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六年級教案 > 人教版六年級下冊語文《桃花心木》教學反思(通用12篇)

人教版六年級下冊語文《桃花心木》教學反思(通用12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58W 次

身爲一位優秀的教師,教學是我們的工作之一,對教學中的新發現可以寫在教學反思中,那麼優秀的教學反思是什麼樣的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人教版六年級下冊語文《桃花心木》教學反思(通用12篇),歡迎大家分享。

人教版六年級下冊語文《桃花心木》教學反思(通用12篇)

六年級下冊語文《桃花心木》教學反思 篇1

課程確立起課程與社會生活的連續性,從而使新課程植根於生活的土壤。新課程認爲,課程不是孤立於生活世界的抽象存在,而是生活世界的有機構成;課程不是把學生與其生活割裂開來的屏障,而是使學生與其生活有機融合起來的基本途徑。我覺得,語文課程在這方面作用更顯著。

我教《桃花心木》時,我就有意識地讓學生聯繫現實生活來理解,領悟其中蘊含的道理。課文中有這樣一句話: “不只是樹,人也是一樣,在不確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較經得起生活的考驗,會鍛煉出一顆獨立自主的心。”

我帶領學生朗讀了這句話以後,提出下列問題讓學生議論:

1、樹木的“不確定”是指什麼?人的“不確定”又是指什麼?

2、聯繫生活實際,說說你對這句話的理解。

3、爲什麼在不確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較“經得起生活的考驗”?

第一題學生能通過樹木的“不確定”指上文“老天下雨是算不準的”從而理解人的“不確定”指生活的變化無常,會經受困難或遭遇不幸等。

第二題學生能聯繫生活實際,談了自己知道的在艱苦環境中自強自立的人的事例,有的學生還能從反面談到一些人被優越條件嬌慣成了“溫室裏的花草”,經不起生活的風雨的事例,兩相對比,最後歸納到第三題的問題上“爲什麼在不確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較經得起生活的考驗”?學生通過事例很快就明白了那些生活在艱苦環境的人,接受的考驗和磨練更多,爲了生存和發展,就必須克服依賴性,學會生存和發展的本領。在不確定中生活的人,爲了生存與發展,必須通過自己親自去實踐,去競爭,去拼搏。只有在這個過程中,纔會對社會環境、人際關係等產生切身的感受,纔會真正感知“尊重”、“艱辛”、“珍惜”等情感,從而學會與他人合作,體驗到奮鬥的艱難,珍惜來之不易的一切。

學生在理解了這句話後又明白了做人的道理,即只有在不確定中生活的人,纔會有自立、自強的精神和本領,只有這樣的人才會得到生存與發展。反之,長期在確定中生活的人,依賴性強,生存能力差,甚至會成爲廢物,被社會淘汰。

教者所費時間不多,卻使學生從文和道兩方面受到啓迪,既學習了語言,又受了教育,所以聯繫現實生活來學習語文課程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只有將兩者有機的結合起來,才能真正有效地達到教學目的。

六年級下冊語文《桃花心木》教學反思 篇2

《桃花心木》是一篇說理性很強的課文,借種樹喻育人。寫了一位種樹人讓“樹木自己學會在土地裏找水源”的育苗方法和道理,說明了在艱苦的環境中經受生活的考驗,克服依賴性,對人成長的重要意義。

一、成功之處

1。放手讓學生進行自學。學生對種樹人怎樣種桃花心木,和明白澆水的道理部分的解讀與理解,我是通過“小組交流,組內展示”這一環節完成的,讓學生通過自主探究與文本對話,從而突破了重點和難點。

2。適當牽引。尊重學生的學習經驗,在學生的理解出現障礙或偏差的時候,我及時的給予幫助和引導,體現了老師在教學中的主導作用。如當學生彙報種樹人的一段話時,對育人的道理並未完全讀懂,我恰當地設置了提問環節:你有什麼不理解?並讓學生聯繫前生活實際想象“不確定的生活”的意思,經過這一點撥,學生茅塞頓開,對課文重點、難點的理解也水到渠成了。

3。結合學過的知識進行引導學習。這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文章,對學生來說指導寫法有一定的難度,因爲直接指導容易顯得生硬,間接指導又怕效果不佳。最後我想出藉助談話引出《白楊》課文,由此及彼,讓學生既學會閱讀方法中的相關聯想,又不露痕跡的進行了寫法指導。

二、不足之處

1。小組合作效率不高,只能找到相應的句子,卻不能很好地組織語言進行表達。

2。朗讀指導不到位,針對重點環節,學生不能很好地進行朗讀,提升空間有限。如果能夠砸實一段的朗讀,對於朗讀水平的提高會有一定的幫助!

