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六年級教案 > 六年級上冊人教版《詹天佑》教學反思

六年級上冊人教版《詹天佑》教學反思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32W 次

詹天佑是我國傑出的愛國工程師。從北京到張家口這一段鐵路,最早是在他的主持下修築成功的。下面是小編分享的六年級上冊人教版《詹天佑》教學反思,歡迎大家閱讀!

六年級上冊人教版《詹天佑》教學反思

  六年級上冊人教版《詹天佑》教學反思一

《詹天佑》是一篇寫人的記敘文,是思想品德教育和語言文字訓練的好教材。文章選材典型,詳略得當,修築京張鐵路的經過只選取了勘測線路、開鑿隧道、設計“人” 字形線路三件最困難的事來寫,很能說明問題。而開鑿隧道,只選山勢高、岩層厚的居庸關和長度長的八達嶺兩處記敘,很有代表性。執教了這篇課文之後有這樣的幾點反思:

1、創設情境在我的開場白介紹的感染下,將學生帶到詹天佑的“畫像”面前,使學生對這個人物產生興趣,做到激發動機時入情。而且在整堂課中教師都很有激情,在語言上努力打動學生,調動學生的情感因素。

2、體現了多種形式的讀。例如對於“詹天佑經常勉勵工作人員說……不應該出自工程人員之口。”這句話,我爲學生創設了三種情境進行情景體驗。對於“遇到困難,他總是想……失掉信心。”這句話又讓學生體會:你想強調那個詞?教師引導學生體會理解的角度不一樣,朗讀的側重點也不一樣。

3、以一個開放性的問題貫徹課堂教學的始終來進行閱讀理解、感悟。通過對語言文字的感悟,使詹天佑這個人物形象在學生的心目中越來越豐滿,受到其人格的薰陶。

4、在這樣的交流過程中充分體現了課標中強調的以學定教,通過交流,分享彼此的思考、見解和知識,從而達成共識、共享、共進。

5、對於教學難點的處理採用了比較直觀的方法。這篇課文理解的難點就是“開鑿隧道”和“設計人字型線路”這兩部分內容。這兩個技術性比較強的問題我主要採取了直觀教學的手段,讓學生觀看課件解說,從而也能感受到人物的傑出與偉大。

但從課堂效果來看學生的情感體驗還不是很深刻,學生的回答也還是停留在比較淺的層面上,談得也比較泛泛。我想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1、儘管採用了多種形式的讀,但是讀的時間和遍數還不是太充分。閱讀教學還是應該以讀爲本,讓學生在充分讀書的前提下,去感悟,去體驗,學生自然容易“見文生情”。

2、因爲我在這堂課中處理的內容是“直接寫詹天佑修築京張鐵路的那部分內容”沒有以理解“社會環境中的困難”作鋪墊,把任務放在了背景之外,那麼學生的情感當然很難調動,所以導致學生談起來蒼白無力,語言多是貼標籤式的詞語。

3、在處理“開鑿隧道”和“設計人字型線路”的兩部分內容時,我儘管採用了比較直觀的方法,學生也理解了設計的巧妙,但是對於詹天佑的設計並沒有產生真正意義上的讚歎之情。我想如果結合“連外國的工程師也不敢輕易嘗試”這個內容以及當時的施工條件來看詹天佑的設計,學生體會詹天佑的“傑出”水到渠成。同時這也是教給了學生一種讀書的方法,即聯繫上下文。

4、中心問題“找出最使你感動的地方,爲什麼?”針對性不是很強,並不是任何一篇課文都適合。對這篇文章來說,既然是寫人的文章,就要從詹天佑這個人身上做文章,可以讓學生談談你認爲他是個怎樣的人?你是從哪裏看出來的?從而讓學生們在表達上做到言之有理,言之有據。同時又是抓住文章的靈魂,精髓之處,讓學生讀中悟情,品味語言和內容及情感融爲一體,也可以提高課堂效率。

通過這篇課文的教學,讓我明白了每一篇課文都有自己獨特之處,要針對文章特點選擇教學方法,實現語文課堂教學的高效率、高質量。

  六年級上冊人教版《詹天佑》教學反思二

《詹天佑》這篇課文的教學重點是通過了解詹天佑主持修築京張鐵路的經過,認識詹天佑是位傑出的愛國工程師。

教學開始我讓大家通過用一句話概括收集的資料的方式,讓學生從整體初略地瞭解詹天佑這個人。接着出示京張鐵路100週年的時候搞的一些活動的報道,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爲什麼這條鐵路如此重要?帶着問題走進課文。通過快速讀文,瞭解文中重點介紹詹天佑在修築鐵路的時候三件事:勘測線路、開鑿隧道、設計“人”字形線路,教學時直奔重點段落4~6自然段。讓學生細細品讀課文4~6自然段,把感動自己的細節畫下來,並說說自己爲什麼印象深?

