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七年級教案 > 《巍巍中山陵》教學反思彙總

《巍巍中山陵》教學反思彙總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67W 次

  《巍巍中山陵》第一課時教學反思

此次授課,我選擇了初一語文三單元第二篇範文《巍巍中山陵》第一課時,在別人眼裏,公開課是很少選第一課時的,因爲似乎公開課就是要老師的“好看”----看老師講的精彩與否。我想挑戰一下這種傳統。

《巍巍中山陵》教學反思彙總

近一個月前預定課題時,考慮到進度大約應該進入三單元,但事實上到講課日期前一天二單元內容尚未全部完畢,因此,這節公開課就成了三單元《建築藝術》的入題課。這也迫使我必須選擇第一課時。

對於說明文,初一學生還處在一個閱讀的初級階段,對說明文的文體知識尚不十分明確,而熟悉一定的文體知識對於學生語文閱讀的準確、深入有很重要的作用。相對於現在學生閱讀理解難以獲得好的成績的現實來說,教給學生一定的“知識”還是必要的。因此這節課的設計重點定位在能夠概括文章主要內容(寫作對象)、感知說明對象的特點、理解作者的寫作目的。

這節課的導語設計就扣住了這樣一個背景和關鍵詞:中山陵的特點、概括文章主要內容。

課堂流程設計思路:自然導入:設疑或激情----讀前鋪墊:瞭解作者,學習字詞----靜心閱讀:針對問題勾畫關鍵詞語----提取信息:捋順文章主要內容----初步感受:中山陵“巍巍”的特點,理解作者寫作目的。

導入部分除了從學生日常映像最深的建築物引入話題“每一個建築都是有其特點的”之外,還借用了一段視頻資料----中山先生的介紹,旨在營造一種氛圍,從而能引領學生進入文章的內容和語言情境,事實上學生在看完片子後着實沉默了良久。是聽課的情形有點嚇住了他們,還是中山先生的偉大一生感染了他們?我不能確定,但可以肯定的是學生一定受到了中山先生的影響,“激情”成功。

對於生字的教學,我還是堅持了一下,引着學生認識幾個重點字的特點。接下來學生進入閱讀過程,此文甚長,閱讀時間較多,爲防止學生過早地跳出課文,我幾次提醒:不要着急,要細讀,要讀懂,不懂之處用筆標註。但實際 看來,學生還是太早地出了文本。

當然,閱讀之前是給了一定任務的----瞭解文章介紹了中山陵的哪些內容。旨在訓練學生整體感知和概括的能力,然後用文後練習題二作爲閱讀效果的檢驗,可是學生卻沒能夠像預想的那樣,很順利地完成,閱讀感知鋪墊不夠!這種情況下,我很快作出處理----注意第六段內容,找出中山陵最南最北的建築是什麼。此舉想讓學生很快理順6-11段的意思,爲下一步閱讀做好準備。雖然這個過程勉強進行了下去,但我明顯感覺到學生的整體感知段落意思、全文意思的能力不足。儘管以前課堂訓練重在引導學生把握寫作對象,進而準確把握作者的寫作目的,以及包括概括能力的訓練很多很多,但學生爲什麼還會這樣呢?就我對學生的瞭解不會到這種程度啊!看來學生對閱讀還是沒有自信,這多少與現在的閱讀評價標準有關係吧。從課堂情況來看,似乎是因爲“沒有點到6段”,教師主動“引導”從第6段入手纔好順利完成概括練習,但我想,如果學生連那麼簡單的一段話都看不到的話,那麼,整體感知文章內容的能力如何才能練出來呢?從這點上講,也許學生出現疑難問題纔是好事吧。

實際上,這節課的設計主要目的是閱讀感知,所以後面的過程一是希望學生再次進入發現式的閱讀狀態,能夠概括出文章前面5個段落的主要意思,能力訓練主要是概括;二是從對5個段落內容的概括梳理過程中感受中山陵的“巍巍”特點。

但是,這節課結束後,我感覺最大的問題就是學生的情況超出了我的預估,不過這也正成爲新的入手點----學生的問題就是我們應該努力的地方。正因爲學生在對全文內容、整段的把握上有困難,才應該進行有效幫助。雖然時間上因爲近6分鐘的短片和10分多鐘的讀課文時間而看不到更精彩的所謂“亮點”,但我認爲課堂設計和行爲還是較爲成功的。

