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幼兒園教案 > 幼兒園親子活動教案(合集14篇)

幼兒園親子活動教案(合集14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43W 次

作爲一名教師,編寫教案是必不可少的,藉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組織教學活動。那麼應當如何寫教案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幼兒園親子活動教案,歡迎閱讀與收藏。

幼兒園親子活動教案(合集14篇)

幼兒園親子活動教案1

活動目標:

1、樂意與同伴、家長一起參加遊戲活動,增進家園、親子情感。感受與父母、同伴共同活動的樂趣。

2、體驗新年愉快、熱鬧的氣氛。

活動準備:

1、提前頒發通知,請家長安排好時間,準時參加活動。

2、活動道具(紙、水粉顏料、木珠、紙團、雪花片、黃豆、小勺、動物圖)、小禮品、獎狀。

活動安排:

一、分班班區角活動展示

展示內容:給動物穿衣、下雪了、穿木珠、給瓶寶寶餵飯。

二、分班親子游戲:

1、送綵球寶寶回家

目標:練習走、跑、蹲、站、抓的動作,提高幼兒全身動作的協調性。

準備:紅、黃、藍、綠的'紙箱各一個;紅、黃、藍、綠的海洋球各十個。

玩法:(1)將海洋球四散放在場地一圓圈內,幼兒和家長拿一個紙箱站在圓圈外的場地上。遊戲開始前家長請幼兒說說認認紙箱的顏色,準備參加遊戲。

(2)活動開始後,請幼兒去撿和自己紙箱一個顏色的球,家長站在紙箱邊等待。若看見自己的孩子撿錯了請幼兒放回去重撿,一直到撿完球結束。

規則:一共爲十個球,以先撿完的幼兒獲勝。

2、送水果

目標:體驗與親人、同伴一起遊戲的快樂。

準備:自制的大樹二棵,自制的水果圖片若干

玩法:(1)將大樹上掛滿水果並放在場地的一端(終點),家長和孩子在場地的另一端(起點)面對面的站立,同時幼兒將自己的腳踩在家長的腳上,家長用雙手提住幼兒的雙肩準備。

(2)遊戲開始後,

幼兒與家長一起往前走,到達果樹後家長抱起幼兒摘下一個水果,兩人一起手拉手往回跑,以先回到起點爲勝。

規則:在前進的過程中幼兒的腳必須踩在家長的腳面上。

以上兩個遊戲兩班可以交錯進行。

三、親子游戲“找寶寶”

準備:每位家長自己準備一塊紗巾

玩法:家長蒙上紗巾站在圓圈中間,幼兒坐在圓圈的蘭色點子上。音樂聲起家長就矇眼尋找自己的寶寶,音樂結束後家長拿掉紗巾,看看自己是不是找對了寶寶。

規則:寶寶不能發出聲音或做任何動作來表露自己在哪裏。

此遊戲爲兩班一起玩。

四、請園領導頒發獎狀。

五、請一位老師扮成新年老人爲幼兒分發新年禮物,大家一起唱《新年好》,活動結束。

幼兒園親子活動教案2

活動設計意圖: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中國傳統節日--端午節,爲了體驗中國民間節日特有的韻味,初步瞭解節日的習俗、瞭解端午節的風俗民情,感受中國的社會文化,我們商討設計了本次活動。

活動目標:

1、來了解端午節的名稱、來歷和有關習俗,知道端午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之一。

2、嘗試包糉子,知道端午節吃糉子的風俗,體驗中國民間節日特有的韻味,感受中國的社會文化。

3、簡單瞭解節日的來歷,知道其全稱、日期和意義。

4、知道節日時人們主要的.慶祝活動。

活動準備:

幼兒用書《快樂的端午節》、故事磁帶《端午節的傳說》、《端午節的習俗》

邀請會包糉子的家長志願者包糉子的材料及工具:如糉葉、大米、紅豆沙、蛋黃、線、剪刀等。

活動過程:

1、幼兒相互交流,初步瞭解端午節。

"今天是什麼節日?"幼兒和同伴交流。

請個別幼兒表述,重點引導幼兒表述端午節的時間。

師生共同小結:端午節是中國農曆的五月初五。

2、引導幼兒瞭解端午節的來歷、風俗習慣。

"端午節是怎麼來的,有沒有小朋友知道它的傳說?"幼兒相互交流。

組織幼兒欣賞故事:《端午節的傳說》、《端午節的習俗》

"在端午節這天,人們都有哪些活動,爲什麼進行這樣的活動?"幼兒分組交流。

請每組選1名幼兒在集體面前發言。

教師小結:端午節人們會進行許多活動,如吃糉子、賽龍舟、掛菖蒲、佩香囊等。

3、幼兒交流吃糉子的經驗。

"你們吃過或者見過哪些糉子?"幼兒和同伴交流。

教師和幼兒共同小結:糉子有各種各樣的口味,裏面有不同的餡。

4、幼兒和家長志願者共同包糉子。

"小朋友們包過糉子嗎?包糉子需要哪些材料?今天我們請來了會包糉子的家長,我們一起學習糉子吧!"幼兒分組和家長志願者共同包糉子,引導幼兒爲家長志願者拿、放材料,邊看邊交流。

"包糉子的順序是什麼?包糉子時需要注意什麼?你看了包糉子的過程後有什麼感受?"

5、幼兒和家長志願者共同分享糉子。

教學反思:

在這個有意義的活動中,孩子們在濃濃的節日氣氛裏學習了包糉子,既鍛鍊和發展了幼兒的動手能力,又增進幼兒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瞭解,獲益匪淺。

幼兒園親子活動教案3

活動目標:

(1)通過線的變化感知直線和曲線,並能用身體動作簡單的表現。

(2)和媽媽一起玩線,變線,感知親子玩線的快樂。

活動準備:

用皺紋紙剪成的線若干。

活動過程:

一、感受直線和曲線,直線跳波浪舞和圓圈舞。

(1)直線跳波浪舞。

教師:分別拉住線的兩端,上下抖動手腕,直線跳波浪舞。

(2)直線跳圓圈舞。

教師:抓住線的一端,手畫圈,直線跳圓圈舞。

二、媽媽和寶寶一起讓直線跳波浪舞和圓圈舞。

(1)一起跳波浪舞。

師:媽媽抓住線的一端,寶寶抓住線的另一端,媽媽和寶寶手腕上下抖動,直線跳波浪舞。

(2)一起讓線跳圓圈舞。

師:媽媽抓住寶寶的'手,和寶寶一起手畫圈,直線跳圓圈舞。

三、用身體變線,嘗試用身體表現線的變化。

(1)身體的線跳波浪舞

師:把手臂伸直,也變成一條直線了。手臂上下動,也跳波浪舞拉!

