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高一教案 > 《兵車行》教案(語文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學設計

《兵車行》教案(語文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學設計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18W 次
《兵車行》教案(語文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培養學生誦讀的興趣,使學生在誦讀中感受形象、再造形象,加深對作品內容的理解。
2、聯繫時代背景和社會環境,瞭解統治者連年用兵給人民帶來的深重苦難,體會詩人憂國憂民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難點
在誦讀中加深對作品的理解,並把對詩歌的理解通過誦讀表現、傳遞出來。
教學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課前五分鐘
安排2人背誦《論語》片斷,並作翻譯及講析。
二、導入新課
1、要求學生背誦《石壕吏》。
2、“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這些是杜甫在安史之亂後寫的《石壕吏》中的詩句。詩歌表現了詩人親眼看到人民在官吏們殘酷的壓迫下蒙受的苦難和對人民深深的同情。這些詩句至今還依然縈繞在我們的耳邊。今天,我們再來讀一篇他爲人民呼喊的傑作。這就是詩人在天寶年間目睹統治者窮兵黷武,造成“行者愁怨,父母妻子送之,所在哭聲振野”的悽慘景象時而寫的《兵車行》。
三、初步感知,把握基調
1、根據課文註解,疏通詩意。
2、朗讀全詩
提示:第一段寫親人送別出征戰士,這是詩人親眼所見,要表達出詩人“窮年憂黎無,嘆息腸內熱”的感情,聲音應沉重一些。第二段開頭兩句是詩意轉換處,可以讀得平緩些,聲音稍稍放低,但“點行頻”三字爲下文敘事總綱,須重讀。第三段前半段寫秦兵家庭的困難,當用較柔和的調子讀,而後半段則應低迴,聲調悽楚。
四、誦讀指導
(一)指導第一段
1、假想你就是閱盡人間滄桑的詩人杜甫,這一段中你看到了一幅怎樣的場景?哪些鏡頭在你頭腦中越發清晰?
(展開聯想和想象,加深對詩作的理解。)
2、你覺得整個畫面基調應該是什麼顏色?爲什麼?
(結合寫作背景,共同討論交流)
提示:第一段描繪了一個悲愴而震撼人心的出征場面。
遠景:天空,滿天陰霾。一隊隊人馬全副戎裝,從天際處行來,又消失於天際處。路旁是無以計數的百姓。……
中景:馬路黃土,黃土揚天,昔日的咸陽橋也遮蔽不見,士卒疲憊,一言不發,扛搶插箭走來。人頭攢動,張日遠望……
近景(特寫):軍官揚鞭唱斥催促,老父流淚,老嫗呼天抱地,跺腳長嚎。婦女攔道,兒子征衣……這一別乃是訣別。
3、你聽到了哪些聲音?最清晰的是什麼聲音?
提示:轟隆隆駛過的戰車聲、號哭聲、隊伍行軍的腳步聲、戰馬嘶叫聲、馬蹄聲、風吹旌旗聲、喧鬧的混雜不清的人聲。
最清晰的是交織成一片的哭聲、呼叫聲、壓過車聲馬聲。
4、這些所見所聞,使你有何感受?如何通過朗讀表現出來?
提示,爲此震撼:有吭驚、緊張,又有沉痛。
語速稍快,基調是無限淒涼的。這種情感要通過重音、強調、停頓、語速的變化來強調。
(二)指導第二段
1、“行人”向“道旁過者”講了他們怎樣的悽慘經歷?朗讀時應是什麼口吻?
提示:統治者連年征夫作戰,給人民造成的痛苦。
“點行頻”應重讀。“十五”“四十”“頭白”“北”“西”等字應重讀。它們主要強調時間久、地域廣。
2、你認爲詩中哪句話反映了人民痛苦的根源?如何讀?
提示:“武皇開邊意未已”。
讀時既要強調武皇窮兵黷武地開邊的“氣勢”,“武皇開邊”重讀。又應讀出憤怒的指責和諷刺意識,“武皇開邊——意未已”,後面停頓可稍長,“意未已”真是苦不堪言,要表現出嘆婉無奈。人民對統治者敢怨而不敢言,只有無奈地嘆息,低聲責怨。
(三)指導第三段
1、教師範讀,串講此段大意。
2、注意把握以下詩句:
⑴長者雖有詞,役夫敢申恨?
⑵且如今年冬,未休關西卒。縣官急索租,租稅從何出?
⑶信知生男惡,反是生女好。生女猶得嫁比鄰,生男埋沒隨百草。
⑷君不見青海頭,古來白骨無人收,新鬼煩冤舊鬼哭,天陰雨溼聲啾啾。
五、小結
這節課,我們在朗讀中品味了詩歌語言,通過想象補充了詩中的空白、細節,再現了《兵車行》中所描繪的戰爭給人民造成的離亂之苦,體會了詩人憂國憂民的情感。我們通過讀又把這種情感準確地傳遞了出來。車聲隆隆,馬鳴蕭蕭,似乎還不曾消逝……我們的心靈受到了震撼。通過《兵車行》的學習,希望大家對古典詩詞的學習能有一些感悟。
六、佈置作業
1、背誦《兵車行》;
2、完成《優化設計》中的練習。
附:板書設計
兵 車 行
杜甫
1、送別場面
2、征夫控訴 天怒人怨
3、悲慘生活
“行人但云點行頻”、“武皇開邊意未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