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六年級教案 > 小學六年級語文教案(15篇)

小學六年級語文教案(1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37W 次

作爲一名教職工,通常需要用到教案來輔助教學,教案是教學活動的依據,有着重要的地位。我們應該怎麼寫教案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小學六年級語文教案,歡迎閱讀與收藏。

小學六年級語文教案(15篇)

小學六年級語文教案1

一、教材分析:

《青花》是小學語文S版第十二冊的一篇講讀課文,本課講述了“以青花爲業,以青花爲榮”的父子倆的感人故事,讚美了青花瓷藝人執著的創新精神;也從另一個側面說明了中國青花世代相傳、不斷髮展的原因,那就是一代又一代像文中父子那樣的瓷器藝人,在爲中國青花的發展與創新默默地奉獻着。

學生通過本單元的學習,對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有了一定的瞭解。基於這些,本節課旨在讓學生:能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通過研讀文本,能聯繫上下文理解重點詞句;體會作者對青花瓷藝人追求完美、創新精神的讚美之情;瞭解中國青花的歷史和成就,加深對中華傳統文化內涵的認識。

重點:瞭解文中的兒子在“修復——複製——自制”這一過程中所付出的艱辛勞動和曲折的心路歷程。

本課難點是:理解“修復和複製都不是青花的歸宿”的含義和對青花瓷藝人執著創新的讚美之情。

二、教學過程

1、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這一環節,我運用媒體讓學生通過視、聽感知青花瓷,幫助學生理解青花乃“人間瑰寶”。

2、品讀原因體會父親的默默企盼

我先用媒體展示一個空白表格,幫助學生梳理文章主要內容。爾後讓學生觀察視頻,感悟父親對兒子所寄予的厚望,激發學生對重點內容的探尋興趣。

3、研讀經過感悟兒子苦覓配方的心路歷程

在這環節中,我用媒體展示問題,示範朗讀,引導學生感受兒子修復青花瓷瓶的艱辛。在教學兒子尋覓配方的第三階段內容時,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究。並再次借用媒體幫助學生理解重點詞語“紛至沓來”。整個尋覓過程,我以表格帶領學生輕鬆走進文本,用媒體展示各個環節,突出重點。

4、總結全文昇華情感

在最後環節,我有意識地讓學生從欣賞舞蹈《青花》視頻片斷中去聯繫生活談談對“追求完美,執著創新”的理解。意在引領學生從文本中跳出來,步入生活,從感性上升到理性,懂得只有時刻保持創新精神,人生纔有更輝煌的成就,從而達到對文本情感理解的昇華。

三、教學反思

(1)有效落實了語文閱讀教學目標

整個教學過程,我注重了學生語感培養。如:在學習“兒子”艱難尋找青花創作配方的語段時,我進行了配樂範讀,引導學生對全文重點語段反覆朗讀。

注重了學生對文章內涵的理解。在理解重點詞句時,結合媒體演示,引導學生聯繫上下文理解重點詞句。欣賞青花舞蹈和青花旗袍,由藝術、服裝與傳統文化的結合,上升到對人生也需要創新的理解。

注重了學生情感的體驗。如在品讀“兒子”尋覓青花創作配方的心路歷程中,由學生生生互評,自主評價。

注重了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通過小組合作,自主探究“兒子”尋覓製作青花瓷配方的第三個階段內容。

注重了學生知識的積累。如語言、學習方法的積累等。

(2)突出了媒體在常規教學中的常規運用

在語文閱讀教學中,多媒體不可能走進每節課堂,也不可能節節制作flash課件。本節課我着重注意了媒體在常規教學中的常規運用。

如:在引入環節中,我用媒體展示豐富的青花瓷圖片,讓學生在欣賞中初步感知“青花”,瞭解中國青花的歷史和成就,激發學生對兒子怎樣創作青花的探究;

在品讀父親交給兒子殘缺青花瓷瓶這一語段時,運用一段動畫,讓學生從中感悟父親對兒子寄予厚望、企盼的良苦用心。引導學生分析“兒子”艱難尋找青花的語段內容時,結合內容運用媒體同步播放表現迷惘情感的輕音樂,帶領學生入情入景,體會“兒子”尋找青花的艱辛;

爲了讓學生了解文中“兒子”對青花瓷的尋覓過程,我設計了“修復——複製——自制”過程的表格,一步步引領學生理解青花創作所付出的艱辛勞動和曲折的心路歷程。這也是對青花探尋過程的梳理和歸納,自然也突破了教學難點;

在拓展環節,播放舞蹈《青花》視頻片斷,讓學生在藝術創新中昇華“追求完美,執著創新”的文本內涵。

這些都突出了媒體在語文閱讀教學中的針對性和實用性,很好地服務了課堂教學。

小學六年級語文教案2

一、教學要求

㈠知識要求:

⒈分析作者的寫作技巧,學習作者的抒情方法。

⒉用心理解文中的重點句段,體會各地民居的特點。

㈡能力要求:

⑴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受獨具特色的民居。

⑵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良好習慣,鍛鍊學生獨立思考發表見解的能力,激發民族自豪感。

㈢情感態度:

引導學生了解不同地區、不同民族獨具特色的民居,感受民族文化的獨特魅力,增強民族自豪感。

二、教學重難點

⒈瞭解不同地區、不同民族獨具特色的民居。

⒉分析文章的結構特點,理解重點詞句,提高欣賞詩歌的水平。

⒊感受民族文化的獨特魅力,激發並增強民族自豪感。

三、教具準備

關於各地民居的課件,課文配樂朗誦的錄音。

四、教學課時:兩課時

五、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㈠.激發興趣,導入新課

1.我們五十六個民族都生活在祖國這個大家庭中,不但有“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一說,而且在藝術形式上百花盛開,在民居上也是各有特色。請同學們看圖片,猜猜這些都是那個地方的民居。(播放課件:如上海石庫門,西藏民居,客家民居,傣家竹樓等)這節課,我們就走進客家民居去參觀領略一番。

2.(板書課題:各具特色的民居)民居指的是什麼?

生:就是人們居住的房子。

㈡.學習《客家民居》

⒈播放《客家民居》配樂朗誦的錄音。學生小聲跟讀,要讀準字音,讀順課文。

⒉自讀課文,瞭解並找出體現客家民居特點的重點詞語和句子。

⒊合作交流,感知表達特點

⑴思考:這部分是圍繞哪段話來寫的?

生:在閩西南和粵東北的崇山峻嶺中,點綴着數以千計的圓形圍屋或土樓,這就是被譽爲“世界民居奇葩”的客家民居。

(板書:客家民居民居奇葩)

⑵客家民居“奇”在何處?

生:用料奇特,在土中摻石灰,用糯米飯、雞蛋清做黏合劑,以竹片、木條作筋骨。

生:造型奇特,大多爲三至六層樓,一百至二百多間房屋如橘瓣狀排列,佈局均勻,宏偉壯觀;土樓圍成圓形的房屋均按八卦佈局排列。

生:異常堅固,大部分土樓有兩三百年甚至五六百年的歷史,經受無數次地震撼動風雨侵蝕以及炮火攻擊而安然無恙。

⑶作者用了哪些說明方法對民居的特點進行說明,有什麼好處?

生:列數字,通過“厚1米、高15米以上”,“三至六層”,“一百至二百多間房屋”,“兩三百年至五六百年”這些具體數字,使人準確地瞭解客家民居的基本特點。

生:打比方,房屋如橘瓣狀排列,生動地寫出了民居獨特的造型。

生:舉例子,比如,“許多房屋大門上刻着這樣的正楷對聯:‘承前祖德勤和儉,啓後子孫讀與耕’,表現了先輩希望子孫和睦相處、勤儉持家的願望”,使文章真實可信。

⑷客家民居中,體現了哪些中華傳統文化?

生:體現了勤儉持家、和睦相處、平等互助等中華傳統文化。

3.教師小結:圓形土樓真不愧是客家民居的典範,客家人團結友愛、和睦共居的大家族獨特生活方式。淳樸敦厚、和善好客、勤奮耐勞的民風更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㈢拓展延伸

你想了解自己家鄉民居的特點嗎?那就趕快用你的慧眼去尋找吧!

第二課時

㈠.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看看這些圖片,猜猜這是哪個地方的民居。(播放課件:傣家竹樓)這節課我們再去傣家竹樓參觀領略一番。

㈡學習《傣家竹樓》

⒈播放《傣家竹樓》配樂朗誦的錄音。學生更讀,要讀準字音,讀順課文。

⒉默讀課文,瞭解並找出體現傣家竹樓特點的中的詞語和句子。

⒊合作交流,感知表達特點。

⑴思考:傣家竹樓給你的是什麼感受?

生:傣家竹樓是緑色之家

(板書:傣家竹樓緑色之家)

⑵想一想,爲什麼稱傣家竹樓是緑色之家?

生:傣家村寨由一幢幢別緻的竹樓組成,村邊有防護林帶,每家質量四周,都用竹籬圍着。籬內種植着各種花木果樹,可謂“樹滿寨,花滿園”,是緑色家園,

生:去傣家做客,進門是一間寬大的堂屋,中間鋪着一大塊竹蓆,是招待客人的地方。

⑶作者用了哪些說明方法對民居的特點進行說明,有什麼好處?

生:列數字,通過“村寨多則二、三百戶,少則一二十家”,“竹樓由20至24根柱子支撐”等,這些具體的數字,使人準確地瞭解傣家村寨的基本特點。

生:引用資料,“按照傳統習俗,先要選好地方,打好地基……”使文章充實具體。

⑷傣家竹樓中,體現了哪些中華傳統習俗?

生:體現了美觀、吉祥、平安,家道興旺,平等互助等中華傳統習俗。

⒋教師總結:古人說:“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從這個意義上說,生活在雲南西雙版納地區的傣族算得上是最幸福的人。

㈢佈置作業

學了這篇課文後,你有什麼想法,寫下來。

六、板書設計

各具特色的民居

客家民居民居奇葩

傣家竹樓緑色之家

小學六年級語文教案3

教學目的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通過朗讀、想象,體會小鳥和馴鹿之間的友誼,同時產生喜愛小動物的感情。

教學過程

一、直接導入新課

二、精讀課文

1、播放音樂和動畫,引出第一自然段,指導朗讀。

2、理解“好奇”,什麼事讓小鳥這麼好奇?知道朗讀小鳥和小樹的對話。

3、課文中哪些地方也能看出小樹對小鳥很友好?學生自讀課文第2——3自然段,找出文中的句子讀一讀。

重點指導朗讀:

(1)小樹帶着小鳥玩了好一會兒,才把小鳥送回家。

(2)從這以後,這棵樹天天來陪小鳥。小鳥跟着他去了許多地方,看見了許多有趣的東西。

4、想象:小鳥跟着小樹去了哪些地方,看見了哪些有趣的東西?

5、指導朗讀第四自然段,體會小鳥與小樹依依不捨的感情。

6、學生按要求自學課文第5——9自然段。

要求:

(1)自己讀讀課文5——9自然段,思考:第二年春天,小鳥回來了,她看見了誰?他們說了些什麼?

