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四年級教案 > 四年級下學期科學教案(通用11篇)

四年級下學期科學教案(通用11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17W 次

作爲一無名無私奉獻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設計一份教案,藉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教案要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四年級下學期科學教案,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四年級下學期科學教案(通用11篇)

四年級下學期科學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過程與方法:

1、能夠觀察、描述和記錄卵的形狀和顏色。

2、能夠通過圖畫和文字表達,交流關於蟻蠶的觀察結果。

3、能提出關於蠶的問題,並選擇自己感興趣的問題邊養蠶邊研究。

知識與技能:

1、知道卵是蠶生命的開始。

2、知道蠶卵能孵出蟻蠶。

3、能用放大鏡觀察卵和蟻蠶的外形特徵,並把它畫下來。

4、知道蟻蠶需要食物、空氣、空間等生活和成長的必要條件。

情感、態度與價值感:

1、願意和同伴合作與交流。

2、珍愛小動物,主動接近小動物,不傷害小動物。

3、充分體驗養蠶所帶來的樂趣。

教學重點:

用放大鏡觀察卵和蟻蠶的外形特徵

教學難點:

描述和記錄卵的形狀和顏色,討論蟻蠶的生活和成長的必要條件。

教學準備:

蠶卵、蟻蠶、放大鏡、幹毛筆、紙盒。

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

1、你們知道這是什麼嗎(出示一塊絲綢,給學生看一看、摸一摸)?

2、那你們知道知道織絲綢的絲是怎麼來的嗎?

3、蠶是怎樣一種小動物,它又是怎樣吐絲的?想不想親自看一看呢?從今天開始,我們就一起來養蠶,親自體驗一下養蠶的樂趣。

二、討論“關於養蠶我們知道些什麼”、“有哪些問題需要研究”。

1、關於養蠶你們都知道些什麼?

2、小組討論

3、彙報討論結果

4、誰養過蠶?能告訴大家養蠶要注意什麼嗎?沒養過蠶的'同學也可以說說,你準備養蠶了,你將要做什麼?有哪些問題需要大家幫忙解決?

5、由學生提出問題,師生一起討論解決辦法。

三、觀察蠶卵

1、要養蠶首先要了解蠶卵是什麼樣的。你知道蠶卵長什麼樣的?

2、下面我們來觀察蠶卵(出示蠶卵並分發給各組)。

3、小組觀察:分別用肉眼和放大鏡觀察,把你看到的寫下來或畫下來,用尺子量一量蠶卵有多長?

4、彙報:說一說蠶卵是什麼樣的?

5、關於蠶卵你還有什麼問題提出?

6、師生討論解決辦法。

四、觀察蟻蠶

1、蠶寶寶出世了,你們看剛出殼的蠶像什麼(將剛出生的蟻蠶分發給學生)?給它起個什麼名字好呢?

2、學生給剛出生的蠶寶寶起名字。

3、告訴學生剛出生的蠶的名字,讓學生比較一下自己取的名字和大人們取的名字有什麼不同。

4、仔細觀察蟻蠶,用尺子測量它的長度並做記錄(可以寫,也可以畫下來)。

5、說一說蟻蠶是什麼樣的。

6、指導學生做好第一篇養蠶日記

7、面對可愛的蟻蠶寶寶,你還可以用哪些方法記錄蠶寶寶的成長過程?

五、情感教育

教育學生要愛護蠶寶寶,珍愛小生命。

板書設計:

1、我們來養蠶

蠶的一生:蠶卵—蟻蠶-蠶-蠶蛹-蠶鵝

四年級下學期科學教案 篇2

授課時數:

一課時

教學目標

過程與方法

1、學會養蠶。

2、能夠較長時間觀察、描述蠶的生長和變化。

3、能夠預測、比較和討論蠶的整個生長期的外觀變化。

4、能通過圖畫和文字表述,交流觀察結果。

5、能夠自主地探究關於蠶的自己感興趣的問題。

科學知識

1、知道幼蟲期需要食物、空氣、空間等生活和成長的必要條件。

2、知道幼蟲形成了蛹,蠶蛾是從蠶蛹裏羽化出來的。

3、知道蠶的成蟲——蠶蛾從蛹裏孵化出來後,不再吃食物也不再長大。

4、知道雌雄蠶蛾交尾後,雌蠶蛾產卵,卵孵化出下一代幼蟲。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進一步感受到生命的神奇和偉大。

2、更加關注生命、親近生命、珍愛生命。

3、珍視在整個養蠶期蒐集的科學信息。

4、體驗養蠶及研究蠶的樂趣。

5、養成把養蠶活動堅持到底的科學態度。

教學重點:

瞭解蠶在每一個階段的生長變化。

教學難點:

養成把養蠶活動堅持到底的'科學態度。

教學準備

蠶的生長過程的教學碟片

蠶的一生標本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談話:你們的蠶寶寶怎麼樣了?

我們在飼養蠶寶寶的同時還要爲它們記好成長日記。(板書課題)

二、學習新課

1、提問:蠶寶寶吃什麼?如果沒有桑葉,可以用什麼代替桑葉?

2、告訴學生可以用萵筍葉代替桑葉,但要記住不可以兩種葉子混吃,如果用萵筍葉,一開始就用並不要改變。

3、佈置學生做好記錄

4、談話:蠶生長一段時間後,會有幾天不吃不喝,你知道這是怎麼回事呢?

5、請了解的學生介紹:怎麼蛻,從哪裏開始蛻皮,一生蛻皮幾次。

6、提問:蠶爲什麼蛻皮?蛻皮後蠶寶寶有什麼變化?

7、談話:經過四次蛻皮以後蠶開始吐絲了,你見過嗎?

8、佈置:觀察蠶繭是什麼樣的?稱一稱一隻繭有多重?量一量蠶繭的長度和寬度。

剪開一個繭子觀察,再用手碰一碰。

9、討論:剪開的繭子能活嗎?(做好觀察記錄)

10、提問:蠶繭過幾天后又發生什麼變化?

11、同學介紹蠶蛾及產卵。

12、強調爲保證成功可以將幾家的蛹放一起。

13、歸納蠶的一生

(1)蠶的一生分爲幾個階段?