三、改進措施

在授課中要面向全體學生,給孩子們進行適當地引導。提出的學習要求應該有層次,這樣纔會對全體學生都有教育效果。

今後我努力讓自己的課堂更加有效,更多精彩!

六年級下冊語文《桃花心木》教學反思 篇3

教學完《桃花心木》一課,充分切實明白了是“用教材來教,不是教教材”的真正含義。

由林清玄的文章說起,感悟小事,獲得啓示。今天學習的《桃花心木》也是這一類文章。圖片認識桃花心木,有什麼想說的?課文是怎樣描寫桃花心木的,讀句子感悟桃花心木的外形特點。在這些體驗下再讀題,學生對桃花心木的形象就更深刻了,學生也更有意願學習課文了。

讓學生自主學文,找到種樹人奇怪之處,做上批註,交流知道幾個“不定時”。真奇怪,有什麼疑惑想對種樹人說,自然學到種樹人的話語,朗讀,體驗交流中明白道理。一種啓示自然顯現在學生的腦海裏,還得紮下根來,延伸到生活中的“不確定”,圖片情景再現生活中不確定的事例,學生看着思考着,再說一說今後生活中的不確定,在說中,啓示已慢慢扎進學生心裏。再進一步讓學生寫一寫,“如果有一天”。一顆“不確定”,面對困難,做好心理準備,鍛鍊自己獨立自主的心的思想。已經成爲一顆種子深深種在學生的心裏。

用教材教,教會學生去學,去思考,去生活。多好啊。

六年級下冊語文《桃花心木》教學反思 篇4

語文教學要走出課本,樹立大語文觀。在教學《桃花心木》一文時,我做了如下設計。

1、觀察一下種植在校園裏的樹木與長在山坡上的樹木有什麼不同?

2、設置情境:“有一天,幾株快要死亡的桃花心木和幾株長得非常瘦弱的桃花心木將種樹人告上法庭,狀告種樹人偏心眼,導致它們生長情況特別不好。”結合這一情況,讓學生以小組爲單位,模擬法庭審判的方式,結合文中的內容,將“原告”(將要死亡的桃花心木和長得瘦弱的桃花心木)“被告”(種樹人)“辯護律師”(某些學生)“證人”(生長非常健壯的桃花心木)的理由充分展示出來,學生對這兩個作業的興趣異常高漲,完成得很不錯,通過上課的學習情況來看,效果非常明顯。

學生對語文的學習往往缺乏理性的認識,往往注重文字的學習,不注重體會與拓展。因此,佈置學生做家務,走進社區進行有意義的活動,從中進行體會,寫出感受,更好利用學過的語言文字,要比反覆地背誦與複習要好得多,使學生更好的從中體會學習語文的興趣。

六年級下冊語文《桃花心木》教學反思 篇5

我用了差不多兩節課的時間,終於講完了《桃花心木》這篇文章,還以爲是大功告成了,誰知在臨下課的幾分鐘,我隨便說了一句:“你們還有什麼問題?現在可以提出來。”

真沒想到,同學們紛紛舉起了小手,比剛纔上課時回答老師提出來的問題還要踊躍,有的問:“如果種樹人定時定量給桃花心木澆水,後果是什麼?”有的問:“在不確定的生活中,想繼續生存必須怎麼辦?”還有的問:“什麼是對環境的感受與情感的感知?”……,同學們一連提了十多個問題,有些問題甚至連我也不能馬上回答,我只好坦誠地告訴他們:“老師一時也解決不了這些問題,我們課後一起查找資料,共同探討,好嗎?”同學們聽了,興致都來了,恨不得馬上去找本課外書來看個究竟。我認爲,下課前這幾分鐘的作用並不比之前這幾十分鐘的作用少。

因此,在以後教學中,我們應該注重啓發學生小到譴詞、造句的質疑,大到探究課文中引申的問題,用充足的時間給學生質疑問難,培養他們發現問題的能力,激起他們的求知慾。同時,還應經常鼓勵學生大膽的提出不同的見解,培養敢於質疑、敢幹創新的精神。