(2)小組交流以上的問題。

(3)小組分角色練讀6——9自然段。

7、學生交流,並指導分角色朗讀課文。

三、激發想象,續編故事。

小鳥來到了小馴鹿的家……

四、作業

把這個故事講給爸爸、媽媽聽。有條件的同學還可以去搜集一些有關馴鹿的資料,和大家一起分享。

小學六年級語文教案4

教學目標:

1、理解課文思想內容,使學生受到革命人生觀的啓蒙教育。

2、概括課文中心思想,體會作者論述中心思想的思路。

3、學會本課生字。通過查字典、聯繫上下文理解詞語。

4、朗讀課文。背誦課文3、4自然段。

教學重點:

理解課文中含義深刻的語句。

教學難點:

瞭解課文中論述的各個層次與全心全意爲人民服務這個中心思想之間的關係。

教學時間:

二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初讀課文,讓學生通過查字典、聯繫上下文理解詞語。

教學重、難點:

查字典、聯繫上下文理解詞語。

教學過程:

(一)初讀課文

學生自己初讀課文,並畫出文中生字新詞。

(二)細讀課文

教師指名按自然段讀課文,檢查學生初讀課文的情況,並注意糾正讀音。

1、指導學生讀準字音。

課文當中有些字的字音需要特別引起注意。如“悼”讀d4o,不讀di4o;“炊”讀chu9,不讀cu9,應通過反覆練習幫助學生讀準字音。練習時可以採用選擇正確讀音的形式。如

2、指導學生分析字形結構。

本課共有4個生字,數量不多。其中有3個字可以用比較的方法來記憶。如

這樣可以利用熟字幫助學生很快記住生字。

3、課堂討論識記難字的方法。

應該注意“鴻”字由三部分構成,是一個左中右結構的字,不要把“氵”誤寫成“冫”。

“鼎”字比較難寫,可分成這樣兩部分來記:“目”和“”,記憶“”這部分時應抓住這部分左右基本對稱的特點。特別要強調這個字的筆順:目、鼎。

(三)理解詞語。

1、讓學生從文中找出不理解的詞質疑。

可讓學生默讀課文,邊讀邊畫出不理解的詞語,然後提出來小組討論或查字典,在小組中還不能解決的問題再提出來集體討論。

2、引導學生通過查字典,聯繫上下文理解詞語。

(1)在學生質疑的基礎上,教師引導學生通過查字典,聯繫上下文理解詞語。

以“死得其所”這個詞爲例,在這個詞中“所”原指地方、處所。教師可以讓學生找到這個詞所在的句子讀一讀,聯繫上下文想一想,進而聯繫實際討論,體會“死得其所”一詞在課文中指的是死得有價值,有意義的意思。

以“鴻”字爲例,“鴻”字在課文中組成“鴻毛”一詞,這個詞的字面意思並不難理解,指的就是鴻雁的毛。教師可引導學生找到帶有“鴻毛”一詞的句子進一步理解,鴻毛是很輕的,有的人的死比鴻毛還輕,實際上暗含了這種人的死是很輕微的,是微不足道的,進而使學生理解到鴻毛一詞的引申義:輕微,微不足道。

(2)出示課文中的重點詞語,鞏固練習,加深理解。

完全:就是的意思。在課文中這個詞指的是除了爲人民服務以外,再沒有別的其它的目的。

徹底:是貫徹到底的意思,也就是說,不管在什麼時候,不管做什麼工作,都應該完全徹底地爲人民謀利益,而不是出於其它的目的。

五湖四海:這個詞泛指全國各地。聯繫上下文可理解革命隊伍的人來自全國各地,四面八方。

追悼:指的是懷念死者,表示哀悼的意思。

“哀思”這個詞可以用分別解字再解詞的方法理解。“哀”指“悲哀”;“思”指“思念”;“哀思”這個詞就是指悲哀、思念的感情。

固:本來的意思。

於:比的意思。

或:“有的”的意思。

通過對以上重點詞語的理解,通過讓學生在讀書的同時思考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方式,可以加深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可以培養學生認真思考、自主學習的習慣。

(四)理清文章層次結構。

1、讓學生自己按自然段順序讀課文,邊讀邊想一想每個自然段講了什麼?

2、指名按自然段順序朗讀課文,讀完一段,說說這個自然段講了什麼?

通過讀課文讓學生知道課文先講了爲人民服務是我們黨及黨領導的軍隊的根本宗旨;接着講了人的死有兩種不同的意義;又講了爲了人民的利益要堅持好的,改正錯的;然後講了爲了人民的利益要搞好團結,提高勇氣,不怕犧牲,互相愛護;最後講了開追悼會的目的。

全文以“爲人民服務”爲線索,分五個自然段,從五個方面進行論述,這樣便理清了文章的層次,爲下一步深入閱讀課文,學習課文做了準備。

(五)指導難句的朗讀,使學生能夠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1、自由輕聲讀課文,然後畫出讀不好的句子。

2、小組交流,如何來讀好畫出的難句或長句。

3、提出讀不好的句子,全班共同練習朗讀。

課文中有這樣幾句話學生讀起來可能有困難。

(1)我們這個隊伍完全是爲着解放人民的,是徹底地爲人民的利益工作的。

教師指導學生讀這句話時,可以採用範讀的方式,讓學生聽讀,然後再讓學生自己練讀。可以這樣停頓:我們這個隊伍/完全是/爲着解放人民的,/是徹底地/爲人民的利益/工作的。

(2)中國古時候有個文學家叫做司馬遷的說過:“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

這句話中引用了一句古文,讀好這句話,首先要了解這句古文的意思,在此基礎上,讀好這個長句。可以這樣停頓:中國古時候/有個文學家/叫做司馬遷的/說過:“/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

(六)作業。

1、熟讀課文。

2、抄寫讀讀寫寫的詞語。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理解課文思想內容,使學生受到革命人生觀的啓蒙教育。

2、概括課文中心思想,體會作者論述中心思想的思路。

3、朗讀課文。背誦課文第3、4自然段。

教學重點:

理解課文中含義深刻的語句。

教學難點:

瞭解課文中論述的各個層次與全心全意爲人民服務這個中心思想之間的關係。

教學過程:

(一)引導學生回憶課文結構層次。

1、自由讀課文,思考這篇課文的題目是《爲人民服務》,課文從哪幾個方面講了應如何爲人民服務?

首先講了我黨及人民軍隊的宗旨是爲人民服務;接着講了人的死有兩種不同意義;然後講爲人民服務要堅持好的,改正錯的;又講爲人民服務要互相關心,互相愛護,互相幫助;最後講開追悼會的目的。

2、教師小結:這五個自然段講了五層意思,每一個自然段都可以獨立成爲一段。

(二)學習第一段。

1、自由讀第一段,結合這一段中的詞語說說什麼是爲人民服務?

學生能夠說出爲人民服務就是爲了解放人民,爲人民利益工作的就可以了,不要求學生的回答深入詳盡。

2、板示

我們這個隊伍是爲着解放人民的,是爲人民的利益工作的。

我們這個隊伍完全是爲着解放人民的,是徹底地爲人民的利益工作的。

板示出這兩句話後,讓學生讀一讀,比較比較這兩句話有什麼不同?從帶點的詞語中能體會出什麼?請同學們談一談。

“完全”說明我們這個隊伍是地爲人民利益工作的,除此之外沒有任何別的目的。“徹底”則說明了我們這個隊伍無論在什麼時候,做什麼工作,時刻都想着人民。這句話揭示了黨和黨領導的人民軍隊爲人民服務的要求和標準,黨和軍隊與人民羣衆有着密切關係。

(三)學習第二段。

1、學習第二段,可讓學生先自己讀一讀第二段,畫一畫有哪些句子不理解,然後提出不懂的問題。

2、學生的問題可能集中在這兩句話上

(1)“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

這句話的意思是:人總是要死的,有的人的死有價值、有意義,比“泰山”還重,有的人的死無價值,無意義,比“鴻毛”還輕。

學生理解了這句話的意思,可再讓學生說說什麼人的死比“泰山”還重?使學生深入領會“爲人民服務”的含義。

(2)張思德同志是爲人民的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還要重的。

這句話教師可以啓發學生理解。張思德同志1933年參加革命,經過長征,負過傷,是一個忠實地爲人民利益服務的共產黨員。1944年9月5日,在陝北安塞縣山中燒炭,因炭窯崩塌而犧牲。張思德同志牢記革命隊伍的宗旨,活着爲人民的利益工作,死爲人民的利益犧牲,體現了完全徹底地爲人民服務的精神。因爲他爲人民的利益而死,雖然一生中沒做出什麼驚天動地的大事,但他的死卻是有意義、有價值的,所以說“比泰山還重”。

3、學生領會了這兩個難句的意思,教師可讓學生帶着體會到的感情再讀課文,通過朗讀,進一步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四)學習第三段。

1、讓學生默讀課文,想一想我們應該怎樣對待自己的缺點?從課文中畫出有關語句。

2、學生可能畫出這幾句話。

(1)因爲我們是爲人民服務的,所以,我們如果有缺點,就不怕別人批評指出。不管是什麼人,誰向我們指出都行。只要你說得對,我們就改正。你說的辦法對人民有好處,我們就照你的辦。

教師可將這些句子板示出來,然後提問,這段話共有幾句?每句說的是什麼?句與句是怎樣連起來的?

教師可以幫助、指導、啓發學生理解這幾句話的意思:爲人民服務,要善於接受別人的批評。無論是自己的同志,親密的朋友,還是平日相處時有矛盾的人、反對過自己的人,這些人的批評都要聽得進去。只要是正確的批評和意見,我們就要接受,就要改正,就要照辦。這就表明了衡量是與非的標準只有一個,就是要符合人民的利益,對人民有好處。

(2)學生還可能畫出這句話

只要我們爲人民的利益堅持好的,爲人民的利益改正錯的,我們這個隊伍就一定會興旺起來。

學生提出這句話,教師可啓發學生結合對上面幾句話的理解來體會這句話的含義。

這句話講的是:人民的利益是衡量對錯的標準。要使我們的隊伍興旺起來,就必須從人民的利益出發,堅持好的,堅持對人民有益的,改正錯的,改正對人民無益的。

3、學生理解了這幾個難句,教師可再組織學生自讀課文,進一步深刻體會文章的含義,同時爲後面的背誦奠定基礎。

(五)學習第四段。

在前面三段的學習過程中,我們採取了不同的形式教學生讀書,找難句,提問題;點撥啓發學生,理解難句。在第四段的學習中可以讓學生自己讀書,自己討論,自己學習。

1、讓學生自己讀課文第四段,畫出你認爲重要的句子或不懂的句子,然後在小組中說說你對重點句的理解,最後再把不懂的句子提出來,小組裏的幾個同學共同討論,互相補充。

2、集體討論。

(1)請學生讀自己畫出的重點句,再談談自己的理解。

(2)把小組討論後理解仍有困難的句子提出來集體討論。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注意這幾句話的點撥。

①我們今天已經領導着有九千一百萬人口的根據地,但是還不夠,還要更大些,才能取得全民族的解放。

“九千一百萬人口的根據地”指的是當時的陝甘寧邊區和華北、華中、華南等抗日根據地。當時這些根據地的人口總和是九千一百萬。這句話是說,還要擴大抗日革命根據地,才能取得全民族,全中國的解放。可見,當時爲人民服務的共同目標就是打敗日本侵略者,解放全民族。

