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三年級教案 > 三年級語文《看月食》教案大綱

三年級語文《看月食》教案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04W 次

教學目標

三年級語文《看月食》教案

1、學會本課8個生字,讀準多音字“沒”“轉”“背”,積累“半信半疑”、“果然”等詞語。

2、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積累文中描寫月食發生、結束時景象的語句。

3、理解課文內容,瞭解月食過程中月亮的變化,並能根據“月食成因示意圖”口頭介紹月食現象。

4、能瞭解產生月食現象的科學知識,有觀察、瞭解自然奧祕的興趣。

教學重點

學會生字新詞,瞭解月食過程中月亮的變化。

教學難點

瞭解月食發生時的景象以及月食的成因。

教學準備

1、多媒體課件,三球儀。

2、預習作業

(1)讀通課文,圈出新詞。

(2)形近字比較。

鉤()鐮()藍()

釣()廉()籃()

(3)課後練習1,注意多音字的讀法。

(4)課後練習2。

(5)自由查找一些關於月食的資料。

教學過程

一、談話揭題,整體感知

師:有一種有趣的自然現象,有時候又大又圓的月亮忽然慢慢地看不到了,一會兒又慢慢地復原,這種自然現象叫“月食”。你們想知道月食是怎麼回事呢?今天,我們就學習《看月食》這課。(板書:看月食)

1、檢查預習效果。指名分節讀課文,糾正字音。注意“眨”、“轉”字是翹舌音,讀準多音字“沒”“轉”“背”。

2、關於月食現象有兩種不同解釋,奶奶說月食是什麼?爸爸說月食是什麼?用“——”圈劃出來。

3、生彙報,師相機板書。

奶奶爸爸

天狗吃月亮地球擋住了太陽光

4、分角色朗讀奶奶和爸爸的話。

5、表弟相信誰的話?理解“半信半疑”,與“半信半疑”意思相反的詞是什麼?能讀出半信半疑的語氣嗎?板書:半信半疑、深信不疑

6、有感情地朗讀第一節最後一句和最後一節。

7、奶奶和爸爸,誰說得對呢?我們來研究一種科學的說法。

說明:“興趣是求知獲藝的先導。”通過師生談話,激起學生學習課文的興趣。本課多音字較多,因而在檢查預習時指導學生讀好這些詞,爲後面的閱讀掃清了障礙。整體感知全文後,教師引導學生梳理出文中的兩種觀點,既幫助學生理清了課文的思路,又激發了學生探究的興趣。同時,以感情朗讀的形式來理解“半信半疑”,在此基礎上再找它的反義詞,這一設計既避免了機械地理解詞語,又爲學生有感情地朗讀第一節和最後一節做了有針對性的指導。分頁標題#e#

二、瞭解月食發生過程中月亮的變化

1、指名讀第2小節,思考,月食之前月亮什麼樣?請用“一”畫出描寫月亮的句子。

2、月食之前的景色多美啊!可是,月食就要開始、月亮的形狀會發生怎樣的變化呢?想不想親眼看一看月食的全過程?在看之前,提三個要求,指名讀

(1)月食之前,月亮什麼樣兒?

(2)月食開始了,月亮的形狀有什麼變化?

(3)月亮復原時,形狀又有什麼變化?

3、帶着這三個問題來觀察,看誰觀察得最仔細最認真?(放媒體)

4、找到課文描寫月食過程中月亮變化的語句,邊讀邊思,完成課後練習

慢慢地,月亮成了_____一般,接着像______,像______,像______,天色越來越暗。最後,整個月亮被黑影吞沒了,像______。

5、交流中注意:正音:沒

找出這句中部首相同的字:鐮、鉤、鑼

重點指導“鐮”,指導右半部筆順

6、作者通過打比方寫出了月亮的形狀變化過程,像______像______像______像______,月亮是不是變得像這些形狀呢?我們再來仔細看一看。(放媒體)邊看邊師生引讀。