(2)寶寶和媽媽線連線跳圓圈舞。

師:媽媽和寶寶身體的線連起來,跳圓圈舞。

休息活動:家長帶寶寶喝水、拉尿。

幼兒園親子活動教案4

親子教育在兒童成長髮展過程中佔有重要的地位,親子活動教案又是親子教育表達形式。親子活動教案設計時是以孩子爲主體,父母爲主導,家庭爲單位而進行的。親子活動教案中不僅僅有情感交流,還要有心智發展、社會活動、興趣培養和認知活動。親子游戲在親子活動教案中佔有重要地位,親子活動教案以讓孩子們在遊戲的'過程中體驗到學習的樂趣爲目的。親子活動教案要隨着幼兒的發展制定,具有很強的年齡性,是根據孩子的不同年齡特徵而制定的。同時親子活動教案的內容和方式都要不斷的變化,以便吸引寶寶們注意力,提高他們上課的興趣。下面請大家和我一起分享一篇親子活動教案。

(1)玩繩結

先教孩子把繩子4或8折打成結。爸爸在離孩子2米處手持一塑料筐,鼓勵孩子投繩進筐。剛開始時,可移動腳步,提高興趣,以後不移動,提高技能。孩子拋進,爸爸拋出,孩子接住繼續向筐內,邊拋邊說:“拋繩結嘍。”

(2)玩繩圈

學小鴨走路。先教孩子將繩兩端各打一個結成繩圈,爸爸媽媽和孩子每人兩個繩圈,雙腳各踩住一個圈,雙手各拉一個繩圈,一步一步如同小鴨搖搖擺擺向前走路。父母做鴨媽媽鴨爸爸。

跳繩圈。把3個繩圈放在一起或間隔一定距離,跳的方法可以變化經,單雙腳跳或交替跳;繩圈排列方法可變化,如直線、三角形等,繩圈也可變化成半圓形、三角形、梯形等。套繩圈。父親說:“看誰套繩圈套得快。”三人把繩圈從腳套入,通過身體,再從頭上套住,也可以從上往下,展開比賽或挨次進行。“鑽山洞了”2人將繩子套於腰間或腋下,表示山洞,另一個人可鑽過或爬過山洞。爬過者作山洞,第2人再鑽山洞,依次輪流進行。

(3)玩繩子

踩水浪――把繩子打開平放在地上,大人抖動繩子,讓幼兒踩着另一端前進。跳雙杆――爸爸媽媽各持繩子兩頭,面對面蹲下,兩繩平行,或寬或窄不斷變化。幼兒跳到兩繩中間,又跳出,不能踩繩,踩住爲輸,再輪換進行。最後,可3人跳繩,2人跳,獨自跳動,或把短繩結成長繩讓孩子在中間跳。

幼兒園親子活動教案5

活動背景

體育活動既可以鍛鍊幼兒的身體,又可以開發幼兒智力,還能培養幼兒的意志品質和各種社會能力。在我們日常開展的豐富的活動中,我發現小班幼兒對體育活動有着較濃厚的興趣,但在體育遊戲中,大多鍛鍊的是下肢力量,上肢力量鍛鍊較少,幼兒動作的靈敏性與協調性有待進一步鍛鍊和發展;活動中孩子們個體、小組的玩法較多,集體合作玩一種器械的較少,與同伴玩的較多,親子玩的較少,所以他們的羣體合作意識需要進一步培養;同時,也需要讓孩子們在活動中感愛到溫馨的親情。由此,我設計了“彩虹傘”活動。在活動設計過程中,我發現彩虹傘非常適合家長和孩子一起玩,於是以親子游戲爲基礎,來設計整個教學活動。

目標的確定

彩虹傘的玩法多種多樣,如鍛鍊跑跳能力的“拉個圓圈走走”,增強手部、腿部力量的“毛毛蟲遊戲”,鍛鍊動作協調性和靈敏性的“海底取寶”,練習爬行的“吃蛋糕”遊戲,適合進行團體遊戲的“蒙古包”,可以將彩虹傘拋上拋下鍛鍊躲閃能力,還可以跳傘、轉傘、抓傘……根據小班幼兒的興趣點以及對活動的定位,我首先確定了以下活動目標:體驗與同伴、家人共同遊戲的快樂,感受親子間的溫馨親情;聽到信號或音樂做指定動作;練習走、跑、跳、爬,發展動作協調應變能力。

內容的篩選

根據活動目標,“彩虹傘”這一活動無疑應該凸顯以下價值點:與目標最契合的彩虹傘的多種玩法;在玩的過程中,幼兒從身體、心理、感官等各方面所獲得的發展;凸顯親子活動的特點,更適合家長和幼兒共同參與其中。基於以上思考,確定了活動的基本“雛形”。

環節1、親子律動:身體妙妙妙

價值點:這是一個非常簡單有趣的親子小遊戲,家長和孩子能主動地投人,活動中每位家長和孩子一對一遊戲,在遊戲中體驗到親子共享同學的快樂。

環節2、玩彩虹傘遊戲

(1)大海浪:家長和幼兒拉起彩虹傘,根據音樂變化抖動傘面,模擬海浪翻騰的情景。

價值點:遊戲“大海浪”,從小臂的抖動到大臂的甩動到瘋狂的跳躍起來拋甩,再到慢慢變靜,鍛鍊了幼兒的上肢力量及肌肉控制能力。

(2)拉個圓圈走走:家長與幼兒共同拉着彩虹傘向右、向左、轉圈走或跑。

(3)吃蛋糕:聽口令“1”舉高,“2”放下壓住彩虹傘,幼兒向裏爬。

價值點:在吃蛋糕遊戲中,集體合作做個“大蛋糕”,鍛鍊幼兒爬行的能力。

(4)踩傘泡:家長抖動彩虹傘,當音樂響起時,教師與幼兒一起在彩虹傘中踩傘泡,音樂停止幼兒迅速停下來擺個造型。

價值點:拉個圓圈走走、踩傘泡這兩個遊戲,讓幼兒和家長聽音樂信號走和跑,循序漸進,運動量較大;在音樂快慢變化中,鍛鍊了幼兒的.下肢力量,同時培養了幼兒的音樂節奏感和應變能力,並且還可以刺激幼兒視覺,幫助幼兒感知空間方位的變化。