(2)小結並板書

三、佈置作業

記好觀察日記,過段時間進行交流。

板書設計:

2、 給蠶寶寶記日記

卵——蠶——蛹——蠶蛾

(幼蟲) (成蟲)

四年級下學期科學教案 篇3

一、學情分析

四(1)和四(4)兩個班級共有學生102人,他們喜歡科學,愛動腦、愛動手,整體學習比較認真,對實驗感興趣,經過一年的科學學習, 已具備一定的觀察能力,探究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他們對周圍世界有着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慾望,他們樂於動手操作具體形象的物體,而我們的科學課程內容貼近小學生的生活,強調用符合小學生年齡特點的方式學習科學,學生必將對科學學科表現出濃厚的興趣。但是他們設法自主去獲取知識和自主探究能力不強,科學探究能力和意識不強。家長和學校偏重於語、數、英教學,使學生沒有多少時間和機會接觸大自然,更沒有得到大人和老師及時、周到的指導,使學生沒能很好地在觀察、實驗、調查等實踐活動中獲取知識、發展能力、培養思想情感。

二、教材分析

本冊教材有四個單元“溶解”、“聲音”、“天氣”、“我們的身體”。與原教材相比縮減了一個單元,減少了“磁鐵”、“有生命的物體”兩個單元,增加了“我們的身體”單元。覆蓋了生命科學、物質科學和地球與宇宙科學三大領域,具體爲:生命科學(生命體的結構與功能)《我們的身體》;物質科學(物體與材料的特性)《溶解》;物質科學(光、熱、電、磁)《聲音》;地球與空間(地球和天空的變化)《天氣》。調整後的新教材,內容體系更加科學、合理。

每個單元都有七個教學內容,一般每個教學內容爲一個課時。根據教學建議,對典型的`過程和方法展開充分的探究,不以1課時爲限制。應該加強單元后的總結性教學,幫助學生梳理概念、澄清觀點。本冊教材將繼續引領學生經歷一系列有意義、有價值的科學探究活動,使他們獲得更多的學習體驗,加深對科學的理解,增進科學探究的能力。

三、教學目標

1、能夠自己想出辦法增進對研究對象的瞭解。

2、提高觀察的準確性和精確性。要求使用測量的方法,並選擇適當的詞彙、數據和圖表來描述物體和有關現象。

3、關注收集和了解事實,而且要學會對事實進行簡單的加工、整理、抽象和概括。

4、培養學生尊重客觀事實、注重證據、大膽質疑,逐漸養成良好的科學品質和思維方式。

四、教學重點:

重視對學生典型科學探究活動的設計,以探究爲核心,培養小學生的科學素養。通過動手動腦、親自實踐,在感知、體驗的基礎上,使學生形成較強的科學探究能力。特別是實驗中控制變量、採集數據,並對實驗結果作出自己的解釋,學習建立解釋模型,以驗證自己的假設。

五、教學措施

1、加強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讓學生關注收集和了解事實,而且要學會對事實進行簡單的加工、整理、抽象和概括。

2、運用新課程理念,做到“用教材”,而非“教教材”。認真鑽研教材、重視對學生典型科學探究活動的設計,認真做好課前準備工作。運用多種評價手段,以激勵學生的探究興趣。

3. 鼓勵學生大膽猜想,對一個問題的結果作多種假設和預測。教育學生在着手解決問題前先思考行動計劃,給學生提問和假設機會,並指導學生自己動手尋找證據進行驗證。

4、充分運用教具、掛圖、音像教材進行直觀教學,用豐富多彩的親歷活動充實教學過程;尤其要組織好每一個觀察認識活動,讓學生去親身經歷、體驗每一個活動。

5、各班建立科學學習合作小組,讓學生在相互交流、合作、幫助、研討中學習。

四年級下學期科學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過程與方法:

1.能夠對影響小車在斜面上、平面上運動的因素作出假設;

2.能夠根據假設設計實驗進行驗證;

3.能夠使用“控制變量”的方法蒐集證據;

4.能夠測量小車通過給定距離所需的時間;

5.能夠通過測量、蒐集、記錄數據,並選擇有效的數據支持證據。

科學知識:

1.知道小車從斜坡上滑下,向前衝出去的距離與什麼有關;

2.知道小車行駛的快慢與什麼有關;

3.認識到“控制變量”是一種蒐集證據的重要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體會反覆實驗獲取可靠測試結果的重要性;

2.意識到科學技術在解決日常工作、生活問題中所起的作用。

教學準備:

1.小車、各種木板(有長短不一的,有表面光滑程度不一的,有相同的)、尺子(或皮捲尺)、墊木塊等。

2.小車、尺子、墊圈若干、計時器。

教學活動:

一、複習導入

1.上一節課我們學習了物體的運動方式,請同學們說說你知道了哪些運動方式?(學生自由說)

2.教師用小車在木板上滑動,讓學生觀察,問:小車的運動方式是什麼?

(教師引導:車輪和車廂的運動是什麼方式?)

二、觀察並提出假設

1.師做小車從斜坡滾動實驗,讓學生觀察。

2.師質疑:小車從斜坡上衝下來,向前衝出去的距離與什麼有關?

學生作假設,教師適當板書:

(1)與坡度有關,坡度越大,衝出去越遠;

(2)與斜坡長短有關,斜坡越長,衝出去越遠;

(3)與坡面有關,坡面越光滑,衝出去越遠;

(4)與車子重量有關,車子越重,衝出去越遠;

(5)與車型有關……

(6)與輪胎有關……

(注意:此處讓學生自行假設,學生假設的內容可能會很多,教師要注意選擇所作的假設,要儘量適合所準備的材料能夠操作驗證)

三、實驗驗證假設

1.師:我們採用什麼方法來驗證我們的假設呢?請同學們討論一下。(學生討論交流)

2.集體交流,教師指導

(注意:教師要根據所準備好的材料讓學生討論交流在課堂上可以實驗驗證的假設,讓學生暢所欲言,教師加以方法上的正確指導,尤其要讓學生知道每種實驗哪些是要變化的,哪些應該不變?教師可以利用課本第37頁下圖所提供的實驗報告記錄讓學生逐一討論各種實驗時應保持不變和需要改變的`條件。)

3.學生分組進行不同實驗,領取相應材料,並完成實驗報告,師巡迴指導。

(教師要指導學生多做幾次,以防數據出現的偶然性,數據測量時要做到認真、準確、記錄真實)

4.學生分組彙報實驗結果,讓全體學生弄清小車衝出去的距離與什麼有關

5.佈置課後任務:同學們,我們剛纔做了一些實驗去驗證了我們的假設,但還有一些假設我們還沒驗證,課後同學們如果有興趣,可以選擇一些假設自己設計實驗來驗證,並做好記錄。(教師課後可作適當指導)

四、研究影響載重汽車行駛快慢的因素

1.我們研究了影響小車從斜坡上衝出去的距離因素,現在再讓我們來研究一輛載重汽車行駛的快慢與哪些因素有關?

