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七年級教案 > 蘇教版語文七年級上冊《湯姆·索亞歷險記》教案

蘇教版語文七年級上冊《湯姆·索亞歷險記》教案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38W 次

 【教學目標】

蘇教版語文七年級上冊《湯姆·索亞歷險記》教案

1、進一步提高學生讀整本書的能力;

2、引導學生用略讀和精讀相結合的方法,瞭解全書的內容,熟悉精彩片斷;

3、啓發學生能扼要分析小說中的主要人物,並由此對社會和人生有新的領悟;

4、引導學生初步瞭解外國小說的一些藝術手法;

5、在一系列實踐活動中發展學生多向思維的能力,提高學生的語言綜合素養。

【教學重點及難點】

1、教會學生略讀和精讀的方法;

2、由對人物的分析進而引申到對社會、人生作深刻的思索;

3、馬克·吐溫獨特的藝術手法。

 【課時安排】

五課時

  【教學步驟】

一、通讀全文了解大意

提前一至兩個月佈置學生閱讀《湯姆·索亞歷險記》全書,引導學生採用略讀方法,瞭解全書內容,複述故事情節,理清線索等。

二、任選一章試作點評

學生從全書中任選一片斷(建議課本節選爲佳)進行點評,並闡述選之理由,用自己的心和作品對話。

教學生學會精讀。

三、四邊互動走近人物

在前面略讀和精讀的基礎上,能啓發學生扼要分析小說中的主要人物,並由此對社會和人生有新的領悟。

採用自由發言的方式,讓學生上講臺交流各自的感悟,師作適當點評。

明確:湯姆是老師和家長眼中一個頑皮而又愛闖禍的孩子,他和波莉姨媽一家住在美國一個叫聖彼得堡的小鎮上。湯姆層出不窮的惡作劇常給姨媽哭笑不得,但是他以他的正義感,揭發了一個十惡不赦的歹徒;以他的勇敢,挽救了自己和另一個女孩的生命;以他的聰明,找到了價值連城的寶藏。

四、深入文本合作探究

師生就課文中節選的三個片斷,進一步走進人物。

營造一個輕鬆和諧的氛圍讓學生暢所欲言,和他們一起回憶童年時代,暢談理想,張揚個性。

A、 以小組爲單位,討論下列問題(或解決生自己在閱讀過程中發現的問題):

1、作者爲什麼要塑造湯姆·索亞這個藝術形象?

2、你覺得湯姆·索亞是一個什麼樣的孩子?你是否贊同他的言談舉止?爲什麼?

3、聯繫全書說說湯姆·索亞爲什麼嚮往“海盜”生活?

4、你希望經歷湯姆那樣的歷險生活嗎?

5、…………

6、…………

B、每組代表闡述觀點,全班討論交流。

通過學生各自的回答,瞭解正處於成長期少年兒童的心理狀況,以朋友的身份和學生

探討生活與學習中的困惑和不安,以適當的方式引導學生建構健康的生活理念,明確告訴他們擁有正直、勇敢的性格才能把握好生活。

C、課後讓學生將發言內容進行整理,並張貼在學生園地上。

五、比較閱讀體味風格

建議讓學生到互聯網上查藝術手法的含義。

推薦閱讀中外其他有關少年兒童生活的文學作品,充分體味馬克·吐溫獨特的藝術風格。

1、情景交融的藝術手法在作品中運用得當,作品中有關景物、環境描繪性的敘寫清晰地表達着主人公心理活動的微妙變化,可和其他作品中有關兒童心理、情感的描寫作比較(如“魯迅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有助於感受作品的獨特。

2、《湯姆·索亞歷險記》在一種輕鬆柔和的幽默中顯露出批評藝術,而它的姊妹篇《哈克貝利·費恩歷險記》卻以辛辣的諷刺表現出對資本主義的批判勁力。狄更斯藝術上則以妙趣橫生的`幽默、細緻入微的心理分析,以及現實主義描寫與浪漫主義氣氛的有機結合而著稱。

3、比較閱讀奧地利作家卡夫卡的《鄉村大道上的孩子們》

六、鏈接生活實踐體驗

1、組織一次題爲“成長的煩惱”的討論會,交換各自閱讀的感想,從書中主人公的生活遭遇聯繫學生的生活狀態,表達作爲一個兒童正常的心情和慾望,由此激發學生“我手寫我口”的創作激情。

2、欣賞豐子愷兒童漫畫,用文字表達出作者用畫筆所描繪的兒童世界。

 【附錄資料】

一、作者介紹

美國傑出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馬克·吐溫原名塞繆爾·朗赫恩·克萊門斯,他於1835年出生在美國密蘇里州佛羅里達鎮的一個法官家裏。小時候馬克·吐溫在鄉村生活,愛和黑人、窮苦人交朋友,愛聽黑人大叔們講故事。

從12歲起,馬克·吐溫便出去當印刷學徒工、送報人、排字工人,在密西西比河沿岸一代過着流浪生活。後來他又當過水手、礦工、新聞記者等。窮苦的流浪生活使馬克·吐溫有機會接觸到廣闊的社會,接觸到更多的勞動人民,使他對美國社會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同時也使他積累了大量寶貴的寫作素材。

