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幼兒園教案 > 關於幼兒園大班教案五篇

關於幼兒園大班教案五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5W 次

作爲一位傑出的教職工,就難以避免地要準備教案,編寫教案助於積累教學經驗,不斷提高教學質量。那麼應當如何寫教案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幼兒園大班教案5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關於幼兒園大班教案五篇

幼兒園大班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1、能仔細觀察畫面,注意細節,大膽講述小貓貪吃的不同神情。

2、能理解"貪吃"的含義,根據故事情節進行思考,大膽想象故事內容。

3、體驗閱讀的樂趣。

4、讓幼兒大膽表達自己對故事內容的猜測與想象。

5、能安靜地傾聽別人的發言,並積極思考,體驗文學活動的樂趣。

教學重難點:

能夠仔細觀察畫面並能運用自己的語言講述畫面內容。

教學準備:

大圖書《貪吃的小貓》、一段《貓》的動畫片

教學過程:

(一)導入活動、觀看動畫片

1、小朋友,我們先來看一段動畫吧。動畫片中的小貓在做什麼?這是一隻怎樣的貓啊?(讒嘴的、貪吃的貓)

2、今天老師帶來的這本書也是有關小貓的,我們一起來看看,好嗎?(出示大圖書、遮住書名)畫面上有誰?這隻貓看起來怎麼樣,它在想什麼?你覺得它跟剛纔動畫片中的小貓會一樣嗎?它看見美味的食物會做什麼?(指讀書名《貪吃的小貓》)。什麼是貪吃呢?(特別喜歡吃,特別能吃,吃東西沒節制等)

3、看,貪吃的小貓探頭探腦地出現了。猜猜,這本書會講貪吃小貓的什麼故事呢?(看封面預測故事)

(二)閱讀講述,展開活動

第1頁:畫面上有誰?小貓在做什麼?我們一起來學學,小貓貪吃的樣子。(請幼兒學一學:高興得尾巴翹起,嘴巴鼓着,眼睛盯着,怕你搶了它的香腸。)媽媽和小女孩的動作和表情怎樣?媽媽知道小貓在偷吃香腸嗎?小女孩知道嗎?誰能把這件事連起來說一說?

第2頁:看看,接下來發生了什麼事?誰能把這件事跟剛纔一樣說一說?教師根據圖中的文字進行小結,以便給孩子下面閱讀予以暗示作用。(貪吃的小貓後腿踮起,前腿搭在購物袋上,眼睛瞄着麪包,嘴笑眯眯的……)

第3頁:媽媽又買了什麼東西,小貓還會吃嗎?我們一起來把這件事說一說好嗎?這次,小貓吃得如何?你是怎麼知道的?(小貓吃得很得意,它摸着肚子,抿着嘴巴,舔着舌頭。)學一學小貓寫得意的樣子。媽媽在做什麼?小女孩在做什麼呢?

第4頁:換種方式,讓幼兒進行閱讀:教師講述內容,並引發幼兒思考以下問題。

小貓的動作和表情怎樣?它的心裏會想什麼?這時侯是什麼天氣?你是怎麼知道的?

第5頁:接下來媽媽買了什麼?小女孩是什麼表情?她爲什麼要把巧克力袋抱得緊緊的?

第6頁:貪吃的小貓在幹什麼?誰來講講這時候的小貓又是怎樣?小貓吃得開心嗎?從哪裏可以發現?(它雙手相握,歪着頭,嘴角翹得很高。)小貓爲什麼這麼開心?這時候媽媽在做什麼?她知道小貓偷吃嗎?小女孩呢?

小貓偷吃了媽媽這麼多好吃的,媽媽會怎樣?如果你是媽媽,你會怎樣對付這隻貪吃的小貓?

第7頁:這次,媽媽買了什麼?媽媽的表情怎樣?她知道小貓偷吃 嗎?她是怎麼知道的?小貓還會繼續吃下去嗎?

第8頁:誰來講講小貓是怎樣吃的?(它四肢伸長,把頭鑽到了購物袋。)媽媽呢?媽媽看到小貓偷吃東西爲什麼不生氣反而高興呢?

第9頁:怎麼回事?什麼東西撒了一地?小貓哪去了?我們一起來看看。

第10頁:小貓怎麼了?(毛、鬍子都豎起來了,張着嘴辣死了……)小貓爲什麼這麼難受?它究竟吃了什麼東西?貪吃好嗎?爲什麼?(以日常生活實例引導幼兒不貪吃)

(三)師幼閱讀,體驗分享樂趣

1、師:剛纔我們看圖閱讀了《貪吃的小貓》這個故事,有誰願意把它連起來講一講?