②我們的同志在困難的時候,要看到成績,要看到光明,要提高我們的勇氣。

這句話是說,革命鬥爭,並不是一帆風順的,必然要遇到艱難困苦。但是,我們爲了人民利益,爲了民族解放,就不能怕困難,要看到成績和光明,要樹立信心,鼓足勇氣。

③我們的幹部要關心每一個戰士,一切革命隊伍的人都要互相關心,互相愛護,互相幫助。

這句話的意思是說,革命隊伍的人是爲了一個共同目標走到一起的。因此,不論是幹部對戰士,還是戰士對戰士,都要互相關心、愛護和幫助。這樣才能更好地團結起來,共同奮鬥,實現我們的目標。

3、指導學生背誦課文第3、4自然段。

(1)背誦之前應先讓學生將這兩段話再讀一讀,對這兩段話有一個整體的印象。

(2)出示填空

①()我們是爲人民服務的,(),我們()有缺點,()不怕別人批評指出。()是什麼人,誰向我們指出()行。()你說得對,我們()就改正。你說的辦法(),我們()。

背誦這幾句時教師可指導學生抓住這幾句話中的關聯詞語及重點詞語,利用這些詞語指導學生記憶。

②這一條意見,就是黨外人士()先生提出來的;他提得好,(),我們就採用了,只要我們爲(),爲(),我們這個隊伍就()。

③我們都是來自(),爲了一個(),走到一起來了。我們還要和()走這一條路。我們今天已經領導着有(),但是還不夠,還要更大些,才能取得()。我們的同志在困難的時候,要(),要(),要提高()。中國人民正在受難,我們()解救他們,我們要()。要奮鬥就會(),死人的事是經常發生的。但是我們想到(),想到(),我們爲人民而死,就是()。不過,我們應當儘量地減少那些()。我們的幹部要(),()都要(),(),()。

在指導學生背誦時,教師可採取多種形式。如讓學生自己對照課文口頭填空,熟讀,或同桌互相填空,小組填空等。也可以教學生一起背的方法,如先熟讀再背誦、抓重點詞背、分層背等等。

(六)學習第五段。

讓學生自己讀課文,邊讀邊思考,爲什麼要開追悼會?

指導學生理解開追悼會爲了懷念死者,懷念那些曾爲人民服務,爲人民做過貢獻的人,同時開追悼會也能使人民更加團結,使整個民族團結起來。

(七)總結課文中心思想。

提問:這篇講話的中心思想是什麼?這個中心是怎樣一層一層表達出來的?讓學生帶着這個問題再讀課文,然後按板書提示指名談一談。

小學六年級語文教案5

一、教材分析:

本課講的是列寧登山看日出走過靠近深淵的小路,自覺鍛鍊自己意志的故事。本課位於第七單元,教學訓練重點是學會說段落大意,但考慮到課文內容較多,而本單元的訓練重點在本課中只起到了練習和鞏固作用,因此決定將此放於第二課時。

二、教學目標 :

1、通過學習列寧兩次走險路的經過,體會學習他自覺地磨練自己的品質。

2、繼續練習用簡要明白的一句或幾句話表達段落大意。

3、學會本課生字新詞,理解詞語的意思。

4、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最後一個自然段。

三、教學重點:

1、聯繫列寧兩次走險路的經過,體會最後一段話的含義。

2、繼續練習用簡要明白的一句或幾句話表達段落大意。(第二課時)

四、教具使用:

自制課件、小黑板。

五、課時安排:

兩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

1、瞭解列寧兩次走險路的經過,學習他自覺地磨練自己意志的品質。

2、通過反覆朗讀理解課文,培養良好的讀書習慣。

教學重點:

聯繫列寧兩次走險路的經過,體會最後一段話的含義。

教學過程 :

一、揭示課題,整體把握。

1、(齊讀課題)這節課我們一起來學習《登山》這篇課文,你知道課文主要寫的是誰嗎?

2、誰能把列寧和登山聯繫起來說一句話?(能不能把登山的原因補充進去?列寧在登山時有沒有遇到什麼特別的事?)

二、中心着手,導入教學

1、課前,同學們已經預習了課文,預習時除了要求瞭解課文主要內容、把課文讀正確、讀通順以外,還要求劃出含義深刻的、你不怎麼明白的句子。你劃了嗎?

2、(投影片出示最後一節)學生齊讀

“我所以要走這條令人望而生畏的小路,就是因爲我害怕它。一個革命者不應該讓害怕征服自己。同志,我們應該每天、每時、每刻,處處鍛鍊自己的意志。”

三、中心突破,指導讀悟

1、“就是因爲我害怕它。”引導學生質疑:我爲什麼害怕它?

2、哪些句子體現了這條山路是讓人害怕的?快速的默讀課文,劃出有關語句。然後再在小組裏讀一讀,交流一下。

1)學生閱讀討論

2)教師點撥後歸納

A、從巴果茨基的行動看出險:

只見他的脊背緊緊地貼着陡峭的懸崖,把頭扭向一旁,不去看深淵,沿着狹窄的小路,用碎小的步子慢慢地移動着。抓住“背貼、扭向、不去看、碎小、移動”這幾個重點詞體會路險。(自己讀——個別讀)

B、從巴果茨基的語言看出險:

“您看看,前面的路多險!您是不能從這兒過的。”巴果茨基說。

“往回走!”巴果茨基大聲喊道。

3)教師指導學生朗讀以上的描寫,並引導學生仔細體會路的險。

過渡:路太險了,已經走過幾次的巴果茨基在經過這條小路時仍然那麼緊張,那麼小心翼翼,這是我們從巴果茨基經過小路時的情景體會出小路的險,還從哪裏可以體會出險呢?

C、從列寧經過小路的行爲看出險。

正沿着那條小路前進的列寧突然停住了。

列寧感到頭昏目眩了。 (指導朗讀,體會路險,害怕。聯繫生活實際理解“頭昏目眩”。有沒有同學有過這樣的感受?)(投影出示)引讀:

可是,列寧只站立了幾秒鐘,就又不慌不忙,小心地,一步一步地向前移動着身子。 ( 指導朗讀,指生表演體會。)

3、過渡:列寧和巴果茨基終於走過了這條危險的小路,趕在日出之前來到了山頂,現在就讓我們和列寧、巴果茨基一起去領略一下山頂的美麗景色吧!(自由讀——個別讀——配樂齊讀日出的景色)

我們知道,當列寧、巴果茨基看到這樣的美景,當我們看到這樣的美景時心情都是那樣的愉快,那麼列寧是僅僅因爲看到美景而感到高興嗎?(指生說)

真是“無限風光在險峯”呀!

4、在領略了日出美景後,下山時列寧又走了那條險路,這一次走和第一次走有什麼不同呢? (投影出示第二次走險路的句子)

“這一次我先走。”列寧說完,就毅然走了過去。(體會“毅然”,指導讀。)

5、這一次,列寧是怎麼毅然地走過這條危險的小路呢?書中並沒有具體地寫出來,下面請同學們展開想象,把它補充出來。(學生作業 )——展示交流、評價

6、現在我們再來讀讀列寧說的這段話,相信你們這一次會讀的更好。(個別讀——齊讀)

7、列寧的這段話是對誰說的?他僅僅是對巴果茨基說的嗎?

學生討論,各抒己見

8、再次齊讀列寧的話,感受他那種不怕困難、時刻鍛鍊自己意志的精神。

三、全文總結。

同學們,這節課,我們從列寧和巴果茨基的話中感受到了小路的險,從列寧和巴果茨基經過小路的情形之中我們更體會到了小路的險,然而,面對這樣一條令人望而生畏的小路,列寧戰勝了困難,戰勝了自我,勇敢地走了過去。因爲他堅信:(出示)

走過黑暗就是黎明!

克服困難就是勝利!

只有登上險峯纔會迎來曙光!

(課件出示):最後送給同學們一句列寧的名言

害怕前進就是後退,應當不顧一切,勇往直前!(學生齊讀)

同學們,在學習、生活的道路上,像列寧一樣迎難而上,勇往直前吧!

四、實踐作業 。

1、背誦並摘錄課文中描寫日出景色的句子。

2、蒐集有關列寧的故事。(推薦有關網站。)

小學六年級語文教案6

[教學要求]

1、用鋼筆描紅。

2、對照簡化字,認讀括號裏的繁體字。

3、讀一讀,說說每組詞語的意思是不是相同。

4、修改病句,並說明修改的理由。

5、熟記12條成語

6、朗讀並背誦兩句古代名人的名言。

7、聽教師介紹簡易灑水壺的發明,抓住要點轉述給同學們、學寫毛筆宇。

[教學時間]

三課時。

一、教學第一題

1、審題。

(1)指名讀題目。

(2)教師進一步明確練習要求。

2、指導。

(1)指名朗讀這句話。

(2)學生觀察字的行款、間距。

(3)這些字你認爲哪些書寫時是應該注意的?

(4)教師重點指導。

3、練習。

(1)學生練習描紅。(教師巡視,及時瞭解書寫情況)

(2)根據描紅情況,教師小結,再讓學生仿寫。

4、反饋。

(1)展示寫得好的字,評點好在哪裏。

(2)指出不足,進行矯正性練習。

二、教學第二題

1、審題。

(1)指名讀題目。

(2)教師請學生講清題目要求。

2、指導

(1)教師談話:日常生活中,我們在看港臺影視片時,或在閱讀一些書籍時,常常可以看到一些繁體字,舉例。

(2)學生說出帶有繁體字的句子考教師。

(3)指名讀每組前面的簡化字。

(4)簡化字與繁體字比較。(出示幻燈片)

讓學生比較以上兩組簡化字與繁體字,特別注意繁、簡字形體變化較大的漢字,讓學生去觀察、思考,發現題中還有哪些簡化字與繁體字形體變化較大的,怎麼去認讀出這些繁體字。

3、練習。

(1)(出示幻燈片)指名認讀,能讀出幾個就讀幾個。(可以多讓學生站起來認讀,待大多數同學讀熟繁體字後,再齊讀繁體字組合的詞語)

(2)同桌把簡化字那邊掩蓋好,互相檢查認讀繁體字的情況。

4、反饋。

三、教學第三題

1、審題。

(1)指名讀題目。(1)出示幻燈片:演講一講演雪白——白雪

(2)讓學生讀,比較前後詞義一樣不一樣,有什麼不同。教學中通過讀,比較說明理由,讓學生體會到組成詞語的字相同,但因爲字序不同,有的詞義相同,有的詞義不同。要注意,學生說每組詞義,主要是領會,不要求機械記憶。

3、練習。

(1)默讀、思考:這題中還有四組詞語,比較看哪幾組前後詞義相同,哪幾組前後詞義不同?

(2)同桌交流後,全班交流。

4、反饋。

哪位同學還能舉出一組詞義相同和一組詞義不同的?

編選——選編人名——名人

第二課時

一、教學第四題

1、審題。

(1)指名讀題目。

(2)教師談話幫助學生弄清本題的學習要求。

2、指導。

(1)指名讀第(1)句話。

(2)這道題毛病出在哪兒?怎麼改?