2.學生作假設,教師適當板書:

與動力有關,動力越大,走得越快;

與路況有關,路況越好,走得越快;

與貨重有關,貨物越輕,走得越快;

3.實驗驗證:

(1)師:我們採用什麼方法驗證我們的假設呢?請同學們討論一下。(學生討論交流)

(2)集體交流實驗方法,教師指導。

(提醒學生汽車的動力可用加墊圈的方法,如課本第39頁上圖所示,定好起點和終點,確定好行駛距離,指導學生使用計時器,用好計時器。)

(3)學生分組實驗,並完成實驗報告,師巡迴指導。

(4)學生分組彙報實驗結果。

4.佈置課後任務:剛纔同學們提出了許多假設,但有些假設我們還沒去驗證,課後也請同學們選擇一些假設去做實驗驗證,並做好記錄。

五、總結:

今天我們做了兩大項的研究:一、研究了小車從斜坡上衝出去的距離與什麼有關;二、研究了一輛載重汽車行駛的快慢與什麼有關。通過學習我們已經有了清醒的認識,更學會了從提出問題到作出假設,再設計實驗驗證,並總結得出結論的科學研究方法。希望我們同學能在以後的科學學習中不斷運用這種方法來研究,以進一步提高我們的科學認識和科學研究能力。

四年級下學期科學教案 篇5

教學目標

科學知識目標

1.知道如果電能從一點流到另一點,這兩點之間一定構成一個電的通路。

2.知道可以用不同的連接方法組成電路。

科學探究目標

1.能用電路檢測器檢驗接線盒內電路的連接情況。

2.樂於思考,使用科學方法進行測試活動,運用比較、分析、推理解決問題。

科學態度目標

1.培養勇於挑戰、縝密推斷的態度。

2.樂於與他人交流自己的觀點。

科學、技術、社會與環境目標

發現電器內部多種的電路連接,感受科學技術應用的複雜性。

教學重難點

重點:用電路檢測器檢測接線盒內部的電路。

難點:根據檢測的結果判斷接線盒內部的連接情況。

教學準備

爲學生準備:電路檢測器、4個接線柱的接線盒(有3組通路)、學生活動手冊。

教師準備:教學課件。

聚焦

1.引入:按動教室裏日光燈的開關,使燈先熄滅再亮起。

2.提問:我們一按牆上的開關,電燈就亮起或熄滅,你們知道電燈的電路是怎麼連接的嗎?(預設:不知道。)

3.講解:(教學提示:出示教材P31集成電路板圖片。)在一個真正的電路中,各個部件都是以不同的方式連接的。家庭電路中常用到接線盒,它不僅可以保護和連接電線,還方便維修。

4.追問:該怎麼判斷接線盒內部哪裏連通,哪裏斷開呢?(預設:用電路檢測器檢測,根據小燈泡能否亮起來判斷。)

5.揭題:今天這節課,我們將在不打開接線盒的情況下,通過電路檢測器來研究裏面看不到的電路是怎樣連接的。(板書:裏面是怎樣連接的)

【設計意圖】通過教室裏的日光燈引發學生對看不見的電路的思考,激發學生對探究接線盒裏面的電路如何連接的興趣。

探索與研討

探索一:檢測打不開的接線盒

1.過渡:給每個小組發一個接線盒,引導學生觀察接線盒外面的4個接線柱及其對應的數字標號。

2.佈置任務:這4個接線柱在接線盒內部有的相連,有的不一定相連。不打開盒子,直接用電路檢測器來檢測,你們能知道哪兩個接線柱之間是通路嗎?請各個小組討論一下,如何用電路檢測器進行檢測,以及按照怎樣的順序去檢測才能把4個接線柱之間所有可能的連接都檢測到?

3.活動:指導學生根據小組討論的方法和順序檢測接線柱之間是通路還是斷路,並將檢測結果補充到接線柱通斷檢測記錄表中。(教學提示:提醒學生檢測電路前,先將電路檢測器的兩個檢測頭接觸一下,以檢測它能否正常工作;並且,每兩個接線柱之間至少要檢測三次,以保證檢測的準確性。)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設計檢測方案並進行檢測,既檢驗了學生使用電路檢測器的情況,也培養了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同時使學生學會科學的排列方法。

探索二:推測接線盒內部是怎樣連接的

1.過渡:說說你們的接線盒的檢測結果。(預設:電路檢測器的檢測頭接1號接線柱和其他接線柱時,小燈泡都不亮,說明1號接線柱和其他接線柱之間都是斷路;檢測頭接其他任意兩個接線柱時,小燈泡都亮,說明其他接線柱之間都是通路。)

2.佈置任務:根據你們的檢測結果,請大家在組內討論各自小組的接線盒內部的電路可能是怎樣連接的,並將推測的連接方式用畫圖的方式記錄下來。接線盒內部可能的連接方式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根據檢測結果討論、推測接線盒內部的連接方式,訓練學生思維的邏輯性,培養學生實事求是、尊重證據的科學態度。

拓展與小結

1.小結:不管多麼複雜的電路,都是由很多簡單的`電路通過不同的連接方式組合而成的。如果電能從一點流到另一點,這兩點之間一定構成一個電的通路。

2.提問:如果是5個或者6個接線柱的接線盒,怎樣才能毫無遺漏地檢測任意兩個接線柱之間的通斷情況?(預設:先給各個接線柱編號,再按照編號順序,逐一排列組合,如對於5個接線柱的接線盒,1號接線柱可依次和2、3、4、5號接線柱組合,

2號接線柱可依次和3、4、5號接線柱組合,以此類推。)

3.拓展:請大家課後嘗試測試5個接線柱的接線盒,並根據測試結果畫出可能的電路連接示意圖。

【設計意圖】增加接線盒的接線柱的數量,提高檢測難度,以此培養學生解決更加複雜問題的能力,在已有能力基礎上拓展學生的思維能力。

板書設計

教學反思

本課通過指導學生用電路檢測器檢測接線盒內部的電路是怎樣連接的,使學生對電路的概念有了全面的理解,明白了電路可以用不同的方式連接。在探究過程中,引導學生思考檢測方式,指導學生使用科學的排列方式進行不遺漏、不重複、高效率、準確的測試,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動手能力。在測試結束之後,安排學生通過測試結果對接線盒中電路的連接方式進行推測,並畫出電路連接示意圖,一方面檢驗學生對電路的理解,另一方面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課後作業

見“狀元成才路”系列叢書《創優作業100分》對應課時訓練P26第三題。

三、選擇題。

1.檢測如圖的接線盒內電路的連接情況時,以下檢測順序最合理的是()。

A.1-2、2-4、1-4、1-3、1-4、3-4

B.1-2、1-3、1-4、2-3、2-4、3-4

C.1-2、2-3、1-4、3-4、1-3、2-4

2.在檢測電路之前,要將電路檢測器的兩個檢測頭接觸一下,這是爲了()。

A.檢查它能否正常工作

B.提高檢測器的靈敏度

C.消耗檢測器的電流

3.在檢測接線盒的連接情況時,以下操作最合理的是()。

A.檢測不用按順序,不漏掉每個位置就好

B.組內分工明確,有操作員和記錄員

C.若不能檢測出結果,則可以打開接線盒記錄裏面的電路連接情況

4.用一個電路檢測器檢測接線盒內部的連接情況,發現如下結果:

由圖可知,接線盒中的電路連接情況是()。

參考答案

三、1.B2.A3.B4.B

四年級下學期科學教案 篇6

教材分析:

光的折射現象在生活中非常普遍,如筷子放在水裏會變“折”、有水的碗顯得底比較淺等。本課以生活中光的折射現象爲例,通過對這些現象的解釋,使學生感知到生活中處處皆科學,並能對一些司空見慣的現象做出科學的解釋。

學情分析:

四年級學生喜歡觀察實驗現象,喜歡親自動手實驗並思考問題,這是利於本課開展之處。但他們還不會去探究事物發展的因果聯繫,特別是運用邏輯推理和想象建立假設的能力還有待培養,這本節設計力圖解決的重點。教師要幫助學生對科學實驗的條件控制提供幫助。

教學目標:

1、瞭解光的折射現象

2、願意合作與交流,對光的折射有自己感興趣的'問題

教學準備:

玻璃磚、塑料水盆、硬幣、筷子,魚和透明魚缸。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觀察現象:將筷子貼近玻璃磚,平行移動,你看到了什麼現象?

