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七年級教案 > 七年級上冊語文《往事依依》教案

七年級上冊語文《往事依依》教案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54W 次

作爲一名爲他人授業解惑的教育工作者,編寫教案是必不可少的,藉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學質量,收到預期的教學效果。那麼優秀的教案是什麼樣的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七年級上冊語文《往事依依》教案,歡迎大家分享。

七年級上冊語文《往事依依》教案

七年級上冊語文《往事依依》教案1

教學設計

創意說明:這是一篇回憶童年讀書生活的散文,淺顯易懂。考慮到它在內容上與第一單元“親近文學”有內在聯繫,語言優美,飽含深情,故而將整體感知作品,理解文學對青少年成長的重要意義及品味欣賞文章語言作爲教學重點,並作適當的拓展延伸。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

導語設計:於漪老師是一位才華橫溢、充滿人格魅力的語文教育家,在近四十年的從教生涯中,她致力於探索語文教學規律,教學風格獨特,著述頗豐,成就斐然,這和她青少年時期接受的文學薰陶是分不開的。在我們今天將要學習的這篇課文中,於漪老師就深情地追憶了自己少年讀書生活中的依依往事,追憶了文學對她深刻的影響。

二、板書課題,解釋“依依”的含義。

三、整體感知。

1.學生自由朗讀一遍課文,動筆標示生字詞。

2.小組合作學習生字詞(注意參看註釋和利用工具書),如有解決不了的問題,提出來全班討論解決。

3.學生快速瀏覽課文,小組討論思考下列問題:

(1)作者寫了哪幾件往事?第一段中哪兩個詞表達了作者對這些往事的追憶之情?

(2)你認爲作者追憶這些往事的用意是什麼?

(3)作者的經歷,對你今後的學習和生活有什麼啓迪?(教師要積極參與小組討論,並做適時的點撥指導。)

4.全班共同分享討論成果,教師相機引導,及時鼓勵。

四、品味語言。

1.請學生用心默讀課文,勾畫自己最喜歡的語句,並思考自己爲什麼喜歡這些語句。完成後可先在小組內交流。

2.全班交流勾畫的好詞佳句,暢談自己的感受和所引起的豐富聯想。(教師要注意適時引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並抓住學生的發言引導學生由課內到課外進行拓展延伸。如調動學生的詩詞積累、生活經歷、讀書體驗等。)

3.教師小結,引導學生多讀書,讀好書,明做人之理。

五、全班帶着感情齊聲朗讀課文最後兩段。

七年級上冊語文《往事依依》教案2

一、教學目標:

1、瞭解作者成長的源頭,感受她對學生時代閱讀文學作品的一片深情。

2、體會閱讀文學作品對少年兒童成長的意義。培養學生閱讀文學作品的興趣。提高他們閱讀文學作品的自覺性。

3、學會運用人物的情態、心理等描寫方法表現精神生活。

二、重點和難點:

重點:體會閱讀文學作品對少年兒童成長的意義。

難點:學會運用人物的情態、心理等描寫方法表現精神生活。

三、教具:錄音機

四、課文解讀:

這是一篇回憶童年讀書生活的散文,淺顯易懂。考慮到它在內容上與第一單元“親近文學”有內在聯繫。語氣優美,飽含深情。作者通過小時侯讀文學作品的幾件十分留戀的往事的回憶,抒寫了她熱愛自然、熱愛生活、熱愛祖國的深情。告訴青少年,要多讀書,讀好書,明白做人之理,做一個志向高尚的人。

五、教學過程:

⑴、內容呈現

1、快速默讀課文,不動脣、不指讀。用一句話概括文章主要內容。

2、教師配樂(鋼琴曲《秋日私語》)朗讀課文。學生感受作者成長的源頭。

3、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悟作者的深情。

⑵、設置問題情境:

於漪老師是一位才華橫溢充滿人格魅力的語文教育家,在近四十年的從教生涯中,她致力於探索語文教學規律,教學風格獨特,著述頗豐,成就斐然。這和她青少年時期接受的文學薰陶是分不開的。在我們今天將要學習的這篇課文中,於漪老師就深情地追憶了自己少年讀書生活中的依依往事,追憶了文學對她深刻的影響。

⑶⑷交流對話:

1、教師與學生對話

話題一作者回憶了幾件往事?往事帶來了哪些好處?

