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幼兒園教案 > 精選幼兒園社會教案範文彙編八篇

精選幼兒園社會教案範文彙編八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99W 次

作爲一名專爲他人授業解惑的人民教師,時常要開展教案准備工作,教案是教學活動的依據,有着重要的地位。那麼你有了解過教案嗎?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幼兒園社會教案8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精選幼兒園社會教案範文彙編八篇

幼兒園社會教案 篇1

活動目標:

1、通過故事內容,理解"合作"的意義,知道生活中處處有合作。

2、在遊戲中積極參與協商、分工,提高與同伴合作的能力,體驗合作的快樂。

活動準備:

1、經驗準備:幼兒已經聽過《南瓜湯》這個故事。

2、物質準備:故事《南瓜湯》圖片、視頻、紙杯、雪花片。

活動過程:

一、故事導入,理解合作的意義

1、出示圖片1,引導幼兒回憶故事內容。

師:之前我們一起聽了《南瓜湯》的故事,你們還記得嗎?

2、出示圖片2,理解合作的含義。

師:松鼠、鴨子和貓這三個好朋友,他們都做了哪些事情呢?

:原來南瓜湯之所以好喝,是因爲這三個好朋友合作完成的。

3、觀看視頻,小動物是怎樣合作的。

:小動物們通過合作,齊心協力,就能夠戰勝強大的敵人。

4、聯繫生活,說說自己有過哪些合作經驗。

:有些事情,一個人做很難,幾個人或很多人一起合作就變得輕鬆了。

二、紙杯遊戲,實踐操作,初步體驗合作

要求:人手一個紙杯,六人一組合作將杯子壘成一個金字塔。

師:你覺得這個金字塔裏面哪個杯子是不需要的?

:這六個杯子就代表了合作團隊中的每一個人,在合作中每個人都很重要,缺一不可。

三、故事延續,經驗梳理,合作中的出現矛盾怎麼辦

要點:合作中出現矛盾時,引導幼兒通過協商、分工提高合作能力。

1、出示圖片3,三個好朋友怎麼了?爲什麼爭吵?

2、說一說你有什麼好辦法能夠幫助他們解決矛盾。

:原來好朋友在合作中也會遇到矛盾,我們可以通過溝通,商量來解決。

四、搭建花園,經驗提升,體驗協商、分工合作的快樂

要求:請6個小朋友一組分工合作搭建花園。

1、出示建築圖紙,引導幼兒仔細觀察。

2、引導幼兒分工明確,在規定的時間完成任務。

3、每組請一位小朋友介紹他們是怎樣分工合作的。

:老師發現在剛纔的合作中你們會商量、會分工,真不錯,給自己一點掌聲。

五、小朋友,你們發現了嗎?在我們平時生活中、遊戲中,有許多的事情是需要合作的,合作可以把本來複雜的事情變的簡單,合作也可以讓事情做的又快又好,只要大家同心協力,互相合作,什麼事都難不倒我們 ,合作力量大,你們說對嗎?好,那接下來我們一起回到班級裏看一看,說不定正好有一些事情正在等着我們合作完成呢!

幼兒園社會教案 篇2

活動由來及設計思路:

在“幼小銜接”主題系列活動中,幼兒對學校的生活非常感興趣,而且在參觀小學的過程中,也對小學生活有了一定了解,尤其是對“課間十分鐘”這個環節十分感興趣。目前幼兒雖然已經認識了時間,但對於“時間”這一抽象概念的親身感受卻不足,不知道如何有效地利用時間、把握時間,在課問十分鐘時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怎麼做適宜?所以,針對大班幼兒的興趣與需求,我們開展了“課問十分鐘”的體驗活動。本活動首先以談話的方式調動幼兒關於課間十分鐘的經驗,其次開展了“幼兒自主制訂課問十分鐘計劃——親自體驗制訂的計劃——反思計劃、梳理經驗——調整計劃——再次實施計劃”等幾個環節的活動,一方面,讓孩子通過自己的真實體驗來感知時間對於活動的意義;另一方面,培養幼兒計劃的制訂、調整與實施能力,養成制訂計劃和按計劃行事的習慣。

活動目標:

