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高一教案 > 高一必修課文《燭之武退秦師》導學案

高一必修課文《燭之武退秦師》導學案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W 次

 【解讀目標】

高一必修課文《燭之武退秦師》導學案

1、知識與技能:紮實掌握1-3段文言實虛詞的意義和用法,提升文言文翻譯能力。

2、過程與方法:通過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分析歸納詞類活用的判斷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初步感知燭之武在國家危難之機置個人安危於不顧,維護國家安全的愛國主義精神。

4、重點難點:文言實虛詞意義的積累和詞類活用與文言句式的辨析。

  【知識鏈接】

簡介作品和背景

1、 簡介《左傳》

《左傳》是我國第一部敘事詳細的編年體歷史著作,相傳爲春秋末年魯國史官左丘明所作。依孔子修訂的魯史《春秋》編次,主要記載了東周前期240多年間各國政治、經濟、軍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一些事件,是研究我國先秦歷史很有價值的文獻,也是優秀的散文著作。《左傳》善於描寫戰爭和記述外交辭令,記事條理清楚,詳略得當;寫人簡潔生動,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是歷代散文的典範。

《左傳》的別名:《左氏春秋》《春秋左氏傳》 。

《春秋》三傳:《左傳》《公羊傳》《穀梁傳》。因爲《左傳》和《公羊傳》《穀梁傳》都是爲解說《春秋》而作,所以它們又被稱作“春秋三傳”。

2、秦晉圍鄭背景

秦、晉圍鄭發生在公元前630年。此前,鄭有兩事得罪了晉國:其一,晉文公重耳當年逃亡路過鄭國時,鄭國沒有以禮相待;其二,晉楚城濮之戰中,鄭國出兵幫楚國。

晉國爲什麼要聯合秦國圍攻鄭國呢?這是因爲,秦國當時也要爭奪霸權,也需要向外擴張。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戰,就是兩大軍事集團之間的戰爭。一方是晉文公率晉、宋、齊、秦四國聯軍,另一方則是以楚國爲主的楚、陳、蔡、鄭四國聯軍。兩年後,當晉國發動對鄭國的戰爭時,自然要尋找得力的夥伴。秦、晉歷史上關係一直很好;更重要的是,這時的秦國也有向外擴張的願望,所以,秦、晉聯合也就是必然的了。

  【自主學習檢測】

一、背誦《曹劌論戰》,並說說其內容和和寫戰爭的突出特點。

二、自讀課文,掌握基礎知識

1、下列加點字的注音有誤的一項是( )

A.秦軍汜(fàn)南 佚(yì)之狐 夜縋(Chuì)而出

B.越國以鄙(bǐ)遠 君之薄(bó)也 共(gōng)其乏困

C.朝濟(jì)而夕設版焉 秦伯說(yuè) 失其所與(yǔ)

D.若不闕(qué)秦,將焉取之? 使杞子、逢(páng)孫、楊孫戍之

2、下列不含通假字的一項是( )

A.屬予作文以記之 失其所與,不知 B.夜縋而出,見秦伯 使杞子、逢孫

C.才美不外現 秦伯說,與鄭人盟 D.無能爲也已 若不闕秦,將焉取之

3、解釋每組句子中加點的詞,歸納一詞多義

A、豈若吾鄉鄰之有是哉 B、若舍鄭以爲東道主

C、餘悲之,且曰:若毒之乎

A、 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 B、夫晉,何厭之有

C、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微、

A、魯直現左足,各微側 B、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C、微斯人。吾誰與歸

A、 然鄭亡,子亦有不利焉 B、焉用亡鄭以陪鄰

C、若不闕秦,將焉取之 D、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

E以俟夫觀人風者得焉

4、找出文中特殊的文言現象(A展示)

(1)詞類活用(3個)

①夜縋而出 ②越國以鄙遠 ③既東封鄭

(2)特殊句式(3種)

①闕秦以利晉 ②夫晉,何厭之有? ③以其無禮於晉

5、① 本文主要人物是誰? ② 本文主要事件是什麼? 以上兩問可從題目進行分析

三、合作探究

(一)朗讀展示:

1、學生自瀆:讀準字音,讀通文章。

2、教師或學生範讀:邊聽邊思考各自然段的大意。

3、學生集體朗讀。

(二)合作探究(含自主學習時發現的疑難問題)

1、“燭之武退秦師”的“退”是什麼意思?

2、導學第一段

(1)重點掌握以下詞句:

①且貳於楚也

②晉軍函陵

③以其無禮於晉

(2)翻譯第一段:

(3)請歸納本段大意,並思考以下問題。

①秦晉兩國爲什麼圍攻鄭國?

②本段在文中有何作用?

3、導學第二段

(1)重點掌握以下詞句

①臣之壯也,猶不如人

②無能爲也已

③是寡人之過也

(2)翻譯第二段:

(3)請歸納本段大意,並思考以下問題。

①佚之狐的話對刻劃燭之武的形象有何作用?

