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六年級教案 > 關於《牛郎織女》教學反思(通用13篇)

關於《牛郎織女》教學反思(通用13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16W 次

在社會發展不斷提速的今天,教學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反思自己,必須要讓自己抽身出來看事件或者場景,看一段歷程當中的自己。那麼優秀的反思是什麼樣的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牛郎織女》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關於《牛郎織女》教學反思(通用13篇)

《牛郎織女》教學反思 篇1

《牛郎織女》是一個民間故事,語言平等樸實,但卻寄託了勞動人民美好的願望,對我國傳統道德文化進行了一個折射。牛郎折射了我國農業社會中男性吃苦耐勞的品德,織女折射了我國農業社會中婦女賢惠淑德的精神。王母娘娘則代表了封建保守勢力,折射了專制狡猾的醜惡嘴臉。我們讓學生讀民間故事的目的是通過故事情節,引發對價值觀的正確判斷,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通過平淡的語言,感受人物的精神內涵。課文語言寫的很白,很質樸,但如何讓學生領悟文字所表達的含義呢?如“牛郎照看那頭老牛很周到。”是一箇中心句,學生也很容易明白牛郎是如何周到照看老牛的。似乎沒有什麼要講細悟透。但換一個角度,讓學生根據相關點,進行復述,特別是有創意地複述,把平淡的語言說活,內化爲自己的語言,在複述中,領悟牛郎是個怎樣的人。(心底善良,吃苦耐勞)然後再讀課文2、3小結,學生會有更深的體會。

通過平淡的語言,引發深層的思考。,“聽說織女要留在人間,姐妹們都很佩服她的勇氣。她們對牛郎織女說了許多祝福的話,便灑淚告別,飛回天宮去了。”思考1:爲什麼仙女佩服織女呢?聚焦:織女愛慕的是牛郎的勤勞善良。同時織女放棄了榮華富貴,甘願與窮困的牛郎生活在一起。思考2:姐妹們會說些什麼祝福的話?

《牛郎織女》教學反思 篇2

《牛郎織女》是一個民間故事。主要講述的是孤兒牛郎在老牛的幫助下認識了美麗的姑娘織女。他們男耕女織,過着美滿的生活。王母娘娘知道後,拆散了他們,帶着天兵天將抓走了織女。牛郎急忙披上老牛的皮,用竹筐挑着兩個孩子去追趕織女,被王母娘娘用玉簪劃的天河隔開。從此,牛郎織女只能隔河相望,天長日久,他們就成了天河邊上的牽牛星和織女星。

課前考慮到這則故事對很多學生來說非常熟悉,加上課文的內容淺顯易懂,語言通俗平實,自學的難度不大。所以,由易到難,安排了三個層次的自主探索與交流活動:

層次一、自主練習複述課文,在與原文的比較品評中學習語言。

在這個環節,設計一個語文活動,由學生藉助各段的小標題練習複述課文,並在小組內試講。發揮小組成員中的合作作用,由組員們把他的語言與課文原文進行比較,討論各自的優缺點。在集體交流中,我們不難發現,葉聖陶先生的原文語言樸素、流暢簡潔;而孩子們自己複述的課文則表現出他們獨有的言語特色,個性極強。

層次二、通過課文中的細節描寫分析人物形象。

故事中的人物個性鮮明,他們所留給我們的印象總是通過動作、語言、神態等細節表現出來的。在課堂上,幫助學生觀其言、察其行,在書上圈畫重點詞語、簡單做批註,既把握了人物形象,又總結了感知人物形象的方法。在自主交流的環節,由學生自主選擇自己感興趣的人物重點介紹,尊重學生選擇的權利,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本節課上,令我沒有預設到的是,很多孩子對這一個故事中老牛的形象給予了很多的關注。仔細傾聽學生的發言,我發現,他們的理解真的很獨特。老牛在牛郎織女的相識、結合以至後面的牛郎攜子追趕織女的過程中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而當我們走進老牛的精神世界之後,會發現它的“感恩”、“報恩”行爲也在感動着我們。如果說這個故事中美麗堅貞的愛情、跌宕奇特的故事情節讓我們回味無窮,而老牛的舉動則讓我們收穫了一份別樣的感動。感謝老牛,更要感謝孩子們!因爲他們給了我另外一種解讀文本的角度,讓我得到了一份“精神洗禮”。

