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三年級教案 > 《鷸蚌相爭》教學反思精選4篇

《鷸蚌相爭》教學反思精選4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2W 次

  《問銀河》教學反思一

《鷸蚌相爭》是一篇古文原文的寓言,文字特別簡練,卻又不失形象生動。道理明瞭深刻,而又頗能讓人體味到其中的含蓄和幽默,但因其畢竟是文言文,在文字表達上與現代文有着很大的差異,學生學起來多少會感到有些困難枯燥。

《鷸蚌相爭》教學反思精選4篇

在備課時我回憶起了孫老師執教的《學弈》一課,也是一篇文言文,教學效果很好,我也進行了嘗試。

文言文語言簡練,有着特殊的魅力。因此應該加強讀的指導,讓學生在讀中感悟文言文的語言美。本節課我也大量地安排了讀的環節,比如:理解之前的聽教師範讀、領讀,指導學生斷句停頓,讀出語氣,學生練讀,讀流暢。表面看來學生會讀了,在老師的指導下也讀出了一點“古味”,但仔細再學生的讀中缺少點什麼,那就是語氣。學生朗讀的語氣應該讓學生自己通過自己對文章的理解去感悟,在正式講課後我讓學生理解了意思之後再指導讀,那麼讀的語氣就鮮活多了。所以要把讀貫穿在整個教學之中,尤其注意不要把對讀的感悟強加給學生,應培養學生自悟自讀的能力,這樣學生讀的能力纔會提高。同時我也發現了音樂是充滿感染力的,音樂能使使同學們投入到文章中去讀得有聲有色。

  《問銀河》教學反思二

《鷸蚌相爭》這篇寓言文字簡約,通俗易懂,故事雖然短小,但情節完整,有起因、有經過、有結果。爲推進故事的展開,設置了鷸與蚌的對話。

本篇寓言最精彩的部分是“爭”,爲了深入理解“鷸”與“蚌”是怎麼爭的,我對學生進行語段的朗讀訓練,讓學生練習角色朗讀,如:怎麼“威脅”的?“毫不示弱”、“得意洋洋”是怎樣的?等等問題都是在自由練讀——師生合作——分組中解決的,用讀達到了精講之目的。在揭示寓意時依然是以讀爲主,怎樣讓同學們更直觀的體會“爭”呢?我進行分組比賽,看誰“鬥”得過誰?剛開始大家“鬥志昂揚”,然後讓同學們一直“鬥”,從而讓學生們理解了“鷸”與“蚌”鬥到最後都筋疲力盡了。鮮活地讀出了鷸與蚌的“爭”:它們爲利益鬥強——“你不鬆開殼,就等着瞧吧。”“我就這樣夾住你的嘴不放。”它們爲利益鬥狠——“渴死你”“餓死你”。它們爲利益鬥,竹籃打水一場空。

前面環節設計好以後,我想讓學生在學完這篇寓言後,更進一步體會鷸蚌相爭的後果,進而體會出故事的寓意。最後讓學生想象說話:鷸蚌被漁夫抓到了簍子裏,漁夫會怎麼想?鷸蚌又會怎麼想?學生基本上能說到:漁夫很高興,平白撿了個便宜。而鷸蚌則很後悔,早知道就不爭吵了,最後進行總結:不要做無謂的爭論,不要做鷸蚌一樣的傻瓜。然後提了一個問題,鷸蚌不爭會怎麼樣呢?老師得出結論:爭一時兩敗俱傷,退一步海闊天空。繼續追問:怎樣他們纔不會爭?聰明的你就勸勸這隻傻鷸或傻蚌吧。最後讓學生說說寓意,這時孩子對於鷸蚌相爭,第三者得利的寓意瞭解得更透徹。

教學的每一環節,讓學生充當主角,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大大提高了。同時,也讓孩子們掌握了知識與能力,體驗了過程與方法,激發了興趣,昇華了情感,懂得了道理。

  《鷸蚌相爭》教學反思三

《鷸蚌相爭》是一則寓言故事,故事精煉短小,情節完整,有起因、有經過、有結果。課文生動形象設置了鷸與蚌的對話,文末又說明了道理。

故事通俗易懂,在教學過程中,學生讀懂課文問題不大,但在領悟寓意時可能有一定的難度,教師可適當結合生活實際引導學生理解領悟,即可達到本課的教學目標,使學生懂得不要爲了一點利益互不相讓,最後導致兩敗俱傷,讓第三者得利的道理。