學生交流的時候其實就是更深一層次的,更多面的,更立體地瞭解詹天佑這個人。在交流中我重點抓住了這句話反覆品讀:“遇到困難,他總是想:這是中國人自己修築的第一條鐵路,一定要把它修好;否則,不但惹那些外國人譏笑,還會使中國的工程師失掉信心。”這句話是詹天佑遇到困難時的內心想法,也是他克服困難,完成艱鉅任務的動力。這句話更充分表現了詹天佑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和爲祖國爭氣的堅強決心。教學時我抓住這句話四次品讀,通過層層深入地學習,讓學生從字裏行間感受詹天佑的愛國和傑出。第一次品讀是讓學生找詹天佑修築鐵路的時候感動我們的細節描寫,這是初步感知;讀後讓學生找文中哪些語句和詞語感受到詹天佑遇到的困難?老師出示課文中的相關詞語讓學生展開聯想,想象畫面,交流後再讀。接着又出示了資料讓同學們感受詹天佑遇到的人爲的困難,談體會之後再讀,這三次讀學生已經充分感受到了詹天佑不怕困難的精神。第四次讀是在學習了詹天佑所處的歷史背景之後,也就是課文的2~3自然段,感受了帝國主義者爲什麼阻撓清政府的修築計劃?以及瞭解了他們要挾清政府的目的之後再讀這一句詹天佑的愛國情懷已經深深烙在了孩子們的心中。

課文5~6自然段是寫詹天佑在修築鐵路時是怎樣開鑿隧道和設計“人”字形線路的,這是詹天佑傑出才能的充分體現。我在教學這2個自然段爲了有效地完成教學任務,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我採用導讀法,輔之以示圖法、以讀助講法等進行教學。

我教給學生通過“讀──說──畫──說”的學習方法來,弄懂課文內容。開鑿隧道、設計線路兩部分寫作方法基本相同,我又採用由扶到放的形式,逐步讓學生形成自學能力。學完這部分再讓學生談體會,進一步地感受到了詹天佑的傑出。齊讀:“詹天佑是我國傑出的愛國工程師。”這句話,使感情得到昇華。

學完課文後,我又把話題回到開始的問題:說說一條鐵路的誕生爲什麼那麼重要?讓學生面對詹天佑的塑像寫一寫感受。

整個的教學設計遵循整體性教學原則,無論是全文的教材處理,還是一個自然段讀的訓練,都採取了整體──部分──整體的教學方法。

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上完課之後,我陷入了沉思,由於課文長,課堂的容量大,爲了實施教案,深深感到有很的地方只是匆匆而過,引導的還不到位,留下很多的遺憾。接下來還請大家批評指正。

  六年級上冊人教版《詹天佑》教學反思三

有人把學習定義爲“學習如何學習”。有人認爲“善於教人者,教人以方法”。

“不好的教師是奉送真理,好的教師是叫學生髮現真理。”可見學習方法的知識是最有價值的知識。

學習方法乃學生爲了達到預期的學習目的所採用的某種方式、手段、途徑。學生只有掌握了學習方法,有了學習的主動權,才能獨立地探索新的領域,獲取新的知識;才能順應“知識激增之時代”,以“有限的生涯無窮之學問”。“學習方法”爲多層次、多角度、多種類,這裏只簡介“程序引路,方法入門”的點滴做法和體會:

一、程序引路,循路入境

遊覽名勝古蹟,大都需一張詳盡的導遊圖,這樣才能方向明、路線清、遊覽效率高。學習一篇課文,也需要一份清晰的思路圖,這樣方可循圖入境,以“識斯真”、“悟其神”提高學習效率。在中高年級的閱讀教學中,根據文體特點設計一些基本的課堂教學程序,做爲“學路”,可避免學習的盲目性,利於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改變那種純粹的“接受”與“即興”的被動地位;利於學生掌握不同文體的學習規律,以觸類旁通,舉一反三;利於達到“教是爲了達到用不着教”之目的。

引導學生學習記敘文的`基本程序爲五步:

1、審清題目,理解題意(命題、體裁、單元重點)。

2、自讀課文,捕捉中心(寫什麼?爲什麼寫?)

3、默讀課文,理清層次(怎樣寫?)