(5)蒙古包:家長和老師抓住彩虹傘的傘邊,聽老師的口令:“一拋二拋拋三拋,變成一個蒙古包,小朋友們快快來,坐進腿窩樂淘淘”,家長和幼兒一起躲到傘裏面。

價值點:蒙古包遊戲,讓幼兒感受家長的愛撫,體會到溫馨的親情,同時也是一個放鬆活動。

環節3、結束活動:卷彩虹傘,收拾整理彩虹傘

價值點:自理能力和收拾習慣的培養。

活動思考與調整

“彩虹傘”活動逐步完善的過程也是教師教育觀念逐步轉變、實踐經驗逐步積累的過程。活動從一開始的雛形,到最後較成功的開展,我們進行了多次的教研和打磨,在幾個方面都進行了適當的調整。

目標的調整。在第二次的試教中,我們首先對活動目標進行了梳理,將情感目標放在了第一位。這是由家長和孩子共同參與、相互合作進行的活動,其最大的意義首先就應該是能增進親子之間的情感交流。在認知目標和能力目標中,我們將其簡單明瞭化,更適合小班幼兒的發展目標,更有重點和針對性。

環節的調整。第一次活動的環節,各個遊戲面面俱到,就像是一個大拼盤。孩子和家長們雖然玩得很盡興,但是沒有突出重點,也少有自主探索。爲此,我們細研了每一個遊戲在發展幼兒動作方面的側重點,同時考慮到各個遊戲之間層層遞進的關係,對整個環節進行了合理的裁剪。比如旋轉的彩虹,雖然好玩,但與目標不太相符,於是進行了刪減;在大海浪、拉個圓圈走走、踩傘泡、吃蛋糕、蒙古包這幾個遊戲的環節上,也進行了適當的調整,第二次活動中將踩傘泡和吃蛋糕進行了互換,讓整個活動按走一跑一跳一爬的順序來進行,層層遞進。活動遵循了幼兒生理機能活動變化的規律和特點,注重運動強度和密度的搭配,動靜交替,每個遊戲的設計上考慮到了讓幼兒進行基本動作的練習,發展動作協調應變能力。

在第一次活動中,孩子和家長只是在老師的帶領下,將走、跑、跳、爬、鑽的動作演練了一遍,沒有比較深入地講解和示範。教師比較注重遊戲的形式,忽視了遊戲對促進幼兒健康發展,尤其是身體素質發展的意義。經過研討與改進後,喚起了家長主動參與活動的願望,他們由被動變主動,和孩子一起投入地參與到遊戲中。

情感的昇華。在第二次活動中,我們特意加入了“聽音樂,親子進行情感交流、放鬆”的環節,家長和孩子在蒙古包裏一起唱《小星星》的歌,爸爸媽媽跟着音樂節奏輕輕地搖着寶貝,搖一搖,揉一揉,捏一捏,摸一摸,拍一拍,抱一抱,親一親,對寶貝說“我愛你寶貝”,寶貝對媽媽說“我愛你媽媽”。在這個環節裏,家長和孩子情感交融,整個體育活動在愛的氛圍中被推向高潮。這是一次體育活動,更是一次注重親子互動和情感交流的新嘗試,讓每一個孩子和家長在活動中感受到了快樂和感動,這對孩子的健康發展和成長都將是極其有益的。

活動目標

1、聽到信號能快速地做指定動作,學習彩虹傘的各種玩法。

2、通過拋甩彩虹傘和走、跑、跳、爬、鑽等動作、鍛練幼兒大肌肉羣,培養幼兒的動作協調能力、感覺統合能力及與集體配合合作的能力。

3、體驗與同伴、父母共同遊戲的快樂。

活動準備

彩虹傘1頂(鋪在塑膠地墊中間)。

彩虹傘1頂、遊戲音樂。

活動過程

1、親子手指遊戲:手指變變變。

2、認識彩虹傘。

3、玩彩虹傘遊戲。

(1)大海浪:家長和幼兒拉起彩虹傘抖動傘面,模擬海浪翻騰的情景。

(2)拉個圓圈走走:家長和幼兒拉着彩虹傘向右或向左轉圈、走或跑。

(3)吃蛋糕:“1”舉高,“2”放下壓住,幼兒向裏爬。

(4)旋轉的彩虹:讓幼兒坐在傘面上,家長抓住傘邊,儘量將傘面繃直,順時針或逆時針旋轉。

(5)踩傘泡:家長抖動彩虹傘,當音樂響起時,老師與幼兒一起在彩虹傘中踩傘泡,音樂停止幼兒迅速站到老師指定的顏色上。

(6)蒙古包:家長和老師抓住彩虹傘的傘邊,聽老師的口令“一舉高,二放手,三舉高,四放手”的時候,家長和幼兒一起到傘下面坐到傘邊上。

(7)卷花捲:收拾整理彩虹傘。

4、結束活動。

師:彩虹傘花捲卷好了,讓我們扛着它回家吧。

1、親子律動:身體妙妙妙

2、玩彩虹傘遊戲。

(1)大海浪:家長和幼兒拉起彩虹傘,根據音樂變化抖動傘面,模擬海浪翻騰的情景。

(2)拉個圓圈走走:家長和幼兒共同拉着彩虹傘向右或向左轉圈、走或跑。

(3)踩傘泡:家長抖動彩虹傘,當音樂響起時,老師與幼兒一起在彩虹傘中踩傘泡,音樂停止幼兒迅速停下來擺個造型。

(4)吃蛋糕:聽口令“1”舉高,“2”放下壓住彩虹傘,幼兒向裏爬。

(5)蒙古包:家長和老師抓住彩虹傘的傘邊,聽老師的口令:“一拋二拋拋三拋,變成一個蒙古包,小朋友們快快來,坐進腿窩樂淘淘。”家長和幼兒一起躲到傘裏面。

3、聽音樂,親子進行情感交流,放鬆。

4、結束活動:卷花捲。家長和幼兒一起收拾整理彩虹傘。

幼兒園親子活動教案6

目標:

初步模仿成人動作,促進寶寶動作協調發展。

準備:

《幸福拍手歌》、《去郊遊》音樂或者節奏感強的音樂。

過程:

1.播放《幸福拍手歌》,迎接寶寶的到來,教師帶着大家一起手拉手走一走,一邊調動寶寶的情緒。到寶寶基本到齊後,開始做模仿操。

2.老師帶着寶寶跟着音樂一起做操。

二.哈羅時間

目標:

讓寶寶熟悉同伴的名字,培養寶寶樂意主動、大膽與人交往的性格。

過程:

1.教師熟悉每個寶寶的名字。

2.教師:“××寶寶你在哪裏?”問完後家長鼓勵寶寶站起來大聲回答:“老師,在這裏。”有的寶寶面對陌生人不願回答,這時家長應主動替寶寶回答,給寶寶引導和示範。

3.教師一一找每個寶寶,對能主動站起來的寶寶教師請大家一起爲他鼓掌,

三.智慧時間——《我愛漱口》

1.學會觀察圖片,願意漱口,學習正確的`漱口方法。

2.知道漱口可以保護牙齒,養成飯後漱口的好習慣

【活動準備】

大圖小魚蘑菇蘋果圖片

【活動過程】

一、激發興趣

進來有個寶寶要和我們一起遊戲,他是個大嘴巴的孩子。

二、發現問題

1、提問:丁丁吃了些什麼?