1、培養初步的時間意識,感知時間與活動的關係。

2、在活動中發展自己制訂計劃、執行計劃、調整計劃的能力。

3、在設計與調整計劃的過程中培養自我解決問題的意識和能力。

活動準備:

1、物質準備:製作計劃表的各種材料;鈴鼓一個;前期幼小銜接內容的牆面環境支持。

2、經驗準備:通過前期已開展過的“幼小銜接”的主題活動,幼兒對小學的生活有初步瞭解。

重點、難點:

重點:讓幼兒親身體驗“十分鐘”的長短,並瞭解哪些活動適宜在這段時間進行。

難點:理解活動內容和時間的關係及完善計劃的能力。

活動過程:

1、活動引入:結合牆飾進行談話,引出“課問十分鐘”。

教師:前幾天,小學生哥哥給我們介紹了小學的活動,你們還記得都有什麼活動嗎?

幼兒:課間十分鐘、上課、做操……

教師:你們還記得課間十分鐘他們都做了什麼嗎?

幼兒:喝水、玩、準備書……

2、活動開始:討論並制訂“課間十分鐘”的活動計劃。

而且在參觀小學的過程中,也對小學生活有了一定了解,尤其是對“課間十分鐘”這個環節十分感興趣。目前幼兒雖然已經認識了時間,但對於“時間”這一抽象概念的親身感受卻不足,不知道如何有效地利用時間、把握時間,在課問十分鐘時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怎麼做適宜?所以,針對大班幼兒的興趣與需求,我們開展了“課問十分鐘”的體驗活動。本活動首先以談話的方式調動幼兒關於課間十分鐘的經驗,其次開展了“幼兒自主制訂課問十分鐘計劃——親自體驗制訂的計劃——反思計劃、梳理經驗——調整計劃——再次實施計劃”等幾個環節的活動,一方面,讓孩子通過自己的真實體驗來感知時間對於活動的意義;另一方面,培養幼兒計劃的制訂、調整與實施能力,養成制訂計劃和按計劃行事的習慣。

活動目標:

1、培養初步的時間意識,感知時間與活動的關係。

2、在活動中發展自己制訂計劃、執行計劃、調整計劃的能力。

3、在設計與調整計劃的過程中培養自我解決問題的意識和能力。

活動準備:

1、物質準備:製作計劃表的各種材料;鈴鼓一個;前期幼小銜接內容的牆面環境支持。

2、經驗準備:通過前期已開展過的“幼小銜接”的主題活動,幼兒對小學的生活有初步瞭解。

重點、難點:

重點:讓幼兒親身體驗“十分鐘”的長短,並瞭解哪些活動適宜在這段時間進行。

難點:理解活動內容和時間的關係及完善計劃的能力。

活動過程:

1、活動引入:結合牆飾進行談話,引出“課問十分鐘”。

教師:前幾天,小學生哥哥給我們介紹了小學的活動,你們還記得都有什麼活動嗎?

幼兒:課間十分鐘、上課、做操……

教師:你們還記得課間十分鐘他們都做了什麼嗎?

幼兒:喝水、玩、準備書……

2、活動開始:討論並制訂“課間十分鐘”的活動計劃。

我沒踢球,要跑到操場上,來不及。

我上了廁所、喝了水,還看了書,但沒畫畫就上課了。

我沒上廁所,人多,後來就忘了。

教師通過提問幫助幼兒小結模擬活動的情況,使其感受內容與時間的關係,發現調整計劃的必要。

(2)集體總結:

教師:你們認爲“課間十分鐘”必須要進行哪些活動?

幼兒:上廁所、喝水、準備下一節課的書、休息。

教師:你認爲“課問十分鐘”做什麼內容的遊戲合適?

幼兒:與小朋友說說話、玩翻繩、玩摺紙、跳繩……

教師:怎麼安排這些活動呢?

