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幼兒園教案 > 幼兒園小班端午節的習俗教案(精選7篇)

幼兒園小班端午節的習俗教案(精選7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33W 次

作爲一名無私奉獻的老師,編寫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有助於順利而有效地開展教學活動。我們該怎麼去寫教案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幼兒園小班端午節的習俗教案(精選7篇),歡迎大家分享。

幼兒園小班端午節的習俗教案(精選7篇)

幼兒園小班端午節的習俗教案1

一、活動目標

1、引導幼兒知道端午節的日期,通過學習端午節兒歌,知道什麼是端午節。

2、引導幼兒瞭解端午節的一些風俗和來歷,從聽故事看視頻中感受端午節的意義。

3、幼兒和老師還只有夥伴一起玩玩端午節相關遊戲、嚐嚐端午節糉子,共享節日的快樂。

二、活動準備

1、糉子

2、艾蒿等實物

3、端午的相關圖片和動畫

三、活動過程

1、教師引導幼兒學習兒歌,《五月五》,讓幼兒感受到端午節是一個喜慶、熱鬧、愉快的節日。

五月五,是端陽,插艾葉,掛香囊。

五彩線,手腕綁,吃糉子,沾白糖。

鹹鴨蛋,噴噴香,龍舟下水喜洋洋。

2、教師爲幼兒設置區角遊戲環節:通過區角環境創設的端午主題,教師配合圖片和動畫給幼兒講解介紹有關端午節的習俗。

(1)掛艾葉:艾草是一種可以治病的藥草,插在門口代表招百福,可使主人身體健康。

(2)賽龍舟:賽龍舟是中國端午節的習俗之一,也是端午節最重要的節日民俗活動之一,在中國南方地區普遍存在,在北方靠近河湖的城市也有賽龍舟習俗,而大部分是劃旱龍舟舞龍船的形式。

(3)吃糉子:端午食糉是中華民族民間節日端午節的傳統習俗。根據史書記載,吃糉子源於春秋戰國,人們爲紀念楚國大夫屈原而逐漸流傳下來。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國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糉葉、包糉子,其花色品種更爲繁多。

(4)佩香包:節日習俗,端午節小孩佩香囊,不但有避邪驅瘟之意,而且有襟頭點綴之風。

(5)五彩繩:花繩既是五彩絲,又俗稱五色絲。早在東漢應劭著《風俗演義》中就已經記載說把它系在臂上可避病除鬼、不染病瘟。在《續漢書》、《後漢書》中,端午日這天用朱索、五色印做門戶裝飾,認爲可以抵防惡氣。

3、教師出示端午節吃的糉子,引導幼兒觀察認識。分發糉子、幼兒吃糉子感受端午節的快樂。

(1)教師出示端午節糉子實物讓幼兒觀察糉子的外形和顏色。

(2)教師撥開糉子讓幼兒瞭解糉子的組成並讓幼兒認識糉葉。

(3)教師將糉子分給幼兒品嚐,大家一起感受節日的快樂。

四、活動總結

端午節爲每年農曆五月初五,又稱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夏五、重五等。端午節是中國漢族人民紀念屈原的傳統節日,以圍繞才華橫溢、遺世獨立的楚國大夫屈原而展開,傳播至華夏各地,民俗文化共享,屈原之名人盡皆知,追懷華夏民族的高潔情懷。

端午節有吃糉子,賽龍舟,掛菖蒲、蒿草、艾葉,薰蒼朮、白芷,喝雄黃酒的習俗。讓幼兒回家與家長一起分享在幼兒園的端午活動內容。

幼兒園小班端午節的習俗教案2

活動目標:

1、在觀察、品嚐中發現糉子的口味、形狀是多種多樣的,並樂意與同伴交流。

2、初步瞭解糉子的製作過程。

3、體驗人們互相關心的美好情感。

4、知道節日的時間、來歷和風俗習慣,感受節日的氣氛。

活動準備:

幼兒收集的各種各樣的糉子,包糉子的材料(米、糉葉、棉線等)。

活動過程:

1、展示、介紹“我收集的糉子”,瞭解糉子種類的多樣。

★指導語:你帶來的是什麼糉子?它是什麼形狀、什麼口味的?

