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四年級教案 > 《望洞庭》優秀教學設計

《望洞庭》優秀教學設計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95W 次

  《望洞庭》優秀教學設計1

  【教學內容】

《望洞庭》優秀教學設計

內容一 《望洞庭》

劉禹錫

湖光秋月兩相和, 潭面無風鏡未磨。

遙望洞庭山水翠, 白銀盤裏一青螺。

補充教材內容二

疑是水仙梳洗處,一螺青黛鏡中心

——雍陶 《題君山》

  【教材分析】

《望洞庭》是唐代詩人劉禹錫在被貶爲朗州司馬後,赴任的途中經過洞庭湖時所作。這首詩選擇了月夜遙望的角度,通過豐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描繪了一幅寧靜優美的洞庭月夜圖,重在表現洞庭湖的柔和秀美。古詩先寫“秋月”與“湖光”相映照,月光如水灑在湖面上,水平如鏡,靜靜的月,靜靜的湖,兩相輝映,構成了一幅沉靜、和諧、秀美的景色。“潭面無風鏡未磨” 貼切地表現了千里洞庭風平浪靜的安寧溫柔的景象,在月光下別具一種朦朧美。古代沒有玻璃,鏡子是用青銅鑄的,磨光以後才能照人。未磨的鏡面,朦朦朧朧,用來形容月夜湖光,真是恰到好處。以生動形象的比喻補足了“湖光秋月兩相和”的詩意。因爲只有“潭面無風”,波瀾不驚,湖光和秋月才能兩相協調。放眼遠望,皓月銀輝之下,洞庭山愈顯青翠,洞庭水愈顯清澈,山水渾然一體,望去如同一隻雕鏤透剔的銀盤裏,放了一顆小巧玲瓏的青螺,如精美絕倫的工藝珍品,生動形象。全詩純然寫景,既有細緻的描寫,又有生動的比喻,詩人極富想象力的描寫,將洞庭的湖光山色別出心裁地再現於紙上。

 【設計理念】

古人云:“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古詩語言凝練,所描繪的意象所構成的意境美,能使學生受到美的薰陶,培養學生欣賞美,感受美的能力。但很多時候,古詩的教學都只是注重讓學生理解詩的意思,忽視對意境的感悟。對於學生來說“詩境”難以感悟,這也是我們古詩教學的難點。

《望洞庭》這首詩總體給人空靈、縹緲、溫柔、寧靜、和諧的感受,特別是詩中形象的比喻,形、色和諧,讓人感到洞庭山水如設色淡雅、造型精緻的藝術品,玲瓏剔透。根據這首詩的特點,本節課,我力圖引導學生走進文本,通過豐富想象,感受水天一色物象的畫面美,從而感悟空靈、縹緲的意境美。爲了突破難點,我在設計時整首詩緊扣“和”教學,首先從“色調”方面來引導學生想象水天一色的畫面美,感悟“和”。 其次抓形象的比喻,從形、色兩方面引導學生想象洞庭山水工藝品般的畫面美,進一步品味“和”。在學習後兩行詩,感悟詩句“遙望洞庭山水翠,白銀盤裏一青螺”詩人別出心裁的比喻後,巧妙引出唐五代詩人雍陶的《題君山》中的名句“疑是水仙梳洗處,一螺青黛鏡中心” 兩首詩都運用豐富的想象和巧妙的比喻,寫出了洞庭的寧靜、和諧的景象。這兩句巧妙地以“螺”作比,但一首將皓月銀輝下的山比成銀盤中的青螺,一首將倒映湖中的山比成仙女青黛色的螺髻。把名句拿出來讓學生進行賞析,想象畫面。使學生在體會巧妙的比喻同時,洞庭的山水的秀美也給他們留下深深的印象。最後是拓展6句古詩名句。一是讓學生遷移學詩的方法。二是領略詩人從不同角度寫洞庭的山水的美。三是激發誦讀經典興趣,引導學生積累絕妙佳句。本節課設想做到三抓:⑴ 抓字眼:旨在明確詩的意思。⑵ 抓想象:旨在領悟詩的意境。⑶ 抓吟誦:旨在進一步昇華情感,得到美的薰陶。(緊扣我校經典詩文誦讀實驗的課題”經典詩文名句的教學研究”設計教學)

