決問題的樂趣,體驗數學活動的有趣。

重點難點

1.活動重點:通過點數小魚、泡泡、小蟲子等數量的過程,感知3以內的量;

2.活動難點:能專注傾聽要求參與遊戲,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活動準備

1.知識經驗:幼兒已能辯認數字1、2、3,且掌握3以內的點數。

2.物質材料:

(1)小魚和魚缸圖片3份

(2)泡泡卡片若干

(3)數字磁鐵

(4)活動音樂《許多小魚游來了》

(5)小蟲子卡片

(6)圈圈3個

活動過程

一.手指遊戲導入,激發興趣:手指遊戲《手指變變變》

1.教師示範做手指遊戲手指變變變:

一根手指頭呀,變變變,變成毛毛蟲呀,爬爬爬。兩根手指頭呀,變變變,變成小白兔呀,跳跳跳。三根手指頭呀,變變變,變成小花貓呀,喵喵喵。

2.幼兒跟着老師一起做手指遊戲,學用手指表示1、2、3。

二.小魚主題遊戲,感知3以內的量:

1.點數魚缸裏的小魚

出示3個魚缸及小魚,引導幼兒觀察每個魚缸各有幾條小魚,並用相應的數字來表示,初步感知3以內的量。

(1)師:這裏有幾個魚缸?第一個魚缸裏有幾條小魚?第二個魚缸裏有幾條小魚?第三個魚缸裏有幾條小魚?請小朋友找出它們的數字好朋友,粘貼在魚缸的下面。

(2)請幼兒操作。

(3)小結:第一個魚缸一共有1條小魚,用數字1表示;第二個魚缸一共有2條小魚,用數字2表示;第三個魚缸一共有3條小魚,用數字3表示。

2.小魚吹泡泡

出示泡泡操作卡片,引導幼兒將相應數量的泡泡卡片粘貼在相應的位置,進一步感知3以內的量。

(1)師:小魚們見到小朋友特別高興,它們要給大家表演吹泡泡的本領。一條小魚吹1個小泡泡,請小朋友看看,第一個魚缸裏的小魚吹幾個泡泡?請你們來幫忙把泡泡粘貼在魚缸的後面。第二個魚缸裏的小魚吹了幾個小泡泡?第三個魚缸裏的小魚吹了幾個小泡泡?

(2)請幼兒操作。

(3)小結:第一個魚缸裏有1條小魚,吹了1個泡泡,用數字1表示;第二個魚

缸裏有2條小魚,吹了2個泡泡,用數字2表示;第三個魚缸裏有3條小魚,吹了3個泡泡,用數字3表示。

3.小魚吃蟲子

出示小蟲子操作卡片,引導幼兒將相應數量的小蟲子卡片粘貼在相應的位置,深入感知3以內的`量。

(1)師:小魚們吹了那麼多泡泡,它們的肚子有點餓了,要吃東西了。小魚今天想吃小蟲子,請小朋友來喂小魚吃東西吧。每條小魚只吃一條小蟲子,你們看看,第一個魚缸裏的小魚吃幾條蟲子?第二個魚缸裏的小魚吃幾條蟲子?第三個魚缸裏的小魚吃幾條蟲子?請小朋友把小蟲子粘貼在數字的下面。

(2)請幼兒操作。

(3)小結:第一個魚缸裏有1條小魚,吃了1條蟲子,用數字1表示;第二個魚缸裏有2條小魚,吃了2條蟲子,用數字2表示;第三個魚缸裏有3條小魚,吃了3條蟲子,用數字3表示。那麼,數字1可以表示1條小魚,一個泡泡,一條小蟲

子;數字2可以表示2條小魚,2個泡泡,2條小蟲子;數字3可以表示3條小魚,3個泡泡,3條小蟲子。

三.趣味遊戲,鞏固新學:小魚找朋友

擺放3個圈圈,分組邀請小朋友參加遊戲,播放音樂時,小朋友扮演小魚在圈圈外面游泳;當音樂停止時,老師發出指令,小朋友聽到捉幾條小魚後要按照數量要求跳進圈圈裏,圈圈裏的小朋友數量與老師指令一致則獲勝。

(1)師:小魚非常感謝小朋友餵它吃小蟲子,現在它們想邀請小朋友們一起來玩捉小魚的遊戲,聽到音樂響的時候,我們就一起游泳,老師說捉2條小魚,當音樂停的時候,2條小魚要跳進圈圈裏;以此類推。

(2)請幼兒參與遊戲,且在遊戲的過程中引導幼兒點數檢驗捉到小魚的數量是否與老師的指令一致。

四.拓展延伸,遷移生活:生活中3以內的量

(1)師:請小朋友從我們的身體上找一找哪些東西有1個、哪些有2個、哪些有3個?我們再從教室裏找一找?

