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九年級教案 > 課文《我用殘損的手掌》教學設計

課文《我用殘損的手掌》教學設計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9W 次

  《我用殘損的手掌》教學設計

課文《我用殘損的手掌》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理清詩歌思路,理解詩歌形象的內涵。

2.有感情地誦讀詩歌,品味語言。

3.深入體會詩人內心的情感。

  【教學重難點】

1.研讀詩歌,品味語言。

2.感同身受地體會詩人內心深處的情感。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流程】

  一、導入

屈辱我們可以寬容,但絕不可忘卻。今天就讓我們走近一個高貴而倔強的靈魂,(屏顯作者圖片)去聽聽這個柔弱的中國文人,雖身陷囹圄卻又曾怎樣激情滿懷地歌唱——(板書標題、作者)

  二、吟誦

1.在音樂聲中範讀。

請先允許老師按照自己的理解朗讀這首詩,同學們要設身處地地傾聽詩人內心深處的聲音。

2.學生自由吟誦兩遍。

你們認爲老師讀得好的地方就試着學一學,不好的地方就改一改,然後激情朗讀兩遍;讀後請你們告訴我你們最想問的問題是什麼,或者最大的感受是什麼。

3.教師的教學行爲及語言設計。

(1)“那遼遠的一角”“那上面”和三個“那裏”指什麼地方?

明確:指的是沒有被侵略軍蹂躪的解放區。

(2)手掌爲什麼是“殘損”的?

穿插背景:

這首詩寫於抗日戰爭最艱苦的年代——1942年。1938年,詩人戴望舒從淪陷區的上海來到香港,主編一家報紙的副刊,編髮了不少動員抗戰的詩歌。1941年,日軍佔領香港後,立即逮捕了幾乎全部的在港知名華人,包括戴望舒在內。戴望舒活躍的抗戰姿態,很顯然引起了日軍的注意。日本憲兵動用酷刑審訊戴望舒,試圖從他口中獲取文藝界抗日人士名單等資料,但他始終沒有屈服。戴望舒在獄中的時間雖然很短,但所受的酷刑和折磨,是非常慘 烈的,這使他出獄後仍無法擺脫這場噩夢,兩年之後,他在寫《等待(二)》一詩時,還記憶猶新地寫下了這樣叫人刻骨銘心的句子:

在這陰溼,窒息的窄籠:

做白蝨的巢穴,做泔腳缸,

讓腳氣慢慢延伸到小腹上,

做柔道的呆對手,劍術的靶子,

從口鼻一起喝水,然後給踩肚子,

膝頭壓在尖釘上,磚頭墊在腳踵上,

聽鞭子在皮骨上舞,做飛機在樑上蕩……

——《等待(二)》

有人說朗讀這首詩,你嘆不出聲,只有深沉的悲和熱,在腹腔裏沸騰。

這不愧是戴望舒詩歌中最明亮最健康的歌唱。

有人說,在中國文學史上,詩人戴望舒無疑是一個獨特的存在。他在詩壇以現代象徵派的面孔出現,可在他生命的終端卻寫出了這樣浸透了血淚的現實篇章。[來源:學科網]

(3)板書:恨—愛 悲—憐 愁苦—希望

  三、對話

我們僅僅讀了兩遍,就產生了如此豐富的感受,下面我們就帶着這些寶貴的感受到詩歌中去,看看到底是哪些詩句帶給我們如此強烈的感受,然後緊緊地抓住它,輕輕讀一讀,細細品一品,相信我們的感受會更深切,更強烈!

1.學習1-2行。

(1)有兩行總領全詩,是哪兩行,爲什麼?

(2)詩人的手 掌是如何摸索的?

(板書:摸索

屏顯:摸索 這一角 那一角 家鄉 長白山 黃河 江南 嶺南 南海;那遼遠的一角)

2.學習第3-14行。

(1)看看下面的詩句漏掉了什麼?讀一讀,然後想一想,哪一處不能漏掉?(屏顯)

這一角變成灰燼,

那一角是血和泥;

這一片湖是我的家鄉,

(春天,堤上繁花如錦幛,

嫩柳枝折斷有奇異的芬芳)

我觸到荇藻和水的微涼;

(2)屏顯正確句子,引導學生分析 “已、只、該、()”的作用。然後讓學生讀一讀,並把各種理解讀出來!