 【教學目標】

1、學會《望洞庭》詩中出現的生字,能結合註釋理解詞義。

2、通過品讀,想象《望洞庭》古詩詞所描繪的畫面,感悟意境,感受古詩詞的語言美、韻律美。

3、在交流體會描寫月夜洞庭的美景時,隨機指導學生有感情的誦讀,體會作者的情懷。背誦《望洞庭》。

4、拓展吟誦洞庭美景的名句,達到深化和積累的目的。

 【教學重點】理解“兩相和”、“白銀盤”和“青螺”,想像詩人筆下的月夜洞庭水天一色的畫面美,感悟詩境,體會形象的比喻。

  【教學難點】想像詩人筆下的月夜洞庭水天一色的畫面美,感悟詩境,體會形象的比喻。

 【教學過程】

 一、引入課題

“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是李白眼中的水。“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是蘇軾筆下的水,祖國的山山水水,從古到今不知吸引了多少文人墨客,寫下了許多美詩佳句,今天我們隨唐代大詩人劉禹錫去感受一處山水,板書《望洞庭》。指導書寫“庭”

  二、讀準古詩,整體感知

1、師配樂範讀古詩,提出傾聽的要求。

2、自學古詩,小組交流

要求:(1)讀準字音,讀出節奏。

(2)藉助插圖、註釋、字典理解古詩的大意。

(3)小組合作學習:交流難理解的字、句。

 三、讀好古詩,理解古詩

1、指名讀詩。(通過評價導向,從讀準字音,字正腔圓到讀出節奏)

2、指名講古詩的大意。

 四、想象畫面,感悟詩境

(一)再讀古詩,邊讀邊想象詩中的畫面,讀到有所感覺時把你的'手舉起來。

(二)美讀古詩,想象畫面。

1、品讀前兩行詩,抓住“和”來引導學生想象水天一色的畫面美。感悟“和”

(1)你從前兩行詩中讀懂了什麼?“和”是什麼意思?

(2)說說你想象的畫面。

(引導學生語言描述想象中的美,如:感受銀色的光輝撒在湖面,朦朧的月光。)

(3)根據學生回答相機引導學生讀好詩句。

如: 用你的朗讀來表達你的感受。(師生評價)

應該怎樣讀?(輕輕地讀、讀出柔和的美)

引讀:秋月的清輝靜靜地灑在湖面,湖面好象披上了一層薄薄的輕紗——

是多麼的寧靜 !一起來讀……

洞庭湖在淡淡的月光籠罩,點點銀光,此時那就像一位仙女降落人間,是那麼溫柔,一起讀……

小結:一個“和”字讓人有多少遐想啊,“和”字就是這首詩的“眼睛”叫詩眼。

2、品讀後兩行詩,從形、色兩方面引導學生想象洞庭山水工藝品般的畫面美,進一步品味“和”

(1) 這洞庭湖是怎樣的山,怎樣的水?

(2) 你能說說,到底從哪裏感覺到,詩眼“和”你想象的畫面怎麼樣?(引導感悟比喻用得形象、生動、巧妙。)

(3) 你有這樣的感受,你覺得應該怎樣讀?

(只要學生講出讀的理由符合詩意即可,讓學生個性化朗讀,或驚訝或讚歎等,讓學生練習讀互相聽,聽出什麼感覺,告訴同學。)

(4)指名讀(以評促讀,引導學生讀出韻味,逐步提升讀的質量。)

(5)品味獨特的比喻:末句改爲“君山好像一青螺”好像更清楚,這樣改行嗎?

3、補充教材內容二,通過對比,欣賞比喻的巧妙

(1)談話引出詩人“雍陶”,投影出雍陶的《題君山》“疑是水仙梳洗處,一螺青黛鏡中心”。

(2)學生自讀,感悟詩意,品味語言的形象生動。

(3)師讀,要求同學閉上眼睛聽,你彷彿看到了什麼?

(4)反覆引讀這兩個比喻句,讓學生體會兩種不同的比喻生動和所描繪的美。

點點銀光……翠綠的君山,詩人不由讚歎到——

君山倒映在洞庭湖中的嫵媚姿態,美如仙女,楚楚動人如——

4、配樂朗讀古詩一和補充材料

5、體會詩人寬廣、豁達的胸懷。

(八百里洞庭在詩人的眼中是——

6、 背誦古詩。

 五、欣賞名句 積累名句 (10分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