2、觀看包糉子,瞭解包糉子所需要的材料。

(1)討論、認識包糉子的材料。

★指導語:你知道包糉子需要哪些材料嗎?(根據幼兒所述,一一出示相應材料並加以認識。)

(2)觀看老師(或家長)包糉子、煮糉子的過程。

3、品嚐糉子、交流糉子的口味等,體驗過端午節的樂趣。

教學反思

通過這樣多種感官的活動,幼兒纔得到了收獲。同時,也知道了什麼是提供各種材料,讓幼兒實踐操作。

幼兒園小班端午節的習俗教案3

(一)活動目標:

1.知道端午節的日期,瞭解端午節的一些風俗和來歷。

2.喜歡和老師、小朋友一起玩玩、嚐嚐,共享節日的快樂。

(二)活動準備:

糉子、雞蛋、艾蒿、荷包、五彩線、端午圖片

(三)活動過程:

1.談話導入,引出端午的由來。

師:小朋友們,你們知道農曆五月初五是什麼節日嗎?(端午節)你們知道端午節的由來嗎?那我們一起來聽聽端午節的由來,好嗎?

2.引導幼兒觀察周圍環境的變化,談談端午的.習俗。

師:小朋友今天我們班的門上掛的是什麼呀?(菖蒲)那爲什麼要掛艾蒿呢?(因爲端午節要到了,掛艾蒿是端午節的習俗)小朋友們,你們知不知道端午節還有哪些習俗呢?

(1)掛艾葉菖蒲:艾草和菖蒲中都含有一種叫芳香油的東西,可以用來殺蟲防病蟲害,它的香氣可以起到淨化環境、驅蟲祛瘟的作用。

(2)賽龍舟:屈原投湖自殺的時候呢,有許多人划船去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後,可是卻沒有能夠把屈原就上來,後來每年五月五日就用划龍舟來紀念這件事。 吃糉子:屈原死了之後,人們怕河裏的魚蝦把他的屍體吃掉,就將糯米包在糉葉中,投到河裏餵魚。

(3)佩香包:端午節的時候小朋友們都要戴上香包,驅邪之意,香包裏面放了很多想香料,聞起來香香的,香包有各種各樣的形狀和顏色,可以掛在脖子上,也可以帶在手腕上,好看極了!

(4)五彩繩:在端午節人們編各種彩色的帶子掛在手上,很好看又有吉祥的意思。

3.學習兒歌《五月五》。

師:現在我們一起來學習一首關於端午節的兒歌——《五月五》。五月五,是端陽,插艾蒿,戴香囊,吃糉子,撒白糖,龍舟下水喜洋洋。

4.吃糉子

(1)觀察糉子的外形和顏色。

師:今天老師也爲小朋友帶來了很多的糉子,請你拿一個看一看,摸一摸、想一想,你手裏拿的糉子像什麼?並用一句完整的話來說一說。

小結:糉子的形狀真有趣!

(2)認識糉葉。

師:糉子的形狀真有趣,我們來聞一聞,香嗎?你們知道這陣清香,來自哪兒?是從糉子外面的這片葉子上散發出來的,它叫糉葉。

(3)幼兒品嚐。

師:你們吃過糉子嗎?你吃過哪些糉子?今天老師也爲你們準備了很多的糉子,我們來吃吃看,跟你吃過的一樣嗎?

(4)幼兒講述糉子的餡及它的味道。

小結:原來糉子的品種這麼豐富啊!

(四)活動延伸:

幼兒園小班端午節的習俗教案4

一、活動目標

1、引導幼兒知道端午節吃糉子的來歷,瞭解端午節包糉子的幾種特有包法、名稱。

2、引導幼兒初步學習包糉子的方法,能用纏繞、捆綁的方式包糉子。

3、幼兒能互相幫助,體驗合作包糉子的樂趣。

本次活動的重點:

瞭解糉子的來歷和特點,學習包糉子。

本次活動的難點:

能將糉子包好並捆緊。

二、活動準備

1、有溼度的碎泥

2、糉葉若干、橡皮筋

3、範例、課件

三、活動過程

1、教師情境導入,引入今天主題,激發幼兒學習包糉子的興趣。

(1)小朋友們,你們吃過糉子嗎?吃過哪些形狀的糉子?