2、我們一起來讀讀這本書,看看它到底是怎樣說的?(出示文字,教師與幼兒一起閱讀文字,體驗分享樂趣)

3、小結:今天我們閱讀了《貪吃的小貓》這個故事。知道貪吃的危害。那我們小朋友能不能貪吃呢?小朋友你們喜歡怎樣的小貓,遊戲《貓捉老鼠》結束活動。

活動反思:

課文的文字淺顯易懂,因此不必在內容上花過多工夫,教學的重點是引導學生體會作者對貓的喜愛之情,並初步領悟作者的表達方法,體會課文是怎樣把貓的特點寫具體的。教學時,要讓學生充分領會到作者是運用具體事例寫出了貓的性格特點。寫貓的性格古怪時,將看似矛盾的事情一一列出,使貓的性格鮮明生動起來。在此可以通過師生分工朗讀,領悟總分式的構段方式,體會用事例寫具體的表達方法。在體會貓的特點時,要結合具體的語句來感悟作者用詞的準確和字裏行間所蘊含的感情色彩。如,“在你寫作的時候,跳上桌來,在稿紙上踩印幾朵小梅花。”“它還會豐富多腔地叫喚,長短不同,粗細各異,變化多端。”把髒腳印形容成小梅花,而“印”字又用得何其生動;把貓的叫聲形容得悅耳動聽,喜愛之情躍然紙上。寫貓的可愛時,“ 它在花盆裏摔跤,抱着花枝打鞦韆,所過之處,枝折花落。你見了,絕不會責打它,它是那麼生氣勃勃,天真可愛!”對小貓的寬容憐愛如待幼小的孩童。這樣飽含情感的語句比比皆是,要注意引導學生認真體會。

幼兒園大班教案 篇2

  活動名稱:

數學——學習7的減法①

1、引導幼兒繼續學習按物體特徵分解畫面,並能根據物體的不同特徵學習編減法應用題,列減法算式。

2、培養幼兒思維的敏捷性及其良好的操作習慣。

  活動重點:

學習7的減法

  活動難點:

能根據物體的不同特徵學習編減法應用題。

  活動準備:

教具:大圖例:一顆大樹,樹上有7只小鳥,1只大的,6只小的;2只紅色的,5只藍色的;3只停在樹上,4只即將起飛

  活動過程:

一、複習7的組成

1、拍手遊戲:小朋友,我問你,7可以分成3和幾?、、、、、、

2、問答遊戲:3條小魚前面遊,4條小魚後面遊,河裏一共有幾條小魚遊?、、、、、、

二、學習7的減法

1、觀察大圖例

小朋友,圖上有誰?有幾隻小鳥?它們一樣嗎?(不一樣)有哪些不一樣呢?(請幼兒仔細觀察,並說出大小、顏色、動態不一樣)。

2、請幼兒編減法應用題

小朋友都看見了樹上有1只大的鳥,6只小的鳥;有2只紅的,5只藍的;有3只小鳥停在樹上,4只小鳥即將起飛;你能根據這些特徵編出減法應用題嗎?想一想,想好了先兩個好朋友互相說一說。

3、集中交流

①教師根據鳥大小的不同編出減法應用題,請幼兒列出算式並進行計算。並說說算式中各數及各符號所表示的實際意義。

②你們會根據鳥顏色的不同編出減法應用題嗎?都可以怎麼編

呢?(請個別幼兒示範編減法應用題,集體列出算式)

③用同樣的方法根據鳥的不同動態編減法應用題。

④在編減法應用題的時候我們一般都會用到一個詞“還剩下”,爲什麼要用“還剩下”提問呢?(引導幼兒體會減法應用題一般是知道總數和一個部分數要我們求另一個部分數)4、這些算式都是7的減法算式,小朋友你們會讀嗎?我們一起來讀一讀吧!(帶領幼兒讀7的6種減法算式) 5、列出7的分合式,引導幼兒交流,說說算式與分合式的關係。

三、幼兒操作

1、交代活動要求:現在,老師來報應用題,小朋友,口頭說出算式,並得出答案。記住當老師報第一遍的時候要仔細聽。

2、教師口報應用題,幼兒回答。

幼兒園大班教案 篇3

活動目標:

1、知道年畫和春聯都是迎新年時用的吉祥物,它們預示着人們對新年美好的祝願。

2、瞭解年畫和春聯的特點和含義。

3、初步產生對民族文化的興趣。

活動準備:

1、過新年貼春聯和年畫的熱鬧景象的錄象。

2、幼兒用書人手一冊,紅色的長條紙,墨汁、毛筆。

3、白紙人手一張,油畫棒人手一盒。

4、師生共同收集一些年畫和春聯。

5、樂器若干。

活動過程:

一、音樂活動:打擊樂《小看戲》讓幼兒感受過年熱鬧的氣氛。

二、看錄象觀察人們喜洋洋迎新年的場面,體會過年的喜悅之情。

提問:

1、他們在幹什麼?爲什麼這樣做呢?