(3)詩中的“湖”指的就是杭州西湖,戴望舒小時候家就在西湖的附近,在他的記憶裏,西湖是世界上最美的風景,而他尤其不能忘的是最好的季節裏的西湖。不要說是多情的詩人,誰又能擺脫對家鄉的牽掛呢?更何況家鄉就是勝似天堂的杭州!如此仙境一般美麗的家鄉,我們現在該如何呢?(指導學生讀)

(4)還有如錦幛的繁花嗎?還有奇異芬芳的嫩柳枝嗎?還有淡妝濃抹的美景嗎?還有悠揚婉轉的柳笛聲嗎?還有戴着柳條編的帽子的無憂的嬉戲嗎?……沒有了!沒有了!一切都沒有了!我們現在該如何呢?(指導學生讀)此時,誰的心中滿腔怒火?請站起來!侵略軍蹂躪了你的家鄉,讓你國破家亡!請你用聲音告訴我們,告訴所有人,你憤怒了!你激動了!你義憤填膺了!你怒不可遏了!!(指導學生讀)

(5)與戴望舒同時代的東北作家端木蕻良,流亡關內,拖着疲憊的身體還嘶啞地歌唱自己的家鄉。(屏顯 )

對於廣大的關東原野,我心裏懷着熾痛的熱愛。我無時無刻不聽見她呼喚我的名字,我無時無刻不聽見她召喚我回去。我有時把手放在我的胸膛上,我知道我的心還是跳動的,我的心還在噴涌着熱血,因爲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濫着一種熱情。

——《土地的誓言讀》 端木蕻良

下面就讓我們用“氾濫着”的“一種熱情”再讀一讀這段文字。

3.學習15—26行。

“無形的手掌掠過無限的江山,手指沾了血和灰,手掌沾了陰暗”。(板書:掠過)詩人的內心充溢着切膚的淪亡之痛。但是詩人的情感又不是直接明白地說出來,而是寄託在一個個鮮明的形象上,這就是詩歌“用形象說話”的特點。詩人自己也說:“詩是一種吞吞吐吐的東西,動機在表現自己跟隱藏自己之間。” 在那個以狂暴的吼叫代替藝術的凝想的.年代裏,這首詩顯得難能可 貴。但是我相信令同學們心動的肯定不止這些。(由學生回答)

4.學習第21行。

“運”換成“用”行不行?讀一讀!

5.學習第19、22行。

“輕撫”和“貼”是怎樣的動作?讀一讀!(板書:輕撫)

6.學習第20行。

(1)“像戀人的柔發,嬰孩手中乳”,這是兩個一向被人稱道的句子,爲什麼?

明確:詩人把自己和解放區的關係比作了戀人和母子關係,它喚起了人生命中最親切的感動。(學情預估:學生缺乏體驗:一個還未曾體驗,一個早已忘卻,可能讀不好,析不透。)下面,我們就用這種感情來齊讀15—26行!

(2)“太陽”“春”兩個形象,有什麼象徵意義?

7.小結。

1942年,抗日戰爭處於相持階段,解放區處於極端困難的境地,但是在侵略者黑暗潮溼的地牢裏,卻響徹着如此健康明亮的歌唱!這該是怎樣的一種民族精神呀!請同學們懷着崇敬的心情把第1 7—26行背下來!

  四、收束

在時代潮流的感召下,詩人戴望舒終於走出了惆悵的叢林和寂寥的雨巷,一次次充滿韌勁和豪情地歌唱。(教 師深情吟誦,音樂中屏顯)

獄中題壁

如果我死在這裏,

朋友啊,不要悲傷,

我會永遠地生存

在你們的心上。

你們之中的一個死了,

在日本佔領地的牢裏,

他懷着的深深仇恨,

你們應該永遠地記憶。

當你們回來,

從泥土掘起他傷損的肢體,

用你們勝利的歡呼

把他的靈魂高高揚起。

然後把他的白骨放在山峯,

曝着太陽,沐着飄風:

在那暗黑潮溼的土牢,

這曾是他惟一的美夢。

2005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60週年,也 是戴望舒先生誕辰100週年。爲了再次感受他切膚的淪亡之痛和深沉的愛國之情,我想請兩位同學來朗讀這首詩。(分工:男生讀第3-14行, 女生讀第15-26 行,其他的由老師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