學生議論。

提出問題:明明是一根很直很直的筷子,怎麼在玻璃磚後面“折斷”了?

二、探究活動

1、觀察光的折射現象

①硬幣升高

準備一隻塑料盆,投入一枚硬幣,移動盆子,使你的眼睛剛好看不到硬幣。保持盆子和你的眼睛不動。往盆子裏慢慢倒水。

提問:你看到什麼現象,爲什麼?

根據你想象,畫一畫實驗中錢幣發出的光線是怎麼到你眼裏的,經過了哪些物質?

②魚兒變大

猜一猜,我們把這條金魚拿出水來,它會顯得大些還是顯得小些?

提問:爲什麼出水的魚會變小變瘦了哪?

根據你的想象,魚的光線是怎麼到你眼裏的,經過哪些物質?

③大樹折了

大家看看窗外的大樹,看能找到“折”了的大樹嗎?

根據你的想象,大樹的光怎麼進入你的眼裏,經過幾種物質?

④列舉實例

生活中你還見過哪些類似的現象?從光的傳播角度,在什麼條件下會發生這樣的現象?

引導學生髮現光線折射的規律。

2、提出問題:

以上幾個觀察活動中,咱們看到了很多異常現象。分析幾種現象,光傳播的路線是什麼樣的?它在傳播時經過了幾種不同的物質?

3、學習小組討論、彙報。

4、小結:光從一種透明物質進入另一種透明物質時,傳播的方向會發生偏折,這種現象叫光的折射。

三、自由活動

學生嘗試用光的折射原理進行解釋各種與折射有關的現象。

四、拓展活動

劉謙的魔術表演引起觀衆的好奇。其實,魔術師有時也會利用光的折射原理,欺騙我們的眼睛。到網上了解一下,看自己能不能利用光的折射原理,學一檔魔術節目?

教學反思:

通過學習學生知道了光的折射現象,並能用學到的知識解釋現實生活中的問題。

四年級下學期科學教案 篇7

教學設想

《水流有力量》是青島版《科學》教材四年級上冊的第17課。是讓學生根據提供的材料進行水流是否有力量的觀察、實驗、採集數據,並做簡單的記錄。知道影響水流力量大小的因素,理解水流力量與人類生產生活的關係。

教材內容的特點決定教學的特點,我在設計本課教學時,力求貫穿以下教學理念:

1、始終貫徹“以探究爲核心”的教學理念。

《科學課程標準》指出:“科學課必須建立在滿足學生髮展需要和已有經驗的基礎之上,提供他們能直接參與的各種探究活動。”指導學生認識水流產生力量就是讓學生在已有生活經驗之上進行科學探究,所以教學時我以探究爲核心,引導學生親歷“提出問題—作出猜測—制定計劃—實驗驗證—蒐集整理信息—思考與結論—表達與交流”的探究過程。

2、“以人爲本,注重方法和過程”的理念。

《科學課程標準》提出:“科學課要幫助學生體驗科學活動的過程與方法。”《水流產生力量嗎》一課是通過探究影響水流力量的大小的因素,向學生滲透“對比”實驗的方法,讓學生知道除驗證的那項內容外,其它條件都要相同,才能比較。例如要想驗證水流力量大小與水流量多少的關係,必須讓水流量大小不同,水位高低相同,衝擊水輪部位相同才能比較。

3、“注重合作共享、注重成功體驗”的教學理念

《科學課程標準》指出:“要使學生樂於與人合作、與環境和諧相處,爲後繼的科學學習,爲其他學科的學習,爲終身的學習和全面發展打下基礎。”在探究水流力量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時,讓學生打破小組界限,合作對比,現象更明顯。學生在研討中學會合作交流、成果共享,讓學生分享成功的快樂,學生得到這種快樂後,便會爲下一輪探究添加動力。

教學準備

教具:

多媒體課件一套。

實驗材料:

水槽、帶槽的小水輪、漏杯、水杯、毛巾、注射器等。

製作材料:

紅蘿蔔、硬塑卡、小刀、鐵絲等。

教學過程

(課前活動:爲了滲透“對比”實驗的方法,設計了比較兩個風車哪個轉得快和在什麼條件相同的情況下比較才合理,兩個教學活動,過程略。)

一、證明水流有力量

師:(出示小水輪)同學們看老師給你們帶來一個什麼禮物?生:小水輪。

師:在你們的實驗桌上有一些水、一個水杯、一個安裝在水槽上的小水輪,一個漏杯(漏杯底部有兩個小孔,一個小孔漏水少,一個大孔漏水多)、注射器等。你能用這些器材讓小水輪轉起來嗎?生:能。

師:同學們對自己很有信心。那你們想過沒有,實驗時應注意點什麼?生:不要碰壞器材。生:應合作完成這個實驗。

師:同學們想的很周全。馬上就要動手了,老師也給你們提點建議:當水槽內的水碰到小水輪的時候,把水倒出來再做。(生實驗,師巡視)

師:請同學們停下來,老師發現你們的小水輪都轉起來了。誰能說一說,你怎樣讓小水輪轉起來的?小水輪轉動時你有什麼發現?生:用水衝擊小水輪的葉片,水輪就會轉動。生:用注射器吸滿水,衝擊小水輪,小水輪轉動起來。生:小水輪有時轉得快,有時轉得慢。

生:用水衝擊小水輪中間轉得慢,衝擊扇葉轉得快。師:用水衝擊小水輪就會轉動,這說明什麼?生:水流能產生力量。生:水流有一種力量。(板書:水流產生力量)

師:生活中,你感受過水流產生的力量嗎?生:洗手時,水衝在手上有點兒疼。生:洗澡時,水能沖掉身上的泡泡。生:衝浪時,水能把人衝動。

生:潑水時,水能把地上的灰塵衝起來。……

二、猜測、驗證水流在什麼情況下產生的力量大

1、根據經驗和觀察到的現象作出猜測

師:同學們的經驗非常豐富,生活中就應多觀察、多體驗。那你們想過沒有水流在什麼情況下產生的力量大?生:水位高的時候產生的力量大。生:我認爲水流量多的時候產生的力量大。生:我認爲水流快的時候產生的力量大。……

板書:水量多

水位高產生力量大?

