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高一教案 > 《荊軻刺秦王》教學反思

《荊軻刺秦王》教學反思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06W 次

  《荊軻刺秦王》教學反思一:

在高一7班和學生共同學習了《荊軻刺秦王》第二課時,主要內容是關於文中主要人物的分析和“荊軻刺秦王”的結局爲什麼不成功兩個問題的探討。

《荊軻刺秦王》教學反思

因爲最開始準備課的時候就把它定義成一堂常規課,所以就根據之前第一課時的故事情節,把第二課時內容梳理爲對於人物及其性格等的分析。

作爲高中階段語文課本必修1學生接觸的第一篇文言文,在教師講授方面,需要一點一點、不慌不忙的整理好後先告訴學生,這樣逐漸建立起學生對於高中文言文知識梳理的點滴印象及相關步驟,隨後學生才能在之後的高中學習中形成獨立學習、歸納整理的能力。而對於課文內容梳理方面,學生在初中階段已經建立起一些思維方式,教師只需要在內容角度稍微點撥即可。

這節課針對的是課文中出現的人物形象分析。首先給學生3分鐘獨立思考的時間,從文中一系列人物中找出自己喜歡或欣賞的,說明原因,並指出課本中是如何刻畫人物的。基於前一節課故事情節的輸理和確定,學生能很好的把握人物形象,並且在語言表達上能夠做到準確到位。他們的這一點倒是讓我很吃驚。因爲總覺得很長的一篇文言文,學生理解起來可能難度會很大,但是我忽略了一點:關於荊軻的故事,孩子們在初中階段肯定已經聽過很多,或多或少會形成自己的一些理解。之後在討論完人物性格,剩下的時間共同探討了一個現在依舊被人們提到的問題:荊軻刺殺秦王爲什麼不成功?學生站在當下角度,思考已經過去千年的問題。自然而然在考慮時會有各種各樣千奇百怪的想法,都可以言之成理。最後的一點時間,教師利用學生的回答,綜合歸納並指出“荊軻刺殺秦王,試圖用一個人的力量去改變歷史車輪的滾滾碾過,是不可能的。這是不符合歷史發展規律的。”學生在歸納之後更好的懂得了這個道理。

上完這節課,坐下來思考關於新課標下語文課該如何開展的問題。我承認,新課標中更多的把課堂的主動權交到了學生手上,學生成爲了課堂的主體,是知識的真正吸納者。作爲新課標指引下的語文課堂,此時應該更多的還權利於學生。但是在面對這樣一篇剛剛開始接觸的文言文的時候,我有些茫然。到底教師該不該有些引導,並且引導的度該如何恰當把握。寧老師聽完課,對課堂把握沒有提出意見,而是針對文言文教學中的朗讀問題發表了自己的看法。而他提到的這一點,是我在上課時忽略的一點,或者說沒有完全引起注意的一點。

高中階段的第一節課,尤其又是文言文,應該更多的給學生以朗讀的時間,讓他逐漸的形成對於文言文文字的語感,逐漸的學會句讀停頓,逐漸的通過朗讀加深對文章的理解,這點我在以後的教學中會注意。

關於新課標下語文教學的開展,我依然有些迷茫,希望在以後的教學中逐漸建立起清晰的脈絡分析,逐漸的清醒一些吧!

  《荊軻刺秦王》教學反思二:

高中語文必修一第一單元是古文單元,第二課《荊軻刺秦王》。學生剛升入高中,這是他們第一次遇到這麼長的古文,如果是傳統的逐字逐句翻譯,效果肯定不是很好,也會影響到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所以這一刻至關重要。

所以,在講課時,我採用小組學習的方法,讓每位學生去研究文本,提出問題,由小組長進行總結,全班一起解決遇到的疑難問題。然後由我對重點難點進行強調、總結。在每個問題的探討上,注重讓學生去說、去總結、去評價,從而調動學生積極性與學習文言文興趣方面,是起到了一定作用。

學生在分析荊軻刺秦王一系列動作“取-奉-發-把-持-揕-逐-提”以及秦王“驚-引-起-拔-走-擊”這些驚恐、狼狽、無奈的動作上,非常到位,讓我覺得學生的潛能是無限的,而教師的引導更爲重要。給學生一個展示自我的`平臺,將課堂還給學生,學生的潛能與興趣纔會被激發出來。