2、丁丁爲什麼會牙疼?

3、丁丁漱口。

讓我們來漱漱口,漱口的時候要輕輕的不要吐到外面去,漱口時發現了什麼?哪來的?

小結:原來吃完東西,看起來都好像嚥下去了,其實還有一些小小的、碎碎的東西粘在我們的牙齒上,留在我們的牙縫裏,時間長了,會怎麼樣?

四、學習漱口

兒歌:手拿花花杯,喝口清清水,閉上嘴,擡起頭、咕嚕咕嚕吐出水。

總結:今天寶寶學會了漱口幫助我們保護牙齒,你們知道還有哪些辦法也能保護我們的牙齒,使牙齒變白變健康?

——對呀,早晚刷牙,飯後漱口、睡覺前不吃甜食、不咬硬的東西都能使我們的牙齒白白的、亮亮的,吃東西來香香的,這樣我們的身體就會長得棒棒的。

四.放鬆時間——大家睡覺了

目標:

訓練寶寶的手指靈活,使小手動作更加協調。

過程:

1.(接上面活動)教師:大家,有點累了,讓我們一起來玩一個好玩的手指遊戲,‘大家睡覺了。’

2.教師,請寶寶像老師一樣,打開雙手,伸出手指,大拇指是爸爸,爸爸要睡覺了,大拇指彎曲收攏。食指是媽媽,媽媽也要睡覺了,食指彎曲收攏。中指哥哥,無名指大象姐姐,小手指是弟弟,一一收攏睡覺了。

3.過了一會兒,教師說:“爸爸起牀了,打開拇指。”接着,食指,中指、無名指、小手指一一打開起牀了。

4.家長和寶寶一起玩我。

建議家庭指導:寶寶剛開始玩時,如無法單獨曲指,可指導寶寶另一手幫忙。興趣點是寶寶漸漸熟悉後可兩手一起玩,還可不按順序玩。

五.親情互動——小螞蟻搬豆

目標:練習走平衡木,發展平衡能力。

六.彩虹傘——找顏色

寶寶們隨意的坐在大傘上,老師說歌謠,歌謠一停就喊出一種顏色,寶寶們要立即辨認出這個顏色然後坐到這個顏色的彩虹傘布條上。自己辨認顏色要大一些的寶寶才能坐到,小寶寶們可以在爸爸媽媽的帶領下一起玩耍。

七、結束活動——我太棒了。

大家豎起大拇指,先對着自己說:“我太棒了,我太棒了!”然後再豎起大拇指對別的小朋友說:“你太棒了,你太棒了。”

幼兒園親子活動教案7

適宜年齡:25~30個月

適宜人數:

14人以內(成人、孩子各半)家長學習目標

1.知道25~30個月齡段的寶寶認知裏外的三個等級及相應的指導方法。

第一等級:能用自己的身體感知裏外方位。

第二等級:能指認實物的裏面和外面。

第三等級:能指認圖片上物體的裏面和外面。

2.學會觀察寶寶的行爲,瞭解寶寶對裏外的現有認知水平,學會在家裏開展相關遊戲。

寶寶發展目標

1.能在三種不同等級的活動中認知裏外。

2.願意並嘗試用各種材料進行探索。

活動準備

呼啦圈、手套和襪套(寶寶人手一雙)、糖果罐(寶寶人手一隻)、各式糖果若干、黑色水粉顏料(人手一盤)、畫有盤子的圖片(人手一張)

活動過程

按目標難度層層遞進,家長可以選擇最適合寶寶的遊戲,進行裏外概念的.認知。

1.問候環節(等級一)

(1)將一隻呼啦圈放在地上,教師站在呼啦圈裏向大家打招呼。

(2)每個寶寶依次上前,走進呼啦圈裏向大家打招呼,然後跨出來回到原位。

2.小手小腳躲貓貓(等級一)

(1)教師示範戴手套、穿襪套,再把手和腳拿出來。

師:我把手和腳藏到手套和襪套裏去了,看不見了;又拿出來了,能看見了。

(2)寶寶自己嘗試戴手套,穿襪套,再脫去。

師:寶寶們趕快把小手小腳都藏到手套和襪套裏面。

3.調皮的糖果(等級二)

(1)教師示範,剝開糖果紙,把糖果裝進罐裏。

師:看,調皮的糖果藏在衣服裏面呢,衣服在外面把它包起來了。

(2)寶寶嘗試自己剝糖果,並裝進罐裏。

(3)完成後請寶寶將糖紙放進垃圾桶裏。

4.點點樂(等級三)

(1)出示畫有盤子的圖片,教師示範用一根手指蘸顏料,在畫面中的盤子裏點一點。

師:我們一起來點點點,把黑黑的瓜子都點在盤子裏面。寶寶注意不要把瓜子掉到盤子外面。

(2)請寶寶在畫面上玩點瓜子的遊戲。

家長指導語

裏外概念是空間方位認知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寶寶日後行爲習慣的養成、數學中的幾何學習、美術繪畫等方面都有重要的基礎作用。25~30個月是寶寶裏外方位認知發展的關鍵期。本次活動我們就提供了三個難度等級的活動來發展寶寶對於裏外方位的認知。

等級一的兩個活動都是用身體去感知裏外方位,家長可以用語言告訴寶寶身體在什麼的裏面或外面,幫助寶寶在感知的同時更好地理解裏外方位。等級二和等級三的活動需要按要求指認事物的裏外。當寶寶沒能正確指認時,家長不要急於糾正或代替,可以用遊戲化的語言,如“瓜子掉到盤子外面去了,小花貓要吃掉了”來鼓勵寶寶嘗試。