層次三、感知民間故事的寫作方法。

對於六年級的學生來說,僅完成分析人物性格特點、梳理故事情節、複述課文的任務似乎太淺了。所以,我又和學生一起去挖掘這篇課文在“寫作方法”上的一些內容,由學生談談自己最喜歡這個故事的地方,從生生之間、師生之間的交流中總結民間故事在人物、故事、情節以及想象方面的特點。在這個過程中,孩子用自己的語言闡釋着他們所感悟到的民間故事形態。有的孩子談到這個故事中對牛郎命運起關鍵作用的老牛、喜鵲都是動物,這一點更加體現出民間故事所反映出的勞動人民質樸的想象和美好的願望,這也是民間故事能夠廣爲流傳的原因所在。傾聽孩子們的發言真是一種愉悅的享受。也許他們的語言還很稚嫩,也許他們的觀點比較新鮮,但他們的所言所感都是經歷自主思考後的結果。我們老師要努力爲學生營造一種寬鬆的氛圍,鼓勵孩子們暢所欲言。經歷思維的碰撞之後,孩子們會自然地形成自己運用語言的能力。

在拓展的環節,我們安排了動口、動手的兩項練習。動口方面,積累了《迢迢牽牛星》和《天上的街市》,這兩首作品,一古一今,既豐富了學生對課文的認識,又瞭解了相同的題材可以有不同的表現方式。孩子們學得有興趣,而且真正有所得。動手的拓展練習,是引導學生以《鵲橋相會》爲題完成一個小練筆。這項練習重點提示學生想象牛郎織女七夕相會時的情景,着重寫好牛郎織女的神態、動作、語言。我感覺,孩子們的小練筆還是比較成功的,能夠做到依託人物性格,進行合理想象。

通過這節課,我愈發地感覺到文本的使用絕對是一門藝術。淺顯的文章經過深入的挖掘,同樣可以找到很多的生髮點。而經歷這樣一個過程,老師和學生都會有所得,都會實現自己“生命的提升”。

《牛郎織女》教學反思 篇3

上星期五,我們班學習了《牛郎織女》一文,這是一個民間故事。它有一個特點,通過平淡的語言,反映了人物豐富的精神內涵。從古至今,它已經流傳了一千八百多年,滋潤了一代又一代善良人們的心靈

學生們對這個故事可以說是耳熟能詳。怎樣讓一個“老的掉牙”的故事,上出新意,使學生不僅愛學,而且更能學好呢?我主要從以下幾方面着手:

一、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小學語文新課標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強調培養學生“主動進行探究性學習”的能力。在教學《牛郎織女》這一課時,我問“學生你喜歡哪個人物?爲什麼?”“你覺得牛郎是個什麼樣的人?”“織女是個什麼樣的人?”學生自然而然就參與了課文的研讀,談出自己對課文的理解。有的孩子讀的特別細緻,甚至從“你們”的“們”這個字中讀出織女和牛郎一樣善良。有的孩子從牛郎不計較哥嫂對他的態度,讀出了他的胸懷大度……

對於王母娘娘,在他們眼裏是心狠手辣的、是冷酷無情的、是不懂親情的、是死要面子的……在交流中,學生對這一人物進行了批判,同時在心中確立了王母娘娘應有的形象--慈愛的、有人情味的、講親情的。這就是美與醜的辨析。有了對與錯、美與醜的認識,學生也就能感悟故事的寓意。教學中不必義憤填膺地激起學生對王母娘娘這一人物的痛恨與咒罵,應該心平氣和地聆聽學生對王母娘娘這一人物的自主評價,或頌揚或斥責。要知道多一雙眼睛,就多一個角度,多一個角度,就多一些客觀。

二、着力突破課文重點和難點。

爲了突破重難點,我設計了以下問題,由同座配合完成:

1、你是下凡的織女,請問你爲什麼決心嫁給牛郎?

2、和你一起下凡的姐妹們會說些什麼話?

3、你是怎麼反駁她們的?當牛郎和織女在鵲橋上相會時,他們會說些什麼?