六年級下冊語文《桃花心木》教學反思 篇6

本文是精讀課文,精讀課文的教學佔整個語文教學的大半壁江山,非下功夫教好不可。上完《桃花心木》這一課,對講讀課文的教學我又有了新的認識。

一、引導學生從整體上感知課文

在預習的基礎上,我先讓學生默讀課文,然後說說課文主要寫了什麼?再讓學生提出有價值的問題。針對學生的疑問,我及時引導學生從課文中去尋找答案,發現問題,老師及時進行點撥。討論以後,學生對課文的整體感知基本明瞭,弄清了課文主要寫的什麼。對種樹人的一些奇怪做法有了初步認識,對種樹人的語言也有了新的看法,獲得了人生新的感悟。

二、讓學生學會品讀課文的重點句段

課文中有不少富含哲理,意蘊深刻的語句,要讓學生聯繫上下文反覆研讀。例如:不只是樹,人也是一樣,在不確定中生活的人,就比較經得起生活的考驗,會鍛煉出一顆獨立自主的心。還有不少類似的句子,要讓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討論交流,認識語句的深刻含義。

三、讓學生深刻領悟文章主旨

文章雖然說的是桃花心木,說的是種樹人的奇怪動作,奇怪語言,更深層的含義是說人在不確定中生活,經歷風雨和磨難,就能成爲意志堅強,大有作爲的人。這種借物喻人的寫法,是本文昇華主旨的特點。我在教學中及時滲入品德教育,小學生也受到良好的人生觀的.教育。

六年級下冊語文《桃花心木》教學反思 篇7

《桃花心木》是一篇借種樹喻育人,有很強說理性的課文。寫了一位種樹人讓“樹木自己學會在土地裏找水源”的育苗方法和道理,告訴了我們在艱苦的環境中經受生活的考驗,克服依賴性,對人成長的重要意義。

對於課文中富含哲理,意蘊深刻的語句,我的主要做法是讓學生聯繫上下文反覆研讀。例如:不只是樹,人也是一樣,在不確定中生活的人,就比較經得起生活的考驗,會鍛煉出一顆獨立自主的心。還有不少類似的句子,我讓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討論交流,學生大體上體會了語句的深刻含義。但我也非常注意老師在教學中的主導作用,在學生的理解出現障礙或偏差的時候,我及時的給予幫助和引導。如當學生彙報種樹人講的一段話時,對育人的道理未完全讀懂,我靈機地用問題加以引導:你知道“不確定”是什麼意思嗎?並讓學生聯繫自己的生活實際想象“生活中的不確定”,經過這一引導,學生對課文重點、難點的理解也水到渠成了。

通過本課的教學,我認爲在教學中要從學生的需求出發,把學生作爲學習活動的主體,使他們能夠能動地發展他們的潛能,能“心順身順”地投入到鍛鍊當中。但也要注意處理好學生的主體地位與教師主導作用的關係,學生應是教學活動的中心,教師、教材和教學手段都應該爲學生的“學”服務。

六年級下冊語文《桃花心木》教學反思 篇8

《桃花心木》是一篇借種樹來喻育人的課文,課文中蘊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爲了更好地實施教學,儘量打破教師講、學生聽的傳統課堂模式,處處激發學生的好奇心,給他們質疑、朗讀、釋疑等發表自己見解的機會,讓他們做真正的學習主人。

在教學中,以質疑探究爲導向,開啓思維。閱讀的本質是思維,要引導學生學會閱讀,就必須引導學生學會思維,學會問題的解決。教學中,提出質疑,作出自己的評價——“種樹人爲什麼這樣做,這樣做是不是有道理?”;說出自己的體驗——“學了課文後將自己的肺腑之言說出來,寫下來。”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感悟,受到情感的薰陶,同時也培養了個性和表達能力。

以聯繫生活爲支點,感悟哲理。這篇課文,人與事都來自平凡的生活,蘊涵着深刻的生活哲理。我想,聯繫生活經驗能使課文所含着的道理變得容易理解,如課文中一句“不只是樹,人也是一樣,在不確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較經得起生活的考驗,會鍛煉出一顆獨立自主的心。”在學生充分讀的基礎上結合實際談感受,學生對文本有了較爲深刻的感悟,知道了“不能有依賴心理,要自主。”“不要做溫室裏的花草”、“只有做堅強的野草,生命力纔會更旺盛”等,我相信同學們今後一定敢於面對生活中的困難、挫折,鍛鍊自己,養成自己獨立生活的能力。