(學生獨立修改後,交流,說明修改的理由)

3、練習。

(1)學生試着修改第(2)、(3)句。

(2)教師巡視。

(3)同桌交流再彙報。

4、反饋。

用修改符號修改病句。

(1)他喊他去他家玩,他答應了。

(2)這次期末考試我們班幾乎根本沒有不及格的同學。

(3)我們要端正學習目的,明確學習態度。

二、教學第五題

1、審題。

(1)指名讀題目。

(2)教師談話幫助學生弄清本題的學習要求。

2、指導。

(1)學生自由讀12條成語,不認識的字可以查字典。

(2)教師範讀。

(3)學生自由讀。

(4)理解12條成語的意思,學生只要大體說出成語的意思即可,對一些理解有難度的成語,學生可查詞典,或教師適當給予講解。

3、練習。

(1)學生自由練讀。

(2)同桌練習背誦。

(3)指名讀。

4、反饋。

(1)集體背。

(2)指名背。

三、教學第六題

1、審題。教師說清題目的要求。(一是朗讀,二是背誦)

2、指導。

(1)查字典,把不會讀的字注音,並寫出它的意思,把不理解的字詞解釋出來。

(2)自由讀這兩句古代名人的名言。

(3)老師簡介老子和孫子。

(4)指導學生通過讀,弄明白兩句名言的意思。

第一句名言的意思是:禍患啊,幸福正依附在它的身上;幸福啊,禍患正隱伏在它的內部。教育學生要正確看待幸福與禍患,知道辯證地看待問題,即禍患有可能轉變爲幸福,幸福也有可能轉變成禍患。

第二句名言的意思是:知道他方(指敵人方面)又知道我方的長處和短處,不管打多少次仗都不會失敗;不知道他方的情況而只知道我方的情況,就只有一半取勝的希望,而另一半則是失敗;不知道他方又不知道自己一方,那每一次打仗就必然都失敗。

3、練習。

(1)學生自由讀

(2)指名讀。

(3)練習背誦。

(4)指名背誦。

4、反饋。

(1)檢查朗讀。

(2)檢查背誦。

第三課時

一、教學第七題

1、審題。

(1)指名讀題目

(2)幫助學生明白說話的要求:一是要抓住重點;二是做速記;三是轉述時要把史律同學發明簡易灑水壺的經過說清楚,說完整。

2、指導。

(1)什麼是轉述?轉述有什麼要求?結合例子,讓學生明白,把別人的話說給另外的人聽懂就叫轉述。轉述時一要注意把別人說的話聽清楚,二要注意轉述的內容完整性,三要注意說話人的原意,不要隨意改動,關鍵性的內容不能有所遺漏,四要注意人稱的變換。

(2)教師介紹史律同學發明簡易灑水壺。

聽這一遍介紹,要求全班同學認真地聽教師介紹,對老師讀的這篇文章有一個大概的印象,只聽不記。

(3)教師再次介紹史律同學發明簡易灑水壺。

聽這一遍介紹,要求全班同學在認真地聽的同時記錄要點。

可以提供連詞“首先、接着、然後、最後”,讓學生速記要點,記錄的內容只要自己能看懂就可以了。

(4)討論所記錄的要點,組織同桌或四人一小組練習轉述,教師提示人稱的變換。

3、練習。

(1)小組選代表轉述給全班同學聽。

(2)師生共同評議。

師提示同學們聽時從經過是否完整清楚,人稱交代是否明白兩個方面去評議。

要點提示:首先,他在雪碧瓶蓋上戳了些小眼,結果水不能自動地灑出來,接着,他發現了醫院掛水用的鹽水瓶,受到了啓發,然後,在老師的指導下,明白了原因,最後終於發明了簡易灑水壺。

二、教學第八題(略)

小學六年級語文教案7

教學目標:

1、在感悟課文的基礎上,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通過朗讀、討論,瞭解環境描寫對人物心理的襯托作用。

3、憑藉語言材料,聯繫生活實際理解“海邊的孩子,不沾點海水就長不結實”這句話的含義。

教學重點:

朗讀課文,瞭解環境描寫對人物心理的襯托作用。

教學難點:

理解“海邊的孩子,不沾點海水就長不結實”這句話。

教學準備:

投影、錄音

教學過程:

一引讀導入,激起情感。

在強強的想象裏,爺爺的小閘屋是個好玩的地方碧藍碧藍的海水踩在腳下,白天有海鳥相隨,夜晚有星星相伴,強強是日盼夜盼的想到小閘屋來(板書:強強嚮往)。他多麼想念爺爺那婉轉悠揚的笛音啊,聽,那就是爺爺的蘆笛。(板書:笛音婉轉)

二情景交融,投入感情。

1、過渡:真美!多麼有趣的地方啊!強強是多麼希望能到爺爺的小閘屋啊。轉眼到了葦葉蔥蘢的五月,強強終於如願了……

2、齊讀3~6自然段,看看強強在小閘屋的一天是怎麼過的。

3、你覺得強強那天開心嗎?你是從哪兒看出來的。(板書:清脆欣喜)

4、指導看投影,師生合作敘述第一部分,再次激情:爺爺的小閘屋是個多美的地方啊!大海遼闊,讓人心胸爲之舒暢。海水是碧藍碧藍的,就在小屋邊洶涌起伏,或許我們還能聽到海水拍擊礁石的聲音,可以聞到海灘上的葦葉的清香,可以觸摸到溫潤的海水、奇妙的貝殼。多誘人的海上景色呀!在強強的眼裏,還有比這更有趣的事,就是爺爺那奇異的折蘆笛、吹蘆笛的本領,在空曠的海邊吹起這樣的蘆笛,是一種多美妙的感覺啊!

三品讀感悟,親身經歷。

1、過渡:在小閘屋的這一天強強開心極了,可是夜晚很快就到了。

2、師範讀,爺爺說:“你先睡,今晚有潮汛,我得去查看查看。你一個人留在屋裏怕不怕?”

①強強是怎麼回答的,指名讀。

②加上動作讀。

③此時的強強表現得十分(勇敢、膽大……)

3、學習描寫人物語言、行動、心理活動的句子,移情感受:

①過渡:可是強強真象他表現的那樣勇敢嗎?

②用“”劃出8~10自然段中,描寫強強語言、行動、心理活動的句子,同桌合作交流自己劃的詞句以及讀課文的感受,並試着讀好。

③指名讀句子並說說自己的感受。

④出示:

“強強裹緊被子,蜷縮成一團。他大聲呼喊:‘爺爺!爺爺!’可是聽不到任何回答。”(我們一個人睡覺時碰到暴風雨的夜晚。強強的處境比我們更危險,試着讀好。)

“強強嚇得鑽進被窩,連大氣也不敢透。”(五月天氣較熱,他渾身是汗,可是剛一探出頭,想透口氣,又嚇得把頭縮進去了。)

“強強焦急起來,他想:‘爺爺呢?爺爺在哪兒?’應該去把爺爺找回來。他哆嗦着下了牀,剛要開門,一陣強風把門吹開了,強風裹挾進來的水滴把他身上淋得溼漉漉的。門外伸手不見五指,強強縮回腳,又鑽進了被窩。”(再走出去一步,就走進了茫茫大海之中。)

⑤齊讀,讀好這些句子。

4、學習環境描寫的句子,感受氛圍:

①過渡:是什麼讓強強如此的害怕呢?

②再讀8~10自然段,用畫出找出讓強強這麼害怕的原因,和同桌交流你的感受,並把這些句子讀好。

③出示:大海不知什麼時候變得狂怒起來,四濺的浪花和水珠噴灑到窗戶上。狂吼的海風搖撼着小屋。這小屋好似一隻在波峯浪谷中顛簸的小船,隨時都有被海水吞沒的危險。

④此時的大海和白天的柔和平靜還一樣嗎?用怎樣的詞來形容此時的大海呢?(洶涌澎湃,驚濤駭浪……)

⑤聽一聽錄音,閉上眼睛想象一下當時的情景,對同學們說說你腦中浮現的情景。

⑥齊讀,讀好這段話,大海張開了他的大口,好象要把一些都吞進它的口中,小屋和屋內的一切都在搖撼,隨時都有坍塌和被海水沖走的危險。

⑦出示:“又是一個大浪摔打在窗戶上,幾乎把玻璃打碎。”(砰砰,窗戶好象都要碎裂了)

“譁——譁——”海水一浪接着一浪,永不疲倦。

“‘呼’的一聲,一陣強風把門吹開了,強風裹挾進來的水滴把他身上淋得溼漉漉的。”指名讀。

5、正因爲大海是如此的狂暴,才使強強這樣的害怕。讓我們在音樂的伴奏下齊讀8~10自然段,男同學讀描寫大海的話,女同學讀一讀強強的表現。

四文中悟理,昇華情感。

1、過渡:強強從未經過這樣的漫漫長夜,緊張、害怕、孤獨陪伴着他。不知過了多久,在朦朧中,他彷彿聽到了一種奇特的聲音。那是什聲音?對,是爺爺的蘆笛!強強情不自禁地大喊起來……

2、強強此時非常(驚喜、興奮……),爲什麼這麼開心這麼興奮呢?

3、爺爺就在身邊,他安全了,他有好多好多的話要對爺爺說,再來感受一下強強的心情。讀“爺爺!爺爺!”

4、強強的興奮是因爲聽到了蘆笛聲,爺爺的蘆笛聲到底是一種怎樣的聲音呢?聯繫上下文思考,同桌討論。

出示:以前爺爺的蘆笛聲是一種的聲音,一種的聲音,此時此刻爺爺的是一種的聲音,一種的聲音。(板書奇特勇敢吹出帶給)

5、悠揚的笛聲將強強的恐懼驅趕得一乾二淨。爺爺回來了,他對強強說:“昨晚你一個人留在屋裏,怕不怕?”

爺爺:“如果晚上再讓你一個人留在屋裏,敢不敢?”

爺爺:“強強,你長大了!”

6、這時強強想起了爺爺常說的一句話:海邊的孩子,不沾點海水就長不結實。

①你是怎樣理解這句話的的?

②聯繫生活中事例說一說,你經歷過那些事才獲得提高和成長的。

五總結全文,課外延伸。

1、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不是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希望同學們都能形成堅強的品格。

2、作業超市:

①以《強強又一次在小閘屋過夜》爲題寫一篇作文。

②蒐集一些鼓勵人們形成堅強的品格的名言、諺語等。

③蒐集一些有關優秀人物經歷大風大浪而成長的故事。

板書設計:

吹出笛音:婉轉清脆奇特

爺爺的蘆笛帶給強強:嚮往欣喜勇敢

小學六年級語文教案8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方法與過程

通過聆聽感受、自讀自悟、品讀深入等閱讀活動過程

中理解文本,掌握“讀——品——背”的學習方法,並在句式練說、朗讀表演中得到能力的培養和情感的薰陶。態度、情感、價值觀激發學生關愛他人、關愛生活、關愛環境的真情實感,培養兒童博大而純真的心。教學重點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掌握學習方法,試背課文。教學難點

在充分朗讀課文的基礎上,續編詩歌,訓練語言。產生關愛他人,關愛生命,愛護環境的願望。

教學前提

1、瞭解故事《神筆馬良》

2、在第一課時已初讀課文,學會認9個生字,並練習寫8個生字。教學過程

激趣導入

1、同學們,你們猜猜老師要畫什麼?(毛筆)

2、版畫:毛筆,板書:筆,找出畫與字的聯繫。

3、引出神筆。

4、馬良用神筆做了許多好事,

假如你有一支馬良的神筆,你會用它來幫助誰呢?