2、你看到畫上有什麼?看了年畫,你有什麼感覺?

3、你知道春聯上寫的什麼嗎?春聯爲什麼是紅色的?

4、人們一般喜歡在春聯上寫什麼?爲什麼會寫這些內容呢?

三、將錄象定格在年畫和春聯的有關鏡頭上,並引導幼兒仔細觀察、討論。

1、這幅畫上有什麼?你知道它們分別表示什麼意思嗎?

2、門兩邊貼的紅紙上寫的是什麼?中間還有一條橫紙,叫什麼?

3、你還見過什麼樣的年畫和春聯?能給大家說說嗎?

四、教師小結:

年畫和春聯都是中國人在迎新年時用的吉祥物,年畫是用畫面來表達五穀豐登、年年有餘等美好祝願,而春聯則用文字的形式表達,它是由上聯、下聯和橫批三部分組成的。

五、鼓勵幼兒嘗試編對聯,教師對幼兒講述的句子進行加工並寫在紅紙上。然後,帶領幼兒念一念春聯。

六、讓幼兒在白紙上,設計一張年畫,鼓勵幼兒用鮮豔的顏色表現過年喜慶的氣氛。

舉辦《幼兒年畫展》,幼兒介紹自己創作的.年畫。

幼兒園大班教案 篇4

活動目標:

1.嘗試利用打蝴蝶結的方式繫鞋帶。

2.通過活動,感受自己長大的快樂。

3.發展幼兒的動手能力。

4.在活動中將幼兒可愛的一面展現出來。

活動準備:

一人一雙有鞋帶的鞋子;獎勵小貼貼若干

活動過程:

一、引題,激發興趣。

教師出示一雙繫着鞋帶的漂亮鞋子,提問:小朋友,你們穿過有鞋帶的鞋子嗎?你們爲什麼不穿呢?(不會繫鞋帶)那今天老師來教你們怎麼繫鞋帶,好嗎?

二、學習繫鞋帶的方法。

1.請一名會繫鞋帶的幼兒上來示範繫鞋帶。

師:我們來看看,XX小朋友是怎麼繫鞋帶的。你們覺得他厲害嗎?他剛纔是怎麼繫鞋帶的?

2.教師講解繫鞋帶的方法。

師:先打一個結,然後將兩邊的鞋帶都繞成一個圈,右邊的圈圈繞過左邊的圈圈,最後打個結。

3.教師帶領幼兒共同學習繫鞋帶。

4.幼兒自己繫鞋帶。

三、繫鞋帶比賽。

師:我們現在來進行繫鞋帶比賽,看看誰系得又快又好。

活動反思:

在幼兒園,我們發現,鮮少有小朋友穿有鞋帶的鞋子,在與家長交流後得知,家長覺得現在很多鞋子都不用繫鞋帶,所以家長覺得不必要給自己製造麻煩教孩子繫鞋帶,只要買沒有鞋帶的鞋子就可以了。但是我覺得,孩子已經進入大班最後一個學期,馬上就要上小學,繫鞋帶對孩子們來說是必須要掌握的一個技能,所以我就決定在幼兒園讓孩子們掌握這項技能。考慮到很多孩子沒有繫鞋帶的鞋子,因此,我讓孩子們帶一雙有鞋帶的鞋子,不一定是自己的。(同時也是考慮到在學習過程中,別人的鞋帶比較好系,而給自己繫鞋帶就要難一點)在活動進行中,我通過同伴示範先引起孩子們濃厚的興趣,讓他們覺得學會繫鞋帶是一件非常光榮的事情;然後我就將繫鞋帶的方法以最簡單的方式教給孩子。雖然我覺得繫鞋帶很簡單,通過這兩個步驟孩子們應該都可以學會,但在實施的過程中我卻發現幼兒能力有所差異,對於很多孩子來說,繫鞋帶還是有一定難度的,必須通過教師手把手地教。可是老師畢竟只有一個,那麼多孩子如何教得過來。此時,我靈機一動,根據幼兒的掌握情況將幼兒分成6組,每組內半數幼兒已經學會,請已經掌握的孩子教沒有掌握的孩子,而且我還制定了一個規則:必須組內所有成員都學會了,這一組的孩子纔算成功,才能共同受到獎勵。如此一來,教的孩子們也很賣勁,雖然他們也有所抱怨:“我已經教了XX很多遍了,可是他還是不會。”但是隻要老師一提出:“可是如果沒有把他教會,你們都沒有獎勵了。”孩子們又來了勁,繼續認真地教了起來。結果用了將近10分鐘的時間,所有的孩子居然都學會了繫鞋帶,這是我所沒有預期到的。我意識到,利用獎勵機制,讓孩子們以小組爲單位學習本領,這個方法是比較有效的,他不僅可以運用到這裏,還可以運用到其他地方,如摺紙、吃點心等等,相信這個方法能夠減輕老師的輔導任務吧!