存在問題:學生對課文分析理解太依賴參考書,沒有和文本直接交流,因此,對更深層次的問題,比如如何評價荊軻刺秦行爲,缺乏自己的思想和看法;另外多媒體教學增大了課堂教學容量,但限制了學生的想象空間。

改進方法:首先要提高學生閱讀能力,其次要鼓勵學生大膽發表自己的看法。從多個角度來理解文本,直接與文本對話,瞭解文本所表達的寫作思想和意圖,以及深厚的歷史文化背景。

在一個多媒體應用的度的問題,確實很難把握,我想這需要在以後的教學中慢慢去摸索,去改進。

提高學生文言文興趣是一個需要長期探索的課題。這也需要我們語文老師在備課時多做一些教法的設計。像本課《荊軻刺秦王》,故事性較強,文言現象也是較常規的,學生可以參考教輔資料獨立完成。由於文本本身有一定的吸引力,學生興趣較好激發,所以課堂上採用小組學習、課本劇等教學方法。而對於《離騷》《屈原列傳》這類文章,故事性不強,其中的語句晦澀難懂,很多文言現象是特殊的,不常見的,學生參考教輔資料也很難完成對文本的理解,所以,這時就不能採用小組合作或課本劇的方式,而應該引入多媒體,使學生對屈原生平、愛國憂民的高尚情操、香草美人的象徵手法有了深入瞭解之後,再由學生自讀文本,教師指導的方法完成教學。針對不同的文言文,選擇最適合的教法,這也是教學中需要注意的。

  《荊軻刺秦王》教學反思三:

今天第一節課,上《荊軻刺秦王》 ,同組的老師來聽課,上了一堂很失敗的課。

文言文教學怎麼辦,昨天備課時,我所定的目標是:理清課文思路,梳理1-7段重要文言知識點。

一堂課下來,光從目標來看,就遠沒有達到預定目標,講完第二段時間就不太充分了。我反思一下,至少有以下幾個可以改進的地方。

1、開頭的檢測預習,不如用填空題的形式, 直接問“對於《戰國策》我們應當掌握哪些內容”,學生不知所云,根本無法把握重點;

2、第一段還可以簡略一點。想讓學生在學文言文的過程中多誦讀,但是對朗讀缺乏有效指導,不如簡單處理,騰出時間重點理解第2、3段;

3、對學情缺少了解。高一的學生對文言知識掌握太少,在分析第二段時,不應該讓學生提出自己在字詞上的問題,太多的疑惑,讓學生不知道從何說起,似乎什麼都有疑惑。教師的問題沒什麼價值,雖讓想通過質疑的形式工,突破重點字詞,但實際還是把第二段所有的知識點都講了一遍,倒是浪費了時間。

還記得上個星期的集體備課,我們就討論過如何進行文言文教學的問題。印象較深的是劉姐提出來的“做死地擂”,我當時也提出了自己的想法,認爲既要讓學生掌握文言知識,還得重視對這一單元的三篇文章的人物、情節進行賞析,以調動高一學生學習文言文的積極性。現在看來,“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要做到兩者兼顧,真的很難。龍其是《荊軻刺秦王》與《鴻門宴》,要掌握的文言知識點太多,也是學考、高考比較青睞的文章,光是讓學生理解重點詞句就得兩三節課。

從我今天這節課來看,我起初是想讓學生通過朗讀來讓文言文的課堂多一點活力,也讓學生在朗讀中進一步熟悉課文,在文言知識這一板塊,抓住學生問題重點攻破,沒想到,最後還是糾纏在了文言字詞的教學中,不能自拔。

課間問了一下學生,初中文言文都學了些什麼,他們告訴我,主要是背誦,文言知識講得不多,所以到了高中,講這麼多知識點讓他們一時很難接受。其實,反思我們的文言文教學,我覺得初中老師的這種做法比之我們,更能體現古文味。我們在文言知識這一塊,都是花了大力氣的,以往每屆都是如此。因爲高考,學考這兩根指揮棒在文言文閱讀上重在考查學生文言知識的積累,重點在“言”的層面讀懂文言文,對於文章中的古人的智慧與思想,涉及的較少。於是我們就很“怕”,怕學生不能掌握常考的文言知識,怕“誤人子弟”,怕學生在考試中拿不到分,於是文言文教學就很難瀟灑起來。

哎,文言文,究竟該怎麼上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