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幼兒園教案 > 【熱門】幼兒園小班教案範文集錦6篇

【熱門】幼兒園小班教案範文集錦6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89W 次

作爲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教案,藉助教案可以讓教學工作更科學化。來參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幼兒園小班教案6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熱門】幼兒園小班教案範文集錦6篇

幼兒園小班教案 篇1

目標

消除幼兒對教師的陌生感和戒備心,進而能親近教師。

準備

用紙板製作三副面具,分別畫着高興、傷心和生氣的表情。將幼兒的椅子圍着老師擺成弧形。

過程

1.教師自我介紹

教師用親切溫和的口吻介紹自己:“小朋友們好!我是x老師,今後我天天都和你們一起做活動、玩遊戲。”“我這個老師和你們一樣,會笑,會哭,有時還會生氣呢!

2.猜面具

教師告訴幼兒:“我背後有高興的、傷心的、生氣的三張面具。現在我要抽一張給小朋友們看,請你們猜一猜我會抽到哪一張?”請幾名幼兒猜。

教師邊抽面具邊說:“一、二、三!看!是什麼臉?誰剛纔猜對了?”“剛纔猜得真對,是一張高興的臉。”然後,教師將面具貼近自己的臉說:“老師今天特別高興,因爲我看到這麼多可愛的小朋友,我真喜歡你們!你們喜歡我嗎?我和你們握握手好嗎?”教師走下座位,先與猜中的小朋友握手,然後逐一和小朋友親熱一下(拍拍肩等)。

3.繼續請幼兒猜可能抽到的面具。

建議

1.同樣面具反覆出現時,教師提出的理由可以不同。

2.教師的理由最好能引起幼兒的同感。如抽到生氣的面具時,教師可以這樣說:“哎喲!老師踩在西瓜皮上滑了一跤,摔得好痛呀!老師真生氣!現在請剛纔猜中的xx小朋友到前邊來跟生氣的老師握握手,說聲‘X老師,請別生氣了’好嗎?”

3.此活動形式也可用於中、大班,但目標應改爲:引導幼兒注意他人的表情,學習正確理解和表達情感體驗。活動過程也應改爲:由幼兒輪流擔任主持人(即原來的老師角色),猜中所抽面具的幼兒需要自己想一個安慰或分享主持人情緒的方法。

幼兒園小班教案 篇2

活動目標:

1、 通過實驗,知道哪些物體能浮在水面,哪些物體會沉到水底。

2、 能用簡單的方式記錄自己在實驗前的猜想和實驗中的操作,並用較連貫的語言描述自己的發現。

3、 對沉浮現象有興趣。

4、 發展幼兒的觀察力、想象力。

5、 願意大膽嘗試,並與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活動準備:

經驗準備:認識有的物體浮在水面,有的物體沉到水中。體驗玩水的快樂。

物質準備:裝滿水的水缸每組三個;抹布;記錄表(人手一份);圖片(螞蟻和池塘);積木、報紙、湯勺、泡沫、海洋球的塑封照片及實物(人手一份)

活動過程:

一、聽故事——認識各種材料

看圖聽故事:有一隻小螞蟻,它在池塘邊散步,走着走着,不小心掉在池塘裏了。“救命啊!救命啊!”它在水裏不停地喊。誰來救救它呀?“我來,我來!”看,誰來救小螞蟻了?

教師邊講述邊展示操作材料:積木、報紙、湯勺、泡沫、海洋球

師幼共同描述材料;這是長方形的積木、三角形的報紙、長長的湯勺、正方形的泡沫、圓圓的海洋球。

二、看材料——猜想實驗結果

1、學習記錄猜想結果

教師繼續講故事:可是,它們怎麼救小螞蟻呀?它們說:“我們跳進水裏後,只要我們浮在水面上,不沉下去,讓小螞蟻爬到我們的身上,這樣就可以救起小螞蟻了。”你們猜猜看,誰能浮在水面上,救起小螞蟻呢?

幼兒:報紙可以救小螞蟻。

教師:爲什麼呢?

幼兒:因爲它很輕,可以浮在上面。

教師:那你把它的照片貼在水杯的上面。那誰會沉下去呢?