水流快……

師:同學們的猜想這麼多!也很有研究價值。對於你們的猜想,老師也想知道是不是這樣。研究問題僅憑猜想是不行的,我們還應怎麼辦?生:做實驗。

2、設計實驗,驗證水流在什麼情況下產生的力量大。師:同學們的猜想很多,但由於咱們時間有限,不可能一一驗證,所以每個小組先選一個你們最感興趣的問題,然後再討論一下怎樣去研究。(生討論)

師:誰能介紹一下,你們打算驗證哪個問題,怎樣驗證?

生:先用漏杯在低處衝擊小水輪,再在高處衝擊小水輪,觀察小水輪轉動的情況,驗證水位高水流產生的力量大還是水位低產生的力量大。

師:對他們設計的實驗,你們還有沒有什麼補充?

生:我認爲應在漏杯中裝同樣多的水,衝擊水輪相同的部位這樣才合理。

師:你想的非常嚴密,研究這個問題還有其它方法嗎?

生:我們打算兩個組合作,一起研究。用兩個漏杯裝同樣多的水,一個放在低處,一個放在高處,同時衝擊兩個同樣的小水輪,觀察小水輪的轉動情況,驗證水位高水流產生的力量大還是水位低產生的力量大。

師:你們小組合作非常好,方法也很合理。爲什麼想兩個組一起做?生:這樣比較着做現象明顯。

師:這個方法很好。還有驗證其它問題的嗎?

生:我們打算把一個漏杯放在同一高度,一次用大漏口漏水衝擊小水輪,一次用小漏口漏水衝擊小水輪,觀察小水輪的轉動情況,驗證水量多產生力量大還是水量少產生力量大。生:我們的方法是:找兩個同樣的漏杯,放在同一高度,一個用大漏口,一個用小漏口,同時衝擊兩個同樣的小水輪,觀察小水輪的轉動情況,驗證水量多產生力量大還是水量少產生力量大。

師:你們也想到了兩種方法,能用不同的方法驗證同一個問題,這很好。

生:用兩個同樣的注射器吸同樣多的水,在同一位置,一個用大力氣壓活塞,水流快衝擊小水輪;一個用小力氣壓活塞,水流慢衝擊小水輪,觀察小水輪轉動的情況,驗證水流快產生力量大還是水流慢產生力量大。

生:用一個注射器吸同樣多的水,在同一高度,先後兩次用不同的力量壓活塞,使水流速度不一樣,衝擊小水輪,觀察小水輪的轉動情況,驗證水流快產生力量大還是水流慢產生力量大。

師:同學們思路非常清晰,想出這麼多的辦法。不但想出了用不同的辦法來驗證同一問題,而且想到了用相同的辦法驗證不同的問題,老師很佩服你們。希望你們實驗時,如果有問題,小組內先想辦法解決,也可以借鑑一下其他組的辦法,實在有困難,就舉手示意老師,咱們再共同解決。(生實驗,師巡視)

3、彙報交流,體驗成功的快樂。

師:剛纔同學們研究得非常投入,相信你們都有了不少的收穫。請先把你們的器材和實驗記錄整理一下。

師:因爲用的方法不同,研究的問題不同,希望你們在別的同學彙報時,要注意傾聽。哪個小組先來說一說在實驗中你們有什麼發現?生:水位高小水輪轉得快,水位低小水輪轉得慢。生:水流量多,小水輪轉得快;水流量少,小水輪轉得慢。生:水流快,小水輪轉得快;水流慢,小水輪轉得慢。……

師:同學們雖然做了不同的實驗,但都發現有時小水輪轉得快,有時小水輪轉得慢。小水輪轉動的快慢不同說明了什麼?

生:水輪轉得快,說明水流力量大;水輪轉得慢,說明水流力量小。師:也就是說,水位高、水流快、水量多時水流力量大。

師:現在通過實驗驗證了你們的猜想是正確的之後,你們心情怎樣?通過這次實驗你有什麼收穫?

生:我非常高興,我用實驗驗證了自己的猜想。

生:我知道研究問題僅憑猜想是不夠的,必須用實驗來驗證。生:做一做,才能知道想得對不對。生:兩個小組比較做實驗,現象比較明顯。

師:同學們對科學有這麼濃厚的興趣,老師真爲你們高興。我們的科學家也是這樣搞實驗的。

三、瞭解水流力量與人們的關係

師:通過以上研究我們知道水流力量大小與什麼有關。同學們再想一想,生活中哪些地方運用了水流產生的力量?生:水流力量可以發電。生:可以利用水流力量衝浪。生:可以運用水流力量搬運木材。……

師:生活中人們用水流力量做很多事情,那麼水流力量能給我們帶來危害嗎?

生:洪水能沖毀農田,毀壞房屋。生:暴雨能形成泥石流。生:海嘯能沖毀家園,淹死牲畜。……

師:同學們舉了這麼多例子,看來水流的力量確實和我們有密切的關係。下面我們一起來感受一下水流的力量。(課件展示:有關水流力量與生活關係的畫面)

①瀑布飛流直下的場面

師:看到這幅畫面你想到李白的哪句詩?

②人們利用水流力量衝浪的畫面。

師:你看這些人的心情怎麼樣?可見水流的力量有時能給我們帶來無窮的樂趣。

③水流衝擊卵石的畫面。

師:我們見到的卵石那麼光滑,主要靠水流力量衝擊而成。

④大堤決口的畫面。

師:這是洪水沖毀房屋,淹死人畜……師:看完這段資料,你知道了什麼?

生:水流力量能給我們帶來好處,也能帶來危害。生:我們應利用水流力量給人們做貢獻。生:我們應多植樹造林,避免洪水發生。……

四、拓展活動

師:水流力量對我們的影響這麼大,可見我們今天的研究非常重要。在實驗桌上的材料袋內,老師還給你們準備了胡蘿蔔、硬塑卡、小刀、剪刀、鐵絲等,課下請同學們製作一個小水輪,利用它繼續研究水流的.力量,看有沒有新的發現。

教學反思

經歷《水流產生力量嗎》一課的教學,有得有失,回顧教學過程,留下許多思考:

1.關於教學目標定位的思考

受傳統教學的影響,第一次試教時,仍把知識作爲教學目標的重點,其次是能力目標,最後是情感目標。而新課程標準強調要把科學探究、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目標有機地和科學知識目標融爲一體。所以我們把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排在首位,其次是過程與方法目標,最後是知識目標,主次分明,以實現以人爲本、立足教材、突破教材進行教學的目的。