其實,有時候課文中蘊含的道理不用教師耗費苦心地去說教,只要稍微動點腦筋,喚起學生學習興趣,引導學生聯繫生活,就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六年級下冊語文《桃花心木》教學反思 篇9

通過今天改小練可以發現學生在學習本課時,聽課效果並不好,這表現在如下兩個方面:一、其中一個小題讓學生填空,內容是桃花心木是怎樣一種樹?這項內容不難,課文中就有現成的答案,只要熟悉課文,這算不了一個問題。結果卻不是這樣,好多學生不着邊際地隨意亂填一氣,結果答案五花八門,讓人啼笑皆非;還有一部分學生對詞語把握不準,寫錯字,漏寫字,忘掉字等一類錯誤,多有出現,不一而足。改題過程中我十分生氣,如此簡單的問題,錯誤都花樣百出,我當時氣憤填膺;改完作業,我靜下心來認真分析問題出現的原因,其實原因非常簡單,學生對課文不熟!以後杜絕此類問題出現的方法是:學生多讀課文,好的課文還要學生進行抄寫,再通過學習,如此,對於認真學習的學生來說,課文內容諳熟於心是不成問題的。一部分學生課文不好好讀,課上不認真聽講,如此學習狀態,作業不出錯纔怪呢!這反映了班上一部分人的學風問題,懶散,靠抄襲別人的作業來完成作業,課上、課下就是一個字:玩。爲今之計,剎住這股不良風氣,必須改掉否則成績一定會不理想。

其次,其中的一道小練筆題:要求學生根據學習的借物喻人的寫作方法,寫一篇小短文。結果學生寫得很勉強,很多甚至談不上借物喻人,只是人和物很牽強地放在一起,學生以爲這就是借物喻人了。其實,學生沒有掌握借物喻人的根本之處在哪裏?是物和人有相同或相似的特性,寫物爲主,水到渠成,寫人點到爲止即可,如本課的寫法。看來,知識點或寫作手法,學生由學會到在實踐中掌握,絕非以道里計,更不會像學生所說的那樣會了嗎?會了——如此簡單。

六年級下冊語文《桃花心木》教學反思 篇10

《桃花心木》的教學設計對我來說很重要,它涉及我的一種教育理念的踐行與推進。這些年形形色色的刊物理念充斥了我的頭腦,我在不斷放棄舊有模式的過程中處處摸索、處處碰壁。眼花繚亂的人才培養理念看起來都很有理,可是,細細追究他可以操作的內核,卻又總不免讓我們懷疑:幾千年紮實沉穩的漢語言內核,漸漸被形式的幌子掏空了。所以,我一直都在做這樣的探索,把語文教學最根本的,詞語的教學放在基礎,使文本本身得以迴歸。這是我所嘗試的,文學自身的一種迴歸的理念。

我以爲,只有把語文教育放諸在它本身的基礎之上,才能使我們的語文教學回歸到它樸實而有價值的自然狀態,保持它對文學素養的理解的原生態。這樣的實踐,我以爲,不是在倒行逆施,而是在努力的摸索適合於我的學生,適合於語言自身培養的建設性模式。而且,只有當我們的語文教學回歸到它語言與心靈的本位之後,我們的語文教學,才能獲得龐大的分母。才能在具體的教育中,幫我們把孩子的基礎砸實、打牢,然後,促進他們的飛躍和發展。

另一層面,我以爲,語文的迴歸,並不是放棄“人”的理念,並不與素質教育背道而馳。如果我們能把與語文教學與之配套的偉人教育、名人教育、形象教育、認識教育,一併地,連同學生對語文的探究與體驗,潛化在潤物無聲中,這,將是素質教育的良性補充。還有,第三個層面,就是語文最終的目的:用好語文。

爲此,我大量上網,查閱資料,首先實現了自我的提高,然後,以小組的形式,將獲取的資料打印了出來,供給學生傳看。可是,我總在想,老師的視野如果總在禁錮學生,那麼,孩子思維的域就會受阻。所以,我希望,在以後的工作中,能找到更好的,哪怕是折中的辦法,彌補資源供給上這種“一言堂”的“霸權”與不足。

六年級下冊語文《桃花心木》教學反思 篇11

《桃花心木》是作家林清玄的一篇散文。課文借生活平凡小事給樹苗澆水,喻深刻的育人道理。根據語文課程標準的精神“閱讀要有自己的心得”、“提出自己看法或疑問”、“作出自己的評價”、“說出自己的體驗”,本課時教學,把感悟人生哲理,引導發表見解作爲重點。

