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五年級教案 > 《秦兵馬俑》教學案例(第二課時)

《秦兵馬俑》教學案例(第二課時)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9.96K 次

 一、教材及重點、難點分析

《秦兵馬俑》教學案例(第二課時)

這是一篇狀物類的散文,生動地描繪了秦兵馬俑規模宏大、類型衆多、個性鮮明的特點,反映了中華民族的聰明才智,表達了作者對光輝燦爛的中華民族藝術的熱愛。

文章可以分爲四個部分。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寫出了秦兵馬俑的價值和出土的地方。第二部分(第二自然段),寫了兵馬俑的規模宏大。第三部分(第三至第十自然段),寫了秦兵馬俑的類型衆多,個性鮮明。第四部分(第十一自然段),寫出了秦兵馬俑形象地展示了中華民族的強大力量和英雄氣概,在古今中外雕塑史上是絕無僅有的。

在寫法上,文章不僅採用了數據、比較、舉例等說明事物的方法,而且展開了豐富而合理的想象,從而把秦兵馬俑的特點栩栩如生地描繪出來。因此,作者是如何寫兵馬俑的恢弘氣勢和高超的製作技術,怎樣表現兵馬俑衆多的類型和鮮明的個性,便是本篇文章的教學重點,當然寫兵馬俑的類型和個性的內容則是重中之重。而如何在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通過網絡搜索、處理信息的能力,質疑釋疑的自主學習能力和討論交流的合作學習能力,也便理所當然的成爲了這篇課文的教學難點。

 二、教學對象分析

對於六年級的學生來說,電腦、網絡已不再陌生,反而能激發他們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慾,傳統的教學模式壓抑着他們個性的張揚、控制着他們自主學習的空間,他們期待的是開放性的課堂,充分發揮自我、大膽猜想、富於挑戰的課堂。

 三、課時目標

1、培養學生利用網絡搜索信息和解決問題的意識。

2、理解“兵馬俑類型衆多,個性鮮明”的特點。

3、感受祖國悠久燦爛的民族文化和勞動人民無窮的智慧,激發民族的'自豪感

  四、教學過程

  (一)導入

1、同學們,今天我們繼續學習19課《秦兵馬俑》。

提到秦俑,就讓我想起法國總理希拉剋說的一句話:“不看秦俑,不算真正到中國。”

2、書上有一句話概括了兵馬俑的特點,你記得嗎?

兵馬俑不僅規模宏大,而且類型衆多,個性鮮明。

[板書:類型衆多,個性鮮明]

3、過渡:它到底有哪些類型,怎樣的個性鮮明呢?相信你學完這部分內容後,你對希拉剋的這句話就會有更深的理解了。

請同學們拿起鼠標,點擊“電子課本”部分,自由地朗讀課文的第三部分,也就是第三至第十自然段。

  (二)精讀課文第三至第十自然段

學習課文第四至第九自然段

1、(學生點擊“電子課本”)

學生自由、輕聲地讀課文

2、通過剛纔讀書,你都認識了哪些類型的兵馬俑呢?

(學生邊說邊展示此種俑的圖片)

3、的確是類型衆多。你看,這將軍俑有將軍俑的風度,武士俑有武士俑的風采,連馬俑也有它的迷人之處,各具特色。那麼哪個俑的個性最鮮明?鮮明在哪兒呢?拿起你的鼠標,點擊你最感興趣的俑,圖文對照,細細得品讀。

4、學生自由點擊圖,讀文字。

5、學生交流:

(學生說到什麼俑,就點擊出現圖配文字的畫面。)

你覺得哪個俑個性最鮮明呢?讓你一看就知道它是什麼俑。

A、將軍俑

十分威武

師:你從哪裏看出的?

小結:抓文章中的重點詞句來揣摩、體會。說明你們已經掌握了學習語文的重要方法了。秦朝有了這樣的將軍,怎能不強大呢?如果馳騁在疆場,一定是英姿颯爽,氣宇軒昂。

感情朗讀

B、武士俑

師小結:武士俑做得惟妙惟肖,無論是穿着打扮,還是到武器裝備都符合了武士的身份。聽同學們這樣一講,我也覺得它們個性特別鮮明。

齊讀。

C、其他俑 (略講部分)

騎兵俑——桌裝幹練,隨時準備遠征。一看就是騎馬打仗戰士的形象。

車馬俑——分工明確,相互合作。這就是駕着馬車的士兵的形象,製作得真精細啊。

弓弩俑——兩眼緊盯着前方,隨時準備將利箭射出去。

D、馬俑——和真馬一樣,體態健美,躍躍欲試。

大家都關注了兵俑,兵馬俑,我們去看看馬俑是怎樣的呢?