2.由過程和方法引發的思考。

最初教《水流產生力量嗎》一課時,在實驗前,我先介紹什麼是對比試驗,以及對比試驗的注意事項,反覆強調對比試驗的特點是除要驗證的那項內容外,其它條件要相同。如要驗證水流力量的大小與水位高低有關,必須水位高低不同,水流量及衝擊水輪部位相同。結果只少數學生按要求去做,多數學生仍我行我素,不理解什麼是對比試驗。總結課堂得失後,再上課時我沒有介紹什麼是對比,而是讓學生討論實驗中哪個條件不變,哪些條件可以改變,怎樣比較才合理。這次學生興趣很高,在相互評價中體驗到什麼是對比的方法。學生後來設計其他實驗都是對比的方法。

試教成功後,我想在教學探究中,教師要創設一定的情境,鼓勵學生多動腦動手,使學生自己成爲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

3.由高估學生能力引發的思考

不同年齡的孩子對周圍的事物有不同的認知能力,所以每一課教材的編排都是在此基礎上給孩子進行能力目標定位的,而且每一課都有側重點。《水流產生力量嗎》一課是通過探究活動初步向學生進行對比方法的滲透。最初教學時高估了學生的比較能力,讓學生“放任自流”,在不知道怎樣比較的情況下,盲目去操作,結果是方法不嚴密,比較不合理,結論不成立。

人們常說,低估孩子的能力比高估孩子的能力更可怕。我想高估孩子的能力同樣可怕,我們在教學時,應正確評估孩子的能力,明確一課應側重培養孩子哪方面的能力,按由簡到繁,由扶到放,由模仿到半獨立再到獨立的過程逐步進行。給孩子一個由生疏到熟悉的過程,不要一步到位,操之過急。所以本課教學中,應先引導學生設想,然後讓學生交流一下自己的方法,再讓學生去做,孩子的目的會明確一些,操作時纔不會盲目,因爲本課是培養學生對比實驗能力的起始課。

4.由使用教材引發的思考

《科學課程標準》提出:“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理念。教材給我們提供了足夠的探究空間和探究的指向。因此我本着立足教材、突破教材的觀點改變了活動內容的順序,把活動一的內容放在了活動三之後。讓學生探究水流力量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之後,再瞭解水流力量與人們生產生活的關係。學生通過觀察一幅幅畫面,真正感受到水流力量給人們帶來的利害,體會到研究水流力量的重要性,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受此啓發,課後我對活動二進行了深入的分析,發現在教學設計時還是習慣依賴於教材,被教材的指向所捆綁。如探究水流力量與哪些因素有關的實驗時,我僅根據教材的指向用一種材料(漏杯)讓學生設計衝擊水輪的實驗。因材料單一,學生的思維受到限制,方案不多。如再提供一些有結構的材料讓學生去探究,我想學生的思維會更加開闊,設計的方案會更多、更完美。

四年級下學期科學教案 篇8

【教材簡析】

《莖和葉》是《植物的生長變化》單元的第4課。

這節課是在學生了解了植物的根可以吸收水分的基礎上,繼續研究莖和葉的作用。教科書從觀察一株完整的鳳仙花入手,聚焦到莖和葉的作用上。本課引導學生通過藉助工具解剖,對莖的內部構造進行觀察,並通過實驗現象,推想植物體內水分運輸的過程,通過課前給葉片上套塑料袋和用黑色卡紙遮住葉片這兩個實驗,引發學生的科學思維,通過對比實驗的分析與推測,得出葉有吸收陽光和蒸騰水分的作用,培養學生的觀察、想象能力,並讓學生在探究過程中認識到科學研究要尊重證據。

【學生分析】

四年級的學生對身邊的植物並不陌生,也積累了一些觀察經驗,已經初步領悟到植物在生長過程中是會發生變化的,但存在對植物觀察、描述不夠具體的現象。因此老師在進行教學前,要讓學生聚焦觀察植物的莖、葉的變化,利用“把植物的莖泡在紅墨水裏、用黑色卡紙遮住葉面、用乾燥的塑料袋罩住大的葉子”等課前準備活動,引發學生對莖、葉是否會變化的.思考及持續觀察的動機,激發學生對植物莖、葉的研究興趣。通過學生對植物的莖和葉的對比觀察、解剖,知道莖和葉具有一定的特殊功能,從而更進一步認識植物的生命特徵,增強學生熱愛植物、熱愛科學的情感。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目標

莖和葉是植物體的營養器官。

不同環境中植物的莖、葉外部形態不同。

莖具有支撐植物以及運輸水分和養料的作用。

葉能吸收陽光製造養料維持植物生存。

葉能蒸騰水分調節體溫維持植物正常的生命活動。

科學探究目標

能基於觀察描述鳳仙花葉在莖上分佈的樣子,發現其生長規律。

能夠基於觀察及已有認知推測莖與葉的功能。

能夠利用實驗收集證據驗證推測,得出結論。

科學態度目標

對莖與葉的作用表現出探究的興趣。

尊重事實,能依據事實調整自己的想法。

科學、技術、社會與環境目標

意識到環境影響植物生長,具有保護環境的意識。

【教學重難點】

重點:知道植物的莖和葉的作用。

難點:1.引導學生用橫切和縱切的實驗方法探究莖有運輸水分的作用。

2.通過觀察探究,引發學生科學思維,推測葉的作用。

【教學準備】

1.選取一段浸泡過紅墨水的鳳仙花的莖,一把小刀。

2.課前一週,在鳳仙花植株上選一片葉子用黑卡紙遮住。

3.選一種葉片較大的植物,在其中一片葉子上套上乾燥的塑料袋。

4.課前導學:學生觀察鳳仙花形態特徵記錄表。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我們種植的鳳仙花,莖越長越高,葉越來越多,你們想過莖爲什麼會長高,葉爲什麼會越來越多嗎?它們對植物生存分別有什麼作用呢?

今天,我們帶着這些疑問來探究植物的莖和葉。

1.學生彙報課前所觀察到的鳳仙花的形態特徵。

2.教師引導學生推測莖和葉的作用。

學習新知

(一)探究莖的運輸作用

1.同學們,課前老師讓你們把植物的莖浸泡在紅墨水中。現在,請你們仔細觀察一下,莖有什麼變化?

2.學生回答:莖的內部變紅了。

3.提問:莖爲什麼會變紅?這個紅色是從哪裏來的?

4.學生猜想。

5.我們怎樣才能觀察到莖的內部呢?

6.可以有幾種切莖的方法?

