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九年級教案 > 《給我的孩子們》優質教案(附賞析)

《給我的孩子們》優質教案(附賞析)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17W 次

教學目標

《給我的孩子們》優質教案(附賞析)

1.通過學習瞭解豐子愷的寫作風格,體會他對兒子的那份愛。

2.通過分析重點的詞句,體會孩子的率真及作者給予這種率真的讚美之情。

3.體會作者爲什麼在給孩子們讚美時要表達作爲成人的悲哀。

4.掌握“憧憬、鞠躬盡瘁、考妣、齷齪,藤榻、抱怨、妥協”等一些詞語。

5.學習第二人稱的寫法。

  教學重點

1.通過學習體會孩子的率真及作者給予這種率真的讚美之情。

2.體會文章字裏行間表達出的父愛。

  教學難點

體會作者在讚美孩子的率真時表達的對成人的悲哀。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屏幕顯示作家頭像)

受人景仰的現代漫畫家、散文家豐子愷曾說過這樣的話:“近來我的心爲四事所點據了:天上的神明與星辰,人間的與兒童。這小燕子似的一羣兒女,是在世間與我因緣最深的兒童,他們在我心中佔有與神明、星辰、藝術同等的地位。”一個孩子和神明、星辰、藝術等同起來的人,一定是一位難得的好父親。今天我們就走進這樣的一個父親的世界,去體會那份父愛。

 二、朗讀課文

師生共同合作朗讀課文,解決如下字詞:

憧憬、鞠躬盡瘁、考妣、齷齪,藤榻、抱怨、妥協

初讀課文後,你一定會爲豐子愷在文章中表現出的對 愛所感動,那麼,這位豐富有愛心的父親有着怎樣的經歷和成就呢?我們一起來了解這位作家。

 三、作者介紹(屏幕顯示)

豐子愷(1898-1975),漫畫家、翻譯家、美術教育家。原名豐潤

,又名豐仁。浙江崇德(現屬柚鄉)人。1914年考入浙江省立第一師範學校,從李叔同學習音樂,繪畫。1921年東渡日本,西洋畫。回國後在浙江上虞春暉中學和上海立達學園作任教。1925年開始文學創作並漫畫。1928年任開明書店編輯。1931年出版第一本散文集《緣緣堂隨筆》。以漫畫著名節壇。並寫作了以中小學生和一般音樂愛好者爲對象的音樂讀物32種。文筆淺顯生動,起了普及西洋音樂知識的啓蒙作用。50年代還從事介紹蘇聯的音樂教育、音樂情況及翻譯歌曲。抗戰爆發後,舉家內遷,在任教的同時積極從事抗日文化活動。抗戰後返回杭州,居家從事創作和翻譯。新中國成立後定居上海,曾任上海中國畫院工、中國美協上海分會主席、上海對外文化協會副儒會長、上海市文聯副主席等職。文學創作以散文爲主。主要有《緣緣堂隨筆》《緣緣堂再筆》《緣緣堂續筆》等。漫畫有《子愷畫全集》。譯著有日本廚川白村的《苦悶的象徵》、俄國屠格涅夫的《初戀》和日本古典名著《源氏物語》等。出版有《豐子愷文集》(7卷)

  四、賞析課文

1.瞭解了作家之後,我們再速讀一遍課文,首先解決這樣一個問題:文章通過了一毓新奇有趣的事表達父親對孩子的關注,你能把這些事列出來嗎?最好最好每件事用一句話概括出來。這些事都發生在他的哪些孩子的身上?哪些詳寫?哪些略寫?

瞻瞻

① 花生米翻落。

② 小貓不吃糕。

③ 打破小泥人。

④ 做腳踏車、火車、汽車。

⑤ 要上月亮上去。

⑥ 疑心剃頭的爸爸是和尚。

⑦ 疑心爸爸腋下的手是黃鼠狼。

⑧ 熟睡將香蕉扔掉。

⑨ 要搬動大椅子,要把一杯茶橫放在抽斗裏,要皮球停在壁上,要拉住火車、要月亮出來‘要雨偏下。

⑩ 學爸爸裁紙,竟把中國裝的《楚辭》裁破了十幾頁。

阿寶 給凳子穿鞋子。

軟軟 拿爸爸的長鋒羊毫。

詳寫的是瞻瞻,這樣詳略得當,突出了較小的孩子瞻瞻的可愛。

2.這些事情的敘述,表達了父親怎樣的情感?從哪個詞中可以看出?