(2)教師出示課件,幫助幼兒瞭解不同形狀的糉子。

我們吃過的糉子一般就是三角糉、還有四角糉以及團盤糉等。

2、教師出示課件,引導幼兒學習包糉子的方法。

(1)教師出示課件,引導幼兒觀察糉子,看看糉子的外形和特點。

(2)教師拿出示範作品,小朋友請你們看,在糉子外面穿了一件外衣,你們知道它的外衣是用什麼做成的嗎?

(3)以前,有一種糉葉叫蘆葦葉,它也可以用來包糉子。

(4)你們知道糉子葉裏面是什麼嗎?它是什麼做成的呢?

(5)平時,我們糉子裏面包的是糯米,還可以加各種餡。你吃過什麼餡兒的糉子呢?

3、教師出示課件,演示包糉子的過程,引導幼兒對包糉子的活動感興趣。

(1)你們包過糉子嗎?今天我們就要用泥巴來學習包糉子。

(2)教師講解介紹製作方法,教師邊示範。重點講解將糉葉捲成三角狀,以及用橡皮筋將糉子裹緊的方法。

a取一片寬大的糉葉,捲成一個圓錐狀。用手在圓錐筒中旋轉一下,讓錐筒更加細長。

b在錐筒中填入糯米。將沒有米的那端,將糉葉的兩側分別向內折。

c之後順勢將糉葉向下折,直到完全蓋住糯米口爲止,多餘的糉葉反覆折收在口上。

d用線繩將糉子捆綁結實即可。

4、幼兒分組包糉子,教師巡迴指導。鼓勵幼兒大膽嘗試,互相幫助,對於能力弱的幼兒及時進行指導。

四、活動總結

活動前,根據幼兒的問題設計、製作有關端午節經驗的調查表,鼓勵幼兒廣泛收集資料、積累經驗。活動中,鼓勵幼兒根據自己的調查資料,互相交流、分享有關端午節的經驗。結束後,教師與幼兒共同將所蒐集的資料進行分類展示。

幼兒園小班端午節的習俗教案5

活動目標:

1.知道端午節的日期以及端午節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

2.瞭解端午節的來歷,指導一些特殊的端午節物品,萌發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興趣,對屈原產生崇敬之情。

活動準備:

1.掛圖:有關端午的圖片。

2.ppt,糉子;香袋;長命縷;雄黃酒;龍舟圖片。

3.建議家長事先爲幼兒講述端午節的有關風俗。

活動過程:

師:(教師出示糉子,龍舟,香袋,長命縷,雄黃酒圖片)小朋友看看圖片,你們認識這些東西嗎?他它們叫什麼名字呢?

幼:糉子,龍舟(船),香袋......

師:我們可以在圖片中看到糉子,有龍舟,有香袋,還有的是什麼東西呢?有沒有小朋友知道的呢?

幼:水/酒......

師:圖片中的東西一起復述一遍

你見過這些東西嗎?在哪裏見到的?

幼:見過。家裏,商店裏......

師:現在,我們在家裏,店裏很容易看到這些物品,那小朋友們知道這些東西是在哪個節日裏要用到的嗎?

幼:端午節

師:老師聽到好多小朋友說端午節,你們是怎麼知道端午節的呢?

幼:我爸爸/我媽媽......給我講的。

師:小朋友們很認真,把爸爸,媽媽告訴你們的節日記下來了。沒有錯,這些東西呢,都要在端午節用的。現在老師想請一位小朋友告訴老師,端午節是每年的什麼時候?

幼:6月6日(公曆)五月初五(農曆)(給幼兒分析公曆,農曆)

師:每年的五月初五是端午節,小朋友們知道端午節是怎麼來的嗎?

幼:屈原......

師:有小朋友知道屈原,非常聰明,農曆五月初五是中國傳統的節日--端午節。這個節日啊,和我國以爲著名的詩人有關。我們一起來看看圖片,聽聽屈原的故事

(教師講故事......完)

師:端午節和誰有關?

幼:屈原

師:小朋友們聽得都很仔細,現在人們過端午節是爲了紀念誰?

