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七年級教案 > 蘇教版七下《展示華夏文化魅力》教學反思

蘇教版七下《展示華夏文化魅力》教學反思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8.24K 次

  《展示華夏文化魅力》教學反思之一

備課時,我想這篇要兩課時完成的課文用一課時結束,時間短,容量大,不可能面面俱到,如何纔能有效突出教學重、難點呢?我想初一的學生第一次接觸這類人物通訊,應該教會學生選取典型事例有詳有略地報道人物的方法。於是我這樣設計:簡單介紹貝聿銘和蘇州的關係,激發學生探究的興趣,然後讓學生假設自己是記者,說說自己會突出介紹貝聿銘的哪些事蹟,接着讓學生按行文順序找出作者是抓住有關貝聿銘的哪些內容來寫的,在這一步驟中明確了文章的主體內容以小標題形式分爲三個部分,並啓發學生思考作者詳略寫了哪些部分?(二、三部分詳寫),在每一部分中,貝聿銘的建築設計可寫得也很多,讓學生找出作家又是詳細介紹了哪些建築,緊接着以做回導遊的形式,讓學生介紹這些建築設計的特點以及評價,在這一過程中,學生自然明白了貝聿銘高超的建築藝術和一片愛國之心。

蘇教版七下《展示華夏文化魅力》教學反思

對於這樣的教學預設,學生的反應好嗎?教學結束後,反思一下整個教學過程,雖不能算十全十美,但教學目標、重難點是完成了,而且學生配合也比較好,這和自己上課前做好充分的準備工作是密不可分的。

但是在教學過程中也有不盡人意的地方,比如過多地突出了我預設的意旨,忽略了學生本身感受語文的特點和差異。在短短的四十分鐘裏,我幾乎沒有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去思考,一直是我按照自己的思路在不停的追問,讓他們被動的跟從,因此學生的積極性得不到有效的激發, 課堂氣氛上顯得沉悶了一點。如做回導遊,介紹貝聿銘在非議中創建的三大建築奇蹟的特點這一環節中,學生心思都是在揣摩我的用意,所以他們的回答都是集中於篩選文章信息,很少有自己完整的分析。如果我能給學生充分思考與想象空間,讓學生暢所欲言,由欣賞畫面到結合文章談談自己內心對貝聿銘的建築感受的話,這樣,課堂就會填充着不同角度與不同的體悟,纔會真正啓動、激發了學生的思維,從而使課堂生動活潑起來。

另外,在帶領學生學習貝聿銘的愛國心這一標題內容時處理得簡單了些。貝聿銘的愛國情體現在什麼地方?學生很快找到了前兩點(中國傳統化,根在中國),第三點學生找到了這麼一句話“他提出,應嚴格控制北京古城區的建築高度,以保持從故宮向外平緩開闊的空間格局”,學生說這點體現了貝老很關心北京城區規劃,體現愛國。另一學生引用貝老說的“在香山飯店的設計上,他下的功夫比他在國外設計某些建築高出十倍。”這也體現愛國。其實學生找得都很有道理,但我的課前預設是讓學生找到貝老的在現代化的建築藝術與中國傳統相結合,於是我很生硬地把學生的思維一個勁地往這點上靠,並進而讓學生尋找香山飯店設計的特點,學生找到了香山飯店不規則院落的佈局方式,它的與周圍環境和諧統一的自然美,卻很難找到香山飯店的設計思想——在一個現代化的建築物上,體現出中國民族藝術的精華,這一點也是香山飯店設計的特點。其實,歸根結底,這個不足是因爲我在備課時忽略了備學生這重要的環節,我拔高了學生的認知能力和感悟能力,只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去設計,忽視了這一部分的第三段講中國傳統建築藝術對貝聿銘的影響,所以學生根本連中國傳統建築藝術是指什麼都搞不清楚,自然不能明白香山飯店的.設計思想特點是什麼。

通過對這堂課的教學反思,我領悟到教學是常有相當程度的“生成性”特徵,它不是上演充分準備好的“教案劇”,因此課前要反覆研究學生的認知能力和認知積累,制訂出最適合他們的教學目標,教學方法,要把每一個問題都預設好,並能充分考慮學生會怎樣回答,會提出哪些他們感興趣的問題,設想學生在主動學習的過程中可能會碰到哪些問題,老師又如何正確把握好提問的尺度….並在課堂上針對學生的具體情況來處理偶發問題。同時教師一定要從傳統的角色中悖離出來,把更多的空間留給學生,讓閱讀教學真正實現學生與文本、與教師的多元對話。