說明:月食之前月亮的樣子很美,這也是學生積累語言極好的例子,此處應引導學生學習比喻句的寫法並有感情地朗讀。學習課文中有關描寫月亮變化的語句時,教師應注意給學生一定的默讀思考、自由朗讀的時間,讓學生靜心閱讀,將課文的文字在頭腦中轉化爲一幅幅生動的畫面,培養學生依託語言喚醒獲的形象的能力,從而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三年級仍不能忘記字詞教學,在交流時相機指導“沒”的字音和“鐮”的字形。

7、再齊讀第3節月亮的變化過程,感受一下月食開始的情景。

8、讀第5節,比較第3小節和第5小節都是寫月亮的形狀變化,有什麼不同?(變化過程完全相反)

9、以四人小組爲單位,把月亮的還原過程說說。

過了一會兒,月亮又露出,接着像______,像______,像______,天色也越來越亮。最後,月亮整個兒出來了,像______掛在天空中。

10、放月食全過程的媒體,生看板書並用最簡潔的語言爲媒體配上解說。

說明:比較第3小節和第5小節寫月亮形狀變化的不同,教師反覆操作並引導進行觀察,讓學生配上解說,既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又提高了學生的思維能力,這是一個無痕的整合。

三、初步瞭解月食形成的原因

1、爲什麼會產生這種現象呢?指名讀爸爸說的話。

2、師演示三球儀,仔細觀察,當地球轉到太陽和月亮中間時會產生什麼現象?生討論。師補充相關資料。分頁標題#e#

3、請學生邊小組演示邊用自己的話說說月食發生的原因。你覺得爸爸說的話正確嗎?從哪兒知道的?(讀第5自然段)

抓住“果然”“仍舊”談理解。

4、指導讀第3、4、5節。要讀好爸爸、表弟的話及月食過程中月亮的變化。

5、把月食過程中月亮的變化和月食形成的原因用自己的話連起來說一說。

說明:《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着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說到底,語文實踐就是引導學生生動地感悟語言、積累語言和運用語言。本課設計巧用了課文的空白點,師適當拓展相關的科學常識,讓學生邊演示邊交流,並抓住“果然”“仍舊”談理解,爲學生搭建了可供展示的平臺,激活了學生的內心世界。學生在這個平臺上與文本對話,這樣的平臺是充滿智慧的,教師不再是教材的解讀者,教案的執行者,是一個善於創設情境的人,他不單單是傳授知識,更多的是喚醒學生的.創造力,提升學生的思維品質。

四、總結拓展

1、有人說:吃魚子腦子會笨;打噴嚏是因爲有人想你;耳朵熱是有人說你壞話;眼皮跳意味着禍事到……對這些說法你有什麼看法?選一個話題,和小組裏的夥伴們交流你的看法。(小組討論交流)

2、師小結:對,面對一些迷信說法,我們要敢於打破,並用科學知識來解釋。

3、說話訓練

表弟回家後,她會對“奶奶”說些什麼呢?她是怎樣打通奶奶思想的?讓我們開動腦筋想一想,說一說。

(學生做表弟,教師做奶奶,在學生說的過程中教師又根據課文內容再提出若干問題,來檢測學生學習的成效。)

說明:有效地利用教材的空白,創設情境說話,既訓練了語言,又培養了學生想像力。同時,教師還應引導學生明白日常生活中有一些關於自然現象、生理現象的民間傳說,是由於人們缺乏相關的科學知識,無法解釋這些現象而自己想出的一些緣由,從而使學生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科學,激發學生從小學科學的熱情,學習從小用科學的眼光去看問題,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

板書

看月食

奶奶爸爸

(不是)天狗吃月亮(是)地球擋住了太陽光

半信半疑深信不疑

教學反思

一、以讀爲本,書聲朗朗

語文課堂裏的書聲朗朗是語文課的一個特質。讀書更是我國語文教育的傳統。新課程標準自始至終強調“學生的閱讀實踐”,提倡各個學段的閱讀教學都要重視朗讀和默讀。因此在本堂課中對文中學生能讀懂的部分可以少講甚至不講,如文章第一節和最後一節兩種觀點的梳理,還有第四節爸爸的話,可以採取以讀代講,以講促讀。鼓勵學生抓住優美動人的語言文字,通過老師的範讀,學生的感情讀、試讀、對比讀、評讀等,來反覆品味,在讀的過程中增強語感體驗。好文章不厭百回讀,每讀一遍讓學生所說自己又知道了什麼,又學到了什麼,把課文內容和詞句訓練結合起來,提高學生語言能力。分頁標題#e#