幼兒:上廁所可以人少時去;應該先準備下次用的書;可以先喝水。

教師利用圖示,幫助幼兒梳理與提升經驗,獲得調整計劃的依據與策略。

個人反思:

1、活動中的優點:

(1)在教育內容的選擇上,較好地達到了《細則》的要求“教育內容要符合幼兒當前發展的需要,同時要爲幼兒長遠發展奠定基礎。教育內容要與本班幼兒已有經驗和實際發展水平相適應,應是幼兒經過努力能夠完成的。”“課問十分鐘”不僅是幼兒現在非常感興趣的話題,同時又是他們即將上小學面臨的一個比較難把握的問題,所以開展此活動是非常有必要的。

(2)注重了“體驗”的過程。只有當幼兒的知識和能力通過自己的體驗發生變化時,學習才能稱得上是主動的,只有幼兒自己建構的知識才能得到遷移並在實際中去運用。尤其是“時間”這一抽象的概念,只有讓他們在較爲真實的情境中來親自感受、體驗,才能瞭解時間的長短,瞭解時間和活動的關係,瞭解時間對於我們合理安排活動的重要意義。

(3)較好地體現了“幼兒園快樂與發展課程”對於大班活動提出的“活動化的共同學習”這一要求。注重了自主性、連續性、共同學習。例如,通過讓幼兒自己制訂活動的計劃,並讓他們根據自己的計劃去完成,並通過自己的體驗來調整計劃,很好地調動了他們活動的自主性和主動的清單,都想在課間十分鐘內完成,有的想出來了卻不會用標誌表示等。

這正是老師瞭解幼兒真實經驗的好機會,老師根據幼兒出現的問題才能用更適當的方法有針對性地引導幼兒解決問題,提高能力,這樣的過程纔是對幼兒的發展有好處的,朱老師在此方面把握很好。

我上了廁所、喝了水,還看了書,但沒畫畫就上課了。

我沒上廁所,人多,後來就忘了。

教師通過提問幫助幼兒小結模擬活動的情況,使其感受內容與時間的關係,發現調整計劃的必要。

2、集體總結:

教師:你們認爲“課間十分鐘”必須要進行哪些活動?

幼兒:上廁所、喝水、準備下一節課的書、休息。

教師:你認爲“課問十分鐘”做什麼內容的遊戲合適?

幼兒:與小朋友說說話、玩翻繩、玩摺紙、跳繩……

教師:怎麼安排這些活動呢?

幼兒:上廁所可以人少時去;應該先準備下次用的書;可以先喝水。

教師利用圖示,幫助幼兒梳理與提升經驗,獲得調整計劃的依據與策略。

3、本次活動是過程性的活動,而非結果性的活動。幼兒對於“時間”的體驗是不能通過一次活動就能完成的,“時間”對於幼兒來說的確太抽象了,需要一個很長的過程。教師不僅利用“課問十分鐘”這個點,還可以根據具體情況進行更加豐富的體驗活動,例如,一分鐘可以做什麼?在日常生活中讓幼兒來觀察時間,什麼時問開始的?什麼時間結束的?

用了多長時間?讓幼兒慢慢積累對於“時間”的經驗。

綜合評價:

1、本活動的最大特點是教師能根據大班幼兒活動的自主性、主動性的發展特點,給予幼兒自主學習的機會。在整個活動的實施過程中,朱老師既滿足了幼兒要求“自主”的願望,同時又給了他們體驗“自主”的機會,自我設計“課問十分鐘”的計劃,自我落實計劃,自我調整計劃,其中幼兒所獲得的經驗是直接的,調整的行爲是主動的,自我的成

長是快樂的。

2、活動過程中教師的指導恰到好處,既有幼兒的自主空問,又有對幼兒的必要支持。例如:在制訂計劃的過程中有的幼兒提出“我想上廁所,廁所怎麼畫”的時候,老師沒有直接告訴幼兒,而是鼓勵他自己想想辦法來解決,當幼兒提出“用WC表示”的時候,老師給予了肯定,當幼兒再次提出“WC怎麼寫”的問題時,老師適時的停頓爲幼兒相互

的溝通、交流提供了機會和空間。

3、在教師小組合作反思中,對於活動本身做出了全面評價,清晰深刻地指出活動的優點,但對於問題的分析較少。小組成員反思活動中可以就教師的疑問共同探討,如針對教師個人反思時提出的“如果以圖示的形式來幫助幼兒回顧前期經驗是否更有效”,可以引導教師反思,圖示支持與牆飾支持的回顧不同在哪裏,如何有效利用牆飾的作用支持孩子的活動等,將問題進一步細化和深入,使教師在反思活動中看到問題背後的原因,同時獲得可操作的有效策略,讓教師在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反思中不斷提升專業水平。

