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高一教案 > 蘇教版必修二課文《聽聽那冷雨》教學反思

蘇教版必修二課文《聽聽那冷雨》教學反思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12W 次

  《聽聽那冷雨》教學反思一

蘇教版必修二課文《聽聽那冷雨》教學反思

昨天的《聽聽那冷雨》效果不大理想,課堂行進地太慢了。教學容量幾乎爲零。

1、導入之後請2位學生動情朗讀自己喜歡的段落,這一環節很失敗。一是背景音樂被我開的太響了,學生朗讀聲音太小了,情境就創設得不太好。平時班級齊讀還過得去,個讀似乎沒有很突出的學生,以後要培養學生個讀的能力。(5min)

2、本來是想讓學生讀全文的,考慮到文章太長,全文讀學生可能會覺得煩,於是讓學生也伴着音樂讀讀自己最喜歡的段落。這樣做不知道有沒有效果。(5min)

3、學生靜下心來看課文,找找自己覺得最美的句子,最有感觸的句子,起來分享。這個環節最有問題,學生基本都能找到自己喜歡的,但是對於爲何這個句子會給你這種美的感覺確是很難把握,常常答不到點上,而自己也一時腦子沒有轉來,沒有引導他們答到那些地方,於是課堂在這裏停滯了,行進不下去,本來是想在分享美的同時把表現手法都展現的。後來評課的老師說,如果我在學生開始閱讀前給學生指出可以賞析的方面,比如修辭、煉字等等,這樣學生就會有方向。這麼一說,恍然大悟。

分享美的句子是很散的,學生對整篇文章寫了什麼會不會覺得很混亂呢?這也是值得解決的一個問題。

  《聽聽那冷雨》教學反思二

課前我利用早讀課組織學生朗讀全文,一氣呵成的長句斷句成爲學生朗讀的障礙,“雨下在他的傘上這城市百萬人的傘上雨衣上屋上天線上,雨下在基隆港在防波堤海峽的船上,清明這季雨。”“回憶江南的雨下得滿地是江湖下在橋上和船上,也下在四川在秧田和蛙塘,下肥了嘉陵江下溼布穀咕咕的啼聲。”學生讀的錯誤百出。這個“左手寫詩,右手寫散文”的余光中讓“雨”在他的筆下時空交替,縱橫交錯,蔣捷、李清照的詩句化用,跳躍的詩化語言,情感凝練。在文中,中國古典詩詞的意趣在被賦予生命的冷雨中表現得淋漓盡致。作者更借冷雨抒情,將自己身處臺灣,不能回大陸團聚的思鄉情緒娓娓傾訴。“大寒流從那塊土地上彌天捲來,這種酷冷與古大陸分擔。不能撲進她懷裏,被她的裙邊掃一掃吧也算是安慰孺慕之情。”

赤子拳拳之心感人至深。但要引領一羣出生90成長於漫畫、青春小說中的高一學生去理解感情如此厚重的美文的確有很大的困難。總覺得研讀行家裏手之作,自己的古典文化修養的底蘊顯得鄙薄、膚淺,應有許多遺漏之處,惟有抓住:1、內容上的重點及難點的理解:如對“聽雨”、“冷”、文化情結和遊子鄉情等的把握和理解;2、品讀語言與情絲。“慢慢走,欣賞啊”。散文的閱讀能力提升的點撥在課內,能力培養的訓練在課外。引導學生課餘多去讀讀本文,多看看余光中的作品,提升自己的文化修養。在這喧鬧凡塵俗世停住匆忙的腳步,找個安靜的角落,讀點安慰我們靈魂的書也不乏是件樂事。

  《聽聽那冷雨》教學反思三

《聽聽那冷雨》是必修二第一單元的一篇。《聽聽那冷雨》是一篇極具意境美的散文。因此讓學生在欣賞優美的語言的過程中,品讀出作家獨特的心境,及其蘊含於文中的獨特的景與情,從而達到通過品味語言來感知、體會作者情態與志趣的目的。

從興趣角度考慮,導課我設計成放余光中《鄉愁》錄音,以此儘可能引起學生對閱讀課文的興趣,同時讓學生了解余光中作品中所體現的民族意識和思鄉情懷。

《高中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學生能“靈活運用精讀、略讀、瀏覽、速讀等閱讀方法,提高閱讀效率。”因此,我要求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閱讀並歸納概括,鑑於本文語言對高一學生閱讀有一定難度,我運用讓學生先找提示語的方式,效果不錯。

建構主義認爲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是多元的,合作學習能促進每個學生從多個角度來建構知識。因此,在讓學生品味語言,鑑賞意境的時候,我讓學生在獲得個性化體驗的基礎上,學生之間積極進行互動合作,培養他們的合作交流意識,從學生回答的問題來看,本堂課合作討論運用的是十分成功的。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提高了學生對抒情類散文的鑑賞能力,從而提高了整體閱讀理解能力,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熱愛祖國,熱愛家鄉的思想。

本節課的不足之處在於誦讀教學貫徹得不夠徹底,在品味語言,鑑賞意境方面應讓學生反覆誦讀,在誦讀中去品味,去鑑賞,由於時間關係,在誦讀方面,我沒有做具體的指導,學生讀的次數也較少,在今後的教學中,我們應堅決貫徹誦讀教學,將琅琅書聲還給語文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