幼兒:我覺的勺子會沉下去,因爲它很小。

教師:你認爲小的東西會沉下去,那好,你就把它的照片貼在水杯的底部。

教師:那還有其他材料能不能救起小螞蟻呢?請我們小朋友們都來猜一猜,誰能浮在水面上的,就把它的照片貼在水杯的上面,沉到水底的,就把它貼在水杯的底部。

幼兒用在水杯的水位粘貼實物照片的方式記錄自己的猜想。

教師巡迴指導,並瞭解幼兒的想法。

2、交流猜想記錄情況

教師:誰願意告訴我們,你是怎麼猜的?爲什麼?

幼兒:我覺得長方形的積木可以救小螞蟻,因爲它很大,

幼兒:我覺得三角形的報紙會浮上來的,我猜的。

幼兒:那個泡沫可能會沉的,因爲它太小了。

幼兒:湯勺和圓圓的海洋球不能救小螞蟻,它們都要沉到水裏去的。

三、投材料——驗證實驗猜想

教師:看來,我們每個小朋友的想法都不一樣,那到底誰能救小螞蟻呢,我們試了就知道。在你們的桌上,有幾個大水缸,請你們把它們一個一個放進水缸裏,仔細看一看,看看誰是浮在水上的?誰是沉到水底的?再看看你的記錄表,是不是和你剛纔猜的是一樣的,如果不一樣,就根據你看到的情況重新貼好。

幼兒實驗,老師引導幼兒邊操作邊講述自己的活動。

引導幼兒將實驗結果和猜想進行比較,如不相符,及時調整。

四、看記錄——交流實驗結果

教師:(啓發幼兒交流自己的實驗結果)剛纔小朋友把它們都放進了水裏,你們發現了什麼呢?

幼兒:我看到積木、泡沫、海洋球能浮在水面上。

教師:是嗎,剛纔我發現他還在用手使勁地摁這個積木、泡沫、海洋球,你爲什麼要把這樣做啊?

幼兒:我想把它摁下去。

教師:那摁下去了嗎?

幼兒:沒有,我手拿掉,它又浮上來了。

教師:真的嗎?我有點不相信,你再試給我們看看,好嗎?

幼兒再次試驗。

教師:哇,原來積木、泡沫、海洋球,不管我們怎麼用力摁,手一放開,就浮在水面上了,它們可以救小螞蟻了。真是神奇。那你們發現誰不能救小螞蟻呢?

幼兒:我發現報紙也能救小螞蟻的。

幼兒:我發現報紙和湯勺不能救小螞蟻的的。

教師:是嗎?看來兩個小朋友的發現不一樣,那我們一起來看看試一試!

教師將報紙和湯勺投入水中。

教師:看看,它們怎麼樣了?

幼兒:報紙浮在水面上的,湯勺沉下去了。

幼兒:可是,過一會兒,報紙會沉下去的。

教師:哦,他說過一會兒,報紙會沉下去的,那我們再耐心地等一會兒,我們來數數,看數到幾,報紙會沉下去,1,2,3,……看,報紙怎麼樣了?

幼兒:沉下去了!

教師:你們看,細心的小朋友發現報紙先是浮在水面上的,可過了一會兒,它就沉到水底了,所以我們以後做小實驗要耐心、仔細地觀察,這樣才能發現新知識。

五、活動延伸——還有誰能救小螞蟻

教師:小螞蟻被積木、泡沫、海洋球救起來了,特別感動。小螞蟻說:“謝謝你們!” 積木、泡沫、海洋球說:“不用謝!要是其他朋友看見了,也會救你的。”咦!還有誰也能救小螞蟻呢,我們小朋友回家再找找,再試試,還有誰也能浮在水面上的,好嗎?