5、揭題:假如

  整體感知

1、問題:我們的課文裏有誰需要幫助呢?假如有了馬良的神筆,應該怎樣幫助他們呢?

2、教師範讀。

3、根據生回答歸納板書:

——小樹——

——太陽小鳥——

——穀粒西西——

——好腿

4、小結:瞧,我們周圍不僅有需要幫助的人,還有很多需要幫助的植物和小動物。

  學習第一節詩歌讀

1、剛纔,你們能發現老師的優點和不足,下面該輪到你們讀了,給自己提點要求吧。

2、品讀“嘆息”一詞:用第一節詩裏的句子說說,圖上畫了什麼?(小樹在寒冷的北風裏,縮着身子,輕輕嘆息)誰願意上來扮演縮着身子,輕輕嘆息的小樹?引導學生通過做動作和表情來理解“嘆息”。想象:小樹邊嘆息邊說什麼呢?

3、品讀“快活”一詞:想象:如果這個時候,天空中出現了一個紅紅的暖和的太陽,小樹又會說什麼呢?這時候的小樹感到怎樣?用書上的一個詞來形容——快活。誰能快活地把這一段讀一讀?(個別讀)誰能比他讀得更快活?(齊讀)

4、自由品詞:你最喜歡這一節詩裏的哪個詞?(紅紅的、寒冷的、輕輕……)當你讀到這些你喜歡的詞的時候,要更有感情一些,要讀出你的喜愛之情。誰願來給大家做個示範?先說你喜歡哪個詞,再讀一讀。其他同學也有自己喜歡的詞語,那就自己讀一讀吧。背

5、背誦指導:這節詩歌的順序是,先提出“假如有一枝馬良的神筆”——再講給誰畫什麼——最後講畫的理由。小結

6、學法:讀——品——背(品的方法:找出你喜歡的詞語,理解它的意思;還可以拿別的詞語替換一下,比較表達效果的不同……)

  學習第二節詩歌小組活動

1、小組內用你們喜歡的方式讀,可以自由讀或輪流讀。

2、你最喜歡這一節詩裏的哪幾個詞印象特別深?爲什麼?和組內的同學交流交流;你還能用表演的形式讓組內的小朋友也喜歡這些詞。

3、輪換不同的方式多讀幾遍,根據“假如……——給誰畫什麼——爲什麼畫”的句式,試着背誦這一詩節。

  小組彙報

1、覺得自己讀得特別好的小組起來讀。

2、願意說說詩中的好詞語的小組有嗎?

3、哪個小組能背下這一節詩?小結同學們,剛纔我們是四人小組內用了“讀——品——背”的方法來學習第二節詩歌的。在讀中品味詞語,在背中積累語言。你們說這個學習方法好不好?那麼,接下來就請你們用這個方法自學第三小節詩歌。

  學習第三節

1、根據“讀——品——背”的方法來自學第三節詩歌的。

2、個別讀。

3、品好詞。

4、試背誦。

  學習第四節

1、詩歌的末尾出現的六個小圓點兒,是什麼標點符號?

2、省略號代表什麼意思?

3、爲什麼作者要在這裏使用省略號呢?

  拓展思維

1、我想作者一定是想讓我們也來說一說“假如你有一枝馬良的神筆,你會畫什麼,爲什麼要畫。”

2、說一說

3、四人小組合作創作一篇更新版本的。

  總結

1、這堂課你有什麼收穫?

2、在這動聽的旋律中,我們這堂課也要結束了,但是希望人們相互之間的關心和愛心永遠不會結束,只要人人付出一點愛,世界將會變成美好的人間.

小學六年級語文教案9

教學目標:

1、學會9個生字,理解課文內容,領悟文章首尾呼應的表達方法。

2、能結合重點詞句,深刻感悟“沒有什麼比自由的生活更爲可貴”的道理。

教學過程:

一、引入揭題

1、故事引入:

上課之前,我們先來聽一個故事:一個夏天的晚上,有一家人坐在院子的大樹下邊乘涼邊談話,忽然談到房子的風水問題,大兒子說:“哎呀,我們這個房子結構太不好了,四面都是高牆,中間一棵樹,樹就是木,這加起來不就是困難的困嗎?難怪我找工作呀、做生意呀處處碰壁,不行,明天我要把這棵樹砍掉,不能讓咱們天天生活在困難之中。”家人一聽,覺得有理,就都同意了。第二天,他們就把這棵樹給砍掉了,個個都很高興,以爲從此就可以擺脫困境,這家的老二看着院中砍掉的大樹,越看越彆扭,想了一會兒,忽然大聲說道:“哎呀,不好,這下更糟了。”

我想問問大家,怎麼更遭了呢?(板書:囚)原來是困難的困,遇到困難還可以克服,可現在變成囚。“囚”是一個很有意思的會意字,就像一個人被關在四面密封的高牆之中,目之所及都是那狹窄的四角的天空。

2、如果爲“囚”組一個詞,你會想到哪個詞?(囚車、囚犯、囚禁、囚籠、囚徒、囚衣)今天,我們要學習的課文叫(囚蟻),齊讀課題。從題目中我們知道本文一定和什麼有關?大家還想知道什麼?(爲什麼囚蟻?怎樣囚蟻的?囚蟻的結果如何?)板書:原因 經過結果

3、下面,就讓我們走進文本,走進作家趙麗宏純真的童年時代。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請大家打開書69頁,自由朗讀課文,讀準字音,讀通句子,讀懂課文寫了一件什麼事。

1、文中的這些詞你會讀嗎?

出示:飼養 寧可 驚惶不安 餅乾屑 窸窸窣窣 威風凜凜

2、誰來說說“我”和妹妹爲什麼想養螞蟻?

出示:童年時認爲所有的動物都可以由人來飼養,而且可以從小養大。

3、兄妹倆幾次養螞蟻?每次養螞蟻的結果如何?

4、根據剛纔的回答,完成這樣一個練習,

出示:“我”和妹妹想養螞蟻是因爲( )第一次( ),結果( )。第二次( ),結果( )。

5、哪幾自然段是寫兄妹倆第一次囚蟻?第二次呢?

6、不知不覺,我們已經理清了課文的條理,弄清了課文的主要內容。下面,我們先來學習兄妹倆的第一次囚蟻。

三、精讀課文,深入感悟

(一)學習第一次囚蟻。

1、默讀2、3、4自然段,我們是怎樣養螞蟻的?邊讀邊勾畫,並寫下自己的感受。

出示:找一個有蓋子的玻璃藥瓶,然後將螞蟻捉到瓶子裏,我們一共捉了15只螞蟻,再旋緊瓶蓋。

大家都來讀讀這句話,哪個詞讓你強烈的感受到這是在“囚”蟻?(點紅旋緊瓶蓋)

“旋緊瓶蓋”,這個看似普通的小動作,對15只螞蟻意味着什麼?

2、除了這個詞,還有一個詞也讓我們爲螞蟻感到擔心,誰找到了?(點紅藥瓶)

師述:這15只螞蟻被關在充滿藥味的瓶子裏,它們時時刻刻聞着的都是這種刺鼻的藥味,走到哪裏聞到的都是這令人窒息的藥味,它們多麼想呼吸一下大自然的新鮮空氣,可是卻出不去,時間長了這些小生命受得了嗎?

3、哪些句子可以看出螞蟻受不了?(指名說)

出示:我和妹妹興致勃勃的觀察螞蟻們在瓶子裏的動靜,只見它們不停地搖動着頭頂的兩根觸鬚,急急忙忙地在瓶子裏上下來回的走動,似乎在尋找什麼。

哪些詞語觸動了你?

引導學生抓住“不停地”、“急急忙忙地”、“上下來回地”,體會螞蟻的難受和焦急。

相機引導1、你們知道螞蟻的觸鬚有什麼作用嗎?它們可能在相互說些什麼?

相機引導2、螞蟻在瓶子裏急急忙忙地、上下來回地幹什麼?

4、指導學生讀好這句話,讀出當時難受、焦急的心情。

師述:時間在一分一秒的過去,藥味還是那麼濃烈,它們現在不僅僅是難受了,而是十分痛苦。哪句話可以看出來?(指名說)

出示:我想它們大概是餓了,便旋開瓶蓋投進一些飯粒,可它們卻毫無興趣,依然驚惶不安的在瓶子裏奔跑。它們肯定在用它們的語言大聲喊叫,可惜我聽不見……

5、哪些詞語讓你感受到螞蟻的痛苦?

引導學生抓住“驚惶不安”“奔跑”“大聲喊叫”體會螞蟻害怕、恐懼的心情。

相機引導1、什麼叫“驚惶不安”?它們爲什麼“驚惶不安”?

相機引導2、螞蟻們此時爲什麼喊叫?在喊叫什麼?

6、我們來看看這句話中的三個詞與上句話中的三個詞有什麼聯繫:剛開始螞蟻們急急忙忙地在尋找出口,發現找不到,所以現在變得( ),剛開始螞蟻在藥瓶中不舒服很難受,來回地走動,而現在是十分痛苦,所以在( ),剛開始它們用觸角傳遞信息,說着、交流着、詢問着,而現在發現生命受到了威脅,所以在( )。

讀着這些詞,讀着這句話,你感受到螞蟻此時怎麼樣的心裏?

7、指導學生讀出螞蟻驚慌害怕的`心情。

師述:可惜螞蟻的吶喊呼救,螞蟻的害怕恐懼,對於當時年僅五歲的我來說,聽不見也不明白,這是在養螞蟻嗎?這分明是在囚蟻。

(二)學習第二次囚蟻

請大家默讀課文5——7自然段,看看第二次兄妹倆又是怎麼養螞蟻的?邊勾畫句子邊寫下自己的感受。

1、學生默讀5——7自然段。

2、根據學生的回答教師板書:扎洞眼、剪稻草、放餅乾屑、貼着耳朵聽

3、從兄妹倆爲螞蟻做的這一件件事中你感受到什麼?(指名說)

4、這次,兄妹倆爲螞蟻付出了真心與努力,算不算囚蟻呢?(指名說)

5、誰用一句話告訴我螞蟻后來的結果?出示句子:不到兩天時間,火柴盒裏的螞蟻全都逃得無影無蹤。

這句話中的“全都”和“無影無蹤”給你怎樣的感受?

比較句子:不到兩天時間,火柴盒裏的螞蟻逃走了。

6、學到這裏,你的腦海中一定產生了一個問號,誰想問?它們爲什麼不喜歡這種舒適的生活而要逃走呢?

7、假如你就是其中的一隻小螞蟻,你會怎麼選擇?對你來說,你覺得最重要的是什麼?

