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三年級教案 > 人教版三年級上冊《槐鄉的孩子》教學反思

人教版三年級上冊《槐鄉的孩子》教學反思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75W 次

《槐鄉的孩子》是一篇略讀課文。下面給大家整理了人教版三年級上冊《槐鄉的孩子》教學反思,歡迎閱讀!

人教版三年級上冊《槐鄉的孩子》教學反思

  《槐鄉的孩子》教學反思篇一:

升入三年級後,我覺得似乎在一夜間,那些原本熟悉的小傢伙竟然變得陌生了。這一切應該歸結爲兩個字——長大。他們的成長給我帶來了必然的煩惱,當然也帶來了巨大的驚喜。

就拿教學《槐鄉的孩子》一課來說吧!這是一篇略讀課文。主要描寫了生活在槐鄉的孩子們採摘槐米的經過,讚美了槐鄉孩子純樸、節儉、吃苦耐勞的品質。雖然勞動是辛苦的,孩子們卻從中獲得了勞動的快樂。由於這是一篇略讀課文,因此我將用一節課完成教學。怎樣才能使這節課的每一分鐘都有價值呢?思索之後,我決定採用教師點撥,學生自學的方法。使學生在這個過程中明確略讀課文的要求,在主動參與的同時,逐步掌握此類課文的學習方法,達到教師完全放手的目的。

教學時,我先讓學生自讀課文,畫出不認識的字,藉助拼音或查字典讀準字音。在這個基礎上再讀課文,看看你讀懂了什麼,還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用筆標註一下。這一環節學生們書讀得格外認真,不時用筆寫着什麼,爲接下來的彙報打下了基礎。彙報時學生的熱情分外高漲,你問我答,相映成趣,而“槐米”等幾個爲數不多的難理解的詞句,竟也在七嘴八舌的補充中弄了個明明白白。我竊喜,以後還用這種方法。那些好動的小淘氣爲了展示自己,竟也乖乖地坐下來,拿起筆,走進了文本,不知不覺中已融入到文本中去了。呵呵,以前怎麼沒發現呢!

因爲是略讀課文,我只給孩子們提出了一個問題。槐鄉的孩子和我們有什麼不同呢?學生都能說出他們採摘槐米自己掙錢交學費。然後圍繞這一問題層層剝繭,逐漸深入使學生了解1、採槐米很辛苦。但他們有吃苦耐勞自立的精神。學生完全可以自己找出相關的語言和表示動作的詞語,並且這種感受再朗讀中得以昇華。2、孩子們以苦爲樂,勞作了一整天,唱着歡樂的歌滿載而歸。學生談自己的感受,在交流中體會到槐鄉孩子的心情以及喜悅。從而自然而然的感受到槐鄉孩子的自立、懂事。

整節課下來感覺特別順,有水到渠成的感覺。我欣喜地看到孩子們長大了,不用處處攙扶了,說多了也許會束縛住他們馳騁的思想。老師完全可以在充分了解文本意圖的基礎上,指引他們,放手讓他們去讀、去說、去悟。當然,這樣做佔用的時間要比平常多一些,但是我想“磨刀不費砍柴工”長此以往學生聽、說、讀、寫等語文能力定會大大提高。同時我也深知這一切必將落實在踏實閱讀的基礎上,這也是我一直努力的方向。

  《槐鄉的孩子》教學反思篇二:

課堂上把重點放在了讓學生在讀的過程中體會出槐鄉孩子的懂事、吃苦耐勞和以苦爲樂的特點,因爲是略讀課文,所以我就只提了一個問題,槐鄉的孩子與我們有什麼不同呢?讓學生通過各種方式的讀說自已讀了課文後的的體會。學生在回答時,大都抓住了“勤勞的槐鄉孩子是不向爸爸媽媽伸手要錢的,他們上學的錢是用槐米換來的.”及槐鄉孩子的勤勞,對此學生感受最深,槐鄉孩子以苦爲樂的精神,是靠我點出來了,當時有部分學生說第三段寫的槐鄉孩子幹活時的樣子寫得很好,當時天很熱他們還在幹活.我就趁機引導學生朗讀體會當時天氣的熱,又讀一讀描寫幹活時的句子,學生體會到孩子們勞動時是很快樂的。學生已經能夠通過讀文理解文中的內函,但總結的能力不行,大都是隻看到點,看不到面。反思本節課,雖然課文都是由學生具體讀,但都是我直接參與指導方法等,是我一步步引着走的,屬於半放半扶。下次的略讀課我打算完全放手,由各學習小組的組長和學生一起學習。

  《槐鄉的孩子》教學反思篇三:

《槐鄉的孩子》是一篇略讀課文。在三年級纔出現第一次,在課堂學習時,我準備採用半扶半放的形式,把重點放在了讓學生在讀的過程中體會出槐鄉孩子的懂事、吃苦耐勞和以苦爲樂的特點,因爲是略讀課文,所以我就只提了一個問題:“槐鄉的孩子……”讓學生通過各種方式的讀說自已讀了課文後的的體會。學生在回答時,有的說槐鄉的孩子勤勞,這大都是抓住了“勤勞的槐鄉孩子是不向爸爸媽媽伸手要錢的,他們上學的錢是用槐米換來的。”對此學生感受最深,槐鄉孩子以苦爲樂的精神,是靠我點出來了。

有的說槐鄉的孩子不怕熱,這是學生讀了第三段寫的槐鄉孩子幹活時的樣子寫得很好,當時天很熱他們還在幹活。此時我就趁機引導學生朗讀體會當時天氣的熱,又讀一讀描寫幹活時的句子,學生體會到孩子們勞動時是很快樂的。學生已經能夠通過讀文理解文中的內函,讀書很有感情,總的來說,學生還是要靠老師適當的點撥的。