幼:屈原

師:小朋友們都很聰明,人們爲了紀念屈原過端午節;小朋友們想想,爲什麼人們要紀念他啊?

幼:人好,死了,愛國家......(表達了人們對屈原怎樣的感情)

師:因爲屈原愛自己的國家,他聽到自己國家滅亡了,心裏很難受,跳進了汨羅江,小朋友們說屈原怎麼樣啊?

幼:很偉大......

師:屈原很偉大,當時人們聽到屈原死的消息,他們怎麼做的?

幼:劃小船,拿糉子、雞蛋......把雄黃酒倒進江裏。

師:人們划來小船打撈屈原的身體,爲了不讓魚蝦們吃屈原的身體,把糉子、雞蛋扔進河裏,把雄黃酒倒進江中,讓水裏的動物罪暈,不去傷害屈原的身體。

師:人們對屈原好不好啊?

幼:好

師:因爲屈原愛國家,愛人民,所以人民也熱愛他。爲了懷念他,以後農曆五月初五就成了我們中國的傳統節日也就是端午節。所以在我們過端午節的時候呢,包糉子,賽龍舟也成了我們的習俗了。

師:現在小朋友們清楚了沒有,端午節是怎麼來的啊?

幼:紀念屈原。

師:在什麼時候?

幼:農曆五月初五

師:我們都要幹什些什麼事呢?

幼:賽龍舟,包糉子。

師:我們現在呢,在完整的欣賞一下這個故事,體會一下大詩人屈原的心情,和人們對他的熱愛與懷念。

幼兒園小班端午節的習俗教案6

一、活動目標:

1、 知道端午節的日期,瞭解端午節的一些風俗和來歷。

2、 對中國的傳統文化產生初步的興趣,對屈原產生祟敬之情。

二 、活動準備:

1、 請家長爲孩子講述端午節的有關風俗,如吃糉子、賽龍舟、掛香袋、帶五彩線等,並收集有關的圖片、資料。

2、 糉子一串,香袋若干,五彩線若干。

3、 準備有關端午節慶祝活動的錄像

三、活動過程:

1、 交流經驗。

提問:端午節是哪一天?這一天要吃什麼?戴什麼?進行哪些活動?藉助圖片和實物,在寬鬆的氣氛中,師幼一起交流所獲得的關於端午節風俗的經驗,教師作適當補充。

2、 瞭解端午節的由來。

提問:你們知道端正午節爲什麼會有這些風俗嗎? (如果有幼兒知道,請該幼兒來講述。教師補充)

3、 講述屈原的故事,給幼兒講述屈原的故事和吃糉子、賽龍舟的由來,激發幼兒對屈原的崇敬心情。

4、假如你是屈原,國君不接受勸告,你會怎麼做?(教育幼兒珍惜生命,以積極的方式解決問題。)

5、 講述其他風俗的由來。

6、 觀看有關端午節慶祝活動的錄像,瞭解節日的民間慶祝習俗。

幼兒園小班端午節的習俗教案7

活動目標:

1.進一步瞭解端午節有特別的食品——糉子,它是多種形狀、多種口味的。

2、樂於參加包糉子、體驗節日的快樂。 活動準備:

包糉子的糯米、葦葉、綁糉子的繩 、裝米的盆(4個)

活動過程:

一、主持人致開場辭:

淡淡棕葉香,濃濃世間情,根根絲線連,切切情意牽,每年的農曆五月初五,是中國傳統的節日——“端午節”,又稱端陽節、五月節、端五、等等。雖然名稱不同, 但各地人民過節的習俗是相同的。端午節是我國有二千多年的舊習俗,每到這一天,家家戶戶都懸鐘馗像,掛艾葉菖蒲,賽龍舟,吃糉子,飲雄黃酒,佩香囊,隨着 端午節腳步的臨近,爲了增進小朋友們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瞭解和興趣,瞭解中國傳統文化的習俗,從小培養孩子們的愛國主義情感,今天我們學前班的小朋友們 和老師一起包糉子用自己的方式來慶祝這個美好的傳統佳節。

二、在音樂聲中小朋友在老師的指導下包糉子。

三、將包好的糉子交給伙房蒸煮

四、品嚐自己親手包的糉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