此外,由於時間的關係,課堂教學並未按原計劃全部完成,因此,學生對“巍巍”體現在建築本身的外觀、背景、氣勢、結構等多個角度的體會不夠,因此我在下一課時通過複習、小結的方法進行了補充,收效很好。

這節課,有同事評價“樸實”或“簡單”,我都覺得很中肯。但教無定法,只要心中明白你教學生學什麼,你要引領學生學會什麼,你的目的是爲了學生以後的發展,這就可以了。

  《巍巍中山陵》教學反思

《巍巍中山陵》這篇課文是七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的第二篇說明文,本單元主要學習建築類說明文,通過這一組課文的學習,初步引導學生掌握學習說明文的一些知識——明確說明對象、瞭解事物特徵、知道如何圍繞特點進行說明、分析說明順序和掌握常用的說明方法及作用。

課文和《人民英雄永垂不朽》有共同點,說明對象、事物特徵比較好找,都運用了列數字的說明方法來說明建築物高大的'特點。但又有許多不同點,比如中山陵它是一個建築羣,它的高大是通過各部分的高大來簡接說明的,課後的中山陵整體佈局圖完成也比較困難,而且課文還很長。所以在設計這節課時我將它確定爲三個課時:第一課時初讀課文,解決字詞問題,將課文讀通順,明確說明對象及特徵。第二課時,再讀課文,弄清每段話的說明內容,並在此基礎上明確課文的結構,理清順序;再細讀第7—11自然段,找到課文中作者說明中山陵各部分之間順序的句子,完成課後的中山陵建築羣的佈局圖。第三課時,精讀課文,從三個不同的角度分析中山陵“巍巍”的特點,並對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和生動性進行賞析品味。公開課我進行的是第三課時的教學,現就對本節課的得失反思如下:

本節課我努力踐行新課改理念,將課堂這一陣地還給學生,將45分鐘教給學生,讓學生在充分自學的基礎上小組交流。關於第一個目標的實施,爲了讓學生不至於無從下手,三個問題的設計可謂改了又改,直至通俗明瞭。在學生交流彙報時適時點撥,讓學生明白這三個方面並不是相對獨立的而是相互依存的關係。關於第二個目標,我採用了給出案例,分析總結品味語言的方法和答題格式,讓學生有跡可循。最後,齊讀孫中山的名言,激發學生銘記先生教誨,繼承先烈遺志,努力發奮讀書,爲中華之騰飛打好基礎的情趣,實現說明文的情感目標。整節課學生在寬鬆和諧的氛圍中自主學習、合作交流,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但作爲中學語文教育的新手,我對教材的鑽研還不夠透徹,使得教學中對學生嚴謹的分析態度的培養有疏忽。例如賞析生動的描寫性語言時,有這樣一句話:藍色的天幕下,山腰蒼翠的林海與山巔紫紅色的巉巖相互襯映,形成了一幅十分鮮麗而又和諧的大自然圖畫。我只是引導學生分析了“藍色”“蒼翠”“紫紅色”三個表示色彩的詞,可以看出鐘山景色“鮮麗”的特點,卻忽略了對“和諧”一詞的理解。因鑽研教材不透徹,不能引導學生嚴密的品味賞析語言是這節課最大的遺憾。另外,還有一些小枝小節也沒有處理好,給學生造成了暫時性的困惑,影響了教學效果。

通過這節課的教學,我覺得課前的鑽研教材和合理處理教材對於課堂教學效果奇很重要的作用。只有教師鑽研好了教材,才能在課堂教學中應付自如,才能對學生的學習起到一個很好引領作用。

  《巍巍中山陵》教學反思

此次授課,我選擇了初一語文三單元第二篇範文《巍巍中山陵》第一課時,在別人眼裏,公開課是很少選第一課時的,因爲似乎公開課就是要老師的“好看”----看老師講的精彩與否。我想挑戰一下這種傳統。

近一個月前預定課題時,考慮到進度大約應該進入三單元,但事實上到講課日期前一天二單元內容尚未全部完畢,因此,這節公開課就成了三單元《建築藝術》的入題課。這也迫使我必須選擇第一課時。