8、我們來看看螞蟻們的真實想法。出示:我也終於明白,螞蟻們是不願意被關起來的,它們寧可在牆角、路邊和野地裏辛辛苦苦的忙碌搏鬥,也不願意在人們爲它們設置的安樂窩裏享福。請大家讀讀這句話。

小學六年級語文教案10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3個生字。能根據課後註釋疏通全文,瞭解故事內容。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3、從課文中體會到學習必須專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

教學重點: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熟讀成誦。

2、能根據註釋讀懂課文內容,並用自己的話講講。

教學難點:理解“之”在句子中的不同意思。

課前準備:課件

教學時間: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激趣導入

1.同學們,我們祖國的文化博大精深,在1920xx年以前基本是使用文言文。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篇文言文《學弈》。

2.讀課題,解題。

什麼是學弈?請同學們通過閱讀預習提示尋找答案。

(學弈:學習下圍棋。)

3.本文選自《孟子》的《告子篇》,作者是孟子,是他談到學習態度和聰明不聰明的問題時舉的一個例子。

4.誰能簡單地介紹一下孟子的資料?

(孟子:戰國時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名軻,字子輿。戰國人,肯定人性本來是善的,都具有仁、義、禮、智等天賦道德意識。提出了“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等論點,著作有《孟子》,是儒家經典之一)。

二、自讀課文,解決疑難。

1.按要求讀文。

(1)讀準字音。

(2)畫出不理解的詞語,結合工具書和註釋解決。

(3)掌握生字字形。

2.彙報交流

(1)字音:指名讀文,糾正字音。

huìwéihúzhuófúyuē

誨惟鴻鵠繳弗若曰

(2)解釋古文詞語的意思。

三、熟記課文。讀正確、流利。

1.教師範讀。

2.指導文言文讀法。

3.學生練讀。

四、佈置作業

1.讀課文。

2.結合註釋理解課文內容。

第二課時

一、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指名讀課文,思考:課文講了件什麼事?(兩個人向弈秋學習下圍棋,由於學習態度不同,結果也就不同。)

二、深入理解課文內容。

以學生自學爲主,同桌合作學習,討論每句話的意思,教師點撥指導。學生質疑問難,全班討論解決,老師輔導。

1.逐句理解。

弈秋,通國之善弈者也。

(弈秋,是全國下圍棋的人。)

使弈秋誨二人弈。

(讓弈秋教兩個人下棋。)

其一人專致志,惟弈秋之爲聽。

(其中一個人聽得很專心,只要是弈秋說的,他都聽。)

一個雖聽之,一心以爲有鴻鵠將至,思援弓繳而射之。

(另一個人雖然聽弈秋講着,一心認爲有天鵝將要飛過來,想象着拉開弓用箭射天鵝。)

雖與之俱學,弗若之矣。

(雖然與第一個人一起學,但是不如他了。)

爲是其智弗若與?曰:非然也。

(是他的智力不如前一個人嗎?我說不是這樣的。)

2.用自己的話連起來說一說。

三、體會文章中心。

1.什麼原因使得兩個人學習的結果不一樣呢?

(第一個人學習時專心致志,凡是弈秋說的他都記得,比較用心,所以比第二個人學得好。)

2.請大家談談學習本文的體會。

(做什麼事只有專心致志,一心一意才能成功。)

3.你能聯繫實際說一說嗎?

(讓學生充分發言,認識到不專心產生的不良結果,增強做事專心致志的意識。)

四、背誦課文。(分組背)

在熟讀、理解的基礎上指導背誦。

板書設計:

25學弈

在一人……

弈秋善弈誨二人弈爲是其智弗若與

一人……

小學六年級語文教案11

學習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對照畫面瞭解文中具體描寫畫像的部分,學習作者把看到的和想象到的自然融合到一起的寫作方法。

2、讀讀記記文中出現的新詞語。感受名畫的魅力,受到美的薰陶。

學習重點:

對照畫面瞭解文中具體描寫畫像的部分,學習作者把看到的和想象到的自然融合到一起的寫作方法。

學習時間:

一課時

學習過程:

一、導入新課。

1、在世界著名的藝術殿堂盧浮宮中珍藏着三件寶,其中一件就是《蒙娜麗莎》,它是意大利著名畫家達芬奇的代表作。幾百年來,這幅畫一直讓人們百看不厭,蒙娜麗莎的微笑也成了世界上最神祕的微笑!你們想去看看嗎?今天就讓我們跟隨作者一起去探訪蒙娜麗莎!

2、(出示)課題:蒙娜麗莎之約

來,請大家齊讀課題。讀了課題,你有什麼想說的嗎?

(預設:之約,彷彿是在跟朋友約會,感覺好浪漫;作者沒有把它當成一幅畫,而是當成一個人,可以看出作者對這幅畫的喜愛。)

二、初讀課文,感受名畫。

1、這是一篇課內閱讀課文,我們首先要把課文讀通順,讀準確。課文中一些詞語和生字容易出錯,請大家看課件。課件出示:

有朝一日 赴約 交涉 臉頰 頸項微抿的雙脣微挑的嘴角

矜持悄然流露轉瞬即逝 蜿蜒隱去璀璨的明珠難以捉摸

2、請大家自由朗讀課文,想一想課文主要寫了一件什麼事?

(課文主要寫了作者在紐約大都會博物館參觀世界名畫《蒙娜麗莎》,並對這幅畫的藝術魅力進行了讚賞。)

三、欣賞名畫,感受魅力。

1、默讀課文,看看課文中哪幾個自然段具體介紹了這幅名畫?

(找到5——7自然段)

2、請大家自由閱讀5——7自然段,並根據學習要求讀懂課文。請看課件:

用心讀5——7自然段,你從哪些具體描寫中看到了這幅世界名畫的魅力?作者看到這幅畫產生了怎樣的想象,請用波浪線批畫出來。

3、學後交流:

⑴課件出示:她的臉頰泛着紅光,一頭黑髮輕鬆地垂落雙肩。她的眼神是那樣柔和與明亮,嘴脣看來不像是塗抹的色彩,而是真的血肉。仔細看她的頸項,你會懷疑血液真的在裏面流動。 (預設:她不像是畫中的人物,而跟真的一般,太神奇了;當我讀到這句話時,我的眼前彷彿出現了一個美麗端莊的女子,真美;作者看到這幅畫就如同跟真人面對面,可見這幅名畫的魅力。)

⑵ 出示:蒙娜麗莎那微抿的雙脣,微挑的嘴角,好像有話要跟你說。在那極富個性的嘴角和眼神裏,悄然流露出恬靜、淡雅的微笑。那微笑,有時讓人覺得舒暢溫柔,有時讓人覺得略含哀傷,有時讓人覺得十分親切,有時又讓人覺得有幾分矜持。(預設:蒙娜麗莎的微笑讓人產生無數的想象,很難想象這只是一幅畫;這幾句話是對蒙娜麗莎的微笑進行的具體描寫,作者把看到的跟自己的想象結合起來,讓我們彷彿看到了她神祕的微笑一樣。)

達芬奇憑着自己的天才想象力及他那神奇的畫筆,使蒙娜麗莎轉瞬即逝的面部表情,成了永恆的美的象徵。想不想看看?(出示圖片)說說你看到什麼,想象到什麼?

引入資料:(課件出示)500多年來,人們一直對《蒙娜麗莎》神祕的微笑莫衷一是。不同的觀者或在不同的時間去看,感受似乎都不同。在蒙娜麗莎的臉上,微暗的陰影時隱時現,爲她的雙眼與嘴脣披上了一層面紗。而人的笑容主要表現在眼角和嘴角上,達芬奇卻偏偏把這些部位畫得若隱若現,沒有明顯的界線,因此纔會有這令人捉摸不定的“神祕的微笑”。

看了這則資料,你有什麼想法?(體會達芬奇的精湛技藝和作者豐富的想象力。)

⑶過度:達芬奇精湛的藝術,這幅畫獨特的魅力除了體現在蒙娜麗莎神祕的微笑上,還體現在哪裏?(引出第七自然段)

課件出示第七段(達芬奇不僅把蒙娜麗莎的面部表情畫得耐人尋味,還注重她的身姿、服飾的搭配以及他身後背景的襯托,可見達芬奇的藝術高超。

⑷作者用優美生動的語言細緻地向我們描述了蒙娜麗莎這幅世界名畫的魅力,讓我們感到蒙娜麗莎彷彿就在我們眼前。回顧這三段話,想想作者是如何來介紹的?課件出示:尺寸大小、色彩、整體外形,面部表情、神祕的微笑,身姿、服飾、身後背景。描寫中加入自己的想象。

過渡:從作者的具體描述中我們感受到了這幅世界名畫的魅力,除了這些,你還可以從哪裏看出蒙娜麗莎的無窮魅力?請大家讀讀課文的1——4自然段,看看會有什麼發現?

4、學生讀課文1——4段,思考回答:(抓住兩個“慢慢”體會;抓住“隊伍之長”體會)

四、總結昇華。

過渡:同學們可真會學習,不僅能從作者的具體描述中感受到畫的神奇,還能夠從人們的等待中看出蒙娜麗莎的魅力。怪不得作者在最後說:(出示示最後一段)

1、齊讀這段話。

2、說說你感受到了什麼?(相機板書:明珠 靈魂的一部分)

引讀:我相信蒙娜麗莎已經深深地嵌入了我們每一位同學的心中,已經成爲了我們靈魂的一部分,請大家讀:

讀到這裏,讓我們不得不對這幅世界名畫的作者無比讚佩,他就是意大利著名畫家達芬奇。請看課件:達芬奇,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一位畫家,他是一位思想深邃、學識淵、多才多藝的藝術大師、科學巨匠、文藝理論家、大哲學家、詩人、音樂家、工程師和發明家。他在幾乎每個領域都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後代的學者稱他是 “文藝復興時代最完美的代表”,是“第一流的學者”,是一位“曠世奇才”。

五、課外延伸。

《最後的晚餐》也是達芬奇的名畫,它是世界著名的宗教畫,有興趣的同學可以去查閱有關的資料,也可以仿照課文的寫法來描述一下這幅名畫。

板書:

蒙娜麗莎之約

明珠 靈魂的一部分

《蒙娜麗莎之約》背景知識

達·芬奇 (1452—1519)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一位畫家,也是整個歐洲文藝復興時期最傑出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是一位思想深邃、學識淵博、多才多藝的藝術大師、科學巨匠、文藝理論家、大哲學家、詩人、音樂家、工程師和發明家。他在幾乎每個領域都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後代的學者稱他是“文藝復興時代最完美的代表”,是“第一流的學者”,是一位“曠世奇才”。所有的、以及更多的讚譽他都當之無愧。《蒙娜麗莎》和《最後的晚餐》這兩件譽滿全球的作品,使達·芬奇的名字永垂青史。

紐約大都會博物館是美國最大的博物館,建於1880 年,整個博物館是一幢大廈,佔地8 公頃,爲北京故宮博物院的1/9,但展出面積很大,不下24 公頃,反而是故宮博物院的兩倍。僅畫廊就有200 多個,藏有36.5 萬件各類文物和藝術品。

