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五年級教案 > 五年級人教版語文下冊教案範文

五年級人教版語文下冊教案範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99W 次

作爲一位傑出的教職工,常常需要準備教案,教案是教學藍圖,可以有效提高教學效率。優秀的教案都具備一些什麼特點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五年級人教版語文下冊教案範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五年級人教版語文下冊教案範文

五年級人教版語文下冊教案範文1

學習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受作者童年時求知若渴、尋根究底和大膽想像的精神,培養學生髮現、創新的意識和積極關注生活的態度。

2.認識本課7個生字,能用具體事例說明課文中有關句子的含義,體會課文幽默活潑的語言風格。

學習重難點

感悟作者童年時求知若渴、尋根究底和大膽想像的精神,培養學生髮現、創新的意識和積極關注生活的態度。

學習難點

理解句子:“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發明與發現,有時還面臨着受到驅逐和迫害的風險。”

課前準備

1.回憶自己童年的“發現”。

2.通過查閱課外書,上網等途徑收集有關科學家發明發現的資料。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一、談話揭題,激發興趣

1.教師介紹有關胚胎髮育的科學知識。

2.俄國作家費奧多羅夫九歲時就發現了有關胚胎髮育的規律,猜測一下他是一個怎麼樣的孩子?

二、循題讀文,理解“發現”

1.自由朗讀文章,學習生字,注意“澄”字的發音。

2.默讀課文,思考:“我”童年的發現是什麼?在課文中找出有關的句段。

3.反覆朗讀課文的第十三自然段,在這段話中畫出集中描寫“我”童年的發現的句子。

人是由細胞構成的……從細胞變成小魚,經過了很長的時間。現在,這一段時間就摺合成一個月。從小魚變成青蛙又得經過很長時間,又摺合成一個月。這樣推算下來,到變成人,正好是九個月。

4.仔細地讀讀着幾句話,並用自己的話轉述。

5.再讀課文,找一找課文中有沒有這樣一句話:說的是相同的意思,但是表達更簡潔。──母腹中的胎兒再現了從簡單生命進化成人的過程。

6.朗讀這兩句話,比較兩句話表達上的不同,體會表達的'具體和概括。

三、循果查因,瞭解過程

1.默讀課文,思考:“我”那非凡的發現,是怎樣發現的?

2.根據學習計劃,分小組合作學習。

學習計劃:

(1)找出有關的句段。

(2)理解有關的句段,把它概括成一句話或一個詞語。

(3)在白紙上畫出簡單的發現流程圖。

3.小組彙報,課堂交流。

(1)“我”是在做夢中發現自己總在飛翔,並且發現其他同學也具有“飛行”的天賦,於是便產生了好奇,想解決這個奇妙的問題。

(2)我們一起找老師請教,老師給我們解答。

(3)老師的解答激發了“我”的想象力,渴望弄明白人究竟是怎麼來的。

(4)我對“九月懷胎”進行思考,終於找到了問題的答案,有了偉大的“發現”。

四、作業

1.抄寫課文中描寫“我”的發現的句子。

2.用自己的話說說“我”的發現和發現的過程。

五年級人教版語文下冊教案範文2

教學目標:

1、學習字詞,辨析“幽靜”、“幽雅”、“幽深”詞義的不同。

2、根據穿越森林的線索,將恬靜神祕的維也納森林和音樂家驚世之作誕生的故事緊緊地聯繫在一起,學習歸納課文的主要內容。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積累文中描寫維也納森林美景的詞句。

4、蒐集有關資料,說說其他音樂家與其作品之間的故事。

重點難點:

根據穿越森林的線索,將恬靜神祕的維也納森林和音樂家驚世之作誕生的故事緊緊地聯繫在一起,學習歸納課文的主要內容。

教學工具:

教學課件

教學過程:

一、引入課題

1、媒體播放維也納景色

初步領略了維也納的魅力,能用一句話說說對維也納的印象嗎?

2、出示句子,讀句。

3、揭示課題,讀題

4、作者寫維也納,爲什麼選取穿越維也納森林來寫呢?讓我們一起走入課文。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出示自學要求,自學課文:

(1)讀準字音,讀通句子,遇到難讀的'地方多讀幾遍,理解“觸景生情”的意思。

(2)想一想:作者穿越森林的路線是怎樣的?用着重號在文中進行標註。

(3)課文中是怎樣直接描寫維也納森林的美景的?用“~~~”在文中劃出有關句子。

2、交流:

(1)請學生串讀課文。

(2)讀詞語:

恬靜 蒼翠 百鳥爭鳴 觸景生情 生機勃勃 俊俏 嗚咽 低吟 芬芳

“嗚咽”的“咽”是一個多音字,還有兩個讀音,一個是yàn,誰能爲它組個詞?(狼吞虎嚥)另一個是yān,誰來組詞?(咽喉)

“低吟”的“吟”最後一筆是橫折。

出示1:這片蒼翠而幽靜的森林從維也納市的西南部向南綿延展開,連綿起伏。美麗的美倫娜河悠悠流過,溪泉淙淙,百鳥爭鳴。兩岸蔥鬱的樹木倒映水中,水清林綠,蕩遊其間,嫵媚萬分。

①正音:淙 嫵

②把句子讀正確。

出示2:茫茫森林宛如一片綠色的海洋,在微風吹拂下松濤起伏,就像施特勞斯在《維也納森林的故事》中所描述的那樣:鳥兒的啼唱,流泉的嗚咽,微風的低吟,空氣的芬芳,使人神往,令人讚歎……

①把句子讀正確。

②完成練習:在幽靜的森林中,約翰﹒施特勞斯看了 ,聽到了 ,想到了 ,於是觸景生情,創作了《維也納森林的故事》。

三、研讀課文

1、師:是啊,維也納森林的優美景色令人心馳神往。

媒體出示:多少年來,有多少音樂家、詩人、畫家在這幽深的林中完成了許多不朽的驚世之作,也留下了許多動人的故事。

究竟有哪些音樂家?有什麼驚世之作?有哪些動人的故事?小組合作學習,認真讀讀第4節到第6節,用“——”劃出音樂家和他們的驚世之作。選擇一個動人的故事交流,聯繫課文及課外拓展資料,說說故事爲什麼動人。

板書: 音樂家 驚世作品

2、交流:

施特勞斯:

(1) 理解詞語:觸景生情

(2) 施特勞斯觸的什麼景?生了什麼情?