通過幾個問題的設計,課文的重點就突破了。

三、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從對課文的閱讀理解,拓展到《白蛇傳》、《梁山伯與祝英臺》、《孟姜女》和古詩《乞巧》,通過師生平等的對話,學生基本明白了課文實際上寄託了勞動人民追求美好、幸福生活的願望,對我國傳統道德文化進行了一個折射。讓學生讀民間故事的目的是通過故事情節,引發對價值觀的正確判斷,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做人要勤勞善良 ,要勇敢、執着地追求自己的幸福。

《牛郎織女》教學反思 篇4

今天上到了《牛郎織女》一課,這是大家十分熟悉的一個民間故事,也許是沒有什麼新鮮感的緣故,學生有點懶洋洋的樣子,讀書也沒精打采的,雖然已經備好這一課,但照目前看來,學習效果可能不怎麼好,我突法奇想,決定換一種教學方式。於是我對學生說:“今天讓同學們來教老師上這一課,你們來設計問題,看誰的問題設計得好,我們就按他的設計去上,好嗎?”同學們聽我一說,瞪大了眼睛,一下來了精神。

第一部分,學生提出了“牛郎童年生活是怎樣的?”“牛郎和老牛怎樣相依爲命?”等問題,我再加以點撥,引導學生抓住重點詞句去理解課文內容,效果竟出奇地好。我又發現,能提問的大都是思維活躍,成績優秀的同學,怎樣擴大參與面呢?我又採用了小組競賽的形式,對大膽提問,大膽思考、作答的同學給予獎勵,還採取了四人小組討論的方式,同學們的思維越來越活躍,問題都能圍繞主要內容,也有了獨到的見解……把課推上了高潮。

我驚喜於這種教學方式帶來的變化,這種“被學生牽着鼻子走的”感覺很享受,我在這節課中成了真正的引導者,而學生真正成爲了學習的主人。是啊,我們的教學需要不斷的創新,才能碰撞出激情的火花。

《牛郎織女》教學反思 篇5

聽、說、讀、寫是語文的四項基本能力,在教學《牛郎織女》一文時,我重點落實了說和讀能力的訓練。

一、朗讀能力的訓練。

蘇教版教材或新課程標準都十分重視學生朗讀能力的訓練。《牛郎織女》是一個民間故事,民間故事或神話故事一般故事內容比較淺顯,情節比較生動,高潮凸起,人物個性鮮明,課文第三至第五自然段更是故事的高潮部分,情節跌宕起伏,比較適合朗讀能力的訓練。當然有感情地朗讀並不是一步到位,一蹴而就,而是要循序漸進,要有層次性,一般要經歷讀通——讀懂——讀出感情這麼三個過程。首先是讀通,讀懂課文,瞭解課文的大概內容,爲有感情的朗讀打下基礎,然後朗讀和感悟相結合,通過朗讀引導學生感悟到王母娘娘的心狠手辣和不講骨肉情誼,一個專制形象。織女的非常痛苦的心情和牛郎知道織女被王母抓走後的那種心急火燎的心情。再快速瀏覽課文找出相關的重點詞句,最後抓住這些重點詞句指導學生進行有感情地朗讀,讀出不同人物的不同特點。

我認爲朗讀的指導要體現學生的主體性,要正確地面對學生的朗讀差異性,儘可能不要把自己的思想強加給學生,讓學生慢慢地讀,細細地品味,把體會到的讀出來即可。

二、要加強複述課文能力的訓練。

複述課文的能力也是一項十分重要的能力,往往教師會忽視了這項能力的培養,因爲考試不考的`。蘇教版課文比較重視這項能力的培養,有很多故事情節生動、曲折的課文都要求複述課文。複述課文必須在讀通,讀熟課文的基礎上進行。根據班級的實際情況,我在指導學生複述《牛郎織女》時,讓學生按課文的段落層次一段一段地進行,這樣降低難度,由簡到難,調動學生複述的興趣。複述前先指導學生編列小標題式的複述提綱,供複述時參考,如:男耕女織,日子美滿——老牛訣別,忍痛剝皮——王母知情,發誓追回——闖入家中,抓走織女——心急火燎,攜子追趕——隔河想望,化作星辰——喜鵲搭橋,一年一見。