本課中“不確定”是一個具有獨特作用的關鍵詞語。這個詞在文中具有提綱挈領的作用。抓住這個詞語進行研讀,可以幫助學生很好地體會種樹人的用心和育人的道理。因此,本課的教學以“不確定”這個詞作爲切入點,引導學生抓關鍵詞,針對關鍵詞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在這個過程中引導學生體會關鍵詞語在表情達意中的作用,並藉此串連起事理和哲理的。

確立了這個教學思路,我投入地鑽研教材,設計教學過程。自以爲很充分了,沒想到在試講時卻遇到了挫折。學生順利找到了本課蘊含的哲理:“在不確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較經得起生活的考驗,會鍛煉出一顆獨立自主的心。在不確定中,就能學會把很少的養分轉化爲巨大的能量,努力生長”,“不確定”出現兩次,在我的啓發下,學生也找出來了。我接着問,“你還找到了哪些關鍵詞?”學生卡殼了,良久,纔有學生找到“比較、鍛鍊”等不關鍵的詞。課下和指導課的老師一交流,覺得這個問題問得過早,學生還沒有真正讀懂這句話,怎麼能體會出哪個詞關鍵呢?於是,我改變策略,這裏先引導學生把句子讀好,讀出語氣。“讀好這段話,要抓住哪幾個關鍵詞?”學生知道讀好重音就能把句子讀出語氣,於是,找出來“生活的考驗、獨立自主、巨大能量”等,把這幾個詞讀重,果然語氣出來了。學生很有成就感。接着引導學生質疑,“針對這幾個關鍵詞,你有什麼疑問嗎?”學生抓住關鍵詞提出的問題,正是本課的教學重點。帶着自己的問題研讀課文,也正是探究性閱讀之所在。

六年級下冊語文《桃花心木》教學反思 篇12

《桃花心木》第一課時上完了,回頭想想,這節課上得不賴。

這節課的教學環節設計爲:“檢查朗讀——自學生字——歸納主要內容”。在每個環節裏,我都注重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回顧實施過程爲:

一、 檢查朗讀

因爲課文是雙休日佈置學生回家預習的,從書本上的閱讀批註可以發現,只有少部分的學生認真閱讀了課文,絕大多數的學生只在重點句段選了一二處,簡要寫下了自己的體會,與《匆匆》一課相比,讀得並不認真,所以在檢查朗讀這個環節,我特意多加了幾分鐘。

“誰準備好了,想把課文讀給大家聽?”誰先舉手,我就叫誰,讀得正確流利的加二分,讀得有感情的加三分,並讓學生下去寫在黑板上的小組積分欄裏。原本寥寥無幾的舉手,因了這加分的誘惑,逐漸多了起來。原本我是想讓學習基礎較差的學生多讀的,但他們並不舉手,我就只能叫那些學習好的學生,現在想想倒也不壞,好學生讀一遍,他們在心裏也跟着讀了一遍,把自己沒有把握的地方聽會了,就有信心舉手了。等到第一遍課文讀完之後,再讀第二遍的時候,舉手的同學越來越多,加分的同學也越來越多。讀第三遍的時候,我讓學生選擇自己讀得最好的、能讀出自己理解的段落時,幾乎所有的學生都選擇讀第十四自然段,你讀完了我讀,我讀完了他讀,特別是學習靠後的朱曉東同學讀得慷慨激昂、富有感情,我給他加了十分的時候,教室裏沸騰了,學生都舉手想要展示自己的朗讀和理解,看着那一張張熱情的小臉,我想,孔主任提倡的“爭先恐後讀課文”的場面,我做到了。反思學生所以熱情的原因,加分的誘惑有之,老師的鼓勵有之,讀到一定時候教室裏那特殊的“讀”的氣場的感染亦有之。這個環節我對自己、對學生都非常滿意。

二、 自學生字

一共五個生字,採取小組合作自學發現需要注意的地方,指名到黑板挑寫的流程,提問到的小組不參與板演,讓每個小組都有機會。

三、 歸納主要內容

有難度的問題,沒有采取小組討論,而是讓每個學生自己默讀、思考,然後指名回答問題。在聽取兩個學生的回答之後,引導學生梳理怎樣用概括性的語言來回答問題,小有收穫。還應該展示一下批註做得好的同學的課本,不能僅僅加分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