7.學生交流、徒手演示。

8.教師邊講解邊演示。

切莖的方法有兩種。一種是橫着切,這種方法叫“橫切”。你能猜出來第二種方法怎麼切嗎?可以豎着切,這種切法叫什麼?科學上這種切法不叫“豎切”,我們把它叫做“縱切”。

教師強調注意事項:

(1)先橫切,再縱切。

(2)在使用小刀時要注意安全,不要傷着手。

(3)切完後,認真觀察切面莖內紅色的部分,說說它是什麼樣子的,並畫在實驗記錄表上。

(4)實驗完成後整理好實驗器材,保持桌面的整潔。

9.學生分組探究、觀察並交流。

10.小結:植物的莖有運輸水分的作用。

(二)研究葉的蒸騰作用

1.大家想一想,莖把根部吸收的水分運送到哪裏去了?課前老師要求同學們選一種葉片較大的植物,在葉片上套一個乾燥的塑料袋。你們在塑料袋內發現了什麼?(塑料袋內壁有小水珠)

2.請同學們想一想,這些小水珠是哪裏來的?

3.小水珠是從葉子上散發出來的。在科學中,我們稱葉子這種散發水分的本領叫蒸騰,葉的這種作用叫蒸騰作用。蒸騰作用可以降低葉面溫度,對植物起保護作用,同時還可以溼潤周圍的環境。

(三)研究葉的吸收陽光作用

1.7天前,老師安排同學們在鳳仙花上選一片葉子用黑色卡紙遮住,使它見不到陽光。現在,猜一猜這片葉子和其他葉子相比,會有什麼變化?把你們的猜想記下來。

2.同學們的猜想到底對不對呢?現在,我們一起來揭開謎底吧!(取下黑卡紙,進行觀察)

3.學生彙報觀察到的現象。

4.小結:葉有吸收陽光的作用。

三、研討交流

1.不同植物的莖葉各不相同,你見過哪些?學生交流彙報。

2.(播放教學課件)觀察這些不同形態的莖,說說它們的特徵,並給莖分類。

3.(播放教學課件)觀察不同形態的葉,說說這些植物的葉子爲什麼差別這麼大?它們分別適合生活在什麼樣的環境中?舉例說明哪些植物適合生活在水中、沙漠等環境裏。

四、拓展延伸

1.植物的莖和葉除了運輸水分、吸收陽光、蒸騰作用外,還有什麼作用?(繁殖後代)。

2.課後,我們還可以進行小調查,看看哪些植物可以用莖或葉繁殖。

【板書設計】

莖和葉

支撐

莖的作用

運輸水分

吸收陽光

葉的作用

蒸騰水分

【活動手冊使用說明】

235585096520第一部分,用畫圖的方式記錄鳳仙花葉子在莖上的分佈樣子。要求畫面呈現出葉子之間的位置關係,用簡單的線條記錄也可以。

23558501457960第二部分,推測植物生活的環境並說明理由,教師指導學生用文字記錄下來。圖1植物是浮萍,生活在水中,推測的理由是它的根細小,在水中生活的植物不需要根吸收更多的水分。圖2是橡膠樹,生活在雨水豐富的熱帶環境,推測的理由是它的葉片很大,可以蒸騰更多的水分。圖3是仙人球,生活在乾旱的沙漠中,推測的理由是葉子呈針狀,可以減少水分的蒸發。圖4是胡楊樹,生活在缺水的戈壁灘,推測的理由是它的根很長、根系很發達,可以深入土壤吸收更多的水分。

四年級下學期科學教案 篇9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氣溫是指室外陰涼、通風地方的溫度,每天應選擇同一時間來測量氣溫。

過程與方法:

選擇每天測量氣溫的環境,完成“天氣日曆”中溫度的測量和記錄。

情感、態度、價值觀

保持對氣溫變化的研究興趣,理解長期測量和記錄數據的重要性。

【教學重點】

選擇每天測量氣溫的環境,完成“天氣日曆”中溫度的測量和記錄。

【教學難點】

正確測量,能堅持記錄。

【教學準備】

課前佈置分小組記錄一天中清晨、上午、中午、下午和傍晚的氣溫。

每組一張溫度填充圖。

每個小組或每人一支溫度計。

【教學過程】

一、教師導語,引入研究課題

1、溫度對天氣的影響很大,氣溫是天氣現象的一個重要特徵,是天氣日曆中重要的記錄數據。

2、 揭示學習課題。

二、 室外溫度的測量與比較

1、教師提示使用溫度計測量溫度要注意的安全問題。

2、學生說說怎樣用溫度計測量溫度、怎樣讀數;複習溫度計的`刻度;讓學生找出沸點、冰點、人體正常體溫等溫度。

3、討論教室內和教室外的溫度一樣嗎?怎樣確定室外的溫度比室內高?測量室內外的溫度要做哪些準備,注意什麼?

4、測量室內溫度,記錄、交流。

5、 分組到室外不同地方測量溫度,走廊上、陽光下、樹底下、陰涼處,把測量的溫度及時記錄。

6彙報交流,室內外溫度有什麼不同嗎?哪個溫度可以反映今天我們這個地方的氣溫?每個小組測得的溫度一樣嗎?爲什麼不同?

三、氣溫的測量

1、 討論,剛纔我們測量到的陽光下、陰涼處兩個不同地點的溫度有什麼不同?想一下,我們應該選擇什麼地點來測量氣溫?

2、 教師小結,室外陰涼通風地方的溫度最能反映當地的氣溫,所以我們應該選擇合適的地方來測量氣溫。

3、 測量不同時間的氣溫,彙報不同時間所測到的氣溫。

4、 出示氣溫圖表,討論,從這張圖表中,我們可以獲得有關氣溫的哪些信息?爲了準確的填寫我們的天氣日曆,每天測量的時間該怎麼確定?

5、教師小結。

四、課後總結

五、課後作業

1、我會填。

(1)、一天之中(日出前的凌晨)的氣溫最低。

(2)、一年之中,最高氣溫出現在(7)月,最低氣溫出現在(1)月。

2、我會選。

一天中氣溫最高的是( 3 )。

(1)上午10時

(2)中午12時

(3)下午2時

六、課後反思。

四年級下學期科學教案 篇10

【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初步瞭解岩石,知道岩石組成地球的外殼,一些岩石露在地表,更多的岩石被水或泥沙、土壤覆蓋着。

2、觀察常見岩石的標本,瞭解岩石的外形和特點。

3、選擇一種常見的岩石,仿照花崗岩的示例,使用科學的語言對岩石進行準確、全面的描述。

4、學會採集並製作岩石標本。

【教學重點】

1、認識岩石,通過觀察,瞭解岩石的基本特點。

2、學會用科學的語言準確、全面地描述岩石。

【教學難點】

瞭解岩石的基本特點,學會用科學的語言,準確、全面地描述岩石。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課本插圖、岩石標本、學生自己蒐集的岩石、活動手冊上的記錄表等。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出示課本47頁上的一首小詩。

你住在哪裏?

山峯、溶洞、海底……

到處都有我的存在。

你有什麼用嗎?

造房、鋪路、裝飾……

我的用途可多啦!

你的年紀?

嗯——

讓我想想。

2、學生自由讀一讀這首小詩,想一想這首小詩描述的是什麼物質?

岩石。

3、這首小詩寫出了岩石的哪些知識?

