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高一教案 > 神的一滴教學反思

神的一滴教學反思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17W 次

  神的一滴教學反思一

神的一滴教學反思

(1)重視預習:由於本專題文章多,課時緊,所以一定要讓學生做好較充分的預習工作,並給他們提出具體的預習內容,這樣,上課時就可細可深,上出語文味。所以我在課前讓學生做好預習,找出最有感觸的語句加以品味。

(2)重視研習:本專題的教學呈現方式全部爲“文本研習”,所以教學過程中一定要讓學生與文本親密接觸,切忌架空文本。

反思自己的這堂課,亮點在於學生的回答達到了很高的水平,尤其在對“神的一滴”的神性理解。不足在於:我在課堂上雖然有讓學生讀,但是讀完後缺乏一個提升,這點以後要注意。另外,文章語言與內容關係的處理在文本研習時是非常重要的,以後在賞析的過程中要引導學生通過語言來把握內容,體味情感。再次,多位學生出現了對同一語句進行賞析的情況,可見學生之間沒有做好共享體驗,以後要引導學生相互之間做好體驗共享。

 神的一滴教學反思二

上海市著名特級教師、育才中學的李強先生做了個開場白,他肯定了王老師教學過程中的教態美、板書美等元素。看似客套的評價其實緊扣了本堂交流課的中心:《神的一滴》是一篇美文。育才的馬老師說《瓦爾登湖》在滬教版課文中編入高二下,在蘇教版中編在高一上,這樣一篇出自被譯者徐遲先生稱爲“一本靜靜的書,極靜極靜的書”、“寂寞的書、孤獨的書”的文章,要讓剛進高中的學生讀懂各個方面,不太容易;他稱讚小王老師的課立足文本,品字評句,是一堂本色的課;但指出如何實現字句和整體的平衡,他認爲有難度。育才的一位女教師在對課作了肯定的評價後,提出了她注意到的文章隱含的一層意義:不管人類如何破壞瓦爾登湖,大自然仍保持着自己的姿態,仍保留着她的強盛的生命力和創造力。

育才老師的敬業精神和語文素養讓我折服。在來太之前,他們已經研究了《神的一滴》這篇文章和相關背景資料,發言寥寥數語又切中要害。而我們自己,包括我,習慣上總是發言漫無節制,似欲以滔滔之語來掩蓋不得要領。兩地的差異讓我深感,對課堂的跨地區研討,與上海同行思維的碰撞,從推動教師成長這個層面上說,可謂是另一種意義上的“神的一滴”——它所達到的境界雖非神賦,卻極有神賦的神韻。

回頭想想,這一篇強調人和自然和諧相處的文章,一本《瓦爾登湖》,爲何是“寂寞的”、“孤獨的”。在中國,自古以來“天人合一”,與自然爲伴,與自然和睦相處,成爲千年不變的主題。但是如果聯繫西方的傳統和特定的時代,其中的緣由便恍然大悟了。西方的傳統是把自然作爲人的對立面來看待的,所以西方人通常以戰勝自然、征服自然爲人的生活的目的。加上作者生活的19世紀正是工業文明蒸蒸日上的時代,人的地位的上升,爲改變人的物質生活而對大自然肆無忌憚的掠奪,成爲人們樂此不疲的時代風尚。正因此,對於自然的關注、眷顧和憐惜就難免成爲人們無法理解和認同的情感。梭羅的寂寞和孤獨於是便成爲一種必然。

《聖經·創世紀》裏有這樣的記載:“起初神創造天地。地是空虛混沌。淵面黑暗。神的靈運行在水面上。神說,要有光,就有了光。神看光是好的,就把光暗分開了。神稱光爲晝,稱暗爲夜。有晚上,有早晨,這是頭一日。……天地萬物都造齊了。到第七日,神造物的工已經完畢,就在第七日歇了他一切的工,安息了。” 在《創世紀》裏,天地間的一切都是由神或稱上帝創造的。於是我想,“神的一滴”在基督教的世界裏,是否還寄寓着這樣的意義:自然的存在與人的存在一樣是天賦的權利;而大自然的美,正是來自神的絕妙的創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