這篇文章表達了作者對孩子的愛,對孩子的純真直率的讚美。從“憧憬”一詞就可以看出來。以“憧憬”開頭,以“憧憬”結尾。表達了兒童真性情的讚美與熱愛。說明作者也是這樣一個率真的人。那麼作者“憧憬”的是什麼樣的孩子的生活呢?下面探討的就是這個問題。

3.作者“憧憬”的是什麼?

他認爲孩子值得佩服,做事全力以赴,直率自然、熱情。

他認識孩子最富有創作力。

他認爲孩子的世界最廣大。

所以,他對自己呵斥孩子,感到愧疚。連給孩子們打的預防針,都覺得是一種殘忍。由此可見作者對孩子的愛。作者更害怕工在後會像所有人一樣推動從前的純真。

4.作者這樣愛他的孩子們,又爲什麼兩次提到“可惜到你們懂得我的話的意思的時候,你們將不復是可以使我憧憬的人了。這是何等可悲哀的事”?

到他的孩子們都能理解他的話的時候,他的孩子們就都長在了。成人有時不得不做一些違背自己心願的事,這樣就必然會慢慢推動純真。作者即不願自己失去純真,更不願孩子們失去純真。然而,孩子們又必須長大,這就是無法改變的悲哀。當然,人長大並不意味着要失去純真。這無疑也是對人們真性情的呼喚。讀者當有此感受。

作者這裏提到的“悲哀”,相信對將來長大成人的孩子也是一個告誡,不要因爲成長而失去純真。

5.這是豐子愷給自己的畫集寫的序,想一想,爲什麼他不在中他的畫集,而是寫了他的孩子們?

因爲存子愷非常愛自己的孩子們,於是,孩子的一舉一都在他的眼中,孩子自然成了他的模特。他的畫中大部分以孩子的生活爲藍本,可以說這本畫集是孩子們的生活寫照。作者通過自己的畫留下對孩子的童年美好生活的回憶。所以,他的仍然以孩子爲主題,作者在中盡情表達對孩子們的讚美,對童真的熱愛和貪戀。這也正是對美好生活的貪戀。正如作者所說的:“天上的神明與星辰,人間的藝術與兒童。這小燕子億的一羣兒女,是在世間與我因緣最深的兒童,他們在我心中佔有與神明、星辰、藝術同等的地位。”在他的心目中孩子和藝術是等同的,所以,在這本畫集的序裏,他仍然在盡情地表達對孩子的愛。

6.不知道大家是否注意到作者採用的人稱是第二人稱,體會一下這樣寫的好處。

採用了第二人稱的寫法,彷彿是與孩子們直接對話,顯得更親切、自然。

  五、口語表達訓練

相信在座的各位同學都有一個的`童年,而你童年的點滴趣事恐怕也都來源於你父母的講述。能否以你父母的口吻,講述一件發生在你身上的童年趣事?(同學之間交流)

  六、佈置作業

請同學們以組爲單位,展示豐子愷的作品,做成課件或辦成小報皆可,在班級爲同學們講解自己心目中的豐子愷。

 童真世界的贊——《給我的孩子們》賞析

《給我的孩子們》寫於1926年聖誕節,它是《子愷畫集》的代序,散文以畫集上的題材爲內容歌頌了了純潔的童心,可以說它是一首童真世界的讚歌。

作品一開頭就以深沉而真摯的感情寫道:“我的孩子們!我憧憬於你們的生活,每天不止一次!”這句肺腑之言,就是這首讚歌的主旋律。他嚮往兒童生活,他要歌頌美好的童真世界:首先,他讚美了孩子們的直率、自然與熱情的美德,佩服他們身心是全部公開的,說他們對待什麼事情都像拼命似的用出全副精力,絲毫沒有虛僞和做作。就以他的瞻瞻來說吧,小小的失意,都要哭得嘴脣翻白,昏去了一兩分鐘,其悲哀是那麼真切;用芭蕉做的腳踏車,麻雀牌堆成的火車、汽

車,又玩得那麼認真;在跟姐姐爭辯誰該到月亮上去,誰在下面看時,顯得何等激昂;當發現父親腋下的長毛,以爲是黃鼠狼時,他又何等傷心……雖然這些事情都發生在瞻瞻身上,但作者何止是對瞻瞻一個人的讚美呢,推而廣之,一切天真無邪、純淨坦誠的孩子都具備這種美德。其次,作者讚美了孩子們的創造力,說他們是不受大自然支配,不受社會的束縛的創造者。文章也敘述了件件小事,表明孩子們具有強盛的創造力,他們天真的舉動,顯然都出自幼稚的幻想。可是幻想往往是創造力的源泉與動力,他們沒有任何顧慮,沒有任何束縛,因此,其創造力比大人要強盛得多。儘管小弱的體力與智力不足以應付強盛的創作欲,因而遭逢失敗,但孩子們決不承認是事實的不可能,總以爲是爹爹媽媽不肯幫助他們辦到。在屢遭大人的呵斥和阻攔後,他們的創造精神並沒有因此而削弱,仍然時時表現出旺盛的創造力。