在學習這則寓言時,我引導學生運用學習第一則寓言《揠苗助長》的方法進行學習,即讀文——明意——理解詞句——再讀文——領會寓意。一節課下來,我按部就班,依照教學規程引導學生進行學習,引導學生理解了“威脅”、“毫不示弱”、“得意洋洋” “喜笑顏開”、“沒費一點住力氣”、“一齊捉住”等詞。最後一個環節是讓學生說故事的寓意,很多同學發表了自己的見解,大部分同學基本上能說出本文的寓意,但有些同學說得不全面,有的同學不能用總結性的語言來描述。我正準備總結時,一個學生突然問:“老師,不對,鷸的嘴巴都讓蚌給夾住了,怎麼能說話呢?”此問題一提出,班裏像炸開的鍋,很多同學也紛紛說:對,它們兩個都不能說話了,因爲它們的嘴巴互相夾着。經同學們這麼一說,我想也對。這是我課前完全沒有想到的,這問題應該怎樣回答?我迅即讓同學們相互討論,想一想:這是爲什麼?經過討論,有的同學說:“這個故事是人家編出來要告訴我們這個道理的”;“你們有誰能聽見鷸和蚌在說話?別說它們嘴夾住了,就算它們嘴沒被夾着,說起話來你們也聽不見”“人們是看到它們互相夾住而想象到它們當時可能發生的爭論”“就算它們當時說不出,可它們心裏肯定是這麼想的,要不它們怎麼死夾住不放?”……看到同學們這麼有見解的'回答,我非常高興,立即對同學們的回答作了肯定和表揚……

這節課雖然順利結束了,但我心裏總不平靜,因爲今天不但是我給同學們上一課,也是同學們給我上了一課。

  《問銀河》教學反思四

我在教學《鷸蚌相爭》一課時,教學過程流暢,知識過渡自然;課堂氣氛活躍。

一、故事激趣,導入新課。

課堂伊始我用故事導入,產生未見其人先聞其聲的效果,將孩子們的目光、思緒吸引過來。使孩子對寓言產生濃厚的興趣。

二、自主讀識,掌握基礎

抓住高年級能夠自主讀識的特點,以自己的能力完成初讀課文、掌握字詞。這樣給學生打下紮實的語文學習的基礎,通過聽寫、提問的形式檢查學生自主讀識的效果。文章比較短學生對於字詞和讀通課文都掌握的非常好,

三、立足文本,讀中感悟

積極發揮學生自身的能動性,藉助與同學合作的力量,抓住了課文中重點詞語突破了寓言的重難點,同時又挖掘和拓展了課文理解的內涵;也極大調動了學生探究的積極性,每一個學生各盡所能,相互補充,生生互動,培養了學生的協作意識和合作能力。學生通過實際的討論、協作,明白了說話做事要權衡得失,互相謙讓的道理。理解了故事內容,鷸和蚌的想法後,通過個性化的朗讀,(1)進入角色。讓學生帶着強烈地感情朗讀課文,體會課文中鷸和蚌心態。(2)分角色朗讀。兩種朗讀方法,讓學生雖未見其人,卻已聞其聲,增進對課文的理解。讓學生讀一讀,師生一起分享點點滴滴的感受,體會作者用字的巧妙性。讀透了課文,悟出了道理,最終使教學資源—師、生、文本在對話中得以開發利用。

四、發揮特點,善於激趣

利用了學生好動,表現慾望強烈的個性,讓他們帶動作讀發揮了他們的主體作用。

五 、課內外結合

在整個教學中注意了課內外的結合,結尾引出課外書《戰國策》的故事,由課內延伸到課外,引導學生閱讀課外書中的寓言。我告訴學生像我們今天學的“鷸蚌相爭”這樣短小而生動的故事,故事中又藏着一個深刻的道理,並且向學生推薦課外也可以去讀讀更多的寓言故事,一堂語文課教給孩子的不僅僅是一個故事,而是把課堂知識引向課外,讓孩子們在課外學習中不斷提高自我,充實自我。

這堂課的每一環節,我都把讀貫穿在整個教學之中,讓學生充當主角,注重培養學生自悟自讀的能力,這樣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大大提高了。同時,也讓孩子們掌握了知識與能力,激發了興趣,昇華了情感,懂得了道理。但也存在着問題:評價語言不夠豐富,今後的教學中還要多加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