家長需要認真觀察記錄寶寶的認知水平,根據寶寶的認知水平選擇相應等級的活動並進行指導。

家庭活動延伸

嬰幼兒首先是用自己的身體感知裏外,然後能指認實物的裏外,再能指認抽象畫面上物體的裏外。爲了讓寶寶循序漸進地掌握裏外概念,在家裏可以這麼做:

1.用大紙箱、大傘等做道具,和寶寶玩躲貓貓、火車過山洞等遊戲,讓寶寶用整個身體感知裏外;在穿脫衣褲、鞋襪、手套時,讓寶寶用身體的局部感知裏外。

2.結合日常生活爲寶寶提供認知裏外的機會,如把玩具放進筐裏、把垃圾扔進垃圾桶裏、把勺子放進碗裏、把吸管插進飲料瓶裏等,或是把水果放到盤子外面、把筆放到盒子外面等;還可提供俄羅斯套娃、套杯等玩具。

3.爲寶寶提供紙、筆、膠棒、剪刀、顏料等工具,嘗試在一定輪廓範圍裏塗鴉、粘貼等。

幼兒園親子活動教案8

活動背景:

孩子們都有每天穿鞋脫鞋的生活經歷,也有好穿大人鞋玩的事情,這是本課的生活實踐基礎。在一次與家長的談話中,我得知有很多家長反映自己孩子在家中不會自己穿鞋子,這讓我感到很驚訝,因爲它們所反映到的這幾名幼兒,平日裏在幼兒園都會自己穿鞋,無非是穿的比較慢,到不至於不會自己穿鞋子。我將這一情況告知給各位家長後,可後來還是會有這樣的反映。在幼兒園裏我經常會表揚這幾位幼兒,並對他們進行指導。爲了能夠讓幼兒更好地像爸爸媽媽展示穿鞋。我設計了本次活動。

一、活動目的:

·通過活動加深認知,腳有大小,鞋子也有大小。知道大腳要穿大鞋,小腳要穿小鞋,多大的腳要穿多大的鞋,才舒服,

·通過活動學會穿鞋和脫鞋。

二、活動準備:

·大人的鞋(平底鞋、高跟鞋即可)

·一塊寬敞的活動場地,場地上畫好10米長的白線若干條,(據分組情況畫)每組兩位指導老師。

三、活動過程:

·導入:

師:請寶寶跟我跺跺腳,誰是我們小腳的好朋友呀,——引出鞋子。我們的小鞋子會幫我們保護自己的小小腳,這樣在走路、跑步、跳躍的時候,我們的小腳就不會碰傷,碰破,甚至流血。所以我們的鞋子是我們小腳最好的朋友。

我們小朋友都有自己的小鞋子,每人穿的鞋子不光顏色式樣大小也都不一樣。今天老師想跟小朋友們借一雙小鞋子,你們誰願意把小鞋子借給我用一下呢?

(1)讓幼兒觀察借來的小朋友的鞋子。

(2)拿出準備好的爸爸,媽媽的大鞋子,讓孩子比較,提問:小朋友們,你們看爸爸媽媽的鞋子大還是小朋友的鞋子大呀?

(3)激發幼兒遊戲的`興趣,

你們在家的時候,有沒有穿過爸爸媽媽的鞋子呢?是什麼樣的感覺,誰來說一說(寶寶發言略)

(4)我們今天就來做一個遊戲《大大鞋和小小鞋》,讓小朋友都來試穿一下爸爸媽媽鞋子的感覺。

·具體活動過程:

(1)讓本班老師一位扮爸爸,一位扮媽媽,其餘各線由各家庭組成,方法按以下進行,每組之間保持一定距離。(先請上來的寶寶脫下自己的鞋子)

方法:媽媽站在中間,爸爸站在終點,先把媽媽的鞋放在起點,將爸爸的鞋放在媽媽身邊,寶寶的鞋放在爸爸身邊,讓寶寶脫鞋後,站在線起點上,聽到口令後,穿上媽媽的鞋子走到媽媽身邊,把鞋送給媽媽(提醒孩子慢慢走,小心不要摔跤)

——鼓勵寶寶說。請媽媽穿鞋,

(2)請媽媽協助寶寶穿上爸爸的鞋,走到爸爸身邊,把鞋送給爸爸,並說請爸爸穿鞋,

(3)最後請寶寶穿上自己鞋,然後跑回起點。

·提高認識,

讓幼兒體會穿大鞋和小鞋的感受。在老師的引導下讓幼兒認識以下幾點:

(1)穿大鞋,不好走,不合腳,容易摔跤,不安全。

(2)穿自己的鞋,適合自己腳大小的鞋舒服,方便行動自如,穿自己的鞋子好。

·活動引伸:

學習自己穿鞋

(1)回憶媽媽是怎樣給自己穿鞋的。

(2)自己是怎樣穿鞋的?

(3)總結穿鞋的方法。

a:看看是左邊的還是右邊的在地上擺放好

b:一隻一隻的穿。先把腳伸進去,然後穿到最前頭,

c:把後跟提上

(4)怎麼脫鞋

a:先從後根脫

b:把鞋子放在一定的地方

活動反思:

寶寶們都非常喜歡穿爸爸媽媽的大鞋子,本次活動我抓住了寶寶凡事都想自己嘗試的特點,讓寶寶親身體驗了一下穿上大鞋的感覺,再對比穿自己的鞋子和穿大人鞋子的的感覺,讓幼兒感覺哪個會更舒服,更方便行走,寓教育於遊戲中,能夠較好地完成本次活動的目標,使整個活動變得生活化、遊戲化了。不僅如此爲了能夠更好的完成本次活動,我還邀請到了幼兒的家長來參加,在活動的過程中需要寶寶自己穿、脫鞋,同時也像爸爸媽媽展示了寶寶在幼兒園學會的生活技巧。

幼兒園親子活動教案9

大龍球

主要目標:練習寶寶手眼協調能力,使寶寶感受肢體運動的樂趣。

活動材料:大龍球、空花球。

音樂:舒緩、優美的音樂。

指導要點:讓寶寶趴在大龍球上,在寶寶前方的地上放一個小空花球,家長雙手握住寶寶的小腿,向前方滾動大龍球,使寶寶的小手觸摸到前方地上的小空花球。當寶寶抓住時,大龍球往後滾動,寶寶即成半站立姿態。再把寶寶手中小空花球放到地上,遊戲繼續重複進行。當寶寶不願再玩時,可以讓寶寶斜躺在球上,家長向前後左右方向慢慢地滾動大龍球,使寶寶全身肌肉放鬆。然後,家長可與寶寶一起自由地玩大龍球。