明確:往事

小時侯讀《評註圖像水滸傳》

學生時代讀《千家詩》

聽國文老師講《南鄉子登京口北固亭懷古》

好處

懂得了生動的形象可形成深刻的記憶

給我帶來了生活樂趣

使我熱愛自然、獲得美的享受

激發了我的愛國情懷

是自己的心和時代更加貼近了

話題二:第五段所舉事例都是初中國文老師入情入理的講課,有何異同?

明確:

相同:兩位老師講的內容都是抒情詩,作者都是愛國詩人。講課時老師都採用誦讀,都入情入理,學生都深受感染“我”都牢記了所講內容,且由此激發了喜讀詩詞,愛好新文學的熱情。

不同:①一個是國文老師,一個是代課的國文老師。

②所講內容是一古一今

③講課情狀一個是情溢於胸,頭和身子左右搖晃,一個是情滿雙眸,那深深感動的表情凝注在眼睛裏。

④ “我”讀了辛詞每“回顧千古興亡事,總是感慨萬端”,而讀了許多有名的中外小說,則“使自己的心與時代更加貼近了。”

話題三課文第六段引述老師的話的落腳點在哪裏?“我”爲什麼對此“銘記於在心”且“一生受用不盡”?

明確:老師這句話的落腳點在“做人”,在作者看來。“當時老師並不說多少大道理,但教我們讀書明理,明做人的道理”(於漪語)作者正是按老師的諄諄教誨去身體力行:數十年如一日。從中獲益匪淺,所以“我”永遠銘記在心且受用不盡。

2、學生與老師對話:

話題一:勾畫自己最喜歡的語句,並思考自己爲什麼喜歡這些語句。完成後在小組交流。

話題二:全班交流勾畫的好詞好句,暢談自己的感受和所引起的豐富聯想。

明確:教師要注意適時引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並抓住學生的發言引導學生由課內到課外進行拓展延伸。

3、學生與學生對話

話題《千家詩》中引用的詩句能否顛倒?爲什麼?

明確:不能。課文在引用這類詩句時依次爲我們展現了春夏秋冬的風光。這樣寫符合大自然的演化時序。切合人們的感受習慣。如一幅幅美麗的圖畫,似一幕幕特寫的鏡頭,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從而引導讀者熱愛祖國、熱愛家鄉、熱愛自然。

4、師生與作品的對話

話題課文多處前後照應,這既是結構安排的需要,更是內容充實、突出主題的需要。舉例說明。

明確舉例課文的第一段和第七段結尾相互呼應。首段緊扣標題是爲了引起下文,末尾點題是爲了深化主題。

舉例第三段說“書給我以廣闊的天地”第五段進一步講“許多有名的中外小說,開闊了眼界,使自己的心與時代更加貼近了”強調了讀好書能啓迪心智,指點做人。

四遷移閱讀,反饋檢測。

閱讀《書渴》要求學生整體感知課文,理解“書渴”的正確含義

《往事依依》備課資料

一、《往事依依》課文作者鏈接—於漪的學術境界

於漪,1929年生,現年76歲,江蘇鎮江人。1951年7月畢業於復旦大學教育系,現任全國中語會閱讀研究中心理事長。長期從事中學語文教學,形成獨特的教學風格。1978年被評爲語文特級教師。作爲中國特級教師羣體的優秀代表,當代漢語文教育界具有鮮明學術個性和廣泛影響的標誌性人物之一。關於語文在基礎教育的重要性,她這樣作比方:基礎教育是“樹”,語文是“根”。她寄語語文教學:“語文奼紫嫣紅,春色無限:多彩的語言,豐厚的人文,綿綿的情思,深邃的哲理,對青春年少的學生而言,能啓心智,長見識,陶冶性情,誘發不盡的遐想。教師要與學生一起走進語文,激情點擊,心領神會,共同欣賞這無邊春色。”於漪主要著作有:著作有《於漪語文教育論集》、《於漪教育文叢》、《於漪文集》、《追求綜合效應》、《語文教學談藝錄》、《教你寫作文—中學生作文指引》、《學海探珠》、《作文講評五十例》、《語文園地拾穗集》、《語文教苑耕耘錄》、《於漪文體教學教案選》、《於漪教案選》、《明清的故事》、《春秋戰國的故事》等是10餘種。她一心着力於學生的發展,把語言教育和思維鍛鍊、情感薰陶、人格培育化爲一體,實踐和理論兩手都硬朗,一步一步,趟出了一條承前啓後、溝通中外的宏富之路,站在了中國語文教育研究的前沿。她的語文教育觀概括爲五句話:胸中要有教文育人的藍圖,培養學生語文的好習慣,激發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感情,進行多種能力訓練,開拓視野,課外延伸。這五句話表述的是以目標、習慣、感情、能力、視野爲基本發展要素的立體的教書育人的思想體系。