讓孩子自己尋找,然後來試試,看看他們找的東西誰能浮起來,還有誰能救小螞蟻,也滿足孩子想玩水的願望。

活動反思:

一個故事:

活動以救小螞蟻的故事貫穿始終,可愛的螞蟻形象和生動的故事,能激發幼兒思維的互動。

兩次記錄:

考慮到小班幼兒還不懂得運用符號、數字等其他方式記錄自己的猜測和實驗結果,所以我設計的記錄卡充分體現了小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和能力水平。第一次記錄是讓幼兒根據自己的猜測,把圖片貼到記錄卡上,這樣既直觀又形象的記錄爲幼兒主動建構知識經驗奠定了基礎。而帶着自己的假設做實驗,更能激起幼兒的探究動機和興趣。第二次記錄是幼兒按自己的想法作用於物體,真實地感受、記錄實驗的結果,驗證自己的解釋和猜想是否正確,從而不斷調整自己的認識,並初步懂得:要得出結論,必須以客觀事實爲依據。

三處細節:

一是在材料的選擇上,我既滲透了圖形知識,又體現了一定的難度,因爲幼兒的沉浮經驗會認爲:重的、大的會沉、小的、輕的會浮,我將這些影響因素結合到所提供的操作材料中,以喚醒幼兒的經驗,形成有效的認知衝突。二是在活動中,我抓住幼兒在操作中的一個細微動作:摁!通過“摁 ”這個有趣又符合幼兒心理特點的動作,讓幼兒明白:不管用多大的力,當這個力移開時,浮的東西始終會浮上來。也通過這個動作,使活動顯得更爲生動有趣。三是在處理報紙沉浮的問題上,我以再次實驗、耐心等待的方式告訴幼兒:要得出實驗結論,必須細心仔細觀察,培養幼兒這種科學嚴謹的科學態度是任何一個科學活動的隱性目標。

四點遺憾:

一是選擇了四種不同的材料,對小班幼兒來說,要操作、要記錄、要講述難度略大,可以去掉一種,如:泡沫,這樣在活動時間上可以更充分些。二是在幼兒的表述上,沉浮有時還有點混淆,教師還需注意引導,儘量表述正確。三是幼兒天生愛玩水,在操作時,有些幼兒玩水的興趣多於實驗,所以往往會出現玩了水忘記了記錄,幼兒記錄的習慣還未養成。四是教師對幼兒不夠放心,每每遇到幼兒不會說、不會做,急於解圍、急於幫助,對幼兒留的空間不大。

幼兒園小班教案 篇3

小班語言:

活動目標:

1、 認識各種手機,瞭解手機的變化史。

2 、探索手機的祕密,知道手機的使用方法。

活動準備:各類手機

活動過程:

一、談話引出課題

星期天你和媽媽去公園,不小心你和媽媽走丟了,有什麼辦法能找到媽媽?

二、教師出示手機,讓幼兒瞭解手機功能

1、你見過手機嗎?你看見過的手機是什麼樣的?

2、手機有些什麼本領?

3、比較以前的手機和現在的手機有什麼不一樣?

4、你知道爸爸媽媽的手機號碼嗎?我們來玩一個打電話的遊戲?

小結:知道撥打電話和接聽電話的方法

三、討論

手機除了可以打電話,還有什麼本領?

如:發短信,上網,遊戲,鬧鐘……

四、教師小結

今天我們知道了手機的很多本領,下面我們也來嘗試做個手機,好嗎?

幼兒園小班教案 篇4

活動目標

1. 能與同伴友好地一起玩,體驗與同伴一起玩玩具的快樂情感。

2. 懂得玩別人玩具前,要先徵得別人同意。

3. 懂得愛護玩具。

4.樂於探索、交流與分享。

5.能在集體面前大膽發言,積極想象。

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能與同伴一起玩玩具,學會與朋友一起分享玩具。

教學難點:學會玩別人玩具前要有禮貌的徵得別人同意,並懂得愛護玩具。

活動準備

1. 每人自帶一件玩具。

2. 塑料籃子數個。

活動過程

一.介紹交流

1. 每個幼兒介紹自己帶來的玩具,邊介紹邊示範玩法,讓其他幼兒對玩具感興趣。

2. 幼兒嘗試將不同的玩具盡心歸類,如電動玩具、長毛玩具等等。

二.交換玩耍

1. 自由玩耍。

2. 交流玩耍的情況。

----“要玩別人的玩具,哥哥姐姐是怎樣對別人說的?”

3. 師生交流一些解玩具的禮貌行爲。

----“想玩別人玩具時,應該怎麼辦?”