幼兒園社會教案 篇3

教育要求:

1、 通過觀察實物,圖片,感知香蕉的顏色,形狀,構造,味道,科學食用方法,生長地方,誰栽培。

2、 知道吃香蕉有利健康,吃時要適量,培養幼兒不吃獨食,願意與他人分享。

3、 發展幼兒動手動腦的能力,在美術活動中學習製作香蕉。

教學準備

1、 實物:一串香蕉,圖片,結香蕉的樹。

2、 彩色油泥和棕色,綠、黃紙。香蕉的故事。

教學課程:

1、 出示香蕉園圖片,引起幼兒注意,這些叫什麼樹?,提問:香蕉是長在什麼地方的?它和桔子長得一樣嗎?桔子是一個一個長在樹枝上,看看香蕉是怎麼長的?許多香蕉長在一個把子上。

2、 出示香蕉,這是從香蕉樹上摘下來的,數數有幾根?每人發1根香蕉,看一看,摸一摸,聞一聞。提問:香蕉是什麼顏色的?形狀是什麼樣子的?象什麼?然後請小朋友都練習剝香蕉,吃香蕉。提問:香蕉肉吃到嘴裏感覺怎麼樣?一次能吃很多根嗎?

3、 香蕉皮應該放在哪裏?教育幼兒不亂扔亂拋,讓幼兒練習把香蕉皮丟到指定地方。

教學過程:

1、 出示小不點家的場景。老師介紹這是小不點的家,小不點在幹什麼?這是小不點的奶奶,在幹什麼?小不點的爸爸媽媽上班去了。

2、 音樂門鈴響,小不點趕緊去開門,原來是媽媽回來了。小不點說:“媽媽好!”媽媽說:“小不點好!”媽媽從包裏拿出一把香蕉給小不點說:“這是你最喜歡吃的香蕉。”小不點謝謝媽媽。

3、小不點一邊擺弄香蕉,一邊在想:數數有四根香蕉,他扳下一個最大的香蕉自言自語地說:這隻香蕉最大,他拿着走到奶奶面前說:“奶奶,你最辛苦,請您吃大香蕉。"奶奶說:“謝謝小不點,你真是乖孩子”,小不點又扳下一個香焦自言自語地說:“這根香焦也大”,他拿着走到正在和麪粉的媽媽面前說:“媽媽您工作很辛苦,請您吃大香蕉。”媽媽笑着說:“謝謝你,你真是一個乖孩子 。”還剩下兩根香蕉一大一小,小不點拿着香蕉說“爸爸工作也辛苦,這根大的留給爸爸,小的我自己吃。”

4、 提問:小不點拿到最喜歡吃的香蕉是不是一個人吃了?他是怎 麼做的?

5、 行爲訓練:老師:小不點吃到好吃的總是想到 大家,真是乖孩子,我們都來學小不點當乖孩子好嗎?小不點帶領小朋友走到奶奶,媽媽面前,用模擬動作比劃請吃香蕉,給爸爸留1根大的自己吃小的。

幼兒園社會教案 篇4

【活動目標】

1、初步瞭解和體驗盲人生活的不容易和困難。

2、激發幼兒尊重、愛護、幫助殘疾人的美好情感,體驗幫助別人的快樂。

3、培養幼兒與他人分享合作的社會品質及關心他人的情感。

4、養成敢想敢做、勤學、樂學的良好素質。

【活動準備】

絲巾若干條、關於盲人的圖片和視頻、遊戲用的道具。

【活動過程】

一、引題。

1、教師出示絲巾,幼兒帶上絲巾,感受黑暗的世界。

師:小朋友們,請到這邊來。請你摸一摸,你摸到了什麼?請你用一用摸到的東西。(教師聲音引導)

2、幼兒聽教師的口令完成簡單的動作。

師:當你蒙着眼睛的時候,你感覺怎樣?你是怎麼找到老師的?蒙着眼睛的時候,你是怎麼找到桌子上面的東西?當做完這些事情的時候,你們有什麼樣的感覺?和平時做這些事情有什麼不一樣的地方?

