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幼兒園教案 > 【精華】幼兒園小班教案彙編十篇

【精華】幼兒園小班教案彙編十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61W 次

作爲一無名無私奉獻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進行教案編寫工作,教案是教材及大綱與課堂教學的紐帶和橋樑。那麼大家知道正規的教案是怎麼寫的嗎?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幼兒園小班教案10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精華】幼兒園小班教案彙編十篇

幼兒園小班教案 篇1

【活動目標】

1、知道故事的名稱,理解故事內容,懂得聽故事時應安安靜靜的,不大聲說話。

2、能較細緻的觀察圖片,願意在集體面前大聲地回答提問。

3、明白在幼兒園裏的小朋友應該相親相愛,不打小報告。

【活動準備】

Flash課件

【活動重難點】

重點:理解故事內容,知道聽故事時應安安靜靜的,不能大聲說話。

難點:知道幼兒之間是相親相愛的,不打小報告。

【活動過程】

一、導入

師:小朋友們,今天老師要帶你們去一所漂亮的動物幼兒園,你們想去嗎?

師:動物幼兒園裏呀有隻小狐狸,它也和你們一樣也有自己的好朋友。(出示動物幼兒園背景圖)

1、我們一起來找找小狐狸都有哪些好朋友呢?(播放課件)

個別幼兒回答教師提問:小狐狸在動物幼兒園裏都有哪些好朋友。

2、動物幼兒園裏呀還有一位院長媽媽,她是老虎媽媽。(出示老虎媽媽的圖片)

二、傾聽故事,理解故事內容。

1、幼兒欣賞故事第一部分。

師:動物幼兒園剛開學,小鳥、小狐狸、小虎夠和小灰貓幾個好朋友常常一塊兒上學。誰能告訴我小灰貓發生了什麼事情嗎?小狐狸怎麼跟老虎媽媽說的?告訴老虎媽媽後,小灰貓是怎麼做的?

教師小結:原來小狐狸向老虎媽媽打小報告說了小灰貓的壞話小灰貓就不跟小狐狸一起上學了。

2、幼兒欣賞故事第二部分。

師:小花狗和小鳥發生了什麼事情?小狐狸是怎麼跟老虎媽媽說的?小狐狸把小花狗和小鳥的事情告訴老虎媽媽後,它們還是小狐狸一起玩嗎?

教師小結:小鳥和小花狗吵架,小狐狸又去向老虎媽媽打小報告了,它們呀也躲着小狐狸呢。

3、幼兒欣賞故事第三部分。

師:小灰貓,小鳥和小花狗都躲着小狐狸了,不和小狐狸一起做遊戲了,小狐狸它到大樹林去找誰了?大象伯伯怎麼說的?小狐狸聽了大象伯伯的話它是怎麼跟小灰貓說的?怎麼跟小鳥和小花狗說的?那小灰貓、小鳥和小花狗有沒有和小狐狸一起玩了呢?

教師小結:小狐狸找大象伯伯幫忙,小狐狸呀向大家道歉了,它還提醒小灰貓洗臉了,小狐狸再也不打小報告了,現在小動物們又和小狐狸一起玩了呢。

4、教師完整講述故事

師:老師的故事講完了,但是故事還沒有好聽的名字,誰能想一個好聽的名字?

師:老師也想了一個好聽的名字,你們想知道嗎?(愛打小報告的小狐狸)

三、擴展經驗

共同討論:小朋友們能不能老是向老師打小報告,說其他小朋友的壞話,爲什麼?

總結:我們不能學小狐狸愛打小報告的壞毛病,我們要和小朋友相親相愛。

幼兒園小班教案 篇2

設計意圖: 進入中班,幼兒閱讀興趣明顯提高,因此,簡單的故事繪本既適合幼兒閱讀,也能吸引小朋友的眼睛。故事《變色的蝸牛》主要描述了吃了不同顏色食物會變色的過程,內容簡單有趣,語句具有典型的反覆性,適合中班幼兒進行復述。在閱讀過程中,使幼兒能根據內容情節進行大膽想象,並初步學習按時間去翻閱圖書,並在此過程中體驗故事所帶來的樂趣。

活動目標:

1、 能根據畫面上實物及蝸牛的顏色,猜測想象故事情節。

2、 能關注畫面中“第x天”的提示,大概講述故事內容。

3、 能注意傾聽他人講述,並在講述過程中體驗蝸牛變色帶來的樂趣。

活動重點:

1、能根據畫面上實物及蝸牛的顏色,猜測想象故事情節。

活動難點:

1、能關注畫面中“第x天”的提示,大概講述故事內容。

活動準備:

1、《變色的蝸牛》圖書。

2、白色蝸牛一隻。

3、各色蝸牛各一張。

4、樹葉、桔子、喇叭花等圖片。

5、ppt幻燈片。

活動過程:

一、出示蝸牛圖片,導入活動。

1、出示彩色蝸牛圖片。

教師:窸窣、窸窣、窸窣;請小朋友仔細聽聽,是誰來了?

2、引導幼兒邊學邊說。

教師:窸窣、窸窣、窸窣;一隻小蝸牛慢慢吞吞的爬來了。

二、引導幼兒根據實物圖片提示,猜測小蝸牛顏色的變化,激發幼兒的興趣。

1、教師出示彩色小蝸牛。

教師:這隻小蝸牛每天要吃許多東西,我們一起來看看,小蝸牛吃了東西后會發生什麼有趣的事情?

3、出示大圖書《變色的蝸牛》。

3、引導幼兒觀察大圖書,並根據圖書畫面進行簡單回憶,瞭解圖書內容。

教師:我們一起去看看小蝸牛是吃些什麼東西?它又變成了什麼顏色?

4、教師翻閱圖書,並提醒幼兒故事情節。

三、播放 ppt 幻燈片,鞏固幼兒對故事的記憶。

教師:小朋友們想不想和小蝸牛一樣神奇,變出漂亮的顏色?我們一起再去看看小蝸牛是怎麼變的?

四、活動延伸

教師:小蝸牛每天吃這麼多好吃的東西,可開心了。如果讓你給小蝸牛的寶寶送好吃的東西,你會送什麼給它吃?它又會變成什麼顏色呢?(鼓勵幼兒用“第七天,它吃了變成了一隻x色的蝸牛。”

幼兒園小班教案 篇3

目標:

1 通過認照片、看錄象、試衣服等活動,感受到自己的長大,增強觀察能力。

2 願意較大聲、大膽地在集體面前發表自己的想法。

準備:

1 幼兒小時侯的照片、錄象。

2 各類嬰兒衣物等。

活動重點:幼兒通過操作比較感受到自己的長大。

活動難點:能夠大膽在集體面前講述自己的想法。

活動設計:

(一)情境感知:

1、教師創設情景:以PPT的形式出示小朋友們小時候的照片。這是誰呢?怎麼和現在長的不一樣呢,哪裏不一樣?

3、小結:我們長大了,頭髮長長了,個子長高了,變瘦了,所以和小時候不一樣。

(二)操作比較:

1、小朋友都帶來了小時侯穿的衣服,去試一試現在還穿得下嗎? (幼兒試穿小時侯的衣物,感覺身體上的長大。)2、幼兒根據自己的操作講述自己的發現。(個別幼兒試穿、講述爲什麼穿不下衣服。)3、小結:我們的頭、身體、手、腳等各個地方都長大了,說明我們真的長大了。

(三)觀察發現:

1、幼兒看錄象一:小時侯的寶寶。 提問:寶寶在幹什麼?爲什麼要媽媽幫忙?

2、幼兒看錄象二:上幼兒園的寶寶。 比較:這兩個寶寶有什麼不一樣呢?

3、小結:第一個寶寶什麼事情都要媽媽做。第二個會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4、引導討論:(1) 你們和兩個寶寶相比有什麼不一樣?你在幼兒園學會了什麼新的本領。

5、小結:我們小時侯都要爸爸媽媽幫忙,現在長大了會自己做各種事情,會。。。。。。希望小朋友們長大後學會更多的本領,比老師的本領更大。

幼兒園小班教案 篇4

背景

做月餅這件事是一個比較簡單的烹飪手工,可以讓幼兒加深對月餅,對中秋節這個節日的傳統習俗的瞭解,正適合剛剛上學的小班幼兒園的小朋友們。

目標

指導幼兒用將麪糰圓壓扁的方法做月餅,體驗麪糰柔軟可變的特性,培養幼兒對面塑活動的興趣。

準備

食品月餅,麪糰,墊板,小盒蓋,玩具娃娃等。

過程

1、談論月餅

教師出示月餅,並問小朋友:“這是什麼?”“它是什麼樣子的?”“人們什麼時候吃月餅?”