紐約的大都會博物館背依紐約中央公園,鬧中取靜,環境幽雅。然而,在建築上沒有體現出美國人的創造性,高臺階。大廊柱,與任何一座標準博物館一樣刻板。單調。但展出內容卻豐富多彩,體現了資金足。氣派大的美國風格。整座的2460 年前的埃及古墓移置在館內專建的大廳中巨型玻璃罩裏,令人歎爲觀止,可謂鎮館之寶。服飾館也堪稱世界之最,收集了4 個世紀以來五大洲的各民族服裝1.5 萬件。

我國的蘇州園林也被仿建在博物館的主樓二層的北廳之中,這可能真是典型的“文化移植”了,1981 年9 月才由我國蘇州能工巧匠建成的明軒十分吸引觀衆,不時聽到遊客問:“中國花園在哪裏?”爲了避免擁擠,規定了專門路線入園,由定時電梯控制人數。園中飛檐。雕樑。魚池。涼亭,室內對聯。撣瓶。八仙桌。太師椅一應俱全。一些美國遊客坐在涼亭裏閉目養神,宛如中國的墨客騷人,甚至搖頭晃腦的姿勢也帶上了“中國味”,十分有趣。

早期創作

當他在韋羅基奧的作坊學藝時,就表現出非凡的繪畫天才。約1470 年他在協助韋羅基奧繪製《基督受洗》時,雖然只畫了一位站在基督身旁的天使,但其神態。表情和柔和的色調,已明顯地超過了韋羅基奧。現存他最早的作品《受胎告知》,構圖雖沒有創新,而背景山水的描繪卻已注意到了空氣氛圍的表現。這表明他一開始就致力於解決寫實與典型加工的辯證關係。稍後創作的《吉內夫拉· 德本奇像》,一反15 世紀藝術追求線條分明的傳統,以逆光夕照的色調渲染他所倡導的透視效果.1481 年創作的《博士來拜》(又譯《三王來拜》),是標誌其藝術風格達到成熟期的作品。

盛期創作

1482 年達·芬奇來到米蘭,應聖弗朗切斯科教堂的邀請繪製祭壇畫《巖間聖母》。這幅現藏於巴黎的作品,雖仍然是傳統題材,但人物形象的塑造和巖窟幽深的刻畫及山岩間花草逼真的描繪,證明他使用的煙霧狀筆法已使其在傳真寫實和藝術加工方面達到了新的水平。《最後的晚餐》是他在這一時期創作中最負盛名之作。這幅表現基督被捕前和門徒最後會餐訣別場面的溼壁畫,繪製在米蘭聖瑪麗亞·德拉格拉齊耶修道院飯廳。巧妙的構圖和獨具匠心的經營佈局,使畫面上的廳堂與生活中的飯廳建築結構緊密聯結在一起,使觀者感覺畫中的情景似乎就發生在眼前。達·芬奇回到佛羅倫薩,隨着共和制度的恢復,文化氣氛一度活躍,畫壇上也先後出現了米開朗琪羅。拉斐爾等傑出人物。他向市民展出的一幅經過精心構思的《聖母子與聖安娜》素描草圖,立即引起轟動,其構圖原理和畫法對藝術界有極大影響,米開朗琪羅和拉斐爾等人也從中得到啓發.1503 年他一面着手爲市政廳大會議廳繪製壁畫(因再次去米蘭而始終未完成),一面創作《蒙娜麗莎》和《聖母子與聖安娜》。這是兩幅他極爲珍愛的作品,始終帶在身邊,晚年移居法國也不離左右,最後遺存巴黎。

在達·芬奇的藝術遺產中,大量的素描習作也頗值得重視,這些素描和他的正式作品一樣,同樣達到了極高的水平,被譽爲素描藝術的典範。其特點是:觀察入微,線條剛柔相濟,尤善於利用疏密程度不同的斜線,表現光影的微妙變化,他的每一件作品以素描作基礎。其藝術理論散見於他的5000 多件筆記和未完稿的《畫論》中,也是文藝復興時代理論研究的重大成果。

生平簡介

1452 年4 月15 日意大利佛羅倫斯共和國的文西村近郊,賽爾·皮耶洛·達文西與卡特莉娜所生

1465 年進入維落琪奧的工作室成爲入門弟子(13 ~14 歲)

1473 年創作《聖告圖》

1476 年被告密與維落琪奧的的其他弟子犯了同性戀之罪,由於他矢口否認,最後被釋放(24 歲)

1482 年繪《三賢王的膜拜》,返往米蘭(30 歲)

1483 年接受聖佛郎西斯克,格蘭德教會訂作《岩石上的聖母》(31 歲)

1495 年開始繪製《最後的晚餐》(43 歲)

1502 ~1503 年回到佛羅倫斯,開始繪製《蒙娜麗莎》(50 歲)

1516 年應法王之邀,赴法國安伯瓦茲(64 歲)

小學六年級語文教案12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教學一~三題。

教學重點:

教學難點:

教學過程:

  一、教學第一題。蘇教版小學語文六年級上冊練習4教案教學設計精品

1.教學第一部分。

(1)學生讀題,問:這句俗話是什麼意思?

(2)學生根據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獲得的知識來回答。

(3)這句話在日常生活中用得多不多?(使用廣泛)

(4)小結:像這樣的句子叫俗語,它是爲羣衆所喜愛並廣泛使用的語句,有着具體的含義。

2.教學第二部分。

(1)生讀五個俗語,聽說過嗎?看看各自講了什麼意思?

(2)指名說說意思。

(3)教師適當補充。作小結。

3.教學第三部分。

(1)本地也有俗語,請同學回憶生活中知道的當地俗語。(交流、討論)

(2)指名說一說,評議。

(3)拓展:在學習和生活中要注意發現和蒐集俗語。把語文學習和生活緊密聯繫起來,養成時時學、處處學的好習慣。

  二、教學第二題。

1.誦讀詞語,指導讀準字音。

2.討論每條詞語的大概意思。

3.生練說這些詞語的意思。(明白這些都是和中國傳統戲劇有關的詞語。)

4.讀講詞語故事,引導學生學習分類積累詞語。

5.學生練習背誦。

  三、教學第三題。

1.讀題,明確要求。

2.指明這段話選自《姥姥的剪紙》。

3.指導觀察書寫格式,指名說說書寫時哪些字需要特別注意的?提醒學生注意字的筆畫和間架結構。

4.練習描紅,及時小結。注意行款佈局。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教學第四題口語交際。

教學重點:注意解釋時的態度,說話要通順連貫。

教學難點:表達是否流暢、準確。

教學過程:

  一、審題。

1.指名讀題。

2.幫助弄清本次口語訓練的要求。

3.指導:

(1)讀讀題中所列的三種情況,思考應該怎樣去解釋。

(2)分組分問題練說。

(3)從三中情況中任選一種,認真閱讀、領會,並想清是向誰解釋?解釋什麼?怎樣解釋?

(4)推薦代表表演。師生評議。

4.反饋。

(1)指名說說被人誤會時是怎樣解釋的?

(2)說說本次口語交際訓練後有什麼收穫?

(3)評議小結:說話的與其和態度要得體,說話要通順連貫,聲音要響亮,速度要適中。

教後小記:

小學六年級語文教案13

教學目標:

理解課文內容,體會奴隸制社會的黑暗和奴隸們起義反抗的必然性。學習從人物語言、神態、動作了解人物的內心。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重、難點:

從斯巴達克和奴隸們的對話中,瞭解奴隸的悲慘命運,體會奴隸起義的原因。

教學構想:

本篇課文的教學以自學爲主,先讓學生初讀課文,瞭解課文大意,在此基礎上提出問題,解答問題,最後分角色朗讀課文,進一步體會感情。

教學準備:

投影片、道具

學生學習過程:

一、激趣導入

1、板書課題,齊讀課題。

2、題目中的奴隸英雄指的是誰?(中等生)

3、簡介時代背景:兩千多年前,羅馬是奴隸制社會,羅馬人征服別的國家就把當地居民變成奴隸。奴隸被稱爲“會說話的工具”,他們是主人的財產和商品,沒有任何權利和自由。

二、初讀課文,瞭解大意。

1、指讀課文,思考:課文講了一件什麼事?

2、這件事發生在什麼時間?什麼地點?

3、這篇課文與以前學過的課文相比有什麼不同?

4、根據劇情的發展,把這個劇本分成四個部分,看看各部分講了什麼內容?(全班學生)

⑴通過兩個男女觀衆的對話,反映當時的社會情況,交代斯巴達克的身份和特點。⑵斯巴達克打死了獅子,司令官下令讓他和十個奴隸打,帶上武器。⑶斯巴達克啓發奴隸訴說苦難,激發他們的仇恨,鼓動他們起來反抗。⑷奴隸在斯巴達克的帶領下衝出鐵門,舉行起義。

三、體會人物內心,理解課文中心。

1、分角色有感情朗讀。

2、自己讀一讀,哪個地方給你留下深刻的印象?你從中體會到什麼?(互相交流)

3、你認爲斯巴達克是一個怎樣的奴隸?他是怎樣由奴隸變爲英雄的?討論交流。

4、總結中心。

四、小組組織同學上臺表演,評出優勝獎。

作業設計:

表演課本劇給家長看。

板書設計:

奴隸英雄

沒有人身自由

仇恨、反抗沒有生活保障勇猛起義

沒有生命保障

小學六年級語文教案14

【學習目標】

1.讀讀記記“傳奇、咆哮、柔順、象徵、妖魔、恐怖、一無所有、鬨堂大笑、能歌善舞、讚歎不已、身無分文、兩面三刀、別無所求、隨心所欲”等詞語。

2.朗讀課文,瞭解藏戲的形成及其特色,體會傳統戲劇藝術獨特的魅力和豐富的文化內涵。

3.學習課文準確的說明和生動形象的描述,積累語言,領悟表達方法。

【學習重點】

1.朗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瞭解藏戲的形成,體會藏戲獨具特色的藝術形式。

2.學習課文準確的說明和生動形象的描述,積累語言,領悟表達方法。

【教學難點】

通過獨立閱讀和交流探討,瞭解藏戲的形成及其特色,體會傳統戲劇藝術獨特的魅力,豐富的文化內涵。

【教學時數】

一課時

一、談話激趣,導入新課

教師出示藏戲的有關圖片,配樂介紹:

師:藏戲是藏族的傳統劇種,它簡單到沒有舞臺燈光和道具,僅一鼓一?伴奏;複雜到每個角色都要帶着象徵身份的面具;它漫長到要演出三五天還不會結束……藏戲,以不可抗拒的魅力,一代代傳承下來。今天,我們就來了解藏戲是怎樣形成的,有着怎樣的特色。

二、整體閱讀,初步感知

1.閱讀課前導語,明確自讀要求。

2.默讀課文,注意默讀的速度。讀後劃出文中不懂的詞語,利用工具書或聯繫上下文想想意思。

3.同桌互相交流自己讀懂的詞語。

4.速讀課文,思考:課文哪些段講了藏戲的形成,哪些段介紹了藏戲的藝術特色。

三、朗讀品味,瞭解藏戲的特點

1.讀第一部分,初步瞭解藏戲的特點

⑴找讀前三自然段,說說你都讀出了什麼:

(藏戲有三個突出特點;世界上這樣的劇種很少,而藏戲是其中之一;連續三個排比式的問句,更加突出了藏戲的特點,其中還有着民族的自豪感。)

⑵練習朗讀後,找學生朗讀,要求分別讀出藏戲的特色;藏戲劇種的稀少;中國擁有藏戲的自豪

2.讀課文第三部分,具體瞭解藏戲的特點:

⑴默讀8自然段到最後,找與第一部分相對應的具體描寫。

(8~16自然段寫的是藏戲戴着面具演出的特點;17~18自然段寫的是藏戲演出沒有舞臺的特點;19~20自然段寫的是藏戲一部戲要演出三五天的特點。)

⑵自由讀8~16自然段,說說你進一步瞭解到了什麼。

⑶看圖片,結合具體的面具,說一說顏色象徵了什麼,對角色的什麼特徵作了誇張。

⑷自由讀17和18

教案《新人教版六年級語文下冊《藏戲》教案》,來自網!