②鄭伯是如何說服燭之武的?

4、導學第三段

(1)重點句子翻譯:

①敢以煩執事

②焉用亡鄭以陪鄰

③夫晉,何厭之

④秦伯說,與鄭人盟

(2)請歸納第三段大意,並思考以下問題。

①燭之武能說服秦穆公退兵的原因是什麼?說秦的結果如何?

②本段的重點在“說”,說辭雖僅百餘字,卻委婉曲折,開闔跌蕩,步步進逼,層層深入。燭之武是怎樣一步一步地說服秦穆公退兵的?其中哪一點最關鍵?

  【限時訓練】

一、課內訓練:翻譯句子

1、以其無禮於晉,且貳於楚也。

2、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過也。

3、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版焉,君之所知也。

4.若亡鄭而有益於君,敢以煩執事。

5.焉用亡鄭以陪鄰?鄰之厚,君之薄也

6.夫晉,何厭之有?

二、拓展練習

閱讀下面文章完成1——6題。

介之推不言祿

晉侯賞從亡者,介之推不言祿,祿亦弗及。推曰:“獻公之子九人,唯君在矣。惠、懷無親,外內棄之。天未絕晉,必將有主。主晉祀者,非君而誰?天實置之,而二三子以爲己力,不亦誣乎?竊人之財,猶謂之盜。況貪天之功以爲己力乎?下義其罪,上賞其奸,上下相蒙,難與處矣。”其母曰:“盍亦求之?以死,誰懟?”對曰:“尤而效之,罪又甚焉!且出怨言,不食其食。”其母曰:“亦使知之,若何?”對曰:“言,身之文也。身將隱,焉用文之?是求顯也。”其母曰:“能如是乎?與女偕隱。”遂隱而死。

晉侯求之不獲,以綿上爲之田。曰:“以志吾過,且旌善人。”

(選自《左傳•僖公二十四年》

1、句子中加點的詞的解釋,不正確的是( )

A、外內棄之 棄:厭棄 B、不亦誣乎 誣:荒謬

C、焉用文乎 文:文飾,動詞 D、以綿上爲之田 田:田地

2、較下列兩組句子中加點的字的意思,判斷正確的是( )

①祿亦弗及 ②罪又甚焉 ③盍亦求之 ④焉用文之

A、兩個“亦”字相同,兩個“焉”字不同

B、兩個“亦”字相同,兩個“焉”字也相同

C、兩個“亦”字不同,兩個“焉”字也不同

D、兩個“亦”字不同,兩個“焉”字相同

3、母曰:“能如是乎?”句中的“是”指代的是( )

A、上下相蒙,難與處矣。 B、不食其食,身將隱

C、介之推不言祿 D、尤而效之,罪又甚焉

4、對介之推讓祿一事的分析,最確切的一項是( )

A、本篇介之推不居功自傲的態度和在榮譽地位面前的謙讓精神。

B、介母三次設問,表明她是一個關心兒子但並不願違背兒子意願的人。

C、本篇頌揚介之推母子不求賞賜,不圖浮名的品行。

D、晉侯是個卑鄙小人,可共患難,不可共富貴。

5、對文章寫介母三次設問的目的,判斷不正確的是( )

A、誘導兒子追求名利。 B、考驗兒子是否堅決隱退。

C、使文章曲折跌宕。 D、寫介母是個深明大義教子有方人。

6、將文中畫線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① 下義其罪,上賞其奸。

譯文:

② 尤而效之,罪又甚焉。

譯文:

③ 以志吾過,且旌善人。

④ 譯文:

  《燭之武退秦師》導學案答案

自主學習檢測

一、內容:第1段記敘論戰前政治準備的內容;第2段記敘戰鬥經過;第3段通過“敘”來“論”戰爭勝利的原因。本文論述了必須取信於民並運用正確的戰略戰術,掌握戰機才能取得戰爭勝利的道理。

特點:文章圍繞“論戰”來進行選材與組織材料,詳略得當,重點突出。此文雖然寫戰爭,但戰爭的過程寫得十分簡略,中心始終扣住曹劌這一人物,運用對話來寫論作戰前的政治準備(第1段)及戰勝齊國的原因(第3段),重點突出,中心明確,詳略得當。

二、基礎知識

1、A(縋:zhuì) 2、B

3、若A.像 B.假若、如果 C.你

夫A.成年男子 B.句首語氣詞,無實際意義 C.那,那個

微A.稍微 B.如果、沒有 C.如果、沒有,如果不是

之 A.往,到 B.的C.代秦軍

焉 A.助詞 B.何,爲什麼 C.哪裏 D.兼詞“於之”在這裏E.代詞,它

4、特殊文言現象

(1)詞類活用

①夜縋而出(名詞作狀語) ②越國以鄙遠(名詞用作動詞)③既東封鄭(名詞用作動詞)

(2)特殊句式(3種)