(2)幼兒思考並討論回答。五.小結回顧:

師:今天,我們認識了3以內的量,數字1表示幾個?數字2表示幾個?數字3表示幾個?請小朋友今晚回家後和爸爸媽媽一起找一找,你的家裏有哪些東西有1個、哪些有2個、哪些有3個?明天和我們分享。現在我們到外面去找一找哪些東西是3個以內的吧!

活動總結

本次活動能圍繞幼兒們需要的、感興趣的、且在生活中隨時都能運用到的內容來有目的地開展活動,使幼兒能充分調動所有的積極性和智慧去探索、去發現,並有效地去建構新的認知結構。活動中,活動材料取材於生活並運用於生活,具有很強的真實性與實用性。整個活動不是停留在簡單的說教上,而是幫助幼兒設計情景,引導幼兒在情景和遊戲中感知和學習,鼓勵幼兒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即授之以漁,使得幼兒能真切地體察真情實境,有效地提高數學認知能力。在活動中,教師能給予幼兒充足的、自由的探索時間和空間,並創設有利於並能推進活動開展的教育氛圍。從活動的效果來看,活動完成了預期的目標,達到了預期的效果,取得了預期的成效,是一次成功的數學教育活動。

幼兒園小班數學教案《找朋友》5

活動目標:

1、鞏固對圓形、方形、三角形的認識。

2、能按物體的形狀進行分類。

3、喜歡參加數學活動,在遊戲中獲得愉悅的情緒體驗。

活動準備:

1、方形、圓形、三角形卡片一張。

2、三種形狀的圖形(與幼兒人數相同),地上畫有三個形狀。

活動過程:

(一)複習圓形、方形、三角形,知道其簡單特徵。

師:小朋友,今天我們小二班來了幾位圖形朋友,大家認識他們嗎?能說出它們長什麼樣嗎?老師依次出示三個圖形朋友,讓幼兒說出它們的名字和主要特徵,並向客人問好,歡迎它們的到來。

(評析:談話導入,引入主題。用小班幼兒喜歡的小客人引入主題,不僅給幼兒創設了一個思考的空間,同時也激發了幼兒的興趣。)

(二)按物體的形狀進行分類。

1、爲圖形朋友找家

師:小朋友,你們知道圖形朋友的家在哪裏呢?,我們一起來幫它們找找。我們先來告訴圓形朋友:“圓形朋友送到圓形的家”。讓幼兒練習這句話。還有兩個圖形朋友請小朋友來幫幫忙。

(評析:通過集體遊戲《圖形找家》,讓幼兒積極爲圖形朋友找到相應的家,加深對幾何圖形的理解,同時讓幼兒學說一句話:“圓形朋友我送你回家的”,讓幼兒在參加感興趣的數學活動的同時也發展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

2、爲圖形孩子找家

(1)師:圖形朋友都回家了,可是它們發現它們的寶寶不見了,我們來幫它們找找看,然後把它們送回家。“找呀找呀找呀找,圖形寶寶在哪裏?”

(2)師:找到了,原來躲在小朋友的椅子底下。我們來看看是誰?它們是什麼形狀?它們應該是誰的孩子呢?請小朋友象剛纔送圖形媽媽回家時一樣說一句好聽的話告訴它們再把它們送回家。

(3)幼兒送圖形孩子回家,老師提醒幼兒邊送邊說一句話。

(評析:從集體教學到個別教學,用層層遞進的方法讓幼兒表現自我,瞭解他們的掌握情況。充分體現了在教學活動中應該尊重幼兒的個別差異,讓每個孩子都有表達表現的機會。)

3、驗證:圖形孩子找到自己的家了嗎?