幼兒園大班教案 篇5

活動目標:

1、 引導幼兒學習按物體的特徵分解畫面,並能根據物體的不同特徵學習編減法應用題,列減法算式。

2、 培養幼兒的觀察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及積極思維能力。

3、 發展幼兒邏輯思維能力。

4、 引導幼兒對數字產生興趣。

5、 讓孩子們能正確判斷數量。

活動準備:

實物圖(一棵大樹,樹上有7只鳥,一隻大的、六隻小的;兩隻白色的、五隻黃色的;三隻停在樹上、四隻剛起飛);算式題卡、粉筆、人手一套1-7的數字卡片,運算符號若干、毛毛蟲圖片若干。

活動過程:

一、小鳥來做客出示圖片,今天鳥媽媽帶着小鳥飛到我們班來做客,小朋友們爲它們表演一個節目吧!

二、爲鳥兒們表演節目

1、 教師出示算式題卡(如5+2),幼兒快速從1-7的數字卡片中找出正確答案並舉起。

2、 遊戲進行若干次。

三、鳥媽媽出難題小朋友真能幹,現在鳥媽媽出難題要考考你們。

1、 引導幼兒仔細看圖,分解畫面。

問:圖上有誰?有幾隻?它們一樣嗎?有什麼地方不一樣?(引導幼兒說出顏色、動態不一樣)

2、 引導幼兒根據物體的不同特徵編減法應用題。

⑴、幼兒相互討論小朋友都看見了樹上有1只大鳥、6只小鳥;有2只白色的鳥、5只黃色的鳥;有3只停在樹上、4只剛起飛;你能根據這些特徵編出減法應用題嗎?(幼兒討論)

⑵、 集中討論。

①、教師根據鳥大小不同編減法應用題:樹上有7只鳥,有1只是大的,幾隻是小的呢?然後請幼兒列式計算,並說說各數表示什麼。

②、 誰能根據鳥顏色不同編減法應用題呢?(請能力強的幼兒示範編應用題,幼兒編出應用題後,集體列出算式,然後一起說說算式中各數及各符號所表示的實際意義。)

③、 用同樣方法根據鳥的動態編減法應用題,爲什麼要問還剩下多少隻?

幼兒講述,教師在黑板上寫出算式。

3、 帶領幼兒讀7的6種減法算式。

四、與鳥兒們玩捉迷藏鳥媽媽對我們小朋友的表現很滿意,它們想跟我們玩捉迷藏的遊戲,你們願意嗎?

1、 教師遮住若干只小鳥,讓幼兒看圖並列出減法算式。

2、 請個別幼兒講述自己列的算式題中各數所表示的含義。

活動反思:

在這個教學設計中,我首先通過遊戲複習7組成。在教學過程中主要是引導學生觀察課件圖片、提出問題、解決問題,讓學生在動手擺一擺、議一議、說一說中體驗學習帶來的快樂與收穫。雖然大班的小朋友已經有了1-6的分成與計算初步感知,但要經歷觀察、質疑、自己解決問題這一系列過程對於他們來說還是有一定的困難。6、7歲的孩子的有效注意時間短,一節課呈現內容、形式太多,學生注意力就會被分散,所以我設計了課件演示、花片、闖關遊戲等形式,幼兒園的孩子比較沒接觸過用課件上的數學課,所以會更吸引孩子。

幼兒園與小學是相鄰的兩個階段,大班爲小學一年級做準備。小學一年級是學校教育的開始,是幼兒園大班學前教育的發展與提高,他們二者既有區別又有緊密的聯繫,幼兒園的課堂主要以育爲主,以教爲輔,注重的是玩中學,教學的形式是以遊戲爲主,靈活、自由、趣味性強,沒有嚴格的約束力和規範性。而小學的課堂,是以教爲主,以育爲輔,有較強的學習目的性,知識的密度相應增大,課堂的規則也比較多,行爲上存在一定的約束力。這種教學形式上的“動”—“靜”,教師教法上的差異,許多孩子存在着不適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