2、做月餅

教師提議:中秋節到了,請小朋友給娃娃家的娃娃們做一些月餅。

(1)幼兒探索做月餅的方法。教師發給每人一塊麪團,請小朋友想想並試一試,怎樣把麪糰變圓、變扁,做成月餅? 教師向幼兒介紹並展示可以利用的材料,如小瓶蓋、小圓盒等,引導幼兒試一試,將麪糰放進去壓平,再將麪糰倒出來,看看像不像月餅。

(2)交流經驗。請做好月餅的小朋友展示自己的作品,並向大家介紹自己的製作方法,教師幫助講解或提示:即先把麪糰放在兩手中團圓,再將其放在墊板上用手掌壓扁,或將麪糰圓裝進小圓盒子壓平,倒出,然後拿小瓶蓋或小玩具在上面壓上圖案,月餅就做好了。

(3)再次實踐。請幼兒嘗試用自己或他人的新方法再次做月餅。對能力強的幼兒,教師可請他們試做一些其他形狀的月餅;對能力較差的幼兒,教師則給予具體地幫助,使其獲得成功。

3、給娃娃送月餅

請小朋友將自己做的月餅送給娃娃家的娃娃,並說:“小娃娃,請吃我做的月餅。”讓幼兒感受勞動的成功與幫助他人的快樂。

幼兒園小班做月餅教案,做月餅這件事可以讓幼兒更加了解中秋節這個節日,知道中秋節的基本習俗,讓小朋友們感受中秋節的氣氛,也可以鍛鍊小朋友們的動手能力。

幼兒園小班教案 篇5

活動目標:

1、在模仿小動物摘蘋果的過程中理解故事,並能用較連貫的語言講述小動物們摘蘋果的簡單過程。

2、體驗與同伴互相幫助帶來的快樂。

3、能安靜地傾聽別人的發言,並積極思考,體驗文學活動的樂趣。

4、讓幼兒大膽表達自己對故事內容的猜測與想象。

活動準備:

ppt,結滿蘋果的大蘋果樹兩棵,小烏龜、小熊、小豬、小兔頭飾各一個,大小籃子各一個。

活動過程:

一、出示大蘋果樹導入

1、哇、樹上結滿了有紅又大的蘋果,看的我們口水都要流出來了。小朋友們想不想吃呢?

2、可是蘋果在那麼高的樹上,怎麼才能摘到蘋果呢?

二、分段欣賞ppt,理解故事

場景一:

1、有一天一隻小烏龜來到蘋果樹下,它也想吃蘋果,可是摘不到蘋果,它請了誰來幫忙?(小熊)它是怎麼說的呢?(小熊,小熊,快來呀,快來幫忙摘蘋果)

2、小熊是怎麼摘蘋果的呢?( 小熊是伸手摘蘋果的),我們一起來學學小熊摘蘋果好嗎?

3、它摘到蘋果了嗎?(沒有)

小結:原來蘋果樹太高了,小熊伸手也摘不到蘋果。

場景二:

1、小熊也摘不到蘋果,小烏龜又請誰來幫忙?(小豬)它是怎麼說的?(小豬,小豬,快來呀,快來幫忙摘蘋果)

2、小豬是怎麼摘蘋果的呢?(小豬是踮起腳摘蘋果的),我們一起來試一試吧

小結:可是蘋果還是摘不到,蘋果樹太高了,小豬踮起腳也摘不到蘋果

場景三:

1、小豬也摘不到蘋果,小烏龜又請誰來幫忙?(小兔)它是怎麼說的?(小兔,小兔,快來呀,快來幫忙摘蘋果)

2、你們猜一猜小兔會怎麼摘蘋果呢?