二、與課文有關的四時寫景名句積累(課內)

春:萬紫千紅總是春,春城無處不飛花。

夏:綠樹濃蔭夏日長,五月榴花照眼明。

秋: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裏鬥嬋娟。

冬:梅雪爭春未肯降,騷人擱筆費評章。

三、課外寫四季美景名句選萃

春天:

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牆來。(葉紹翁)

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詠柳》)

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

夏天:

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

秋天: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杜甫)

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

冬天: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四。從下列寫景詩句“春草嫩綠夏草青,秋草枯黃冬草盡;春雨綿綿夏雨急,秋雨涼爽冬夾雪。”中任選一句,展開想象,擴寫成一段充滿詩情畫意的文字;有興趣的同學可配上一幅畫或音樂。(200字左右)

五、遷移訓練:在我國古代詩詞中有很多描寫春夏秋冬、四季風采的詩句,試將下列詩句按照春夏秋冬的順序排列,將序號填在括號內。

A、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

B、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

C、五月榴花照眼明D。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裏鬥嬋娟。

E、綠樹陰濃夏日長F。梅花爭春未肯降,騷人擱筆費評章。

G、春城無處不飛花H。等閒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

I、千山鳥飛絕,萬驚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J、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

K、天接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

L、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

M、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

N、山舞銀蛇,原弛蠟象,欲與天公試比高。

春:夏:秋:冬:

春:A G H K L M夏:C E J秋:D冬:B F I N

六。修改下列詞語中的錯別字,把正確的寫在括號內。

(1)厲厲在目()

(2)記憶尤新()

(3)走頭無路()

(4)美不盛收()

(5)明刻心上()

(6)眼花燎亂()

(7)五采繽紛()

(8)興高彩烈()

七、閱讀訓練:閱讀下面一篇短文,按要求答題。

《生命之歌》

一位朋友向我講述了在南美洲一片森林邊緣發生的故事:那一天,由於遊客的不慎,使臨河的一片草叢起火了,順着風勢遊走着的火舌活像一掛紅色的項鍊,開始圍向一個小小的丘陵。這時,明眼的巴西向導向我們叫道:“一羣螞蟻被火包圍了!”我們隨着他指點的'方向看去,可不是,被火舌縮小着的包圍圈裏已經變成了黑壓壓的一片。“這羣可憐的螞蟻肯定要葬身火海了。”我心裏惋惜地想着。,,,,。蟻團在火舌舐動的草叢間越來越迅速地滾動着,並不斷髮出外層螞蟻被燒焦後身體爆裂的聲響,但是蟻團卻不見縮小,顯然,外層被灼焦的蟻國英雄們至死也不鬆動線毫,肝膽俱裂也不離開自己的崗位。一會兒,蟻團衝進了河流,隨着向對岸的滾動,河面上升騰起一小層薄薄的煙霧……

我聽着這則蟻國發生的真實故事,像聽着一曲最悲壯的生命之歌,小小的螞蟻,其重不足毫克,真正是比毫毛還要輕上十倍、百倍。然而,在人類往往也要遭到重大傷亡的火災面前,竟然能如此沉着、堅定、團結一致,不惜犧牲自己,以求得種族的生存,其鬥爭的韌性,其脫險方式的機警,又是如此感人,怎能不發人沉思,油然生出敬慕的情感來?

漸漸地,我自感到原先那種認爲“螻蟻之命,何足掛齒”的想法,實在是太無知、太淺薄了。

【閱讀訓練】

1、請概述這則故事。(不超過25字)

2、第一段中說“外層螞蟻被燒焦”了,可“蟻團卻不見縮小”,這是爲什麼?

3、第二段有“又是如此感人”一句,作者認爲螞蟻的什麼地方感人。

4、第一段的橫線上,原文有以下幾句話,你認爲怎樣排列才恰當?

