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五年級教案 > 《花木蘭》教學反思

《花木蘭》教學反思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8.65K 次

《花木蘭》是一篇多幕劇,主要講述的是花木蘭替父從軍,英勇作戰的故事。

《花木蘭》教學反思

  【】

《花木蘭》是小朋友比較喜歡的一篇課文,執教過程中很有心得。

一、善於挖掘教材。

在吃透教材的基礎下,挖掘文中的內容,引導學生深入理解課文。所設計的問題環環相扣。比如在引導學生理解“木蘭爲什麼女扮男裝替父從軍?”這個問題,我先讓學生通過朗讀,找出體現國家的憂和家裏的愁的句子,讀後學生聯繫上下文來協助學生找出問題的答案,即“國家的憂”是北方經常發生戰爭,朝廷下達了緊急徵兵的文書。而“家的愁”是徵兵文書上有父親的名字,而父親年老多病,難以出征,弟弟又小,還不夠當兵的年齡。因此,在這種情況下要替父從軍。繼續設疑“爲什麼時候要女扮男裝”幫助學生了解古時候女人是不能參加打戰的,爲了替父必須女扮男裝。此外,還深入挖掘課文,組織學生討論“木蘭如何說服家人?”讓學生髮揮自己的想象力進行思維能力的訓練。

二、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整堂課由始到終,學生學習的熱情都很高,積極讀書,善於思考問題,踊躍回答問題,體現了“教師是組織者和引導者,學生是學習的主體”這一教學理念。

三、適當運用媒體,引入動畫,幫助學生理解“英勇善戰”。

爲了形象說明花木蘭的英勇善戰,我選取了一段動畫,將花木蘭善於動腦,利用雪崩轉敗爲勝的場景直觀地展現在孩子面前,有助於學生理解詞語。

爲了培養學生的說話能力,我組織學生討論“木蘭怎樣說服家人”這一環節,由於沒做到適當點拔,學生討論不多激烈。

反思後,我認爲在這一環節中,教師可以這樣設置問題:“當她家人得知她要去從軍會有什麼反應,木蘭會對父親、母親、弟弟說些什麼?最後才使家人同意她去呢。”組織學生四人一小組進行討論,並確定角色進行小組說話訓練。我想學生會討論得很激烈,說得熱鬧,到彙報時,就會有不同的答案。

也許,留有一點遺憾能促使我不斷地摸索教育教學之捷徑,不斷地提高自身的教學水平。

  【】

《花木蘭》講述了一個流傳至今的經典故事。這個故事對學生來說並不陌生,所以導入新課我就跟學生們聊美國動畫電影《花木蘭》,和國內趙薇主演的花木蘭電影。自然引出課文第一節。朗讀課文邊思考花木蘭是誰?學習生字“巾”“幗”“英”,出示古代女子戴着頭巾的圖片,幫助學生理解“巾幗”的意思就是婦女、女子的意思。巾幗英雄就是女子中的英雄的意思。然後讓學生帶着問題“從哪裏可以看出花木蘭是個巾幗英雄”來自讀課文。

一、抓住成語,隨文識字,瞭解人物。

課文中出現了許多四字成語:女扮男裝、替父從軍、英勇善戰、赫赫戰功,這些成語就可以看出花木蘭是個巾幗英雄,這些成語中又包含了不少生字,在學生回答“從哪裏可以看出花木蘭是個巾幗英雄”這個問題時,我將這些成語一一板書在黑板上,然後小組交流學習生字的好辦法,初步理解詞語的意思,也瞭解了人物。

二、深化問題 朗讀指導

接着我讓學生自己邊讀課文邊說說花木蘭爲什麼要女扮男裝,替父從軍?從文中劃出相應的句子。她又是怎麼立下赫赫戰功的?圈出文中的動詞。通過問題的解答,學生對這些成語的理解更到位了。因爲花木蘭的父親年老多病,弟弟年幼,家裏再無男丁的情況下,花木蘭勇敢地擔當起重任女扮男裝,替父從軍,可以看出她是一個敬老愛幼的人。花木蘭千里迢迢趕到前線的途中克服了重重困難,通過圈出的動詞,感受她是那樣的堅強無畏。當學生找到以後,就進行朗讀指導,使學生在琅琅書聲中鞏固語言,理解語言。

三、朗讀與說話訓練相結合。

整堂課中,我設計了幾處語言訓練點:我設計了這樣一個練習說話的語境:花木蘭女扮男裝替父從軍是因爲( );當戰士們發現花木蘭原來是個女的,他們會說些什麼?最後讓學生來誇誇花木蘭。學生將文中的一些成語進行了重組,表達了對花木蘭的讚賞之情。這些說話訓練,讓學生在自己閱讀課文的基礎上,暢所欲言,發表自己的看法。既訓練了學生的語言,又訓練了學生的思維,培養了學生語言表達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