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幼兒園教案 > 中班數學填一填教案

中班數學填一填教案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94W 次

作爲一位兢兢業業的人民教師,時常會需要準備好教案,編寫教案有利於我們科學、合理地支配課堂時間。那要怎麼寫好教案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中班數學填一填教案,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中班數學填一填教案

中班數學填一填教案1

活動目標:

1、幼兒會根據實物圖片用三句話講出圖意。

2、幼兒會根據各種實物圖片的內容列出算式。

3、培養幼兒語言表達能力。

4、通過各種感官訓練培養幼兒對計算的興致及思維的準確性、敏捷性。

5、培養幼兒相互合作,有序操作的良好操作習慣。

活動準備:

實物圖片若干張;分組活動的操作材料。

活動過程:

一、開始部分:

1、複習順數,按要求數數。(從4—13、17—29、56—65)

2、碰球遊戲,複習9的分解組成。

二、基本部分:

1、依次出示實物圖片,教師啓發幼兒逐幅觀看並用自己的語言講出圖意。(用三句話講述)例:樹上有5個

蘋果,掉下來3個,樹上還剩下幾個?

2、請幼兒列出算式,並把算式讀兩遍。

3、分組活動:

第一組:看花瓣顏色記錄。第二組、第五組:看算式寫答案。

第三組:圓點塗色記錄。第四組:看圖填算式。

第六組:看圖編應用題。

三、結束部分:

1、活動評價。

教學反思:

數學活動對於小朋友來說是個很愉快的課程,因爲整節活動中游戲的時間多,而且小朋友動手操作的機會比較多,但是要讓孩子們能真正的理解這節教學活動的內容,並做到熟練掌握、靈活運用卻不是那麼容易。

中班數學填一填教案2

設計背景

爲了激發幼兒對於數學學習的興趣;結合中班幼兒的年齡特點;採用遊戲活

動的方式讓幼兒們在活動中認識數字6.

活動目標

1.在遊戲活動中認識數字6.理解6的含義,練習數數。

2.激發學習興趣,體會自己動手操作的樂趣。

3.充分發揮幼兒的動手、動腦能力,使幼兒們在探索中學習。

4.發展幼兒思維的敏捷性、邏輯性。

5.引發幼兒學習的興趣。

重點難點

重點:認識數字6,理解6的含義

難點:瞭解數字具體數量的對應關係。

活動準備

角色棒(大象、小狗、小貓、小牛、小鴨、小猴);

房子口袋6個;操作卡人手一份;魔術袋(袋裏裝配對卡片)

活動過程

一.情景引入:

手絹遊戲:________回家歌。複習數字1—5.

引入情景:冬天到了,大象伯伯幫助小動物們蓋了幾座房子方便他們過冬。

二.進行部分:

出示房子口袋貼在黑板上。(邊貼邊點數1、2、3、4、5、6)

認識數字6.

1.大象伯伯一共蓋了幾座房子?我們再一起來數一數。

2.出示數字卡片6.教師:用數字6來表示?

3.引導幼兒觀察6像什麼?

4.順口溜:6像口哨嘟嘟嘟。

小動物住房子,鞏固對數量6的理解。

教師:一間房子只能住一隻小動物。快請它們來住吧!

2.幼兒點數後貼在數字卡片6。

3.爲房子貼上門牌號。(123456)

遊戲----找朋友。鞏固對數字的認識。

方法:

1.幼兒在魔術袋裏抽出配對卡,選擇黑板上數量對應的數字卡片配對。

2.幼兒手持數字卡,教師出示配對卡片,拿相應數字卡的幼兒站起來。幼兒完成操作卡練習,教師巡迴指導。

三.結束部分:

幼兒和數字寶寶說再見。

四.延伸活動:

1.在數學區角練習1—6數量的點數並與數字卡對應。

2.遊戲:奪紅旗

方法:幼兒兩人一組站在場地上擲色子決定跳方格的步數,先奪紅旗者爲勝。

教學反思

活動前沒有細緻瞭解幼兒個性發展狀況,配合顯得倉促。

教師引導說的太多,應多讓幼兒自由來說,老師給出肯定。

中班數學填一填教案3

設計意圖:

中班的幼兒對周圍的事物已經在細心觀察,他們會進行一些初步的比較分析,如:在餐後活動時間,小朋友喜歡聚在一起討論外面橫着豎着的欄杆,有的說這個大、那個小;這個胖、那個細,說明幼兒對同類事物開始作比較了,但還不會用正確的語言來表達,數學活動《比粗細》的教育目標在於讓幼兒在操作活動中,獲得感性認識,會用多種測量方法比較物體粗細,並能用語言正確表達,通過分層投放材料的操作,培養幼兒的探索意識和主動學習的興趣。

活動目標:

1.引導幼兒感知物體的粗細,並用語言準確表達。

2.通過觀察、操作、遊戲等讓幼兒初步感知物體的粗細。

3.提高幼兒的探索慾望和主動學習的興趣。

4.培養幼兒比較和判斷的能力。

5.引發幼兒學習的興趣。

活動重點難點:

活動重點:

感知物體的粗細。

活動難點:

用語言準確的表達物體的粗細。

活動準備:

1.圖片:粗細不同的茄子、大樹、蘿蔔。

2.粗細不同的紙棒、水彩筆、吸管、旺仔瓶等實物。

教學方法:

觀察法、操作法、遊戲法。

活動過程:

一、通過玩遊戲“粗寶寶、細寶寶”引出主題,初步感知物體的粗細。

1.教師出示兩根紙棒,引導幼兒觀察,並回答問題。

師:它們有什麼不同呢?(一個粗一個細。)

2.請幼兒將紙棒按粗細進行分類。

(1)出示紙盒,請幼兒觀察。

師:小朋友看看這兩個小盒子上有什麼?(有兩個洞洞。)這兩個洞洞有什麼不同呢?(一個大一個小。)你能看出哪個是粗寶寶家的房門,那個是細寶寶家的房門?

(2)介紹活動規則。

(3)幼兒動手操作,感知紙棒的粗細。

請個別幼兒在藏寶袋中拿出一個粗的和一個細的物體,並說一說你怎麼知道它是粗或細的?啓發幼兒瞭解粗細必須通過比較才能知道的。(指認)

二、啓發幼兒感知物品的粗細,並按粗細進行分類。

1.出示所比較的物體的圖片。

2.引導幼兒觀察物體,初步感知物品的粗細。

師:出示兩根茄子,請幼兒仔細看看,這兩根茄子有

什麼不同?(一根粗,一根細。)

師:出示兩棵大樹圖片,小朋友再仔細看看,這兩棵樹有什麼不同呢?(一棵粗,一棵細。)

3.啓發幼兒將物品按粗細進行分類。

師:小朋友,請你們動腦筋想一想,這些物品可以怎樣分類呢?

請個別幼兒上前來操作,其餘的幼兒觀察。

三、幼兒集體操作。

師:請小朋友完成數學課本中第29頁的內容,看一看圖中的物品,哪個粗,哪個細,請你把細的物品圈出來吧。

四、遊戲:說相反。

幼兒跟老師玩“說相反”的遊戲,加深幼兒對粗細的認識和理解。

五、活動小結。

小朋友們,今天我們知道了通過比較能夠知道哪個物體粗,哪個物體細,物品的粗細是相對的,同類物品,不同類物品,除了粗細不同,在大小,顏色,長短等方面也有區別,小朋友一定要善於觀察,善於發現,找出它們不一樣的地方。

活動延伸:

請小朋友在活動室裏找出粗的物品和細的物品,看誰找得又多又快。

活動反思:

本次三課活動,我上的是中班數學活動《比一比》(比較粗細),活動一開始我通過遊戲“粗寶寶、細寶寶”引出主題,初步讓幼兒感知物體的粗細。因爲,粗細是幼兒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物品。但在出示兩根粗細不同的紙棒時,有的幼兒說這個大、那個小,這個胖、那個細,但幼兒還不會用準確的語言來表達物體的粗細。在這一環節上應該多出示些粗細不同的物品爲幼兒作比較,通過比較得出其結論。在操作過程中,我投放的材料是幼兒日常生活中所見到的幾種粗細、顏色不同的吸管、水彩筆、旺仔牛奶盒、彩筆盒等粗細不同的物品,來引導幼兒通過比較並正確表述物體的粗細,幼兒們在表述的時候大多數能明確說出物體的不同,還有部分幼兒不能準確的表述。在展示圖片上時間有點長,到了後面的環節就有些顯得時間有些倉促。總的來說,在本次活動中,部分幼兒對粗細沒有生活經驗,在學習時,這部分幼兒掌握的不是太好,還需要加深幼兒對粗細這些概念的理解。在接下來的活動中,我將取長補短,引導幼兒們在活動中學習更多的知識。