①闕秦以利晉(使動句)②夫晉,何厭之有?(賓語前置句)③以其無禮於晉(狀語後置)

5、燭之武。燭之武退秦師。

三、合作探究

1、退:使動用法,使-----撤退

2、導學第一段(1)重點詞句:①且貳於楚也——在與晉國結盟的情況下又與楚國結盟。

②晉軍函陵——軍,名詞活用爲動詞,駐軍、駐紮。(省略句)

③以其無禮於晉——(倒裝句)

(2)譯文:晉文公、秦穆公聯合攻打鄭國,因爲鄭國曾對晉文公無理,並且在與晉國結盟的情況下又與楚國結盟。晉軍駐紮在函陵,秦軍駐紮在氾南。

(3)解析:秦晉圍鄭。

①以其無禮於晉,且貳於楚也

②寥寥25字,寫出了形勢(“晉侯、秦伯圍鄭”,兩大國圍一小國——兵臨城下,形勢嚴峻);寫出圍鄭原因(“以其無禮於晉,且貳於楚”,兩事與晉利害相關,和秦利害關係不大——秦可以爭取);寫出駐軍位置(“晉軍函陵,秦軍汜南”,分兵駐紮——鄭有機會單獨與秦接觸)。秦晉圍鄭,來勢兇猛,鄭形勢危急,渲染了氣氛。同時,晉國要報復其無禮,與秦沒有多大的利害關係。敵我雙方力量對比懸殊,但鄭是有機可乘的,這就爲下文燭之武智退秦師的成功埋下了伏筆。

3、導學第二段

(1)重點掌握以下詞句

①臣之壯也,猶不如人——我年輕時,尚且不如別人。之:助詞,不譯

②無能爲也已——不能做什麼了。無能:不能。已:同“矣”。

③是寡人之過也——這是我的過錯。是:這。(判斷句)

(2)譯文:佚之狐對鄭伯說:“國家很危急了,如果派燭之武去見秦王,秦軍一定會撤退。”鄭伯聽從了佚之狐的意見。(燭之武)推辭說:“老臣壯年的時候,尚且不如別人;現在老了,不能做什麼了。”鄭伯說:“我不能早點重用您,現在危急之中求您,這是我的過錯。然而鄭國滅亡,您也有不利啊。”(燭之武)答應了。

(3)解析:臨危受命

①“師必退”表現了佚之狐對燭之武的瞭解與信任,使讀者未見其人,先知其才,從側面表現了燭之武的才能。

②當鄭伯準備使燭之武見秦君時,卻遭到拒絕:“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爲也已。”鮮明地流露出對年輕時未被重用而產生的牢騷與不滿。而鄭伯則表現得大度寬容而不卑不亢。“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過也。然鄭亡,子亦有不利焉。”先屈尊自責,動之以情;後以國家大義警之,曉之以理。於是,燭之武只得“許之”。

4、導學第三段

(1)重點句子翻譯:

①敢以煩執事——冒昧地拿(這件事)麻煩你。意思是說,(如果滅了鄭國對你秦國有好處,)那麻煩你就來滅了我們吧。

②焉用亡鄭以陪鄰——爲什麼要幫晉國來滅了鄭國,而增加你的鄰邦晉國的土地呢?

③夫晉,何厭之有——晉國有什麼時候會滿足的呢?這是個用“之”來提賓的疑問句。

④秦伯說,與鄭人盟——秦伯高興了,與鄭國訂立了盟約。盟,名詞做動用,釋爲訂立盟約。

⑤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假如沒有那個人(秦穆公)的力量,我是不會到這個地步的。

(2)第三段大意:說退秦師

1、燭之武三寸不爛之舌,強於百萬之師。他之所以能說服秦穆公主要原因是處處爲秦國着想(表面看來),善於利用秦晉之間的矛盾,言談中又似乎處處都在爲秦國的利益着想,從而打動了秦伯,讓秦怕欣然接受了他的意見。

說秦的結果是:①秦鄭訂立盟約;②秦國駐兵守鄭。

2、本段的重點在“說”,說辭雖僅百餘字,卻委婉曲折,開闔跌蕩,步步進逼,層層深入。第一步:欲揚先抑,以退爲進(鄭既知亡矣)。

第二步:闡明利害,動搖秦君(鄰之厚,君之薄也)。

第三步:替秦着想,以利相誘(君亦無所害)。

第四步:引史爲例,挑撥秦晉(君之所知也)。

第五步:推測未來,勸秦謹慎(唯君圖之)。

【限時訓練】

一、課內訓練(略)

二、拓展練習

1、D (“田”指祭田)

2、A(兩個“亦”,均爲“也”;兩個“焉”,前者爲語氣詞“了”,後者爲疑問詞“怎麼”)

3、B 4、C 5、A

6、①臣子們把罪惡看作是正義的行爲,國君卻對奸詐給以獎賞。②明知是罪過,卻要去仿效,罪就嚴重了。③用這塊祭田記下我的過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