3、(繼續講述故事),原來小兔是怎麼摘蘋果的呢?誰願意來做小兔來摘蘋果呢?

4、小兔摘到蘋果了嗎?

小結:蘋果樹太高了,小兔跳着摘還是摘不到蘋果

場景四:

1、最後小烏龜想到了一個什麼好辦法摘蘋果呢?

2、(到黑板上用圖示表示),請你給它們排排隊好嗎?

3、最後它們摘到蘋果了嗎?它們高興嗎?小烏龜高興的說了什麼?

小結:原來幫助別人可以讓自己也變的很快樂,以後小朋友們也要互相幫助哦。

三、遊戲《摘蘋果》

1、樹上的很多蘋果都熟了,我們也一起去摘蘋果好嗎?如果蘋果摘不到可以用小熊、小豬、小兔、小烏龜的方法。(給幼兒貼上胸飾,模仿小動物摘蘋果)

2、小朋友們去摘蘋果吧,摘下的蘋果放在水果籃裏。

3、你是用哪個小動物的方法摘蘋果的?

4、摘蘋果的時候,幫助你的好朋友摘到蘋果,你快樂嗎?所以我們以後要互相幫助。

活動反思:

此次《蘋果樹》作爲同課異構的一個活動,我把學習活動《蘋果樹》改編成的一個故事,作爲一個語言活動,故事中出現了四個小動物,裏面有兩種幼兒比較熟悉的動物,所以再穿插兩種日常生活中接觸不多的動物來拓展幼兒的知識面,在小動物們運用什麼方法摘蘋果時也是從易到難的角度設計,並層層遞進,最後運用小朋友不太想的到的方法幫助幼兒學到一個新的辦法。

在活動的過程中,發現小朋友們很會動腦筋,當老師提問有什麼好辦法摘到長在高高樹上的蘋果時,小朋友們踊躍回答,有的說可以用椅子、桌子、梯子摘蘋果,有的說可以跳着摘,也有的做動作墊着腳摘,以前這些經驗都沒有給過小朋友,小朋友竟然能想出那麼多的好辦法,我發現小朋友們真的是動腦筋了。整個活動以故事連接,第一個場景講完後提出了問題,第二和第三個場景我放在一起講,然後再提問題,兩個場景的故事內容長了,稍微增加了一點理解的難度,但是通過小朋友的回答,發現小朋友還是能理解小動物是怎麼摘蘋果的,最後一個場景,對幼兒說有一點難度,因爲這樣的方法他們以前沒有看到過,所以老師臨場發揮把這種方法稱爲幼兒熟悉的搭梯子方法,幫助小朋友理解。

整個活動發現小朋友們投入的很好,發揮的也很好,但是我自己反而有很多不足的地方,首先自己設計的在各個場景中要讓幼兒集體模仿小動物摘蘋果的方法,可是漏掉了,個別幼兒模仿還不能讓幼兒盡興,所以這個活動環節的遺漏我覺得很可惜,沒有讓幼兒在學中玩,沒有讓幼兒學的開心玩的盡興。其次在摘果子的過程中,可以給一點音樂的氛圍,讓幼兒在快樂的氣氛中體驗用不同方法摘蘋果的快樂。當幼兒摘完蘋果後,可以請幼兒交流一下自己是用什麼方法摘蘋果的,因爲有的小朋友是用自己的方法摘蘋果的,可以拓展一下其他幼兒的知識面。

總體而言從目標的達成度來看,這個活動基本達到了目標。但是從對幼兒的發展而言,並沒有對幼兒而言有一個很大的提升,因爲在第一環節就發現幼兒有很多摘蘋果的方法,此次活動只增加了一個新辦法,而這個新辦法對幼小的小朋友而言並不很可行,所以發現這個活動對幼兒的發展還不夠。

小百科:蘋果是一種低熱量食物,每100克產生60千卡熱量。蘋果中營養成分可溶性大,易被人體吸收,故有“活水”之稱。它有利於溶解硫元素,使皮膚潤滑柔嫩。

幼兒園小班教案 篇6

活動目標:

1.感受和表現聲音的大、小。學習用力搖和輕搖沙筒的方法,表現大雨和小雨的不同的節奏和音色。

2.根據大雨和小雨的不同音色和節奏,探索沙筒的不同演奏方法。

3.在教師的眼神和動作的幫助下,不演奏時能控制住沙筒,使其不發出聲音。

活動準備:

1.每人兩個自制沙筒。

2.節奏圖譜一張。

活動過程:

(一)教師引導幼兒回憶有關下雨的經驗。

1.教師:你們見過下雨嗎?大雨的聲音聽起來是什麼樣的?(引導幼兒說出下大雨的聲音是大大的,並用動作來表現。)(嘩啦)2.教師:小雨又是怎樣的呢?它和大雨的聲音一樣嗎?(引導幼兒用聲音和手部動作來表現。)(滴嗒滴滴嗒嗒)

(二)幼兒欣賞教師演唱《大雨小雨》。

1.教師用較慢的速度清唱歌曲,引起幼兒對歌曲的興趣。

2.教師:大雨的聲音是怎樣的呢?小雨的聲音又是怎樣的呢?

3.教師帶領幼兒練習演唱大雨、小雨的聲音,並請幼兒用動作表現。

4.教師再次清唱歌曲,幼兒用動作表現下大雨、小雨的節奏。

(三)教師出示沙筒,讓幼兒回憶並模仿其音色。

1.教師:這是什麼?

教師出示沙筒,全體幼兒講述名稱。

2.教師:怎樣演奏它?發出的聲音像下大雨呢?怎樣演奏它?發出的聲音像小雨呢?

教師帶領幼兒一起空手練習搖動沙筒。

3.教師交代要求:開始四個小節和最後兩小節是不演奏的,只有在“嘩啦嘩啦”時才演奏。

4.教師演唱帶領幼兒練習在“嘩啦嘩啦”處演奏沙筒。

5.同樣方法學習小雨的演奏。

教師交代要求:開始四個小節和最後兩個小節不演奏,只有在滴滴嗒嗒,滴滴嗒嗒處輕搖沙筒。

(四)教師和幼兒一起邊唱歌曲邊用樂器演奏。

(五)分組演奏。

將幼兒分成大雨組和小雨組。在教師動作的暗示下,幼兒學習準確地演奏自己的角色大雨和小雨。

活動延伸:

1.將沙筒等放在音樂角里,並提供音樂磁帶,滿足幼兒聽音樂演奏的需要。

2.開展語言活動或戲劇表演,講述《大雨小雨》的故事,並用動作表演這個故事。

幼兒園小班教案 篇7

學習目標:

1.學習進行訪問,敢於提出問題。

2.能簡單介紹自己媽 媽的工作和本領。

3.發揮想象力,會畫愛心卡表達對媽 媽的感謝。

活動準備:

圖畫紙、彩筆。

活動過程:

1. 事先邀請一位幼兒的媽 媽到幼兒園來接受訪問。

2. 請這位媽 媽向幼兒分享自己的日常生活,例如:

做什麼工作?

平時要做什麼家務?

怎樣照顧家人?

最愛和孩子一起做什麼?

3. 鼓勵全班幼兒向這位媽 媽提出問題。

4. 訪問活動之後,請幼兒一起給來園的媽 媽唱一首歌,表示感謝。

5. 進行分組活動時,請幼兒輪流介紹自己媽 媽的日常工作和興趣。

6. 引導幼兒畫一張表示感謝的愛心卡送給媽 媽。

7. 請幼兒回家把愛心卡送給媽 媽,並向媽 媽說出感謝的話,例如“謝謝好媽 媽”、“我愛媽 媽”。

活動評價:

1.能提出問題。

2.能介紹媽 媽的工作和本領。

3.能繪畫愛心卡,向媽 媽表示感謝。

幼兒園小班教案 篇8

【活動前評析】

幼兒科學教育的目的在於培育幼兒的探究和創新的精神,對幼兒來說,科學教育是一個過程;如:發現問題、提出問題、驗證問題的過程。因此,結合中班孩子的年齡特點,我設計了《不同的的聲音》這活動,其目的在於引導孩子們通過仔細的觀察、比較和分析問題:用不同的材料、大小相同的長筒,放入相同數量的珠子,他們的聲音是怎樣的?爲什麼?而相同的材料、大小不同的長筒,放入相同數量的珠子,它們發出的聲音又是怎樣的?如果放入不同數量的珠子呢?聲音變化又是怎樣的……等等,通過活動充分調動了孩子們熱愛科學、探求知識的慾望