6、師過渡:幾千個兵馬俑啊,每一件都能做得如此形態逼真個性鮮明,了不起!讓我們走近些,再走近些,仔細觀察觀察,你會發現它們的臉部表情、神態還各不相同呢。

  (三)學習第十自然段

1、出示文字:

有的頷首低垂,若有所思,好像在考慮……有的凝視遠方,好像在思念家鄉的親人。

2、指名讀

3、(看圖)看,有的頷首低垂……有的……有的……,這裏面有將軍,有武士,也有弓弩手等等。細細地端詳,仔細傾聽,你能聽到他們在說什麼嗎?

4、學生交流:

師:大家說得真好。只有真正的藝術珍品纔會讓我們浮想聯翩。

5、齊讀

6、每一件兵馬俑都是藝術珍品。他們不僅形似。而且神似。

  (四)學後質疑,網絡釋疑

1、課文學到這兒你知道兵馬俑(規模宏大、類型衆多、個性鮮明、藝術珍品),對兵馬俑還想了解些什麼呢?

2、學生質疑

3、網絡瀏覽

4、同學們你在學習了這篇課文後,你最想說什麼呢?就請你在留言板上寫下來。

  (五)結束課程

齊讀“不看秦俑,不算真正到中國。”

 六、教學反思

根據學科特點進行有效整合

——有感於信息技術與語文課程整合

信息技術已經全方位地影響了我們的社會,給我們的生活也帶來了巨大的變化。在新的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提出了“注重跨學科的學習和現代科技手段的運用,使學生在不同的內容的方法的互相交叉中、滲透和整合中開闊視野,提高學習效率,初步獲得現代社會所需要的語文實踐能力。”我們的語文課堂需要把信息技術作爲一種學習的基本工具與語文的教與學有機地融合。《秦兵馬俑》一課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進行設計的。

藉助於網絡優勢,創設情境,是課文變得好看、直觀、生動,使學生享受文、圖、聲、像多種光景的賞讀意趣,提高閱讀教學的效率。

一、有效利用信息技術

1、利用信息技術創設閱讀情境

由於地域的侷限,我們這裏的學生對遠在西安的秦兵馬俑並無多少了解。教材上的只有靜止的文字,難以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利用信息技術,可以給學生視覺、聽覺上的刺激,圖文、聲音對文字作了很好的補充,讓學生的認識更加的直觀、生動。

2、利用信息技術解決閱讀難點

《秦兵馬俑》一課的閱讀重點是“兵馬俑類型衆多,個性鮮明”,學生沒有參觀過兵馬俑,當然也就無法體驗這衆多的類型和鮮明的個性。利用網絡技術,學生們不僅直觀地看到這些傭的形象,還能夠知道更多的相關資料,對於解決閱讀的重點提供了很好的認識保證。

3、利用信息技術拓展閱讀範圍

新的語文課程標準對學生的課外閱讀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在線閱讀主題豐富靈活,信息容量大,外延寬,能及時地查找資料、研讀文獻。通過論壇交流心得。《秦兵馬俑》一課就能達到這樣的要求。

二、着力體現學科特色

在網絡環境下的語文課應該着力體現的是在信息技術優勢的下學科的特點。《秦兵馬俑》一課是“語文課”,不是爲了網絡而網絡,信息技術只是一種手段,目的是爲了更好地學習語文。

1、 在直觀感受的基礎上,教學過程中重視學生自己的獨特體驗。在學習課文第十自然段中比較明顯。發展了學生的想象能力。

2、重視朗讀的訓練。在讀中感悟,在讀中提高。小學語文特級教師孫雙金在他的好課觀中提到,語文課要書聲朗朗。整堂課中,我十分重視朗讀在語文課堂中的地位。一讀感受,二讀品味,三讀感悟,四讀提高。

3、 語文的性質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秦兵馬俑》一文向我們展示了豐富的歷史畫卷,學生通過學習課文,不僅知道了我國有這樣的藝術珍品,更重要的是對歷史和民族的自豪感。教學過程中,通過“網上留言”讓學生自由地發表學習的感受,“了不起”“我真想去看看”“民族魂”等這樣的真實的感受比比皆是。

經歷過才知道,經歷過才感動,經歷過才懂得——爲學生上的課纔是最好的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