(3) 欣賞音樂:《藍色的多瑙河》和《維也納森林的故事》,

加深體會施特勞斯在森林中觸景生情,譜寫名曲。

貝多芬:

(1)讀課文,體會貝多芬的痛苦、抗爭.

(2)拓展感受:《海里根斯泰特遺書》。

我無望地遭受着折磨……當站在我身旁的人聽到遠處傳來的笛聲,而我聽不到;當站在我身旁的人聽到牧羊人的歌聲,而我卻仍然聽不到!這幾乎讓我絕望……

1802年10月6日

(3) 指導讀句,將自己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讀出來

舒伯特:

(1)交流所見,出示場景:磨坊 菩提樹 水井

(2)練習說話:舒伯特在他的住房裏經常臨窗欣賞這番情景: 。

五年級人教版語文下冊教案範文3

教學目標

1.認識“矗 凹”等七個字詞。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瞭解“絲綢之路”名字的由來及其在古代經濟、文化交流中的巨大作用。

3.感受中國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樹立強烈的`民族自豪感。

教學重難點

瞭解“絲綢之路”在古代經濟、文化交流中的巨大作用,感受中國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樹立強烈的民族自豪感。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二、板書課題,齊讀課題

三、初讀感知

四、再讀感悟

(一)重點研讀

(二)分角色感情朗讀

(三)展示資料,交流感悟

五、總結回顧

1.爲什麼稱作絲綢之路?

2.張騫是什麼時間出使西域?分別是什麼目的?

3.中國有哪些商品及技術傳入歐洲?

東西方經濟交流之路

絲綢之路 { 東西方文化交流之路

東西方友誼交流之路

五年級人教版語文下冊教案範文4

教學目標:

1.自主地學習課文中不理解的字詞,並能在一定的語言環境中區別“幽靜、幽雅、幽深”等詞語的意思。

2.能根據“穿越”森林的線索,將恬靜神祕的維也納森林和作曲家驚世之作的誕生緊緊地聯繫在一起,學習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

3.將自己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讀出來,並自主地積累文中有關描寫維也納森林美景的詞語或句子。

4.蒐集有關的資料,說說其他音樂家與其作品之間的故事。

重點難點:

瞭解維也納森林的景色特點及三位作曲家創作驚世之作的過程,從中感受他們熱愛自然、熱愛音樂、熱愛生活的情感。

教學工具:

多媒體工具

教學過程:

一、印象景物,初步感知

1.媒體簡介

初步領略了維也納的魅力,用一句話說一說對維也納的印象。

2.揭示課題,學生質疑

(穿越的意思 維也納森林的`特點 )

二、初讀課文,質疑解答

自由朗讀課文:

1.作者穿越森林的路線是怎樣的?用“。”在文中進行標註。

2.課文中是怎樣直接描寫維也納森林的美景的?用“~~~”在文中劃出有關句子。

3.交流

板書:進入森林 來到小村 來到小村 登上古堡

4.交流

出示1:這片蒼翠而幽靜的森林從維也納市的西南部向南綿延展開,連綿起伏。美麗的美倫納河悠悠流過,溪泉淙淙,百鳥爭鳴。兩岸蔥鬱的樹木倒映水中,水清林綠,蕩遊其間,嫵媚萬分。

(1)正音:淙 嫵

(2)引導讀句

出示2:茫茫森林宛如一片綠色的海洋,在微風吹拂下松濤起伏,就像施特勞斯在《維也納森林的故事》中所描述的那樣:鳥兒的啼唱,流泉的嗚咽,微風的低吟,空氣的芬芳,使人神往,令人讚歎……

(1)指導讀句

(2)完成練習:在幽靜的森林中,約翰`施特勞斯看了 ,聽到了 ,想到了 ,於是觸景生情,創作了《維也納森林的故事》。

三、再讀課文,故事品味

是啊,維也納森林的優美景色令人心馳神往。

投影句子:多少年來,有多少音樂家、詩人、畫家在這幽深的林中完成了許多不朽的驚世之作,也留下了許多動人的故事。

1. 質疑(由哪些音樂家 有什麼驚世之作 有哪些動人的故事)

2. 小組合作學習,認真讀讀第3節到第5節,1.用“——”劃出音樂家和他們的驚世之作。2.選擇一個動人的故事交流,聯繫課文及課外拓展資料,說說,故事爲什麼動人?

交流: 板書: 音樂家 驚世作品

3. 隨機交流:

體會施特勞斯在森林中觸景生情,譜寫名曲。

(1)讀課文,體會貝多芬的痛苦、抗爭

(2)拓展感受:《海里根斯泰特遺書》

(3)指導讀句,將自己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讀出來

(4)交流所見,出示場景:磨坊 菩提樹 水井

(5)練習說話:舒伯特在他的住房裏經常臨窗欣賞這番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