想玩別人玩具時,先要禮貌的借,徵得對方同意後才能拿,並要有禮貌的說聲謝謝。

----“在玩別人玩具時要愛護好,可不要弄壞了。”

4.幼兒多次交換玩具,大家一起玩。教師表揚能主動交換玩具並一起玩得孩子。

三.活動結束後把玩具收好,與幼兒一起佈置玩具出租屋。

教學反思

我組織的小班活動《玩具大家玩》,我從以下幾個方面反思。

1.《綱要》特別強調幼兒的自主性,通篇體現了尊重幼兒興趣、滿足幼兒需要的`思想。與此同時,《綱要》又十分強調教師作用的重要性,在第二部分“教育內容與要求”中,共17次出現了“引導幼兒”、“指導幼兒”或“教育幼兒”的關鍵字眼,這充分說明,《綱要》在教育與發展之間仍然堅持了“既要尊重幼兒的主體地位,又要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的觀點。

2.我認爲這個活動的設計,是充分體現了幼兒的自主興與教師的主導作用的。例如:先讓幼兒自行玩玩具,在選擇自己喜歡的玩具進行交換。適當的時候教師提醒,點撥。

3.這節課也體現了幼兒教育因地制宜的特點,從幼兒身邊的人和事入手,信手拈來,自然純樸。

4.這節課最後一個環節設計的玩具出租屋,不僅能提高玩具的利用價值,還能讓孩子懂得要愛惜玩具,分享玩具的道理。

5.不足之處是,教學語言有時小學化,不夠親和力,課堂氣氛不夠活躍,不能很好的調動幼兒的學習興趣。在教學時,不能很好的控制場面,課堂組織不夠緊湊。

6.對學生的瞭解也不夠充分,還是出現搶玩具的情況。

以後我將會多多學習,將不足之處變成自己的長處。

小百科:玩具,泛指可用來玩的物品,玩玩具在人類社會中常常被作爲一種寓教於樂的方式。

幼兒園小班教案 篇5

活動目標

1、在彩色綢上嘗試不同的玩法,發展走、跑、爬、跳等基本動作。

2、依據不同的信號調整身體運動的方式,體驗集體遊戲的快樂。

活動準備

紅、黃、藍大綢布若干;竹梯、平衡木;錄音機、音樂磁帶。

活動過程

(一)熱身運動:快樂小司機

[師]天氣真好,我們一起開着小汽車去公園玩吧!(聽着音樂做律動:模仿擦車、開車、摁喇叭、轉彎等動作。)

[師]公園到了,我們把汽車停好,進公園玩嘍!

(二)情景遊戲:綵綢變變變

1、順着小路走一走――把綢布分別鋪在竹梯和平衡木上成小路

[師]這裏有兩條小路,我們一起走一走。(帶着幼兒依次走過小路,提示幼兒保持身體平衡。)

2、經過小河跳一跳――把藍色綢布對摺成小河狀

[師]前面有兩條小河擋住了去路,你有什麼好辦法?(幼兒運用跨跳或並腳跳的方法過小河。)

3、看到山洞鑽一鑽――把紅色綢布做成山洞狀

[師]小朋友們都過河了嗎?我們一起鑽山洞嘍。(幼兒手腳並用爬行,身體儘量不要碰到“山洞”。)

(三)自由探索:綵綢真好玩

(自由探索綵綢的多種玩法。)

1、[師]這裏有好多彩綢,你們看看有些什麼顏色?(紅、黃、藍)數數看一共有幾塊綵綢?

2、[師]漂亮的綵綢寶寶要和我們做好朋友一起玩呢!你想跟它怎麼玩呢?(引發幼兒想出不同的玩法,如倒爬;順爬;滾;抖動綵綢,幼兒用腳踩;幼兒與教師結伴玩吊竿;兩位教師拉住綵綢兩頭,幼兒雙手吊在上面蹦跳或搖盪;用綵綢作漁網,玩捕魚、坐轎子等遊戲。)

3、[師]下雨啦,快點找個地方躲起來吧!(一起躲到大紅傘下)風好大呀,把大紅傘吹上去了,風小了,大紅傘下來了。 (變換傘的高度。)

[師]哎呀!一陣大風吹過來,把大紅傘吹跑了,我們快去把它追回來吧!(大紅傘四處移動,幼兒跟着目標快速追逐奔跑。)

[師]大紅傘終於追回來了,和好朋友靠得緊一點,我們再也淋不到雨啦!