小結:在我們生活中,有一羣眼睛看不見的盲人,他們只能通過聲音來辨別方向,只能通過手指觸摸來分辨物體,所以盲人的生活會有很多困難。

二、觀看視頻圖片。

1、觀看關於盲人的圖片,完整播放。

師:盲人的生活是怎樣的?

2、根據幼兒的回答出示相應的圖片。

例如幼兒回答盲人走路需要導盲杖(出示相應的導盲杖圖片)

3、觀看幫助盲人的視頻。

師:我們可以怎麼幫助他們呢?老師這裏有一個幫助盲人的視頻,看一看視頻裏面的哥哥姐姐是怎麼幫助盲人的?(播放幫助盲人的視頻)

小結:盲人和我們一樣,我們都要去尊重他們,不能嘲笑他們。10月15日是國際助盲日,我們要關心他們幫助他們。在生活中,還有一些人和盲人一樣,生活很不方便需要我們的幫助。

4、觀看殘疾人照片。

(出示殘疾人的照片)

師:這些殘疾人生活很不方便,我們爲這些殘疾人設計了很多公共設施來幫助他們。小朋友們,有哪些公共設施來幫助這些殘疾人呢?

(出示公共設施幫助殘疾人的照片。例如:腿不好的人設計了輪椅,聾啞人發明了手語等)

師:小朋友們,這些殘疾人,有一部分是天生殘疾的,有一部分是後天因爲發生重大事故殘疾了。所以我們要保護好自己的同時關愛這些殘疾人。雖然他們的身體殘疾了,但他們很勇敢堅強,值得我們來學習。(教師出示殘奧會上的照片)

三、愛心小天使。

1、幫助盲人

師:現在請一部分小朋友當盲人,一部分小朋友當愛心小天使幫助他們走到後面的椅子上,給他們講一講書本中的故事。(幼兒體驗幫助別人的快樂)小朋友們,你當盲人是什麼感覺?當愛心小天使幫助盲人有什麼樣的感覺?

2、互換角色

師:現在請小朋友互相換一換角色,愛心小天使幫助盲人送回教室吧。

【活動反思】

當課程改革進入到學校實踐時,新課程必須由教師通過一節節課、一次次活動來表達。殘疾人,對於三年級的學生來說比較陌生,這是因爲他們受生活空間的狹小和交際能力的有限所限制的。在短短的40分鐘的`課堂教學中,如何讓學生形成對殘疾人的尊敬、理解、友愛的情感,學會關心,學會愛,樹立願意幫助殘疾人的意識是我在設計本堂課的教學中考慮的重點。圍饒這些目標,我做了以下設計:

一、體驗活動貫串課堂教學

新課程要求教師在教學活動時應注意把握兒童的實際情況,根據課程標準的各項規定製定教學計劃和教案,幫助兒童展開活動。爲了讓學生獲得殘疾人的一些難以身臨其境的生活中的不便,課前我設計了蒙上雙眼的遊戲,在學生無意識的狀態下體驗了盲人的生活,隨後又在學生們感受殘疾人身殘志堅是故事時,設計了用嘴寫字的活動,體驗了失去雙手的殘疾人寫出蒼盡有力的毛筆字的超額付出,而在第三個環節討論殘疾人生活中的不便後,又進行了單手穿衣、學啞語活動。我想:通過活動學生一定會獲得真實的感受。

二、教科書中圖例的選用和教材空白的填補

新教科書以圖爲主,以圖文並茂的形式展示內容。教科書中我着重選擇乙武洋匡的故事,之所以選擇他,是因爲作爲教師,我也打心底佩服他堅強的意志,樂觀的態度。所以,我又親自講述乙武洋匡的感人故事。用這個故事的主人翁形象去感染、教育學生。而桑蘭則做簡單的介紹。

與此同時,我充分運用網絡技術,搜查一些感人的圖片來輔助教學,以提高教學效率,進一步激發學生的情感因素。如:盲人畫、聾啞姑娘的舞蹈、斷臂青年的篆刻及口書,還有第六屆殘疾人運動會的精彩畫面的選用,使教材的功能得以拓展。

三、以情動情,教學相長

教學的過程是師生互動的過程,教師在不斷的師生交互的理解中重新認識,在看到學生道德面貌發生變化時,提升自己的道德素養。課堂中,我設計了師生共學啞語這一環節,強調學生參與,保證主體地位。