自然段,結合“不要……不要……不要……只要……”來體會藏戲以廣闊的大自然爲背景,道具更是簡陋到了極點。

⑸你想看藏戲嗎,爲什麼?

(感受藏戲的自然、古樸、神祕這些獨特的魅力。結合看戲人,來體會輕鬆自然、隨心所欲帶給人們的藝術享受。)

3.師生合作讀,感受藏戲特點和相呼應的詳略得當的表達方式:

⑴師讀:世界上還有幾個劇種是戴着面具演出的呢?生讀:8~16自然段。

⑵師讀:世界上還有幾個劇種在演出時沒有舞臺呢?生讀:17和18自然段。

⑶師讀:世界上還有幾個劇種一部戲可以演出三五天還沒有結束的呢?生讀:20自然段。

⑷師生合讀:21自然段。

四、瞭解藏戲的形成

1.自讀後小組討論:唐東傑布的傳奇故事有哪些傳奇色彩?

2.師生共同交流小組討論成果:

⑴ 以弱抗強的傳奇:

年輕的僧人→兇險的自然。結合“數不清的牛皮船,被掀翻在野馬脫繮般的激流中,許多試圖過江的百姓,被咆哮的灌水吞噬”中帶點的詞,來體會雅魯藏布江的兇險,一個年輕的僧人想爲百姓造福,要與天抗爭。這是勇敢的傳奇。

⑵ 創造奇蹟的傳奇:

一無所有→58座鐵索橋。通過7位姑娘組成的藏戲班子,以藝術和善良感召人們,大家由鬨笑到獻出人力、物力、財力,在江上建了58座鐵索橋,來體會這種齊心合力,人定勝天的傳奇色彩。

⑶ 藝術的傳奇:

僧人→藏戲的開山鼻祖。這人僅由7人組成的藏戲班子,開創了一個新的藝術流派,誕生了一個爲人們接受並讚歎的劇種。

五、教師小結:

師:我們祖國的許多地區、民族,都有着它們各自獨具特色的藝術形式,是中華文化的奇葩。有着千年悠久歷史的藏戲藝術,在經歷了一次又一次的風雨洗禮之後,時至今日,猶如一朵盛開在西藏高原上的雪蓮花,深深地紮根在西藏人民的心靈深處。藏族人民通過它歌頌生活的真、善、美,鞭笞現實中的假、惡、醜。可以說,她是藏族羣衆衡量生活的一把尺度,是高原兒女創造的一個藝術奇珍。

六、課後拓展

同學們,這節課我們學習了藏戲的傳統戲劇藝術獨特的魅力和豐富的文化內涵。大家課後,選擇自己感興趣的一類劇種,查詢有關的資料,瞭解這種戲劇的形成,體會獨具特色的藝術形式。寫一篇說明文,儘量用上我們今天學到的說明方法。

小學六年級語文教案15

教材分析

這是一篇文質兼美的抒情散文,作者以獨特的感受、神奇的想象和聯想、清新的筆調向讀者描繪了一幅有聲有色的山林雨景圖,字裏行間處處洋溢着對山雨、對大自然那份濃濃的愛和深深的眷戀,體現出作者清雅脫俗的審美情趣。課文按照雨前、雨中、雨後的順序寫的。先寫山雨悄然而至,描繪了由遠而近的歌謠般動聽的雨聲,接着突出描寫雨中山林那令人難以忘懷的綠色,最後通過對鳥兒啼囀、雨珠滴落的聲響描繪,突出了雨後山林的幽靜,餘韻無窮。

文章首尾呼應,主要着筆于山雨帶來的音韻美和色彩美,主次分明,摹聲狀物細緻入微。課文語言生動形象,作者善於通過視覺和聽覺所及,發揮合理而新奇的想象和聯想,並運用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描繪出山雨的特點。寄情於景、情景交融,表達了作者對山雨、對大自然的喜愛之情。

這篇課文爲第一單元的略讀課文,本單元是以感受大自然爲專題編排教學內容的。教學本篇課文要讓學生閱讀課文,體會作者對大自然的無比熱愛之情,並引導學生在朗讀中品味優美語言,領悟作者是怎樣細緻觀察、用心傾聽山雨的,繼續學習通過聯想和想象來表達獨特的感受的方法。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自己喜歡的部分。正確讀記“神奇、優雅、辨認、清新、歡悅、清脆、凝聚、奇妙無比”等詞語。

2.感受有聲有色的山雨的韻味,體會作者對山雨的喜愛之情。

3.領悟作者是怎樣細緻觀察、用心傾聽山雨的,繼續學習通過聯想和想象來表達獨特感受的方法。

教學重點:

感受山雨的韻味,體會作者對山雨及大自然的喜愛,同時感受語言的優美。

教學難點

領悟作者通過聯想和想象來表達獨特感受的方法。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資源

配樂 朱自清《春》片段

設計思想

這篇課文的教學重點在引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個性化地感悟上。讓學生在讀中想象如詩如畫的山林雨景,欣賞優美抒情的語言,歸納其中蘊涵的情感,並通過朗讀來展示學習的體會,朗讀的形式要多樣:競賽讀、個人讀、男女分讀、分組讀……教師可恰當地滲透朗讀技巧,如急緩輕重、抑揚頓挫。通過反覆朗讀,領悟作者通過觀察、傾聽,引發了奇特的聯想、想象,並運用了比喻等多種手法表達了自己對山雨的獨特感受,優美抒情的語言背後所表現的是作者對山雨的喜愛之情。

教學過程

一、情景導入,揭示課題

1、(多媒體出示畫面)師:我們的大自然像一位神奇的魔術師,他變幻莫測,多彩多姿,有時,讓我們沐浴着燦爛的陽光,有時也讓我們欣賞皚皚的白雪,當然,有時也讓我們享受着濛濛的細雨……

師生背誦描寫雨的詩句。

師:咱們今天又將跟着作者趙麗宏一起走進山林,去感受山雨的韻味。板書課題。

【設計意圖】以優美的圖片和詩句的吟誦開始一篇充滿韻味的課文的學習,一定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二、初讀課文,理清文脈

1、生自由讀文,要求用自己喜歡的閱讀方式把課文讀正確、讀流利。想想作者是按怎樣的順序把這場山雨介紹給我們的?

2、指名三名同學分別讀第1至4自然段,第5至7自然段,第8至10自然段,即雨來、雨中、雨後的相關段落。教師相機正音。理解“啼囀”的意思。

3、指名說說作者是按怎樣的順序寫這場山雨的。揭示出請剛剛三位同學讀書的用意。

4、指名說說閱讀的初步感受。

師:這樣一幅有聲有色的山雨圖就是作者細緻觀察、用心傾聽的收穫。

【設計意圖】初讀課文,瞭解大意,明確作者的寫作思路,爲下文的深入學習奠定基礎。

三、朗讀賞析,深入感悟

1、認真讀讀課文,想一想作者是怎樣細緻觀察、用心傾聽山雨的,字裏行間表達了怎樣的感情?邊讀邊畫出相關語句,並在空白處寫寫自己的體會。

2、體會情感,感悟寫法

(1)感悟山雨的音韻美。

①沙啦啦,沙啦啦……像一曲無字的歌謠,神奇地從四面八方飄然而起,逐漸清晰起來,由遠而近,由遠而近……

a、這裏將雨聲比作“無字的歌謠”,從這奇特的想象中表達作者對山雨的無比喜愛。

b、體會“由遠而近,由遠而近……”的意味:這裏連用兩個“由遠而近”,後面還用了省略號,體會這樣表達的妙處。帶着體會朗讀。

②雨聲裏,山中的每一塊岩石、每一片樹葉、每一叢綠草,都變成了奇妙無比的琴鍵。飄飄灑灑的雨絲是無數輕捷柔軟的手指,彈奏出一首又一首優雅的小曲,每一個音符都帶着幻想的色彩。

a、請一組學生讀,其餘的孩子邊聽邊感受。

師:在你們讀的時候,我也在幻想。我幻想着我現在就是一滴雨,我任自己的身體在岩石上、樹葉上、綠草上彈奏着一首又一首優雅的小曲……(稍停)孩子們,閉上眼睛,和姜老師一起來幻想吧!

b、師配樂範讀,生邊聽邊想象。

C、生交流自己想象的畫面。

師:多麼奇妙的想象,多麼貼切的比喻呀!作者把自己對山雨的熱愛融進了字裏行間。

d、生帶着感受齊讀。

(2)感悟山雨的色彩美

師:大自然琴技高超,讓我們聆聽到了一篇無與倫比的山雨樂章。自然還是位美術家。接下來我們就一起來欣賞它所描繪的山林色彩。

a、(課件出示第6自然段。)指名讀。

b、學生交流都看到了哪些顏色,對哪種顏色印象最深。

師:正像你們說的一樣,陽光下的山林色彩斑斕,雨中的山林一片嫩綠。

c、師引讀本段。

【設計意圖】邊讀邊想象畫面,一方面交給學生入情入境朗讀課文的方法,另一方面也能讓學生更直觀地感悟到作者恰當的比喻和奇妙的想象,從而更深地體會到作者對山雨的熱愛和讚美之情。

四、總結昇華,拓展延伸

1、學生齊讀全文。(配樂)

2、師:雨後的丁冬聲給山林留下餘韻,而你們的朗讀在老師的心中也留下了餘韻。如果你就是這圖畫中的一個孩子,看到了如此美麗的景色,聽到如此動聽的聲音,此時此刻,你想說些什麼?或者,你想做些什麼?

【設計意圖】這是教師設計的一個想象拓展訓練,既檢驗了學生學習的效果,也爲後面的語文實踐打下基礎。

3、(課件出示《賞雨》及朱自清《春》相關語段),學生自由讀,指名說感受。

五、佈置作業,積累運用

1、學生寫寫自己眼中的雨,試着運用聯想和想象表達獨特感受。

2、背誦自己喜歡的部分,並摘抄優美句段。

【設計意圖】拓展閱讀的設計踐行“大語文觀”的理念,使學生從課內閱讀走向課外閱讀,爲學生蓄積文化底蘊,奠定綜合素養打下堅實的基礎。將閱讀中學到的寫作方法運用到自己的習作中去,趁熱打鐵,不失良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