①可萬萬沒有想到②這區區的弱者並沒有束手待斃③火神肆虐的熱浪裏已夾雜着螞蟻被夢燒而發出的焦臭氣味④竟開始迅速地扭成一團⑤突然向河岸的方向突圍滾去

答:恰當的排列順序是、 、 ② 、 、 ⑤ 。

參考答案:

四題、(略)

五題、春:A G H K L M夏:C E J秋:D冬:B F I N

六題、(1)歷(2)猶(3)投(4)勝

(5)銘(6)繚(7)彩(8)採

七。閱讀訓練參考答案:

1、被大火包圍的螞蟻,抱成一團,機警地逃離火海。

2、螞蟻死後仍抱住蟻團,從遠處看,蟻團並不見縮小。

3、鬥爭中表現出的韌性,脫險方式的機警。

《往事依依》教學反思

這是著名語文特級教師於漪回憶少年時代讀書生活的一篇散文。本文選材精當,內容淺顯,學生易懂。對於這樣一篇內容較爲淺易的文章,如果僅僅解讀文本,瞭解於漪老師回憶的幾件往事,學生的學習收穫是不大的,也不容易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因爲初中學生已經有了一定的知識積累,具有了一定的思辨能力,他們的求知慾望強烈,如果這篇課文沒有一些新的東西,或者沒有一個新的角度,他們往往就會覺得平平淡淡,收穫不多。

怎樣來教這樣一篇課文呢?我反覆考慮,數易其稿,最終定位在把閱讀和寫作結合起來,打通閱讀和寫作之路。即用指導學生寫作的方式來閱讀這篇課文,在閱讀的過程中體會寫作的方法,受到寫作的啓示。

接下來的問題就是怎樣把閱讀和寫作組合起來,並有機融合在一起的問題了。如果用寫作的方法來解剖這篇課文,課上起來肯定毫無生氣,也缺乏閱讀教學的韻味。有人形容閱讀和寫作是語文教學的雙翼。只有兩個翅膀同時煽動起來,讓閱讀和寫作比翼雙飛,才能達到預期的目的。

我主要採用了一下方法加以整合,經實踐檢驗,教學效果良好。

教學思路整合。以文章的寫作框架確定閱讀教學的思路,即從結構入手,以“鳳頭、豬肚、豹尾”的篇章結構確定教學板塊,以寫作指導作爲貫穿前後的主線,給人以整體感,同時又有所變化,最後引導到讀書積累上來,以一副對聯作爲結束,給學生留下思考的空間,和人生的啓迪,體現了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教學目標。

教學內容整合。閱讀教學的精髓在於學生的朗讀,積累,感悟和品味語言的能力,這些內容如果分開進行,每一項都有很大的空間,但往往給人一種割裂的感覺,既然我的教學定位在打通閱讀和寫作之路上,所以就大膽取捨,把課文內容的教學引導到文章的選材上來,把語言的品味教學過渡到寫作語言上來,使之有機融合在一起。如首先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一件事大聲朗讀,之後明確作者圍繞主題,寫到的一些往事:看山水畫、讀千家詩、聽國文老師講課,這些材料能刪去一部分嗎?能顛倒次序嗎?在學生充分思考、討論、回答後,自然得出寫作啓示:選材要豐富,並注意材料的典型性和安排的次序。

教學形式的整合。文章是閱讀課,所以要有閱讀的味道,定位在閱讀和寫作融合,以閱讀指導寫作,所以教學的形式很重要。在教學中我採用寫作啓示錄的形式,目的是讓學生樂於接受。在最後從結構、內容和語言上總結成三點,給學生以清晰的印象。如學生朗讀第一自然段後,教師提問:你認爲本文的開頭符合鳳頭的標準嗎?這樣的問題,既兼顧篇章結構、又能夠品味語言,學生樂於思考回答,在此基礎上,自然得出寫作啓示:文章開頭要緊扣題目,短小而精美。

教學設想和實際教學效果總是存在差異,在教學過程中,還存在不少問題。

一是語言品味還不夠到位,由於注重競賽形式,併兼顧寫作啓示,爲了趕時間,沒能在語言品味上深入,另外教師預設的多,而學生雖有發現,因預留時間偏少,而不能充分展示出來。

二是在總結寫作啓示時,對於學生有創意的發現,應及時關注並給予鼓勵。

三是作業的佈置,應對學習的內容有所延伸和拓展,以鞏固和加深學生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