爬過山坡拍響鈴

主要目標:練習手膝爬行過障礙。

活動材料:響鈴若干個,鬆緊帶l根2。3米長,山坡(自制)。

指導要點:①家長與孩子同坐在地毯上的一端,面向山坡和掛響鈴處。教師對孩子說:“寶寶,老師這裏有好玩的響鈴,爬過來,玩響鈴吧。”家長鼓勵孩子爬過山坡拿響鈴,家長要重點指導孩子爬行的方法。②孩子練習用手拍打響鈴或由家長扶着身體用腳踢響鈴,使響鈴發出響聲,家長與孩子共同遊戲,根據孩子的興趣可反覆進行2~3次。

建議:①自制的山坡一定要穩固,以免孩子翻過山坡時摔下來,把孩子弄傷。②在家裏,家長可用牀上的枕頭做障礙,在不同的位置用有趣的玩具引誘寶寶練習爬行的.動作,促進寶寶肢體的協調能力。

找皮球

主要目標:練習改變方向爬行。

活動材料:小皮球若干個。

指導要點:教師拿出一筐小皮球,將球拋撒在活動室裏,並對孩子們說:“快爬過去撿皮球呀。”家長在寶寶快要追到球時,再輕輕將球踢開,鼓勵孩子繼續爬。在活動中要根據孩子的體質狀況掌握運動量,不要使寶寶過度疲勞、興奮。當孩子拿到球后,家長要及時鼓勵寶寶。

爬大山

主要目標:練習爬行翻越的能力,通過親子游戲,增強親子情感。

指導要點:家長躺下當做大山,邊說兒歌邊讓孩子往家長身上爬,當爬上大山的山頂時,家長和寶寶親一親、抱一抱,然後爬下山。

兒歌

爬爬爬,爬大山,

爬上大山看一看,

大山高,大山大,

山上風光美如畫。

幼兒園親子活動教案10

設計思路:

親子游戲是家長和孩子之間進行的一種寓教於樂的活動。它不受時間,場地,材料的限制。和媽媽一起遊戲,更能讓孩子感受到母性的溫柔和親切,讓整個活動,在不缺乏活躍、熱烈的基礎上,增加了溫馨和柔美。根據小班幼兒的年齡特點,他們對跑、鑽、爬、滾的動作非常感興趣。利用日常生活中隨處可得的材料——大毛巾展開親子游戲,更符合了親子游戲的特點。

活動目標:

1、練習跑、鑽、爬、滾的'動作。

2、喜歡參加遊戲,體驗和媽媽一起遊戲的快樂。

活動準備:

大毛巾 、皮球(人手一份)

活動過程:

一、熱身操:

幼兒和家長一起跟着音樂做律動。(da da da )

二、沙灘樂:

1.捕魚:

(1)小魚遊:兩位媽媽合作,拿起大毛巾當魚網,幼兒變成小魚,跟着音樂學小魚遊。

家長指導語:媽媽的魚網不要太高,也不要太底,幼兒能從魚網下跑過就可以了。

(2)小魚鑽:媽媽們將魚網拼起來,高度降低,幼兒學小魚鑽過去。

家長指導語:請媽媽們把魚網和並起來,,小魚要鑽過來了,隧道不要太高,讓我們的小魚鑽過去就性了。

(3)小魚爬:媽媽蹲下來,魚網高度再降低,幼兒爬過隧道。

家長指導語:我們的魚網越來越低,媽媽蹲下來,讓孩子爬過去。

2.小魚休息:

(1)小魚睡覺: 每位幼兒找一塊毛巾躺到上面睡覺,媽媽唱《搖籃曲》哄魚寶寶睡覺。

(2)換個方法睡覺:

幼兒毛巾上滾,把自己裹在裏面。(媽媽推着孩子滾、媽媽拉住毛巾的一端孩子滾、孩子自己滾)等魚寶寶裹在毯子裏的時候,媽媽繼續唱《搖籃曲》哄魚寶寶睡覺。

3.小魚玩球:

小魚休息好了,要出去玩了,每個人拿一個球和媽媽一起用毛巾玩球,邊完邊念兒歌。

三、律動:《跟着媽媽走走》結束活動

附: 小魚遊

小魚小魚真淘氣,

游來游去不停息,

挺起身子跳一跳,

落在水裏漂一漂。

幼兒園親子活動教案11

一、活動目的:

秋天,是萬物生長成熟的季節。到處瓜果飄香,吸引着孩子們品嚐。秋天,是豐收的季節。沉甸甸的稻穗在農田裏壓彎了腰,等着農民伯伯去收割。秋天,是多彩的季節。樹葉們不約而同地穿上了彩色的.裝束,裝點着秋天的大地。在這美好的季節裏,我們中三班家委會將組織班級“親子野餐活動”,讓孩子們感受野餐的趣味,讓家長回味兒時的記憶!

二、活動主題:“走進自然,擁抱秋天”親子野餐活動

三、活動時間:9日(週六)上午9:00-----14:00

四、活動地點:下管東里溪邊

五、活動策劃:家委會成員

六、活動形式:以3—4戶家庭爲小組,進行野餐(現場進行燒菜燒飯)或燒烤。有家委會成員擔任組長分配工作。(小組成員由班級老師根據報名家庭分配而定)各組準備一個特色菜參加評比。

七、活動準備:

1.野餐用的各種材料(米、菜、調料、餐具、水果、飲料等)由家委會成員分組購買。每戶家庭也可自備少許的乾糧備用。

2.各組的特色菜材料自己準備。

2.出行工具:集體租用一輛大巴

3.事先勘察場地:張老師

4.備註:A給孩子準備一雙雨鞋,玩水時可穿B家裏有帳篷、野餐墊的也可以帶上便於休息遮擋。C帶好適當的雨具

八、活動經費:大人小孩每人80元。家委會財務張洋媽媽收取

九、具體活動流程:

1.11月9日上午9:00在幼兒園門口集中,坐大巴出發至下管。

2.到達目的地後,各組組長領取所需材料。分頭進行野餐。

3.家委會成員評比“廚藝獎”。

4.遊戲:孩子尋寶活動,親子游戲。

5.拍集體照。

6.坐大巴集體回程。

十、活動安全:

1.一切行動聽指揮。

2.在活動中以孩子和自身的安全爲主,並管理好自己的孩子,以防燙傷、走散。

3.注意安全用火。

4.凡參加活動的家長,請務必在安全協議承諾書上簽字!