這首小詩寫了岩石來自於山峯、溶洞、海底,岩石可以造房、鋪路、裝飾,岩石的年齡很大很大。

4、從今天開始,我們就來探究第五單元《岩石與礦物》,今天這節課,我們先來了解常見的岩石。

5、板書課題:

16、常見的岩石。

二、學習新課

活動一:初識岩石

1、同學們,你們見過岩石嗎?你在哪裏見過岩石?它們是什麼樣子的?

2、學生說一說自己在哪裏見過岩石?自己見過的岩石是什麼樣子的?

3、教師出示課本48頁有關岩石的圖片,學生仔細看一看,初步瞭解這些岩石的樣子。

4、出示課本48頁下面的一段文字。

岩石組成地球的外殼,一些岩石裸露在地表,更多的岩石被水或泥沙、土壤覆蓋着。

5、學生自由讀一讀這段文字,進一步瞭解岩石的有關知識。

活動二:觀察岩石標本,瞭解岩石特點

1、教師引導:岩石究竟有哪些特點?下面我們通過觀察一些岩石的標本,來了解一些常見岩石的特點。

2、出示花崗岩、砂岩、大理岩、石灰岩4種岩石的標本,引導學生看一看,初步瞭解我們本次需要觀察的常見岩石的標本。

3、我們從哪些方面來觀察這些常見岩石的標本呢?又通過什麼方法來觀察呢?

全班交流,預設:

使用放大鏡觀察岩石斷口上有幾種顏色,顆粒是大還是小。

通過使用岩石在紙上畫線等方法,來觀察岩石是什麼顏色的。

通過敲一敲、聽一聽的方法,來觀察岩石相互碰撞的聲音是清脆的還是沉悶的。

使用滴管在岩石上滴水的方法,來看一看岩石的吸水性如何。

仔細觀察岩石,看一看岩石上有沒有氣孔、條紋或者其他花紋。

觀察岩石上是否有動物或植物的痕跡。

4、學生分小組進行觀察,一邊觀察,一邊完成活動手冊上的記錄表。

5、全班交流,學生說一說本小組觀測的結果以及得出的結論。

活動三:使用科學的語言描述常見岩石

1、剛剛我們觀測了幾種常見岩石的標本,初步瞭解了這些岩石的一些特點,那麼我們該怎樣對這些岩石進行準確又全面的描述呢?

2、出示課本50頁上面花崗岩的.描述範例。

3、學生自由讀一讀這段文字,看一看這段文字是如何科學全面地介紹花崗岩的?

預設:

介紹岩石一般的從分佈、組成、質地、聲音、吸水性強弱、是否有氣孔等幾方面進行。

4、下面我們選擇一種岩石,仿造花崗岩的例子對這種岩石進行科學、全面、準確地介紹。

活動四:採集並製作岩石標本

1、展示各種各樣的岩石標本,激發學生製作岩石標本的興趣和意念。

2、教師引導:看到如此美麗的岩石標本,大家想不想動手製作岩石標本呢?下面我們就來動手做一做岩石標本吧。

3、課前,老師讓大家蒐集了一些自己喜歡的岩石,下面請同學們把自己收集的岩石給老師看一看。

學生展示自己課前蒐集的各種岩石。

下面,我們就把大家收集的這些岩石製作成標本。

4、出示課本50頁的下面製作岩石標本的步驟圖,學生認真地看一看,瞭解製作岩石標本的步驟。

預設:蒐集→清理→判斷→裝盒→貼標籤。

5、學生分小組進行實驗,按照製作岩石標本的步驟,對自己蒐集的岩石進行清理、判斷、裝盒、貼標籤,然後形成岩石標本。

6、全班交流,展示本小組製作完成的岩石標本。

三、課堂總結

這節課我們初步認識、瞭解了岩石的一些基本的特點,學會使用科學的語言準確、全面地描述一些常見岩石。最後我們還按照步驟製作了一些岩石標本。課後,有興趣的同學可以通過查閱資料、觀察岩石等方法,進一步探究岩石。

【板書設計】

16、常見的岩石

岩石的分佈

觀察、認識岩石

描述岩石

採集並製作岩石標本

四年級下學期科學教案 篇11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初步感知和認識溶解現象可以發生在多種狀態的物質之間(液體和固體,液體和液體,液體和氣體);

過程與方法:能借助實驗進一步觀察多種物質之間的溶解現象,根據溶解的主要特徵區分一些常見的溶解現象。

情感態度價值觀: 在觀察、交流中,將看到的新的“溶解”現象與已知的作比較,在這個過程中產生探究更多溶解現象的慾望。

【教學重點】

根據溶解的主要特徵區分其他更多的容易溶解與不容易溶解的現象

【教學難點】

觀察和感知水中溶解有空氣

【教學準備】

小組觀察實驗用:玻璃杯、滴管、酒精、食用油、其他一些非水液體;雪碧(汽水)、注射器、試管、試管夾、酒精燈、火柴等。

【教學過程】

1、引入

教師準備一杯水和一袋咖啡。學生觀察咖啡放入水中攪拌之後的現象。

咖啡在水裏怎麼啦?你觀察到的什麼現象說明咖啡在水利溶解了?

我們已經知道食鹽、砂糖、肥皂、咖啡等固體物質在水中能被溶解。那麼其他的液體、氣體能不能溶解在水中呢?

2.觀察液體之間的溶解與不溶解

在水裏滴幾滴酒精,觀察酒精是否在水中溶解?

在酒精裏滴幾滴水,觀察水是否在酒精中溶解?

在水裏滴幾滴食用油,觀察油是否在水中溶解?

在食用油中滴幾滴水,觀察水是否在油中溶解?

問:酒精和水相互溶解嗎?食用油和水相互溶解嗎?

運用同樣的方法,觀察更多的液體與液體之間的溶解解現象。

問:哪些液體能相互溶解,哪些不能容易相互溶解?

3.觀察溶解在液體中的氣體

(1)觀察溶解在雪碧(汽水)裏的二氧化碳

打開雪碧(汽水)瓶蓋,觀察液體裏逸出的氣泡。這就是溶解在飲料中的`氣體。

用注射器吸三分之一的液體,再用橡皮帽封住管口,然後慢慢地往外拉(往裏推)注射器的活塞,觀察注射器裏的氣體和液體的變化。

怎樣解釋注射器裏氣體和液體的變化?

(2)觀察溶解在水中的空氣

這杯水裏有空氣嗎?你是怎樣想的?(生活經驗的提取)

用試管裝1/3的清水,在酒精燈上稍微加熱。觀察試管壁上是否有小氣泡出現。

怎樣解釋這種現象?

4、課後繼續觀察還有哪些物體也能互相溶解。

三、課後總結:

四、課後作業;

1.膠水在水中會(下沉)。

2.牛奶帶入水中會(溶解)。

3.你能區分液體之間的溶解或不溶解嗎?請舉例來說明。

五、課後反思:

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