(四)放鬆整理

[師]雨停了,天晴了,我們也玩累了,一起開着汽車回家吧!

幼兒園小班健康教案:小小宴會

活動目標:

1、讓幼兒用舌頭品嚐各種食物,知道舌頭能感覺各種味道。

2、啓發幼兒說出酸、甜、苦、辣、鹹等不同味道,學習表達嚐到這些味道時的感受和表情。

活動準備:

1、將蘋果、酸梅、榨菜、山楂、苦瓜等食物分成小塊,幼兒每人一盤,一根牙籤。

2、教育掛圖《小小宴會》。

活動過程:

1、介紹食品名稱,引起幼兒品嚐的興趣。

今天老師爲每一位小朋友們都準備了許多好吃的東西,讓我們先看一看都有些什麼?引導幼兒說出它們的名字

提問:

(1)這些食物你們吃過嗎?它們有什麼味道?

(2)怎樣才能知道這些食品的味道呢?(知道是用嘴巴里的舌頭感知到的,讓幼兒伸出舌頭,互相看看舌頭的樣子)。

2、 出示教育掛圖引導幼兒觀察並提問。

(1)你們看這四個小朋友嚐到了什麼味道?你是怎麼知道的?

(2)你吃過這些東西嗎?你是用什麼嚐到味道的?

3、請小朋友品嚐食物是什麼味道,可以和旁邊的小朋友說一說:你吃的是什麼?有什麼味道?也要看看旁邊小朋友的表情,並鼓勵幼兒品嚐每樣食品。

4、品嚐食物時的感覺。

提問:

(1)你剛纔嘗的是什麼食物?它有什麼味道?

(2)還有哪些食物也是甜(酸、苦、辣、鹹)的呢?

(3)你看到別人臉上的表情嗎?是什麼樣的表情?你學一學。

(4)你最喜歡吃的是什麼?爲什麼?

小結:食品的味道是各種各樣的,有甜的、有酸的、有苦的、有辣的、有鹹的,用舌頭嘗一嘗便能知道,我們的舌頭真能幹。

5、師生共同討論保護舌頭的方法。

舌頭是最勇敢的,什麼味道都能嘗,舌頭也是最嬌弱的,我們不能吃太燙的食物,這樣會把舌頭燙破的。我們人生病了,舌頭也會難過的,這時你吃食物也不會太香,甚至感覺不出食物的味道了。

幼兒園小班教案 篇6

【活動目標】

1、學習運用搓長、由內向外盤的技能用橡皮泥製作蝸牛。

2、初步學會將蝸牛的平面形象用立體形象表現出來。

【活動準備】

橡皮泥、泥工板;蝸牛圖片、範作、牙籤。

【教學重點與難點】

搓適當長度進行盤圓,用輔助工具表現頭與身體的花紋。

【教學方法與手段】示範講解法;實物輔助教學。

一、激發幼兒對蝸牛的興趣。

1、出示蝸牛圖片,引導幼兒觀察。

2、提問:“這是什麼?它長的什麼樣子?”

二、引導幼兒學習用橡皮泥製作“蝸牛”。

1、幫助幼兒感知製作方法。

教師出示事先做好的蝸牛,“小朋友,你們看這是什麼?你們知道我是怎麼做的嗎?”

2、討論製作方法。

教師與幼兒一同討論並嘗試製作蝸牛。

製作方法:先把橡皮泥挫長;再盤圓;在一側插上短棒成頭;最後在蝸牛身上用牙籤刻上花紋。

3、指導幼兒進行操作。

在幼兒操作的過程中,教師重點指導個別能力較弱的幼兒,幫助他們完成蝸牛的製作。

三、結束評講活動。

1、請幼兒相互欣賞作品。

2、引導幼兒邊欣賞邊數一數同伴做了幾隻蝸牛。

3、講評幼兒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