學生一段一段地進行復述,積極性比較高。在此基礎上鼓勵學生進行全文複述,在複述的時候設置了一個情境,讓學生給他提個醒,其實就是複述的要求,然後問他你是講給誰聽的?他說是講給奶奶聽的,那奶奶耳朵有點背,聽不清楚,你可要想點。有了這個情境,增加了學生複述的情趣。

《牛郎織女》教學反思 篇6

《牛郎織女》是一個民間故事,大家都耳熟能詳了,故事語言平等樸實,但卻寄託了勞動人民美好的願望,對我國傳統道德文化進行了一個折射。牛郎折射了我國農業社會中男性吃苦耐勞的品德,織女折射了我國農業社會中婦女賢惠淑德的精神。王母娘娘則代表了封建保守勢力,折射了專制統治者狡猾的醜惡嘴臉。備課的時候我就在想,孩子們都早已知道這個故事了,在教學中,我又應該教些什麼才能帶給孩子更多的>收穫呢?對於六年級的學生來說,顯然不能停留在簡單的瞭解故事、複述故事上了。我想應該是引導學生通過故事情節,引發對價值觀的正確判斷,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課堂教學中,在理清了故事情節後,我設計了人物評論這個環節,讓學生結合課文內容談談你對故事中的人物的看法。在討論到王母娘娘這個人物角色時,學生中出現了爭議。有學生認爲王母心狠手辣,破壞了牛郎織女的美好生活,可恨。但也有少部分同學認爲,織女違反天規,應該受到懲罰,王母娘娘是大義滅親、鐵面無私。孩子們互相爭辯表明自己的觀點,誰也不能說服誰,整個課堂大有辯論賽的意味,作爲老師的我根本沒有插嘴的份。我邊聽邊思考,我必須得表明我的觀點。可是我到底站在哪方纔是對的?我覺得對於這個人物的認識關係到孩子的價值觀的判斷。

“那麼王母娘娘是好是壞呢?”在孩子們爭論無果的時候,我發表了自己的觀點,“牛郎和織女追求幸福的願望是美好的,任何阻止和破壞剝奪別人幸福和自由的人,我都不喜歡。大義滅親的意思是爲了維護正義,對犯罪的親屬不循私情,使受到應得的懲罰。王母娘娘維持的所謂的天規是不合理的規則,所以不能說她是大義滅親。本文是一則民間故事,民間故事是羣衆創作,在羣衆中流傳的,故事直接反映了勞動人民的願望、要求和理想,表達了勞動人民的思想感情。在那個封建統治的年代,老百姓倍受壓迫,更多的是渴望自由的生活,而這個故事就是人們這種美好願望的表達。”聽了我的觀點,孩子們信服地點了頭。

教學最後一個環節,我讓學生談談自己學完本文的感受,孩子們都說,原來讀《牛郎織女》,只是覺得故事吸引人,神奇、有趣,沒想到故事中還包含着這樣多的思想。我覺得本節課的教學是有效果的,提升了學生的認識水平,引發了對價值觀的正確判斷。

《牛郎織女》教學反思 篇7

記得一位美國學者有過這樣一個觀點:教師的成長=經驗+反思,也就是說教師要想有所成長只靠以往的經驗是不可能成長爲一名優秀的教師,只有在教學實踐中不斷反思,才能不斷提高。經過這兩年的教學,我也的確有所感悟。

俗話說:“無心插柳柳成蔭”,本是無意之舉卻有了意外的收穫。《牛郎織女》教學設計如同往常一樣,定目標,根據目標設計教學思路,按部就班的上課,似乎一切都在我的預料之中。考慮面面俱到,唯獨沒有想到學生的表現。讀課文交流的過程中,一男孩把“王母娘娘拽着織女,一齊飛向天宮。”的“一齊”讀成了“一起”,當時沒有考慮太多,只是想把兩個詞寫到黑板上讓孩子們在讀音上能加以區分,可孩子們卻給了我意想不到的答案,一個女孩是這樣說的,“如果織女是心甘情願的跟王母娘娘走的話應該用‘一起’,而在文中織女是被迫飛向天宮的,在這樣一個語境下,‘一齊’與‘一起’的感情色彩是不一樣的” 。沒想到這一字之差,讓孩子們感觸頗深,同時也給我以深深的啓發。我想這源於孩子們對“牛郎織女”這個民間故事的熟悉,對故事情節,對人物形象早已先入爲主了,所以纔會出現孩子們對上述兩個詞語感情色彩的定論。