(1)集體驗證:我們一起來看看圓形媽媽的家是不是都住着圓形寶寶?如發現有不同的形狀讓幼兒一起觀察並糾正。

(2)個別驗證:三角形媽媽的家請一個朋友去檢查;正方形媽媽的家請另一個朋友去檢查。

(評析:通過三個不同的驗證方法,讓幼兒進一步加深了對三種幾何圖形特徵的認識。)

(三)遊戲:圖形排隊。

(1)師:圖形媽媽說,請小二班的小朋友也來做它們的`孩子。那你們喜歡做什麼形狀的孩子呢?請小朋友自己來選一個你最喜歡的形狀拿在手裏。

(2)請圖形寶寶按媽媽的口令回到相應的家。

(評析:孩子在能力、水平上存在着很大的差異,我在設計上採用了開放式的教學,讓幼兒自己來扮圖形娃娃來找到相應圖形的家,這個環節,既幫助幼兒複習了圖形的認識,也讓老師瞭解了班中幼兒所存在的差異,讓一些能力水平較弱的幼兒在大家的觀察發現,反覆糾正中獲得提高與認識。更激發了幼兒認圖形的興趣,整個活動幼兒基本上都能找對相應圖形的家。)

四、排好隊,邊聽《火車嘟嘟》的音樂,邊排好隊到外面去郊遊。引導幼兒按三種圖形標記排隊,排成小火車,聽着《火車嘟嘟》的音樂去郊遊。

(評析:讓幼兒排好隊在音樂的伴奏下,在遊戲情境中結束。)

幼兒園小班數學教案《找朋友》6

設計思路:日常生活中幼兒接觸到的許多事物都存在有量的特徵,尤其是大、小這一特徵是3-4歲幼兒容易感知和體驗的。因此,我設計了“大小標記找朋友”的遊戲,首先讓幼兒通過形體動作感知、體驗大小標記的含義,再爲日常生活中經常接觸的大大小小的物體匹配相應的標記,最後將大小物體歸類並匹配大小標記。通過這個數學活動讓幼兒感知、體驗和比較物體的大小,認識大小標記從而初步建立對大小概念的認識。同時在學習過程中,可以使幼兒的感知能力和比較能力得到發展。

活動目標:1、認識大小標記。

2、學習爲大小不同的物體匹配相應的標記。

活動準備:1、知識準備: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識的引導幼兒尋找身邊大小不同的物體,對大、小有初步的認識。

2、教學具準備:大小標記人手3-4張;活動室內佈置大小不同的物品若干,如玩具櫃中提供大小不同的玩具、書架上擺放大小不同的圖書、以及大小不同的杯子、盆、盤子、勺子、照片等;大小不同的椅子若干(與幼兒人數相同);大小不同的玩具筐各一。

活動過程:

一、認識大小標記。教師出示大小標記,引導幼兒用動作模仿大和小標記的形態,理解標記所代表的含義。“老師送給小朋友每人一張卡片,卡片上畫的是一個娃娃。請小朋友看一看你的卡片上的娃娃是什麼樣子,請你來學一學它的樣子。”

二、鞏固認識標記的含義,學習爲標記匹配相應的物體。

1、爲標記找椅子。

“教室裏有許多椅子,它們一樣嗎?”(有大有小)“想一想拿大標記的小朋友應該坐什麼椅子?拿小標記的小朋友坐什麼椅子?”幼兒根據標記找到相應的椅子坐下,並檢查“你拿的什麼標記?坐的是什麼椅子?”。

2、爲物品匹配標記。

“在我們的教室裏有許多大小不同的物品都想和標記做朋友,請你選一張標記,給它找一個好朋友。”幼兒自由選擇標記貼在相應物體上,遊戲反覆進行3-4次。

3、將大小物品歸類

並送標記。

教師出示大小不同的兩個筐子,請幼兒思考:“這兩個筐子一樣嗎?哪些物品應該住進大的'‘家’(筐子)中?哪些應該住小的‘家’中?”請幼兒將物品按大小進行歸類。

“請小朋友想一想,怎樣讓我們知道哪裏是大玩具的家,哪裏是小玩具的家?”幼兒爲物品送標記。

活動延伸:

1、這樣的遊戲在日常生活中也可以進行。教師應爲幼兒創設一個可以引起幼兒活動的環境,提供豐富、有趣的材料,讓幼兒在給大小物體送標記的過程中,獲得對事物的體驗,認識到物體之間大小的差異。

2、在數學活動角中,教師可以提供各種小遊戲讓幼兒感知、比較物體的大小。如:摸箱遊戲,讓幼兒摸出一個玻璃球,再摸出一個比這個球大(小)的球,並按照標記放在相應的筐子裏;又如,做果子游戲,讓幼兒用油泥製作大小不同的果子,再將果子按照標記掛在“樹上”,幼兒通過揉、團的動作,觸摸、觀察比較果子的大小不同。

3、在認識大小的基礎上,還可以進行大小排序的活動,如:給大小不同的鞋子排隊,給大小不同的碗排隊等。並可進一步進行大小對應的活動,如:給大小不同的瓶子找瓶蓋、給大小不同的動物餵食物,從而獲得大小對應的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