幼兒園親子活動教案12

活動時間:20xx年9月29日(星期六)下午3點整

活動目標:

1.通過中秋知識競答的形式,瞭解中秋節的來歷,知道基本的文化習俗。

2.通過一起過中秋,共同分享節日的快樂,加深對我國傳統節日的體驗。

3.動手操作能力的鍛鍊。

4.體驗節日的快樂氛圍。

5.簡單瞭解節日的來歷,知道其全稱、日期和意義。

活動準備:

1.視頻《月亮姑娘做衣裳》、爺爺爲我打月餅、中秋月兒圓

2.請爸爸媽媽和小朋友一起收集關於中秋節的知識,(中秋節的來歷或者古時候的人怎樣過中秋節的知識,月亮的大小變化、月亮的故事、月亮的古詩等等)

3.關於中秋節的知識小問答

4.盤子若干

活動流程:

各位家長好,感謝大家能來參加今天的活動,明天就是中秋節了,今天我們邀請了小朋友的爸爸媽媽陪我們一起歡度中秋,之前也讓家長和孩子們瞭解了相關中秋節的知識,知道了月亮在中秋節這天是最圓的,下面我們來欣賞一個故事感受月亮形狀的變化。

流程一:欣賞故事《月亮姑娘做衣裳》

看完故事老師總結:在一個月的時間裏,月亮的形狀是不斷變化的,所以月亮姑娘的衣服總是穿不上。

流程二:中秋知識問答小比拼

有關中秋節和月亮的知識有很多,下面就來考考我們家長和小朋友,來個"中秋知識問答小比拼"

1.八月十五又稱什麼節?(b)

a月餅節 b團圓節 c故鄉節 d詩人

2.中秋節又可以稱爲什麼?(a)

a仲秋 b月夕 c秋節 d追月節

3.在哪個朝代中秋節纔開始成爲固定的節日?(a)

a唐 b宋 c元 d明

4.月餅最初是用來做什麼的?(a)

a祭奉月神的祭品 b饋贈親友的禮物 c節日食品 d地方小吃

5."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是誰的佳作?(a)

a王安石 b李白 c杜甫 d白居易

6.在典故中,吳剛伐的是什麼樹? B

a槐樹 b桂樹 c柳樹 d楊樹

7.以下哪個不是中秋節傳說? D

a嫦娥奔月 b吳剛伐桂 c玉兔搗藥 d迎濤神說

8.中秋節在亞洲其他國家也很盛行,在( b ),中秋節也叫感恩節

a 日本 b 韓國 c 新加坡 d 馬來西亞

9.在古代月圓和月缺一般形容什麼?(a)

a悲歡離合 b天氣的好壞 c兇吉的象徵 d身體是否健康

10."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這是描寫中秋節的千古名句,它出自( a )

a 蘇軾《水調歌頭》 b 蘇軾《中秋月》

c 王建《十五夜望月》 d 辛棄疾《太常引》

遊戲三 《猜燈謎》

1. 老師提前將若干燈謎藏在教室的各個角落

2. 請寶寶們站在教室中間,告訴寶寶們在教室內去尋找燈謎(並拿一個寫有燈謎的卡片,讓寶寶進行觀察,知道去找什麼樣子的卡片)

(1)有時落在山腰,有時掛在樹梢,有時像圓盤,有時像鐮刀---月亮

(2)中秋歸來---八歸

(3)嫦娥下凡---月季

(4)中秋菊開---花好月圓

(5)明月照我還---歸有光

(6)舉杯邀明月---賞光

(7)舉頭望明月---當歸(藥名)

3. 找到後,交到自己的爸爸媽媽的手中,請爸爸媽媽去猜燈謎,用時最短的'家庭獲勝。

流程四:合唱歌曲《中秋月兒圓》、親子表演

爲了慶祝中秋節,我們小朋友學了一首新歌,一起來唱給爸爸媽媽聽。

老師還知道小朋友在家和爸爸媽媽也學習了新的兒歌和歌曲,歡迎大家到前面來表演。

流程四:親子製作月餅

我們中秋節必吃的一樣食品就是月餅,下面老師帶來了許多顏色形狀都很特別很漂亮的月餅,請大家一起欣賞,看到自己喜歡的可以用橡皮泥模仿着做出來,當然也可以發揮想象做出自己想吃的月餅。

流程五:月餅展示

故事《月亮姑娘做衣裳》

夜晚,月亮姑娘出來了,細細的,彎彎的,好象小姑娘的眉毛。涼風吹得她有點冷,她就撕了一塊雲彩裹在身上,月亮姑娘想:我還是找一位裁縫師傅做件衣裳吧。

裁縫師傅給她量了尺寸讓她五天以後來取。

過了五天,月亮姑娘長胖了一點兒好象彎彎的鐮刀她來取衣裳了,衣裳做得真漂亮,可惜太小了,穿在身上連釦子也扣不上。

裁縫師傅決定給她重新做一件,重新量了尺寸,讓她再過五天來取。五天又過去了,月亮姑娘又長胖了一點,彎彎的象只小船。她來取衣裳,衣裳做得更漂亮了,可惜月亮姑娘連套也套不上。

裁縫師傅漲紅了臉,說:"我只好重做了。"又是五天過去了,月亮姑娘來取衣裳,裁縫師傅看到月亮姑娘變得圓圓的,象一隻圓盤那樣,吃了一驚:"啊,你又長胖了!"裁縫師傅嘆了一口氣,對月亮姑娘說:"唉!你的身材量不準,我沒法給你做衣裳了。"

原來,月亮姑娘每天都在變化,所以她到現在還穿不合身的衣裳。你看,白天太陽公公出來了,她不好意思出來,只是在晚上才悄悄地露面。

小問題:

1.月亮姑娘爲什麼要做衣裳?

2.月亮姑娘爲什麼三次都沒做成衣裳?

3.月亮姑娘她是怎麼變的呢? 故事裏把月亮姑娘比作什麼?