對於說明文,初一學生還處在一個閱讀的初級階段,對說明文的文體知識尚不十分明確,而熟悉一定的文體知識對於學生語文閱讀的準確、深入有很重要的作用。相對於現在學生閱讀理解難以獲得好的成績的現實來說,教給學生一定的“知識”還是必要的。因此這節課的設計重點定位在能夠概括文章主要內容(寫作對象)、感知說明對象的特點、理解作者的寫作目的。

這節課的導語設計就扣住了這樣一個背景和關鍵詞:中山陵的特點、概括文章主要內容。

課堂流程設計思路:自然導入:設疑或激情----讀前鋪墊:瞭解作者,學習字詞----靜心閱讀:針對問題勾畫關鍵詞語----提取信息:捋順文章主要內容----初步感受:中山陵“巍巍”的特點,理解作者寫作目的。

導入部分除了從學生日常映像最深的建築物引入話題“每一個建築都是有其特點的”之外,還借用了一段視頻資料----中山先生的介紹,旨在營造一種氛圍,從而能引領學生進入文章的內容和語言情境,事實上學生在看完片子後着實沉默了良久。是聽課的情形有點嚇住了他們,還是中山先生的偉大一生感染了他們?我不能確定,但可以肯定的是學生一定受到了中山先生的影響,“激情”成功。

對於生字的教學,我還是堅持了一下,引着學生認識幾個重點字的特點。接下來學生進入閱讀過程,此文甚長,閱讀時間較多,爲防止學生過早地跳出課文,我幾次提醒:不要着急,要細讀,要讀懂,不懂之處用筆標註。但實際 看來,學生還是太早地出了文本。

當然,閱讀之前是給了一定任務的----瞭解文章介紹了中山陵的哪些內容。旨在訓練學生整體感知和概括的能力,然後用文後練習題二作爲閱讀效果的檢驗,可是學生卻沒能夠像預想的那樣,很順利地完成,閱讀感知鋪墊不夠!這種情況下,我很快作出處理----注意第六段內容,找出中山陵最南最北的建築是什麼。此舉想讓學生很快理順6-11段的意思,爲下一步閱讀做好準備。雖然這個過程勉強進行了下去,但我明顯感覺到學生的整體感知段落意思、全文意思的能力不足。儘管以前課堂訓練重在引導學生把握寫作對象,進而準確把握作者的寫作目的,以及包括概括能力的訓練很多很多,但學生爲什麼還會這樣呢?就我對學生的瞭解不會到這種程度啊!看來學生對閱讀還是沒有自信,這多少與現在的閱讀評價標準有關係吧。從課堂情況來看,似乎是因爲“沒有點到6段”,教師主動“引導”從第6段入手纔好順利完成概括練習,但我想,如果學生連那麼簡單的一段話都看不到的話,那麼,整體感知文章內容的能力如何才能練出來呢?從這點上講,也許學生出現疑難問題纔是好事吧。

實際上,這節課的設計主要目的是閱讀感知,所以後面的過程一是希望學生再次進入發現式的閱讀狀態,能夠概括出文章前面5個段落的主要意思,能力訓練主要是概括;二是從對5個段落內容的概括梳理過程中感受中山陵的“巍巍”特點。

但是,這節課結束後,我感覺最大的問題就是學生的情況超出了我的預估,不過這也正成爲新的入手點----學生的問題就是我們應該努力的地方。正因爲學生在對全文內容、整段的把握上有困難,才應該進行有效幫助。雖然時間上因爲近6分鐘的短片和10分多鐘的讀課文時間而看不到更精彩的所謂“亮點”,但我認爲課堂設計和行爲還是較爲成功的。

此外,由於時間的關係,課堂教學並未按原計劃全部完成,因此,學生對“巍巍”體現在建築本身的外觀、背景、氣勢、結構等多個角度的體會不夠,因此我在下一課時通過複習、小結的方法進行了補充,收效很好。

這節課,有同事評價“樸實”或“簡單”,我都覺得很中肯。但教無定法,只要心中明白你教學生學什麼,你要引領學生學會什麼,你的目的是爲了學生以後的發展,這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