中班數學填一填教案4

活動目標:

1、能用目測的方法判斷、比較物體的粗細與寬窄。

2、願意用語言表述活動的結果。

3、培養幼兒比較和判斷的能力。

4、發展幼兒邏輯思維能力。

5、引導幼兒積極與材料互動,體驗數學活動的樂趣。

活動重難點:

能用目測的方法判斷、比較物體的粗細與寬窄。

活動準備:

1、班級環境中佈置一些粗細、寬窄不同的物品,如:繩子、平衡板、圓柱積木等。

2、大象和長頸鹿圖片各一張,幼兒畫出。

活動過程:

一、觀察動物圖片,區別粗細。

1、出示大象和長頸鹿的圖片,引導幼兒觀察。提問:大象和長頸鹿比,誰的腿粗,誰的腿細?學說:大象腿粗,長頸鹿腿細。

2、拓展經驗:知道哪些東西有粗細。如吸管有粗有細等。

二、觀察積木板,區別寬窄。

以大象和長頸鹿要過橋的遊戲情節,引導幼兒比較橋面的寬和窄。

三、觀察班級環境中的物品,找粗細。

請幼兒舉出相關的例子,如有的筆粗,有的筆細等。

四、遊戲:比一比,找一找。

1、到戶外場地將幼兒分成兩組遊戲:老師發出指令,如:“抱一抱粗樹幹。”一組幼兒找到粗樹幹抱一抱,另一組幼兒觀察、評價是否找對了。遊戲繼續進行:找細樹幹,從寬寬的小橋上走過,從窄窄的小路上走過……

2、遊戲幾次後兩組交流。

活動反思:

在本課的設計中,情境的創設、遊戲的開展,都有效的調動了學生參與學習的主動性,整堂課氣氛活躍,學生的發言精彩、準確,可以說達到了預期的教學目標。

中班數學填一填教案5

【活動目的】

1、通過幼兒動手操作,瞭解總數與部分數的概念以及它你之間的關係。

2、在學習了10以內加減法的基礎上,幼兒能書面練習10以內數的加減法式子中的填空題。

3、有興趣參加數學活動。

4、讓幼兒學習簡單的數學題目。

【活動準備】

教具:裝好皮球的簍子(大皮球4個、小皮球2個);裝好水果的簍子(蘋果7個、梨子3個)

學具:每人一個“小動物卡片”袋(兩個品種,多少不一,總數不越過10);每人一盒橡皮泥;每人一支鉛筆和一個數學練習本。

【活動過程】

一、教師出示裝好皮球的小簍子,讓幼兒說說簍子裏有什麼、有多少、有什麼異同。引導幼兒說出總數,然後讓幼兒把水果分類,並說出:“一部分是大皮球,有4個;一部分是小皮球,有2個。”讓幼兒初步理解總體與部分的概念,並列出加減法算式:如4+2=62+4=66-4=26-2=4

二、教師出示裝好水果的小簍子,讓幼兒說說簍子裏有什麼、有多少、有什麼異同。幼兒說出總數,然後讓幼兒把水果分類,並說出:“一部分是蘋果,有7個;一部分是梨子,有3個。”進一步讓幼兒理解總體與部分的概念,並列出加減法式子。如:7+3=103+7=1010-7=310-3=7

三、引導幼兒做“對應口頭練習”如:

①7+3=10

蘋果是7個梨了是3個總體是10個

這是部分數也是部分數這是總數

同理:3+7=104+2=2+4=6引導幼兒說出哪是部分數?哪是總數?部分數有幾個?總數有幾個?

②10-3=7

水果有10個蘋果有3個梨子有7個

這是總數這是部分數也是部分數

同理:10-7=364=26-2=4引導幼兒說出哪是總數?哪是部分數?部分數有幾個?總數有幾個?