教學反思:

中秋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是幼兒所熟悉、感興趣的,又是具有教育價值的。大班幼兒已經有多次中秋節慶祝的體驗,對中秋節的傳統習俗有一定的瞭解。此次開展中秋節慶祝活動,更注重的是讓幼兒瞭解中秋節的有關知識,以及感受現代中秋節所特有的藝術性。

小百科:中秋節是中國的傳統佳節。根據史籍的記載,“中秋”一詞最早出現在《周禮》一書中。到魏晉時,有“諭尚書鎮牛淆,中秋夕與左右微服泛江”的記載。直到唐朝初年,中秋節才成爲固定的節日。《唐書·太宗記》記載有“八月十五中秋節”。中秋節的盛行始於宋朝,至明清時,已與元旦齊名,成爲中國的主要節日之一。這也是中國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

幼兒園親子活動教案13

適合年齡:1歲至1.5歲

活動目標:聽到自己的名字後能大膽舉手示意。

活動準備:小猴子手偶一個。

活動過程:

1、教師邊搖鈴鼓邊唱《坐好歌》,保持與寶寶平等的體位,身體隨音樂節拍自然擺動,家長聽到教師的歌聲後,和寶寶一起收拾玩具,然後帶領寶寶坐在教師的對面,呈半圓形或扇形,準備開始點名遊戲;

2、教師出示小猴子,引起寶寶的興趣,教師點名請寶寶舉起小手向小朋友打招呼,寶寶做完這些事情後讓小猴子親親寶寶,表示鼓勵;

活動指導:

對於膽小、怕生的`寶寶,家長不要着急,要用親切的語言鼓勵寶寶站起來並舉手示意。

幼兒園親子活動教案14

主要目標:

訓練寶寶如何邁步,體會走路的動作感覺。

指導要點:

①家長和寶寶面對面地站好,用雙手拉着寶寶的手,寶寶的小腳踩在家長的大腳上。②家長邊說兒歌邊走着,帶動寶寶向前邁步。

建 議:

這個遊戲適合學步兒,幫助他們體會走路的動作感覺。

兒歌

一二一,走呀走,

媽媽寶寶手拉手,

小腳踩在大腳上,

邁開大步向前走。

第二種活動:找媽媽

主要目標:

訓練寶寶朝着一定的方向獨立行走。

指導要點:

寶寶和媽媽分別站在場地兩端,媽媽叫寶寶的名字,寶寶從場地的.一端走向另一端去找媽媽。

注 意:

寶寶和媽媽的距離不要太遠,以免寶寶感到困難,失去信心。

第三種活動:踩尾巴

主要目標:

①培養孩子對音樂的感受力。②引導孩子大膽地行走。

活動材料:

音樂磁帶,自制拖地紙條當做尾巴。“ 。嘉導要點:①在家長的後腰上繫着‘‘尾巴’’行走。隨着音樂節奏的快慢調整行進速度。寶寶用手抓或用腳踩‘‘尾巴”。②教師引導孩子們相互追踩“尾巴”,注意按音樂節奏的快慢行走。

建議:

在晴天時,父母可帶着孩子到戶外,玩踩人影子游戲,看誰先踩到別人的影子,先踩到者爲勝。

第四種活動:捉蝴蝶

主要目標:

①訓練孩子視覺追逐能力。②練習孩子四散行走,轉換蹲下、站起動作。

活動材料:

彩色紙蝴蝶、軟電線。

指導要點:

①家長拿着紙蝴蝶逗引孩子,讓孩子的視線追逐蝴蝶的落點。

②家長逗引孩子追着蝴蝶走動,當蝴蝶落地時,讓孩子蹲下捉住它。③爲增加孩子游戲興趣,家長可以讓孩子拿着蝴蝶,家長反過來追逐孩子。

家庭小遊戲推薦:①抱氣球。家長手拿氣球上下左右飛動,引逗孩子去追、抱氣球。②追光遊戲。晚上利用手電筒的光線,引逗孩子追光遊戲。

第五種活動;送小動物回家。

主要目標:

訓練寶寶能獨立穩步行走。

活動材料:

小推車,小雞、小貓、小兔、小狗等常見毛絨玩具(用積木搭四間小房子,房子的上面貼有以上小動物圖片,作爲每個小動物的家)。

指導要點:

①寶寶圍坐在一位教師的周圍,另一名教師模仿哭聲,這位教師拿起身邊一樣小動物,放在自己耳邊,輕聲問: “你爲什麼哭呀?”答:“我們沒聽媽媽的話,走遠了,找不到自己的家了。”這位教師說: “寶寶們,我們一起幫助他們,把他們送回家吧。”②寶寶可任選一個小動物,把它放在小推車裏,表示送小動物回家。③家長站在小動物房子後面,如果寶寶找對了家,家長可模仿小動物叫聲以示鼓勵,遊戲可反覆進行。

建 議:

兩三歲的寶寶,可騎小三輪車送小動物回家。在小房子的設置上,可貼上小動物愛吃的食物,作爲每個小動物的家。

第六種活動:開汽車

主要目標:

①學習繞障礙行走,發展寶寶平衡能力、平穩仃走的雕刀。⑵練習發出“嘀嘀”的聲音。

活動材料:

玩具汽車一輛,塑料圈每人一個,拱形門2個,紙積木,塑膠小路2條,《小司機》音樂磁帶。

指導要點:

①開汽車。寶寶模仿教師發出“嘀!嘀!”的聲音。②寶寶手拿塑料圈當做方向盤,聽《小司機》的音樂和老師一起開汽車。③家長帶領寶寶邊開汽車邊通過各種障礙物,如鑽拱形門、繞過紙磚、走過小路等。

第七種活動:走遣宮

主要目標:

練習向指定方向走。

活動材料:

紙條寬20釐米,長2米,上面有各種幼兒熟悉的圖案。

指導要點:

教師沿着紙條走,寶寶跟着教師走。教師拿出一個發響玩具,邊搖動,邊念兒歌: “小寶寶,走走走,跟着老師,向前走。”教師在前面走,家長配合教師領着寶寶沿着紙條走,邊走邊引導寶寶認識紙條上的圖案。

建 議:

幼兒遊戲多次以後,可將紙條圍攏成一個蛇形,中間加入鑽桶等輔助材料。寶寶走時,家長注意在旁邊保護。

第八種活動:踩紙球

主要目標:

練習聽指令行走,培養孩子感受音樂的能力。

活動材料:

錄音機、樂曲磁帶、報紙球。

指導要點:

家長將報紙揉成紙球,繩子一頭繫着紙球,一頭由家長拉着走,孩子跟在紙球后面用腳踩,教師控制錄音機,音量小表示拖着紙球慢慢走,音量大則快走。

建 議:

在孩子熟悉了聽音樂節奏變化行走之後,還可以聽音樂變換方自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