情感在品德與社會教學中起着舉足輕重的地位,因此,在設計教案時。我充分考慮情感因素,在展示圖片的過程中,在記錄感受的時候,在課堂的結尾,我充分利用了音樂的作用,激發學生的心靈感受,感受殘疾人的奮發向上,頑強拼搏,感受社會和諧,互相關愛的美好意境。

幼兒園社會教案 篇5

課題名稱:

好吃的種子

活動目標:

1、 瞭解種子的多種用途。

2、 嘗試加工大豆、紅豆、花生等能吃的種子。

活動準備:

大豆、紅豆、花生、玉米、西瓜、豆漿機、微波爐

活動過程:

1、 組織幼兒坐好,激發幼兒的活動興趣。

2、 教師出示花生,進行提問:這是什麼?你吃過花生嗎?它們是什麼味道的?請小朋友動

腦筋想一想,它可以用來幹什麼?(幼兒自由回答,可以做花生油、做鹹菜、用花生仁剝皮製成藥等)。

3、 教師出示大豆:這是什麼?吃過嗎?你還知道它們有什麼用途?(可以做成豆油、豆腐、豆奶、豆腐皮)。

4、 教師出示玉米種子讓幼兒認識。

誰來告訴老師玉米可以怎樣吃?(可以煮着吃、做成玉米片、磨成面蒸饅頭等)

教師提問:是不是所有的種子都能吃?幼兒回答後,教師小結:並不是所有的種子都能吃,花的種子不能吃,葡萄的種子不能吃。

5、 老師這裏有很多的種子,現在請小朋友們自己加工一下,製作出可以食用的東西。首先

用大豆,可以做豆漿。教師向幼兒講解操作步驟,讓幼兒自己動手操作加工能吃的種子。如:煮豆子、做豆漿等。(然後大家一起分享勞動成果)。

6、 請小朋們想一想,我們還可以用這些種子做什麼?請小朋友觀察一下我們教室裏用它們

做了什麼?

活動延伸:

讓幼兒在區角活動時製作種子粘貼畫。

幼兒園社會教案 篇6

活動意圖

幼兒心理髮展尚不成熟,他們感情脆弱,意志力薄弱,對挫折的承受力很差,加上現在的孩子是家庭的“中心”,成人處處哄着他們,事事遷就他們,導致他們碰上事情贏了便罷,輸了或號啕大哭,或灰心喪氣。這樣下去,孩子會形成消極、不思進取等不良品質。所以,成人要引導孩子正確看待生活中的輸贏問題,讓他們懂得“勝不驕,敗不餒”的道理,鼓勵幼兒敢於拼搏,用自已的努力去贏得勝利。

活動目標

1.通過遊戲、故事等形式,讓幼兒感受到牛活中總會碰到“輸”和“贏”,引導幼兒正確看待輸贏問題。

2.培養幼兒敢於拼搏的精衝,鼓勵幼兒遇到困難不灰心,努力爭取勝利。

活動準備

1.故事《輸了也不哭》課件、

2.幼兒活動用具:紅旗、裝有沙子的小桶、皮球、動物棋、塑料圈各若干。

活動過程

一、猜一猜:讓幼兒感受生活中遇到的輸贏問題

1.幼兒隨音樂玩“猜拳遊戲”。幼兒在音樂聲中去邀請一名同伴,音樂停,兩人通過“石頭、剪子、布”猜拳,誰贏誰做邀請者。

2.師:剛纔遊戲時,你是贏了還是輸了?贏的感覺怎麼樣?輸了的感覺又怎麼樣?

3.引發討論:生活中,你還遇到過哪些事情也有“輸”和“贏”?

二、聽一聽:引導幼兒正確看待輸贏

l.教師演示課件,請幼兒仔細觀察,猜猜故事中講了什麼。

2.幼兒完整欣賞故事《輸了也不哭》。

3.引發幼兒思考:

媽媽爲什麼不和老篷下棋了?老篷這樣做好不好?

現在老篷輸了棋還會哭嗎?

如果你遇到這樣的事情會哭嗎?光哭能取得勝利嗎?

平時你遇到過這樣的事情嗎?你是怎麼做的?