【活動目標】

1、幼兒在探索活動中,感知不同的容器放入相同量的珠子會發出不同的聲音或相同的長筒放入不同量(或相同量)的珠子發出的聲音變化,感受探索聲音所帶來的`樂趣。

2、幼兒通過操作感受聲音的不同,培養幼兒的聽、觀察、比較和分析的能力。

【活動準備】

1、長塑料瓶、長鐵筒、長紙筒、長木盒、珠子等若干

2、音樂磁帶、錄音機等

【活動過程實錄】

1、引導幼兒聽一聽各種聲音,感受聲音的不同,激發幼兒探索聲音的興趣。

師:我是魏老師,今天和你們交個好朋友,好嗎?(好)那我提個要求,用你們的耳朵聽聽,好,請坐下,請聽這些是什麼聲音?(汽車聲、鳥叫聲、流水聲、雷雨聲等)

(在最後聽到救護車時,插入小結:救護車爲什麼叫得這麼急呢?幼:救人…,所以,我們要鍛鍊好身體身體,把身體練得棒棒的,還要注意安全,這樣就可以減少救護車的出現了。)

師:我們剛纔都聽到有哪些聲音?(幼:有鳥叫…有…)這些聲音是一樣的嗎?(幼:不一樣)

2、引導幼兒說一說。

師:那你們能不能用自己的身體發出不同的聲音呢?好,都站起來試試。

幼:我會拍手…、我會跺腳…、我會用嘴發出出聲音…。

(待孩子表現完後插入老師的“聲音”:哇,小朋友們真棒,魏老師也想用自己的身體表現不同的聲音,看我的。)

3、出示不同的長鐵筒、長紙筒、長塑料瓶、長木筒子等,以其也想發出聲音爲題,引起幼兒探索、動手、尋求知識的慾望。

師:剛纔我們用身體發出了不同的聲音,今天老師帶來了幾種不同的長筒,想讓這些長筒發出聲音來,請小朋友們一起過來看看有什麼長筒?

幼:這是鐵的、這是塑料的…這是木的…,這是紙的…。

師:桌面上除了有不同的長筒外,還有什麼?

幼:珠子。

師:這些珠子能幫長筒發出聲音嗎?(幼:能)

師:那請你們數10粒珠子裝進筒子裏,聽聽筒子裏發出的聲音是不是一樣的,爲什麼不一樣?

幼:不一樣,因爲有的是鐵的…、有的是塑料的…;有的是木的…;有的是紙的…。

師:小朋友真聰明,原來呀,不同的筒子雖然都是裝了10粒珠子,但是它們發出來的聲音卻不一樣。

4、進一步引導幼兒探索,感知大小不同的容器放入相同材料會發出不同的聲音。

師:現在,老師又拿一個長筒,這是什麼長筒?一樣嗎?爲什麼?

幼:一個大一個小。

師:剛纔小朋友如果用的是小的塑料筒子,你就拿出一個大的塑料筒子,如果用的是小的鐵筒子,你就拿出一個大的鐵筒子,同樣放進10粒珠子,聽一聽它們發出的聲音有什麼不同?

5、討論:同是一種材料的筒子,同樣是放進10粒珠子,爲什麼發出的聲音卻不同?

師:我們來聽一聽,它們同樣是塑料的長筒,同樣是裝了10粒珠子,爲什麼發出的聲音卻不同呢?