由此讓我聯想到一句話,“不要教師範讀“,其觀點是教師的示範已經讓孩子們先入爲主,抑制學生多角度的理解能力和個性化的朗讀能力。但是我覺得,範讀,既是體現教師對教材的感悟,體現現代語文教師素質的有效途徑,又是在多媒體技術盛行的今天讓我們的課堂安靜下來的有效教學手段。

《牛郎織女》教學反思 篇8

《牛郎織女》是一個民間故事,故事語言通俗易懂,但卻寄託了勞動人民美好的願望。備課的時候我在想,學生們都早已知道這個故事了,在教學中,我應該怎麼教才能更有效果?對於六年級的學生來說,顯然不能停留在簡單的瞭解故事、指導朗讀的環節上了。所以我想應該引導他們通過故事情節,引發對價值觀的正確判斷,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在瞭解課文脈絡後,我想讓學生自己質疑,進行自主學習。在品讀相關語句的過程中理解人物形象,理清牛郎與老牛、牛郎與織女、織女與王母娘娘的關係。在理清了故事情節,瞭解了人物關係後,我設計了人物評論這個環節,讓學生結合課文內容談談你對故事中的人物的看法。這個問題的提出對課文的理解更有效果,我放手讓學生來講,從文本中理解,把品味、感悟還給學生。學生的發言能夠結合課文裏的內容談自己的理解,他們認爲牛郎是個勤勞善良的人;老牛是個位善解人的人 ;織女是個心地善良的人。學生在評論王母娘娘這個人物角色時,有的學生認爲王母娘娘心狠手辣,破壞了牛郎織女的美好生活,可恨;有的認爲王母娘娘殘暴,不顧織女兩個年幼的小孩,狠狠地推倒他們,可惡;也有的認爲王母娘娘法力無邊,劃出天河把牛郎織女活生生的隔開。從他們身上寄託了勞動人民美好的願望,對我國傳統道德文化進行了一個折射。牛郎折射了我國農業社會中男性吃苦耐勞的品德,織女折射了我國農業社會中婦女賢惠淑德的精神。王母娘娘則代表了封建保守勢力,折射了專制狡猾的醜惡嘴臉。

教學由淺入深、照顧到不同程度的學生。每一次當學生髮言之後,引導學生進行思考與評價,讓學生在評價之中學習和提高,充分發揮學生潛在的感悟能力與學習能力,從而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牢牢抓住語言文字的訓練,設計的問題對不同程度的學生有效,讓學生學得輕鬆,學得紮實,是我在這節課中的教學所得。

《牛郎織女》教學反思 篇9

《牛郎織女》是一篇民間故事,主要講述了孤兒牛郎在老牛的幫助下認識了美麗的姑娘織女,他們男耕女織,過着美滿的生活。後被王母娘娘強拆散,只能隔河相望,天長日久,他們就成了天河邊上的牽牛星和織女星。

在熟讀的基礎上,先在全班集體交流的基礎上疏通文章脈絡:名字由來——老牛指點——樹林相識——幸福生活——王母強拆——鵲橋相會。在此基礎上,逐步分析交流課文內容。在細細品味人物形象時,主要抓住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態等描寫,通過想象、情境表演等形式,逐步體會感悟,也學到了表現人物特點的寫作方法。其中,想象的環節深受學生的喜歡,比如,讓他們想象牛郎織女林中相識時的對話,想象王母娘娘知道織女私自下嫁凡間之後的暴怒,想象牛郎與織女鵲橋相會時的傾訴,等等,學生們竭盡全力,表達自己的感受,我覺得說的有理有據,比較到位。

最後,我還問了學生,爲什麼織女放棄天上的“富麗堂皇”。而喜歡人間的平常生活,學生們的回答也讓我刮目相看,有的說有牛郎相伴,抵得上任何金銀財寶;有的說人間自由自在,縱沒榮華富貴,但有愛人在身邊,也是幸福的。