  《展示華夏文化魅力》教學反思之二

《展示華夏文化魅力》(下簡稱《展》文)一文描述了世界頂級建築大師、美籍華人貝聿銘先生在建築設計上的傑出成就,高度讚揚了他卓越的建築設計藝術和一片拳拳愛國之心。

對於這一權威解讀,我原則上表示同意。我之所以這麼說,這是因爲在我看來文字本身雖屬表意符號,具有極強的表情達意的功能,從這個意義上講作如上概念性的解讀,自是無可厚非;然而,文字又是一個極爲特殊的文化現象,字裏行間常常存活着一個個不朽的靈魂。所以,在教學《展》文時,在掃清了文字障礙,在整體閱讀了課文之後,我便設計了一個生命化的問題,以引領學生走進大師的靈魂深處。

我對學生說:“如果你就是著名設計師貝聿銘,當記者採訪你時,什麼樣的話題才能真正觸動你的靈魂?爲什麼?”

這是一個較有挑戰性的問題,不僅僅因爲這個問題根本就沒有什麼標準答案,更是因爲要回答這個問題就必須對課文進行整體性的梳理和深層解讀,否則是很難作答的。因此,當我把這個問題提出來時,教室裏一下子安靜了下來。我知道學生這是在思考,我覺得這樣的沉默是可貴的,是必需的。此時,任何提示與講解都是多餘的,最好的處置方式是一言不發,是充滿深情的期待。

不久,學生陸續舉手發言了。

有學生說,作爲美籍華人的貝聿銘爲中國贏得了國際聲譽,所以最能觸動他靈魂的話題,當是他曾經取得的輝煌成就。他的理由是,課文對於貝聿銘的成就多有濃彩重墨的描寫。這位同學還當場讀了幾段相關文字。

看得出來,全班持相同意見的同學不止一個。的確,這位學生的意見是值得考慮的,他在建築設計上的成就舉世矚目,貝聿銘是中國人的驕傲自是無疑。不過,這樣的話題卻未必能觸動貝聿銘的靈魂。爲了讓學生明白這個道理,我便讓他們假想成記者在電視直播現場採訪貝聿銘:貝聿銘先生您是世界頂級建築大師,您是咱們中國人的驕傲,能不能請您向中國電視觀衆介紹一下您取得巨大成就?請同學們想一想,此時的貝聿銘會如何回答呢?他會不會眉飛色舞地誇耀自己的巨大成就呢,儘管他完全有這樣的資格。

學生恍然大悟,紛紛舉手發言:

“貝聿銘先生會很爲謙虛地說,他所做有限,還談不上什麼世界頂級大師,他的成就微不足道,比他有成就的建築大師還有很多。”

“貝聿銘先生可能都不會接受這個‘世界頂級建築大師’的稱號。”

“他可能都不大願意談自己的成就,在他看來,即便是有成就也屬於過去。”

……

總之,同學們一致認爲儘管他的成就巨大,卻不會觸動他的靈魂。那麼,能觸動他靈魂的話題又是什麼呢?同學們又繼續思考。

在去除了他的成就和榮耀之後,同學們逐漸把目光轉移到他的生活,他的追求,他的情感上。同學們注意到貝聿銘於1960年成立了自己的建築公司,他在建築設計中最爲人們稱道的是關心平民的利益。他們注意到他常常自稱自己是“蘇州人”“廣州人”,他能說一口流利的普通話、廣州話、上海話和蘇州話,他的衣着、家庭佈置和生活習慣,仍然保持着中國的傳統特色。除此之外,他們還注意到了1978年他謝絕了一個在故宮附近設計高樓的邀請,而是選擇了遠離市區的香山飯店的設計,同學們還注意到他希望香港銀行大樓顯示出中國風格和中國氣派。

看到學生對課文有了更深一層的思考,我便趁熱打鐵,說:“其實,這一切都緣於一個原因……”

這一次,不用我再提示什麼,學生便一起回答道:“我的根在中國。”

“回到剛纔的問題上,”我接着說,“如果你就是著名設計師貝聿銘,當記者採訪你時,什麼樣的話題才能真正觸動你的靈魂?”

這回學生把手高高地舉了起來:

“最能觸動貝聿銘靈魂的話題是,在美國生活這麼多年,您爲什麼還保持着中國傳統特色?”

“在你一生中,您設計過許多偉大的建築,獲得了許多大獎,自然有很多感想。您能告訴我哪一件作品最是牽動您的心?”

“香山飯店初看貌不驚人,但是愈看就愈會感到她輕妝淡抹的自然美。您能說說您這樣設計是基於什麼樣的思想?她融入了您什麼樣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