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一年級教案 > 《雪地裏的小畫家》教材解讀

《雪地裏的小畫家》教材解讀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42W 次

  一、站在作者、編者、教者、讀者的角度,理解文本的多重含義。(文本內容)

《雪地裏的小畫家》教材解讀

《雪地裏的小畫家》是長春版語文教科書,一年級上冊中的第11板塊《在冬天裏》的一篇課文,作者是著名的兒童文學家程宏明。程宏明1960年畢業於天津師範大學中文系,一直做教師工作至退休。工作時他是業餘兒歌作者,退休後成爲“專業兒童文學作家”,幾十年來,已在各類報紙雜誌發表兒歌一千三百多首,並出版多部兒童詩歌專集,是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他癡迷於兒歌創作,從孩子們身上獲得創作靈感,寫出兒歌又把歡樂、智慧、知識送給更多的孩子,他的作品具有濃郁的兒童情趣。能站在兒童的立場去描寫生活,具有鮮明的形象性,與兒童以形象思維爲主的思維方法相適應。

這首兒歌是他的童謠精品,自1985年就選入了小學語文課本,至今已經25年了。本文是一首融兒童情趣與科普知識爲一體的兒歌,詩句節奏鮮明,音調和諧。富有童趣。課文設置下雪的環境,採用擬人的手法,運用形象的比喻,根據幾種小動物踩在雪地上的腳印來介紹它們腳的形狀特徵,以生動活潑的兒歌語言講述了一羣“小畫家”在雪地上“畫畫”的事,“小畫家”,就是小雞、小狗、小鴨和小馬;“畫畫”,就是它們在厚厚的雪地上留下腳印。小雞、小狗、小鴨和小馬在雪地上留下的腳印不同,說明它們的腳趾形狀不同。青蛙沒有參加“畫畫”,說明青蛙有冬眠的特點。全文激發學生熱愛自然,親近自然的情感。

作爲一名讀者,潛心品讀本文,不免被作者帶進了兒時的冬天,一場大雪過後,雪地裏的小畫家來作畫了,它們自由自在,快樂的奔跑在厚厚的雪地上,留下了一串串的腳印,自己也好想走到它們的身邊,欣賞它們的作品,享受冬天帶來的樂趣。

作爲一名教師,我們在賞析美文的同時,還要利用合適的教學方法,幫助學生理解“雪地裏的小畫家是誰?”;“它們用什麼作畫?”;“爲什麼會作出這樣的畫?”;“青蛙爲什麼沒參加?”等問題,同時掌握本文的生字。

本文要求認識畫、羣、雞、楓、牙、筆、幾、步、爲、什、參、加12個生字,會寫畫、楓、牙、幾、爲、什6個生字,掌握筆畫“橫折彎鉤”和“爲”的筆順及讀一讀、寫一寫、照樣子說一說三個課後習題。練習題中進一步體現了本冊教材注重讀寫分開,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的培養。

 二、細心品讀,真誠感悟。(教育價值)

通過本課的學習,學生能從內心喜歡這種琅琅上口的兒童文學作品,嚮往冬天,有一種要發現冬天更多祕密的迫切願望,渴望到大雪紛飛的冬天,到雪地上去盡情地嬉戲、玩耍。並通過生動的語言,瞭解小動物腳的形狀特徵及青蛙冬眠的知識。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親近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同時這篇兒歌重點承載着識字任務,而且屬於典型的隨文識字,在教學中還應充分發揮這一資源,引領學生識字。

  三、歷經數年、經久不衰。(地位作用)

從板塊整合的角度來看,本文是第十一板塊《在冬天裏》的一篇課文。本板塊的課文都是發生在冬天裏的故事、兒歌和古詩,篇篇充滿兒童情趣。《雪地裏的小畫家》以淺顯易懂的語言,學生們喜聞樂見的韻文體裁,語言生動活潑,字裏行間都流露出對小動物的喜愛之情,讀起來琅琅上口。本文歷經25年,被選入了韓國、東南亞等多國的語文課本中,足見它的重要地位。

  四、制定教學目標、確定重點難點。(教學目標)

根據《新課程標準》對第一學段提出的識字、寫字的要求是“喜歡學習漢字,有主動識字的願望,掌握漢字基本筆畫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按筆順規則寫字,初步感受漢字的形體美。”對於閱讀提出的要求是“喜歡閱讀,感受閱讀的樂趣。誦讀兒歌、童謠和淺近的古詩,展開想象,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感受語言的優美。”我確定了以下四個教學目標:

(1)認識12個生字,會寫6個字。認識一個筆畫“橫折彎鉤”。掌握“爲”的筆順。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3)瞭解課文內容,知道小雞、小鴨、小狗、小馬這四種動物爪(蹄)子的不同形狀以及青蛙冬眠的特點。

(4)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親近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隨文識字

教學難點:通過小動物作畫,瞭解小雞、小鴨、小狗、小馬這四種動物爪(蹄)子的不同形狀、特點。

  五、讀中識、識中悟。(方法策略)

本課從隨文識字入手。在教學本課生字時要根據低年段學生的認知特點,分析學生識字心理,學生對生字的認識要經歷由模糊到清晰的階段。這個階段主要是讓學生讀準字音,初步感知字形。越是在低年級,越要講究教學方法的靈活多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儘可能採用靈活多變的手段,把生字詞的第一印象深深印在學生的腦海裏。“字不離詞,詞不離句,句不離篇”是識字學習的一條重要的規律。生字要注意從文中來,再回到文中去。

教學生字時還要注意讀寫分開。會寫的生字要求學生對漢字表象記憶的基礎上記憶字形,體會字義。注重引導發現,滲透學習方法(如字族識字、結構歸類、形聲字歸類),這樣即培養了學生識字能力,又能真正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了學生。

閱讀本文時第四句是教學的重、難點:低年級學生以形象思維爲主,“竹葉、梅花、楓葉、月牙”這些自然物學生雖然知道一些,但與動物腳印之間的聯繫似乎還有一段思維的距離。爲了縮短這段距離,對於這部分教學我是這樣設計的:我讓學生想下了一夜雪,早晨起來,先用腳踩一下厚厚的白雪,再用手按一下,你會看到什麼?學生想後再讀課文。這時學生就能很快理解,是因爲他們腳的形狀不同所以踩出的腳印也不同。再通過課件演示,加強理解。

文中第六、七句聯繫上文理解“青蛙沒參加”,瞭解青蛙冬天要冬眠的特點。在這裏進行拓展:什麼叫冬眠,還有哪些動物也像青蛙一樣要冬眠。讓學生課前收集,然後帶來展示。這樣將課內外知識有機結合,激發學生的求知慾,培養學生收集、處理信息的能力。

還有小熊、蛇、刺蝟等動物也要冬眠,那把這些動物放在兒歌裏行嗎?進行兒歌創編,有的學生把最後兩句改成了“小熊爲什麼沒參加,它躲在洞裏睡着啦。”改成“小熊”,豈不更好?因爲青蛙與“鄰獸類”的雞、狗、鴨、馬放在一起不夠般配,難成類比。若再把“洞”前加個“樹”字,這樣以小熊爲代表的“冬眠”動物的缺席,更加意境鮮明、切合實際、耐人尋味!

指導這兩句的朗讀時要抓住“?”和“。”,“青蛙爲什麼沒參加?”讀出疑問好奇的語氣,“它躲在洞裏睡着啦。”爲什麼沒用“!”,如果用“!”你會怎樣讀,對比一下哪個更好。讓學生體會作者讓讀者在讀時要輕聲讀,不要打擾小青蛙的美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