二、觸摸語言,感受母語

語言是民族的根,所以《語文課程標準》把“培植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情感”作爲目標提了出來。文章的精華在詞句之中,詞句中有情感、有氣韻,而這一切不會自動顯露,需要我們教師在教學中引導學生用心靈擁抱語言,感受語言,體味語言。

對詞句的理解、記憶應該伴隨着形象。在教“半信半疑”一詞時,我先問學生表弟相信誰的話?理解“半信半疑”,與“半信半疑”意思相反的詞是什麼?能讀出半信半疑的語氣嗎?然後結合最後一節板書“半信半疑”和“深信不疑”,再讓學生想象並表演他半信半疑的樣子,以此來形象地理解這個詞。這樣,這個詞語貯存進學生的詞彙倉庫時就不是乾巴巴的,而是十分鮮活的。

我們教學時,還應注意引導學生一步步感受和領悟詞句的內涵,培養語感。如“果然”和“仍舊”兩個詞的理解,分別與第三節和第二節的描寫進行比較閱讀,學生自然而然悟到他們在具體語境中的意思。

三、動手操作,深刻體驗

“兒童的智慧在他們的手指頭上”。兒童看別人操作和自己動手的效果是截然不同的,學生只有親身實踐,纔能有感受,有體驗,進而深入理解。培養小學生語文實踐能力強調在教學空間裏,創設既帶有情感色彩,又富有實際價值的操作環境,讓學生在動腦、動手、動口積極主動的操作實踐中,根據教學內容的性質、特點進行實踐活動。如如何讓學生了解月食產生的原因?教師自己在前面用實物演示學生觀看,或花費人力、物力設計三維動畫製作成多媒體,與學生自己動手做實驗,效果有明顯的區別。筆者在教學時把學生分成幾個小組,每一小組提供一隻三球儀。讓學生自己一邊動手演示,一邊練習說話:“月食開始了,月亮成了小船一般;接着,像鐮刀,像眉毛,像彎彎的細鉤;一會兒只留下個紅彤彤的圓影子。爲什麼會出現月食呢?原來地球轉到了太陽和月亮的中間,地球擋住了太陽光,太陽光照不到月球上,就產生了月食。”課文中抽象的天象成因,不用教師的講解,在學生自己的操作演示中全明白了,且在潛移默化中提高了語言表達能力。

四、語言實踐,提升能力

關於月食成因這一科學知識,有些學生一時搞不明白,教師不必在這上作太多的糾纏,學生對此只要有所瞭解,知道月食是一種正常的自然現象,而不是傳說中的“天狗吃月亮”即可。因爲,對這一科學常識的掌握不是語文學科本身的任務,我們應把引導學生把這一原因說清楚,訓練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作爲語文學科的主要任務。通過創設語言活動的氛圍,讓學生扮演角色文中的父親,把自己讀懂的關於月食的成因告訴大家,在這樣的活動中,記住月食的成因,更重要的是學生在這一過程中鍛鍊了口頭表達能力。教學中,我們應該想方設法讓孩子與語言“親密接觸”,讓語言首先在孩子的嘴上活起來,繼而在他們的腦中活起來,然後在他們的心中活起來,最終嵌入他們的生命歷程。分頁標題#e#

上好課學生興趣盎然,意猶未盡,紛紛告訴我課文裏講的是日全食,我還知道有日環食,月全食……看到學生這麼興趣足,感覺課成功了一半,但還是有不盡人意的地方:

當學到月亮發生變化的時候可以讓學生自己動手畫一畫,這樣親身體驗才能記得牢,而不應該老師全權代勞。此外,在把握品味文章的語言之美和理解科學道理這兩者間的關係上,還不是最佳狀態。

將二期課改的精神落實到平時的每一堂課中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但我想,只要方向對了,路再遠,也總會有抵達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