4、細讀課文,品詞品句(體會中心,瞭解寫法)。

5、圈劃批註,總結交流(聚零爲整、統一思路)

根據“讀寫例話”篇幅短小,通俗易懂、闡明有關讀寫知識的特點,學習程序也爲五步:

1、自讀例話,圈點批註(題意,話“讀”話“寫”?字詞,段意等)。

2、彙報交流,讀懂內容(批註情況)。

3、弄清議題,尋找結論(明確讀寫知識)。

4、舉出實例、說明道理(“例”怎樣說明“話”)。

5、聯繫實際,訓練能力(學用結合,檢查效果)。

以上教學程序不是刻板不變的,“教學有法,但無定法”,袁微子指出:“語文課堂教學結構應是常中有變,變中有常”。至於怎麼運用,怎麼變更,要因人制宜,因課制宜。“大體須有,定體則無”,一切以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提高語文學習水平爲準。

 二、注重授法,促使入門

贊可夫把“使學生理解學習過程”的原則作爲他的五大教學原則之一。他要求學生不僅掌握學習內容,而且要注意自我觀察,分析自己的學習過程:怎樣理解知識,鞏固知識,怎樣解題,步驟如何?還能做自我檢驗,自我校正,即作自我評價(認識過程),自我體驗 (情感過程),自我控制(意志過程)。因此有了閱讀的程序,還要讓學生明確每一程序的目的,掌握完成每一程序的方法,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學得主動、積極、有效。這裏略舉所授幾法:

1、記敘文學習基本程序第一和第五步完成法:

第一步:審清題目,理解題意,要求學生分三步進行。首先要弄清命題方法,以此判斷文章的體裁;再根據體裁特點,把握學習此類課文的規律;然後明確單元訓練重點。如《詹天佑》一文,第一步讓學生知道課題是以人物的名字命題的,體裁是寫人,根據寫人文章的特點,學習本課應弄清課文寫了詹天佑的什麼事,作者是怎樣寫的,他要讚揚什麼,表達什麼,結合單元訓練重點弄清記敘中的說明。

第五步:圈劃批註,總結交流,其目的是爲了統一思路,課有所得。要求學生從題目、詞句、段落、中心、內容、寫法、感受等方面圈圈、點點、批批、注注。如在課題前注命題方法,課題後註文章體裁、單元重點,課題下注對題中關鍵詞的理解,課文開頭處注分段依據……充分利用文中上白、下白、旁白處註明自己通過學習弄懂的問題,鑑於時間有限,學生只需擇己理解最好的兩三處批註,變部分無意識記爲有意識記。爾後交流暢談收穫。因學習智力的差異,態度的優劣,理解、記憶、接受能力的不一,所獲知識的深淺,言語表達水平的高低,交流的情況則有懸殊。好學生理解得深,記憶得多,表述得美;差學生也可憑自己的優勢談“淺薄”之所得。這樣你一言我一語,互相補充,互相促進,學生所得的知識就會更準確、更有條理;就能促使學生入門棗達到“始與親”的境地,學生思路和作者的思路得到統一;就會做到課有所得,逐步提高學生的能力。

此外對教師來說是調整教學效果的大好時機。教學目的是否達到,教學任務是否完成,學生的總結交流就是最好的信息反饋。

2、自學段落法:

將“段的思路法”、“設問法”、“關鍵詞語推敲法”、“重點語句剖析法”、“人物形象分析法”、“課後問題理解法”等自學段落的方法教給學生,更有益於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培養獨立求索能力;更有益於促使學生從“學會”到“會學”,由“必然王國”,進入“自由王國”。

有些段落,教師可完全放手讓學生按“自學段落法”,運用其才智去自學,爾後進行“報告”和“討論”,教師只需伺機點撥。如:用“段的思路法”自學段落,讓學生通過獨立思維概括出段的主要內容,分析段中之層,體會作者寫段之用意,弄清段的結構。用“設問法”,讓學生經過自我分析、理解、體會、判斷、概括,提出與文章內容與中心有關的問題,採用“自問自答”、“自問旁答”的形式來解決。用“課後問題理解法”從課後揭示中找出與對應段相關的問題加以理解,弄懂段的內容。……不管採用哪種方法,一人講完他人可以補充、可以糾正、可以討論,各抒已見,暢所欲言,“使課堂真正成爲發展學生思維,培養學生智力的土壤。”

運用“自學段落法”可使每個學生都以自己的腳下起步,擇己得心應手的方法學習,都能程度不同的獲取新知。“報告、討論”這種多渠道的信息交流與反饋,將使不同層次的學生得到收益,從而獲得課堂教學的大面積豐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