四、引導幼兒說出關鍵句。如:

①在加法式子裏,總數在最後,其它是部分數;在減法式子裏,總數在最前,其它的是部分數。

得出結論:加法總數在最後,減法總數在最前。

②部分數與部分數合起來是總數,總數去掉(減去)部分數,剩下的還是部分數。

得出結論:要求總數,用部分數相加;要求部分數,用總數減去另一個部分數。

五、幼兒玩卡片。幼兒取出卡片,倒出小動物卡片,說說有些什麼,總數有多少,進行分類,並做好記錄。把自己分類記錄的結果說給同伴聽。

六、幼兒玩橡皮泥。規則是每人做2種物品,多少不限。10分鐘後,讓幼兒說出捏了多少物品,一部分是什麼,有多少,另一部分又是什麼,又是多少。做記錄,並說說記錄下來的哪是總數,哪是部分數。

七、幼兒認識括號“( )”;書面練習;教師巡迴指導。

3+( )=45+( )=7( )+2=5( )+6=10

7-( )=3( )-2=85-( )=1( )-3=6

八、教師總結,檢查幼兒練習結果。

【活動反思】

本次活動課,我試了三次,不斷反思自己在與幼兒活動時,出現哪些紕漏,並逐步加以改善。

第一次試教,活動效果不是很好,我發現幼兒對“總數”好理解,對“部分數”就有點難度,幼兒始終不能把“部分物體”與“部分數”聯繫起來。

第二次試教,我改變了指導方法,讓幼兒集體操作活動時,個別指導啓發幼兒說出自己記錄中的總數在哪裏,是幾?部分數在哪裏,又是幾和幾?在這次活動中又發現有一部分幼兒離開實物,又找不到“總數”和“部分數”。因此我在上一次的基礎上做了一些微調,讓幼兒把直觀的學具和抽象的理論結合起來,這樣以後,活動效果很不錯。

第三次試教,效果顯著。總結三次的數學教育活動,得到的啓示是:

①在教學活動中不斷找到新的切入點。

②尋找數學中規律,以點代面,一通百通。

③與其他活動一樣,以遊戲爲主,化抽象爲具體。

中班數學填一填教案6

活動目標

1.感知一個數的兩個部分數之間的互換關係。

2.能運用互換的方式省略相關的幾組分合式。

3.培養幼兒對數字的認識能力。

4.培養幼兒比較和判斷的能力。

5.引發幼兒學習的興趣。

活動準備

1.教具:貼絨分合式。

2.學具:每人1組6以內數的分合式(幼兒用書),每人1支筆。

活動過程

1.玩“填數”的遊戲,複習6的組成。

教師出示6的貼絨分和式,提問:“這個式子表示什麼意思?6可以分成幾和幾?”教師出示6的貼絨分和式,並提問:“誰能把這幾個式子空缺的數字填出來?”(6可以分成1和5,2和4,3和3)

2.學習把重複的省去。

教師:“請小朋友幫6找出3個數字相同的分合式。”

教師將幼兒的答案歸在一起,提問:“它們有什麼相同之處和不同之處?”引導幼兒討論數字相同的`兩個分合式的相同點和不同點,引導幼兒發現兩個部分數的位置不同,總數不變。

3.幼兒操作練習。

幼兒每人1組6以內數的分合式,教師提醒幼兒仔細看一看,然後把重複的數字劃掉,把留下的重寫1遍,再看1個分合式說出2個不同的分合式。

活動建議

1.在日常活動中可多進行數的組成方面的相關遊戲,並引導幼兒發現其中的一些規律。

2.活動可以採取分組的形式。

活動評價

1.知道進行數的分合時兩個數字之間有一定的互換關係。

2.理解分合式中重複的兩組是相同意義的分合式。

活動反思

數字是無處不在的,它們的存在也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很多的方便。爲了使幼兒體會數字與人類社會的密切聯繫。本次活動以幼兒的生活經驗爲基礎,將幼兒的學習活動與他們真實的生活緊密聯繫在一起,進一步激發幼兒探索數學王國的興趣,感受數字與生活的奇妙聯繫,引導他們去尋找數字、發現數字、感受數字、運用數字。在實踐活動中體會數字的無窮魅力,從而去學習數學,理解數學,發展數學。