年輕的馬克·吐溫特別喜歡莎士比亞、塞萬提斯、狄更斯等人的作品,並時常針對美國現實,在報刊的“幽默專欄”上發表小品文。1865年,美國南北戰爭以後,他以馬克·吐溫這個筆名開始了他正式的文學活動。1867年,他發表了第一部短篇小說《加力維拉著名的跳蛙》。

19世紀七、八十年代,馬克·吐溫進入創作的高峯期。從《湯姆·索耶歷險記》到《王子與貧兒》,從《競選州長》到《百萬英鎊》,馬克·吐溫對社會中的欺詐、陷害、僞善等等醜惡現象進行了無情的鞭笞。馬克·吐溫文筆犀利,既善於刻畫人物的心理活動,又善於進行誇張描寫,寓諷刺於其中;他描繪的資本主義社會那一幅幅既離奇又真實的圖畫,使讀者感到又滑稽又辛辣。

馬克·吐溫在他晚年的雜文和政論文裏,對中國人民寄予了極大的關心和同情。他在其最優秀的政論《給坐在黑暗中的人》、《使用私刑的合衆國》、《托鉢僧與傲慢無理的陌生人》等文章中,譴責了當時以美國爲首的帝國主義列強對中國瓜分、榨取的罪惡行徑。特別是在《使用私刑的合衆國》一文中,他辛辣地嘲諷了“在華外國教會美國委員會艾明特牧師”之流,怒斥他們勒索中國賠款大搞名爲“宣傳福音”,實爲文化侵略的無恥勾當。他大聲疾呼:把中國人“交給自己的命運支配吧!”結果,文章引起強烈反響,報紙的評論、人們的指責使官方大爲尷尬。

1910年4月21日,馬克·吐溫在美國康涅狄格州病逝。由於對美國文壇做出了巨大貢獻,他被後人譽爲美國“文學中的林肯”。

二、情節介紹

少年湯姆·索亞十分淘氣,一天半夜,他和夥伴哈克一道在墳場玩死貓,無意中目擊了一個兇殺案:一個名叫印江的壞傢伙殺了人,卻嫁禍於波特。

次日,波特被捕。湯姆怕遭報復,不敢揭發真情。又過了些日子,法庭開審,這回,湯姆終於勇敢地在法庭上提供了證詞,揭穿了印江的罪行。但印江卻跳窗逃跑了。一天,湯姆和哈克走進河邊一所“鬧鬼”的老房子。他倆上了樓,不一會兒,看到樓下來了兩個人,原來正是印江和他的同夥。這兩人不知從什麼地方弄來不少錢,正往地裏埋。沒想到竟從地裏挖出一個箱子,打開一看,裏面全是錢。這時印江聽到了一點響動,他懷疑樓上有人,就想上去看看。湯姆和哈克正在不知如何是好時,早已朽爛的樓梯塌了,印江沒能上樓。

後來,湯姆偵察出印江住進了一個客棧,他和哈克合計趁印江外出時,搬走錢箱。

又過了些日子,湯姆和貝奇等一些小夥伴外出遊玩,湯姆和貝奇鑽進了一個彎彎曲曲的山洞,竟找不到出口。

同一天夜晚,哈克發現印江和他的同夥挾着東西上山了,哈克想他們肯定是轉移財物,就遠遠地跟蹤。印江來到一個寡婦的莊園,要對寡婦下毒手,哈克忙敲開一戶人家的門,在這家人的幫助下,救出了寡婦。

湯姆和貝奇在山洞裏迷了路,隨身帶的食物又吃光了,仍找不到出洞的路……忽然,湯姆看見遠處有燭光,以爲是大人們找來了,於是高聲呼叫。誰知,定睛一看,舉着蠟燭的卻是印江,湯姆怕印江下毒手,拉着貝奇逃跑,山洞裏回聲轟鳴,印江未聽出是湯姆的聲音,還以爲有人追捕他,於是抱頭鼠竄。

在洞中過了三天三夜,湯姆和貝奇拖着疲乏的身子還在找出洞的路。終於,他們發現了一個亮點,他們互相勉勵着向前走去,費盡了最後力氣纔出了山洞。

兩個孩子得救後,貝奇的父親用鐵板把他們出洞的小口堵死了,他怕以後會有人再從這裏進去迷了路。

孩子們再也沒見到印江。半月後,湯姆想起印江或許還在洞裏,於是,他打開了堵死的洞口,發現印江已餓死在洞口旁。

湯姆帶着哈克再度進入山洞,在印江舉燭的地方發現了印江埋財寶金錢的小石窟,找到了那個箱子。

湯姆和哈克平分了這筆錢。哈克救過莊園主寡婦,寡婦很喜歡哈克,便收下哈克作自己的養子。

《湯姆·索亞歷險記》這部長篇小說,是美國著名批判現實主義作家馬克·吐溫的作品,小說以湯姆·索亞的傳奇式經歷爲線索,頌揚了湯姆·索亞和他的小夥伴們天真純樸的心靈,鞭撻了印江之流的貪婪和兇殘。

小說情節曲折起伏,懸念迭出,描寫生動,不愧爲優秀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