幼:因爲一個筒子大,一個小。……等等。

教師小結:哦,原來不同材料的筒子發出的聲音是不同的;大筒子和小筒子同樣是裝10粒珠子,發出的聲音是不一樣的。(提示語:因爲大筒子裏面的…空間大,小筒子裏的…空間小,所以它們發出的…聲音就不同)

6、體驗製作後的樂趣。

師:現在老師請你們選擇你自己喜歡的一個長筒,跟着音樂奏起來吧。

幼兒園小班教案 篇9

內容與要求:

1、在找照片的過程中,感知“1”和“許多”。

2、體驗幼兒園生活的快樂。

活動準備:

1、由幼兒的大頭貼照片組成的集體照。

2、幼兒每人一張備用大頭貼。

指導要點:

一、 認識班級標誌,理解“1”和“許多”。

1、出示由全班幼兒大頭貼組成的集體照,看看這裏有多少位小朋友(許多小朋友)。

2、找一找你在哪裏?(全班幼兒分別取回自己的大頭貼)

3、看看你的手裏有多少照片?(一張照片)

小結:許多照片可以分成一張一張照片。

4、那麼怎樣變成許多照片呢?(幼兒將自己的照片貼回原處)

小結:一張一張照片放在一起就變成許多照片了。

二、 知道幼兒園晨檢牌的意義,進一步感知“1”和“許多”。

1、看看這是什麼牌子。

老師:這是幼兒園的晨檢牌子,當我們身體很好、手帕帶來、指甲也不長時,衛生老師會發給我們紅牌子;如果生病吃藥,就拿黃牌子;如果手帕不帶、指甲不剪,就拿藍牌子。

2、你們早上拿到了什麼牌子?(這說明你們都是身體健康、又講衛生的好寶寶。)

3、你們每人拿到了幾個牌子?(一個)

4、出示教室門口的晨檢牌。看看這裏有多少牌子?(許多牌子)

5、怎會有許多牌子呢?(我們一個一個插進去,就變成了許多牌子。)

6、教師引導幼兒每人將自己的大頭貼照片貼在晨檢牌的底盤上。

小結:這裏又有許多照片,以後每天早上寶寶拿到紅牌子就插在自己的照片上,老師和小朋友就知道你來幼兒園了,你是個健康寶寶。

三、 在教室中尋找“1”和“許多”激發幼兒愛幼兒園的情感。

1、找一找我們教室裏有沒有“1”和“許多”。(一位老師,許多小朋友;1個大椅子,許多小椅子;一個大茶桶,許多小茶杯。)

小結:在家裏,我們只有一個寶寶,東西都是一個一個的,在幼兒園有許多小朋,所以東西都有許多許多。只要寶寶天天來幼兒園,就會玩到許多許多的玩具,還會有許多許多的朋友。

幼兒園小班教案 篇10

活動目標:

1.運用粘貼、印章畫等技能爲自己製作的"餅乾"設計包裝袋。

2.樂意在集體面前介紹自己的作品。

活動準備:

1.印章畫

2.PPT:餅乾包裝袋欣賞

3.第一次活動完成的餅乾(圖形),白色包裝信紙裏。

4.操作背景音樂

5.操作時的擦手毛巾

活動過程:

一、 激發興趣。

1.指導語:昨天,我們一起做了一些餅乾。誰來說說你做的是什麼餅乾?什麼口味的?什麼形狀的?

2.小結

二、 欣賞PPT

1.指導語:好吃的餅乾都有一個漂亮的包裝袋。那這些漂亮的包裝袋是怎麼做的呢?現在我們一起來欣賞一下。猜猜這裏面可能是什麼餅乾?你是怎麼知道的?從哪兒看出來?

2.小結語:原來,裏面是什麼餅乾,包裝袋上就有圖案表示出來。這樣,我們仔細看,就能知道里面裝的餅乾是什麼形狀的?什麼味道的了?

三、 幼兒操作

指導語:我們做了那麼多,味道又好吃,形狀又好看的餅乾,要是也能裝在漂亮的包裝袋裏,就好了,是不是?那你們想不想也來爲自己的餅乾做一個包裝袋呢?工作臺上有圓形,三角形,正方形的印章,還有各種形狀,水果,蔬菜圖案。那怎麼做才能讓別人一看就知道什麼口味?什麼形狀?哦,將他們印在包裝袋上面!也可以用固體膠來將他們粘在信封袋上。那現在,我們就來爲自己的餅乾做一個包裝袋吧!

四、評價

指導語:誰想來介紹自己的餅乾?猜猜看他做的是什麼餅乾,什麼味道?

活動延伸:

指導語:帶上你的餅乾讓老師猜猜看你做的是什麼餅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