在盡情讚美兒童天性的同時,作者又以大人們的虛僞、惡濁來與孩子們的坦城、純真作對比。作者認爲,“大人之間的所謂‘沉默’‘含蓄’‘深刻’的美德”,比起孩子們來,“全是不自然的,病的,僞的!”“大人們的呼號‘歸自然!’‘生活的藝術化!’‘勞動的藝術化!’”與孩子們的創造精神相比,就顯得那麼貧乏與醜陋。這種對比有力地襯托了童心的高尚,因此,作者抑制不住內心的激動,寫道:“我在世間,永沒有逢到像你們這樣出肺肝相示的人。世間的人羣結合,永沒有像你們樣的徹底地真實而純潔”。至此,作者已盡情地讚美了孩子們純潔而真誠的心靈,一個美好而溫馨的孩真世界躍然紙上,作者爲何如此嚮往,憧憬孩子們的生活,也已得到圓滿的回答。

如果對這篇散文的認識僅僅停留於此,那還是不夠的。作者對童真世界歌頌,實際上是他對美好的理想社會追求。他在1925年寫的隨筆《東京某晚的事》中,有這樣一段話:“假如真能……有這樣一

個世界:天下如一家,人們如家庭,互相親愛,互相幫助,共樂其生活,那時陌路人就變成家庭……這是多麼可憧憬的世界!”這表達了他對人類社會的美好期望。只是對這樣的理想世界,他感到十分渺茫,只好把一切寄託於對童真世界的讚美上!

作者一方面竭力讚美童真世界,一方面不時地譴責大人們的虛僞

無聊,這也不能不說明他對病態社會的厭惡和世俗的鞭撻。在他看來,大人們的一切言行都不能與兒童相比,即使兒時伴侶中的英雄好漢,一旦長大成人,就會失去兒童的天性,一個個變得像綿羊似的,喪失了率真、自然、熱情的美德,失去了可貴的創造力,一味地只會退縮、順從,妥協與屈服,這是因爲,長大後步入這病態社會,就被世俗的塵埃所矇蔽,就被社會的桎梏所禁錮。所以,作者對童真世界的歌頌,實際上也是對病態社會的討厭與憎惡。

雖然,這是一首童真世界的讚歌,但這首讚歌帶着苦澀味。作者知道,這個黃金的兒童時代必將隨着時間的推移,兒童的長大成人而消逝。爲了挽留這黃金時代,他把孩子們的天真無邪、活潑可愛的生活作爲他作畫的題材,結集成冊,企求略微保留一點“春的痕跡”。但是,到孩子們懂得他的“這片心意”時,都已推動了童心。因此他一方面對童真世界加以讚美,一方面又爲童真世界的終究要逝去感到悲哀。文章結尾時,作者無可奈何地嘆道:“這是何等可悲哀的事啊!”所以,這又是一首悲愴的讚歌。

豐子愷的散文與他的繪畫一樣,追求一種深沉樸素、單純明快的風格。他不追求詞藻的繁華絢麗,而是“寄至味於淡泊”,通過素淡雋永的文字表達深婉的情致。在這篇散文中,他描述孩子們的言行,如數家珍,娓娓而談,質樸而明朗,“其詞脫口而出,無矯揉妝束之態”,顯得極其樸素自然,讀着它就如在聽作者敘說家常,感到十分親切。同時,作者的語言又是十分精煉簡潔,尤其在講述孩子們的天性時,一兩句話就畫出了孩子們的一個舉動。由於作者是個畫家,其繪畫的藝術素養也不能不影響他的散文風格,因此,在文中,其語言

的形象性也十分明顯,他在描繪孩子們的舉動時,每一句話都可以想象出一幅圖畫。所以讀了這篇代序,如果不看畫冊,《子愷畫集》的內容也可以從文章中略知一二,這正是語言形象化的結果。

散文的語言質樸無華,簡潔形象,但作者的感情卻是真摯深沉的。

散文中直呼孩子們的名字,用第二人稱代詞“你、你們”這種敘述方式,增強了文章的抒情性和親切感,使讀者感到作者似乎在與一羣孩子訴說自己的真情實感。在自譴自責壓抑孩子們的創造力的過錯時,作者分別呼喊着阿寶、瞻瞻、軟軟的名字,一面訴說自己的過錯,一面又揣摩孩子們的心理,這是一種你父子(女)之間的情感交流,情真意切,感人至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