反思本節課,雖然課文都是由學生具體讀,但都是我直接參與指導方法等,是我一步步引着走的'。下次的略讀課我打算完全放手,由學生自主交流討論,學會合作學習。

  《槐鄉的孩子》教學反思篇四:

《槐鄉的孩子》是一篇略讀課文,我用一個課時完成教學,重點在讓學生去感受課文、品讀課文。這一單元的主題是多彩的生活,快樂的生活。這篇課文的教學重點,是引導學生運用在精讀課文中獲得的知識與方法,自己把課文讀懂,培養學生的自讀能力,並使學生從中感受到勞動是快樂的。教學時,我採取引導法,以槐樹枝條、槐花實物爲切入點導入課文,引導學生質疑,然後組織學生探究並體驗,最後結合實際進行拓展延伸,從而體現教師的主導性和學生的主體地位,體現語文課的開放性和語文課與社會、人生相結合的特點。

教學中,我在學習借鑑別人經驗的基礎上,着重突出了兩點:一是抓住課文“槐鄉的孩子不怕熱”進行品讀,讓學生從中理解“槐鄉的孩子”“不怕熱”不是天氣熱他們更舒服,而是他們不因爲大熱天的惡劣環境影響勞動,從而體味到槐鄉的孩子吃苦耐勞的精神和以苦爲樂的情懷。二是感受槐鄉的孩子勞動的快樂的同時,感受他們收穫的快樂。對於後者,學生更易理解,也更利於他們理解前者——勞動的快樂。

我想,教學中一定要把學生放在首位,教學、提問等都要從學生出發,調動他們的積極性,讓他們能夠自主地學習,積極思考問題,努力培養他們的發散思維;同時,還要抓住語文課與社會、人生相結合的特點,豐富學生的情感,培養學生熱愛勞動的品質。

“課內比教學”是教師的職責是在。在這一活動中,我一定要多聽別的優秀老師的課,汲取優秀的教學方法,內化吸收,力爭使自己的每一節課都成爲生動、快樂、高效的課。就教於大家。

  《槐鄉的孩子》教學反思篇五:

一拿到新課本我就喜歡上了這篇優美的散文,我們這個地方恰巧栽植了很多槐樹,我從小就是在槐花香中長大的,所以我特別喜歡槐花。爲了更好教學這篇文章,我特別把教學本課的時間提前,選擇槐花盛開的季節,在甜甜的槐花香中引導學生進入了課文。 本課的設計要點:

一、巧用實物

鑑於兒童偏於感性認識的特點,我充分利用本地區的自然資源,利用實物給學生架設了一座與文本相通的橋樑。使學生自然而然的進入了課文中描繪的意境。拉近了學生與文本的距離,使學生與文本對話成爲可能。

二、善用空白

本篇課文對槐花的描寫,作者留下了許多藝術的空白,如“嗡嗡嗡……小蜜蜂飛來。”“啪啪啪……孩子們跑來了”就給讀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間,利用這一點,我引導孩子們發揮想象,聽絃外之音,會言外之意,拓展、豐富、充實課文內容,調動學生平常的生活積累和知識積累,還將原來的抽象的語言文字變成了可愛的形象、悅耳的聲音,有利於培養學生的語感。更重要的是,發展了學生的思維能力,激發了熱愛生活、熱愛語文的情感。

三、妙用表演

表演是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之一。在教學本文的第三自然段的時候,我設計成在學生讀通文本的前提下,表演課文內容。讓學生在表演中走進文本,在表演中深入體會課文內容,在表演中體會課文語言的優美和用詞的準確,達到語言的吸收和內化。

四、重視感悟

教學設計中,我比較重視學生對文本的感悟與理解,讓學生在反覆的閱讀中,理解、感悟課文的點滴妙處。另外,本課的教學設計,我注重在自我反思、自我評價中提高。因此,我設計學生朗讀的自我評價,學習方法的自主選擇,對新課程標準的精神有了較好的體現。

  《槐鄉的孩子》教學反思篇六:

《槐鄉的孩子》這篇課文,文字優美、生動,字裏行間處處洋溢清香,恰如文中槐米之香,絲絲縷縷,清淡不絕。本課的學習,我們就是在品味語言中感受槐鄉孩子的勤勞懂事、吃苦耐勞、以苦爲樂等好品

開始,我就引導孩子們理解“槐鄉”,從而引出“橘鄉”、“魚米之鄉”,既理解“鄉”,又擴充了生活積累。在學到“八月,天多熱。”這句話的時候,我引導學生想象在炎熱的天氣裏各種事物的表現,自己在最炎熱的時候的感受。通過調動孩子們的生活經驗,既讓他們體會到了槐鄉孩子的辛勞,也讓他們感受了那份快樂。

最精彩的環節是,讀了課文後,我讓孩子們談談對槐鄉的孩子的印象。學生嘰嘰喳喳就說開了:很勤勞──槐鄉的孩子可不怕熱,他們揹着水葫蘆,帶着乾糧,沒等雲雀開口歌唱黎明,就已經爬上小山上了。天沒亮,他們就去摘槐米了;很自立、自強──不向爸爸媽媽伸手要錢,他們上學的錢是用槐米換來的;持之以恆──只要是晴天,孩子們又將投入到火熱的勞動;很勇敢──男孩敢爬那麼高的樹;懂合作──男孩子爬樹削槐米,女孩子撿槐米;愛學習──通過勞動賺到錢就可以讀書,他們努力勞動,就是爲了能讀上學讀書……

語文教學只有貼近生活,才能源頭活水不斷;語文教學只有貼近生活,才能顯得厚重和豐富;語文教學只有貼近生活,才能真正爲學生所喜愛。這節課我覺得上的很輕鬆愉快,我相信我的學生也會有如我一樣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