中班數學填一填教案7

【活動目的】

1、通過幼兒動手操作,瞭解總數與部分數的概念以及它你之間的關係。

2、在學習了10以內加減法的基礎上,幼兒能書面練習10以內數的加減法式子中的填空題。

3、有興趣參加數學活動。

4、讓幼兒學習簡單的數學題目。

【活動準備】

教具:裝好皮球的簍子(大皮球4個、小皮球2個);裝好水果的簍子(蘋果7個、梨子3個)

學具:每人一個“小動物卡片”袋(兩個品種,多少不一,總數不越過10);每人一盒橡皮泥;每人一支鉛筆和一個數學練習本。

【活動過程】

一、教師出示裝好皮球的小簍子,讓幼兒說說簍子裏有什麼、有多少、有什麼異同。引導幼兒說出總數,然後讓幼兒把水果分類,並說出:“一部分是大皮球,有4個;一部分是小皮球,有2個。”讓幼兒初步理解總體與部分的概念,並列出加減法算式:如4+2=62+4=66-4=26-2=4

二、教師出示裝好水果的小簍子,讓幼兒說說簍子裏有什麼、有多少、有什麼異同。幼兒說出總數,然後讓幼兒把水果分類,並說出:“一部分是蘋果,有7個;一部分是梨子,有3個。”進一步讓幼兒理解總體與部分的概念,並列出加減法式子。如:7+3=103+7=1010-7=310-3=7

三、引導幼兒做“對應口頭練習”如:

①7+3=10

蘋果是7個梨了是3個總體是10個

這是部分數也是部分數這是總數

同理:3+7=104+2=2+4=6引導幼兒說出哪是部分數?哪是總數?部分數有幾個?總數有幾個?

②10-3=7

水果有10個蘋果有3個梨子有7個

這是總數這是部分數也是部分數

同理:10-7=364=26-2=4引導幼兒說出哪是總數?哪是部分數?部分數有幾個?總數有幾個?

四、引導幼兒說出關鍵句。如:

①在加法式子裏,總數在最後,其它是部分數;在減法式子裏,總數在最前,其它的是部分數。

得出結論:加法總數在最後,減法總數在最前。

②部分數與部分數合起來是總數,總數去掉(減去)部分數,剩下的還是部分數。

得出結論:要求總數,用部分數相加;要求部分數,用總數減去另一個部分數。

五、幼兒玩卡片。幼兒取出卡片,倒出小動物卡片,說說有些什麼,總數有多少,進行分類,並做好記錄。把自己分類記錄的結果說給同伴聽。

六、幼兒玩橡皮泥。規則是每人做2種物品,多少不限。10分鐘後,讓幼兒說出捏了多少物品,一部分是什麼,有多少,另一部分又是什麼,又是多少。做記錄,並說說記錄下來的哪是總數,哪是部分數。

七、幼兒認識括號“( )”;書面練習;教師巡迴指導。

3+( )=45+( )=7( )+2=5( )+6=10

7-( )=3( )-2=85-( )=1( )-3=6

八、教師總結,檢查幼兒練習結果。

【活動反思】

本次活動課,我試了三次,不斷反思自己在與幼兒活動時,出現哪些紕漏,並逐步加以改善。

第一次試教,活動效果不是很好,我發現幼兒對“總數”好理解,對“部分數”就有點難度,幼兒始終不能把“部分物體”與“部分數”聯繫起來。

第二次試教,我改變了指導方法,讓幼兒集體操作活動時,個別指導啓發幼兒說出自己記錄中的總數在哪裏,是幾?部分數在哪裏,又是幾和幾?在這次活動中又發現有一部分幼兒離開實物,又找不到“總數”和“部分數”。因此我在上一次的基礎上做了一些微調,讓幼兒把直觀的學具和抽象的理論結合起來,這樣以後,活動效果很不錯。

第三次試教,效果顯著。總結三次的數學教育活動,得到的啓示是:

①在教學活動中不斷找到新的切入點。

②尋找數學中規律,以點代面,一通百通。

③與其他活動一樣,以遊戲爲主,化抽象爲具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