《牛郎織女》教學反思 篇10

看到把《牛郎織女》編進小學六年級課本,我心裏一震:是蘇教版編委在新理念支持下,對小學生進行“愛情教育”嗎?(不是有很多人提出中國的愛情教育、性教育不夠麼!)當備課看到教參中特意提出抓住“相識、相知、決心(不是用相愛)”的過程,又提出“織女爲什麼願意做牛郎的妻子”問題時,我又疑惑了,再次翻看了教參的《說明》,摸索編寫意圖,可是看了半天也沒有找到“愛情教育”的根據和影子――教材編寫的目的還是爲了豐富教材的內容和體裁,激發兒童閱讀興趣,擴大閱讀視野,更好地進行語文訓練。

解決了疑惑,我便一本正經地使用這個涉及“愛的過程”的問題,根據“相識、相知、決心”這樣的過程,那麼,文章寫作的順序應該有所變化,請學生按照“相識、相知、決心”這樣的順序,把文章內容重新組織,創造性地複述文章內容。“牛郎來到河邊的樹林,見到了這位美麗的姑娘。通過交談,他知道了姑娘原來是天上的仙女,是王母娘娘的外孫女,織得一手彩錦……”教參突出這個問題,意圖大概也是這樣吧!(如果有愛情教育的影子,那麼也是順其自然的。)

這個小小的備課插曲,很有趣:看似民間故事,其實挺符合愛情的理性過程的哦!我忽然想到,這裏揭示了一個語文的現象啊!那就是滿目感性的文字,其實是在理性的框架和編排下表述的。也就是說,我們要學的,不僅是感性的感悟,還要看到文章理性的框架。經常把玩這個框架,做到訓練有素,那麼學生在動筆寫作的時候,就不會爲文章的結構而煩惱了。

回憶以前學生寫作的問題:無話可說,有話寫不出,寫不具體等等,其實除了必要的詞語積累不夠外,可以分爲兩類:一類是感性積累不夠;一類是理性積累不夠。當感性積累與理性積累都豐富的時候,學生的寫作就會順暢多了。

以前班級中有些學生寫不具體,也有些學生下筆洋洋灑灑,仔細一讀,邏輯混亂甚至矛盾,有的則在次要枝節上蔓生綿延。這類情況,雖然我會在講評時提出,學生修改。但是,我卻不明白學生犯錯的根源,而今天我豁然開朗:我們所見到的是一個感性的世界,但是,它的存在無不按照理性進行佈局安置。寫作,就是要按理性的佈局,展現美好的感性世界。當學生寫作出現理性問題的時候,我們就應該幫助學生認識事物本身的佈局順序,當學生寫作出現感性問題的時候,我們就應該引導學生感受事物本身的形象、質地等。

我想,語文課通課只有對文章形象的想象、感悟,以爲感悟了事物形象以至內蘊,目的就達到了,那是不夠的。因爲長此以往,學生的理性思維就會滯後,等到作文課上再提出,學生就會被動,也失去了得心應手的機會。

《牛郎織女》教學反思 篇11

《牛郎織女》是一個民間故事,故事語言通俗易懂,但卻寄託了勞動人民美好的願望。備課的時候我在想,學生們都早已知道這個故事了,在教學中,我應該教會孩子們些什麼?對於六年級的學生來說,簡單的瞭解故事、指導朗讀似乎不能滿足孩子們對知識的要求。所以我想應該引導他們通過故事情節,引發對價值觀的正確判斷,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在教學的過程中,首先讓孩子們通讀全文,讓後理清課文脈絡,瞭解人物之間的關係。牛郎與老牛、牛郎與織女、織女與王母娘娘的關係,能說出故事的大致情節。在此基礎上,我設計了人物評論的環節,讓孩子自己閱讀課文,結合課文的相關內容說說這幾個人物都有什麼樣的特點。他們認爲牛郎是個勤勞善良的人;老牛是個位善解人的人;織女是個心地善良的人。