三、玩一玩:鼓勵幼兒努力爭取勝利

1.幼兒自由結伴開展自選活動,請幾位幼兒擔任活動裁判。

插紅旗:同時起跑,看誰最先插好紅旗。

拍皮球:比比同一時間內誰拍的個數最多。

下棋:比比誰的棋藝高。

跳圈:雙腳併攏,依次跳圈,看誰先到達終點。

2.教師觀察、指導幼兒活動,看看他們是怎樣對待輸贏的。

3.遊戲後,請幼兒講一講:剛纔你和誰一起進行了什麼比賽,你們的輸贏怎樣,你覺得輸了應該怎麼辦,怎樣才能取得勝利。

4.總結:在比賽中輸了不要緊,如果今後能多多練習,鍛鍊本領,那麼在以後的比賽中就會取得勝利,記住:要通過自己的努力去爭取勝利。

四、唱一唱:激發幼兒日常生活中的自信心

齊唱歌曲《嘿喲,加把勁》,鼓勵幼兒在生活中也能“加把勁”,通過自己的努力爭取勝利。

幼兒園社會教案 篇7

設計意圖:

在和孩子相處的過程中,我發現幼兒對媽媽的情感和依戀遠超過對爸爸的情感,就像我們大班的楊旗,每天早上爸爸送她上幼兒園都要走十多裏的山路,每天兩個來回需要的不僅是體力還有毅力以及對孩子的愛,有一天我無意中問道:“楊旗,你是喜歡爸爸還是媽媽?”楊旗竟然說喜歡媽媽,不喜歡爸爸,驚訝的同時我在思考:父親中有不少人的教育態度不夠正確或因工作忙碌忽視了對幼兒的關心,於是我就想滲透了一些關於爸爸的活動,引導幼兒開始更多的關注爸爸,知道了許多爸爸的本領,瞭解爸爸的工作,所以我就預設了此活動讓幼兒更全面地關注自己的爸爸職業,進而對爸爸產生敬仰、熱愛、崇拜等情感。

活動目標:

1、情感目標:理解爸爸工作的辛苦,樂意大膽表達對爸爸的愛。

2、認知目標:幼兒萌發瞭解不同行業的願望,知道部分行業的職業特點。

3、能力目標:願意用簡短的語句介紹自己的爸爸,能向同伴介紹爸爸的職業。

經驗準備:

事先請幼兒觀察自己爸爸的日常生活,瞭解爸爸的職業。

物質準備:

爸爸的照片

課件準備:

mp3《我的好爸爸》

活動過程

一、活動導入

今天來了許多客人老師,我們一起爲他們唱支歌吧(提前做好安排唱《世上只有媽媽好》),剛纔大家唱到世上只有媽媽好,其實爸爸好不好?你喜不喜歡他?

二、介紹自己的爸爸

1、通過提問引出談話話題。“我們每一個人都有一個爸爸,每個人的爸爸都不一樣。今天我們請小朋友來說說你們的爸爸是什麼樣子的?他的職業是什麼?”

2、拿出爸爸的照片,引導幼兒在小組內圍繞“我的爸爸”自由交談。

3、指名幾個幼兒向大家介紹爸爸。(可以是爸爸的名字、年齡、工作、愛好、外貌或者性格等等.在孩子介紹完畢後要鼓勵說的清楚的孩子,注意培養孩子聽說能力)。

三、瞭解爸爸的工作

1、剛纔有不少孩子介紹了爸爸的工作,下面我看看我們班有哪些孩子的爸爸在外務工。瞭解一下他們在外都幹什麼工作。如果有在煤窯挖煤的爸爸,可以展示一塊黑煤給孩子看看,想想爸爸每天都和這黑漆漆的煤炭打交道髒不累不?我聽有個叫小胖的孩子說:爸爸總是在外面打工也不管我,有時他給我打電話我都不想理他。你們認爲小胖這樣說對不對?爲什麼?

2、介紹幾位特殊家庭的爸爸(吳自政、李鑫這倆孩子只有爸爸沒有媽媽,他們日常既當爹又當媽,真是不容易,希望他們倆能多多的體諒爸爸,做一個乖孩子。)

四、激發情感

通過你們的介紹我發現啊你們爸爸的本領都很大的,每天上班很辛苦的,那你愛不愛他啊?你爲爸爸做過什麼事來表現你很愛他的呢?你可以和周圍的朋友商量一下可以爲爸爸做些什麼事讓爸爸高興。(抱抱、親親、給爸爸倒水,捶背也可以給在外打工的爸爸打電話等)。

五、延伸活動:

學唱歌曲《好爸爸壞爸爸》。

幼兒園社會教案 篇8

(一)內容簡介

貓媽媽又生了五隻小貓咪,小貓野田做哥哥了。媽媽總是忙着照顧弟弟妹妹,野田擔心媽媽不喜歡自己,產生了扔掉他們的想法……野田真的會這樣做嗎?又發生了什麼事情讓野田成爲好孩子、好哥哥呢?讓我們翻開圖畫書去尋找答案吧!

(二)主題分析

故事講述了小貓野田從討厭弟弟妹妹,到最後成爲弟弟妹妹保護者的心路歷程,讓孩子們懂得了要照顧年紀小的同伴與朋友,學會關心、幫助弱者。

(三)情節分析

“媽媽生弟弟妹妹啦!我要當哥哥啦!”這件開心的事情,卻讓野田愁腸百結:有了弟弟妹妹,媽媽還會喜歡我嗎?故事在矛盾的糾結中開始了。

野田怕媽媽因此不喜歡自己,在這樣的愁緒中,野田想把弟弟妹妹扔掉,小讀者禁不住爲他們捏了一把汗。

驚險百出的是弟弟妹妹遇到了各種危險,讀者的心也隨之懸在半空:怎麼辦?野田會來幫助他們嗎?

弱小的弟弟妹妹對野田的無限信任和依戀,讓他幡然醒悟,也喚醒了他心中的善良,使他承擔起照顧弟弟妹妹的責任。最後,野田成長爲好孩子、好哥哥,他發現媽媽更愛他了,他是快樂的、幸福的。故事的結局也是團圓美好的。

(四)角色分析

野田成爲哥哥了,他不斷變化的表情讓我們讀出他內心的矛盾。媽媽生弟弟妹妹的那一刻,野田歡欣雀躍,他也爲弟弟妹妹的出生而高興。那什麼使他表情發生變化的呢?

他看到媽媽忙着照顧弟弟妹妹,表情變得沮喪、無奈,甚至是妒忌,這讓我們讀出他的“不快樂”。野田的笑容怎樣纔會回來呢?是丟掉弟弟妹妹嗎?顯然不是,這種想法和做法反而讓他變得更焦慮和難受了。最後,他和弟弟妹妹都經歷了磨難,他終於擔當起了做哥哥的責任,媽媽也表揚他說:“你真是媽媽的好孩子,弟弟妹妹的好哥哥。”這讓他舒心、開懷地大笑,原來當哥哥也很有趣啊!

外表再陽光的孩子也會出現不良的情緒、陰暗的心理。故事裏,野田找回善良、重獲自信的經歷正是孩子們自我認識、自我修正的心路歷程,這也可能是每個孩子都會經歷的成長磨難吧。

(五)圖畫分析

故事的畫面富有兒童的生活情趣,用寫實的手法描繪了自然景色,好像故事就發生在孩子們的身邊。畫面構圖簡單明瞭、畫法簡潔、勾線清晰、人物突出,增加了故事的可讀性,並能讓讀者比較容易理解故事情節。

畫面突出刻畫了主角——野田的神情和動作,從他的表情,可以讓讀者探究到他的心理,瞭解其情緒和心理變化。最後,畫面充滿絢麗的晚霞,野田沐浴在一片紅彤彤的陽光裏,讓我們看到一個陽光、快樂、充滿自信的孩子。

(六)語言分析

故事中運用了比較多的對話,不但刻畫了人物的心理活動,也營造了日常生活的故事氛圍。讓讀者感覺貓媽媽一家就生活在“我”身邊或者就是“我家”,野田的煩惱、難過、快樂等情緒“我”也可能會有。幼兒可以通過模仿對話,用不同的語氣、表情、動作等嘗試表演,並理解詞義。故事結尾“做哥哥雖然有些煩惱,可也很有趣呀”、“雖然……可也……"等句式,可以讓幼兒進行模仿練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