學生在評論王母娘娘時有的認爲王母娘娘心狠手辣;有的認爲他破壞了牛郎和織女美滿的生活很惡毒;有的認爲她沒有人情味。當看到牛郎和織女隔河相望時,同學們對他們充滿了同情,當看到他們在七夕相會時孩子們又爲他們欣喜。學生在一句句的評說中,學生讀到了古代勞動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教學由淺入深、照顧到不同程度的學生。孩子們的每一句評說都是通過對課文的理解、感悟得出的體會,鍛鍊了學生的概括能力。

《牛郎織女》教學反思 篇12

《牛郎織女》是一個美麗的民間故事,分別由天上的牛郎星和織女星衍化而來,充滿神祕,充滿浪漫。而整個故事語言優美,情節曲折,表達了幾千年來勞動人民的美好願望,是一個百讀不厭的故事。也許這就是民間文學的魅力吧,歷經千錘百煉,經久不衰,是真正的藝術常青樹。如何將這樣的民間文學瑰寶展現給學生,我作了如下嘗試:

課堂以“追求美好>幸福的生活”爲主線,分爲“體會織女之決”“ 體會愛情之美”,“感受王母之狠,牛郎之急,織女之痛,感情之貞”三大板塊,使得整堂課脈絡清晰,結構流暢。

充分挖掘教材內涵,讓學生想象說話衆仙女勸告織女的情境,以此來體會織女下嫁人間的決心;在《夫妻雙雙把家還》的音樂中想象人間生活的溫馨美滿;想象寫話牛郎織女“鵲橋相會”時互訴衷腸的感人情景。既鍛鍊了學生的語言文字表達能力,又走入了文本,走進了語言文字,體驗了主人公的情感。

以較符合課文情境的過渡語創設 情境,優美的音樂渲染情境,與課文相關的古詩詞、唱詞等豐富課文內涵,更好的展現了文本的內涵與人物的情感。因而學生學習投入,情動辭發,學習較有效。

許久沒有上過如此酣暢淋漓的課了,但是還是感覺有明顯的欠缺與不足。課堂前半部分略顯拖沓,例如《夫妻雙雙把家還》音樂放了兩遍,另一遍純屬多餘,使得後半堂課倉促,特別是體會民間故事特點這一環節匆匆忙忙,草草收場,不可謂是一個遺憾。

追尋完美的課堂,這是一個遙遙的夢吧!

《牛郎織女》教學反思 篇13

今天,教學《牛郎織女》這一課,民間故事教學新嘗試。課前我盯着教材,心想:這麼長的課文,怎樣教學纔會既省力效果又好呢?如果根據教材內容按部就班地讀讀議議,學生肯定不會感興趣。這時,目光轉到人物特點上,腦子裏突然冒出一個好的想法——按人物關係以及人物出現的先後順序來教。

課堂上,我板書好課題“牛郎”“織女”(兩人中間空開了幾個字的距離)後,說道:牛郎是個可憐的孤兒,在織女之前,誰和他關係最好?它們是怎麼形成這樣的關係的?老牛又是怎樣報答牛郎的呢?從這裏,你能看出老牛是個什麼樣的人?隨着疑問的解答,學生知道了老牛的善解人意、知恩圖報。

接着看牛郎和織女。這時我設計的問題是,他們倆分別看到對方身上什麼優點,才願意結成夫妻的?學生喜眉笑眼地瀏覽着課文,很快,就把這兩個人的品質特點給概括出來了。牛郎勤勞善良,織女美麗善良且心靈手巧。

在感受了夫妻二人幸福的生活後我加了一個過渡句,假如故事到此結束,我們會覺得結局是多麼完美,可是天不遂人願,此時出現了另外一個人物——王母,她是個什麼樣的人呢?學生馬上說“壞!“”賴!”我示意學生根據具體的語言材料談談看法,學生在讀文後用充分的證據說明了王母的冷酷無情、心狠手辣。

此時我又加了一個過渡語:牛郎織女被分隔在天河兩邊,假如故事到此結束,我們又會感到多麼可悲,此時又出現了本文中最後一個重要人物——喜鵲,大家說說喜鵲怎麼樣?學生說:“很仗義。”

到此,理解課文,概括人物特點全部結束,用時三十分鐘。這麼長的課文,能夠使學生始終處在興奮狀態之中學習,取得好的教學效果,我甚感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