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高一教案 > 高一語文消息二則教案

高一語文消息二則教案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15W 次

教學目標:

高一語文消息二則教案

1、 學習審視歷史、反思歷史、接受和借鑑歷史經驗、提高認識社會的能力。

2、 理解信息主體的含義,提高對作品內容進行概括的能力。

3、 對比閱讀,比較同類主題不同作品觀點的異同。

教學重點:

1、 着重認識新聞類作品的特徵和主要的表現方式。

2、 學習前人解讀歷史的思維方式,看看他們如何借鑑歷史,如何表述自己的見解、人生感受;學習如何把握歷史的瞬間,進行忠實的記錄。

教學時數: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 導入新課:

從紀念歷史的角度看,2005年是一個不尋常的年份,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60週年。對今天的每一個人來說,歷史不僅提供了一種對過去的回憶,更是一面鏡子,每一個後來人都可以從歷史的記載中去反思、借鑑。

二、 簡介文體:

問:課文是以什麼方式來記住歷史的?

明確: 消息

簡介:消息也叫新聞,迅速、簡要地報道新近發生的事實的新聞體裁。

它一般由標題、導語、主體、背景、結尾組成。但不是每篇都具有這五部分。其中標題常用多行形式,分爲引標題、主標題和副標題。它常用的結構是“倒金字塔”式,即用重要性遞減的順序來安排新聞中的各項事實。它的寫作要求是——客觀敘述,迅速、及時,簡短、概要,生動活潑。

三、 研習第一則消息

(一) 標題——七個字,講出了“人物、事件、事件的意義”,符合擬新聞標題的'要求,實在概括,使人一目瞭然。

(二) 1、導語(第1段):勃蘭特在華沙猶太人殉難者紀念碑前雙腿下跪,請求恕罪,以此表示對被納粹黨殺害的猶太人的沉重悼念。

2、主體(第2、3段):德國政治領袖對二戰責任和屠殺無辜的猶太人的罪行的認識;勃蘭特答記者問,回答他爲什麼下跪。

3、結尾(第四段):勃蘭特下跪行動的意義和影響。

(三) 幾部分中,哪部分內容最重要?

明確:導語(藉此說明消息中導語的重要性和核心地位,並闡釋“倒金字塔式結構)

(四) 小結:

1、 本文是一則綜合消息,時間跨度達30多年,作者取材精當,着重選擇與如何認識戰爭責任相關的片段來組合。

2、 體現新聞客觀性的原則,沒有消息寫作者的主觀議論。

(五) 延伸:探討德日兩國對二戰的不同態度,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歷史觀。

四、 研習第二則消息(仿照第一則的程序與方法,讓生自主分析)

(一)標題——行爲主體 行爲方式

(二)1、導語(1):交代新聞來源,披露本則消息的主要的新聞事件,交代何人何時於何地宣佈了怎樣的事實。(最重要)

2、主體(2-6):編寫第二次世界大戰亞太戰區歷史教材的原因、意義、經過,並對教材進行評價,說明教材的特點和教學要求。

3、新聞背景(7):這份歷史教材是在該省民間組織抗日戰爭史實維護會的推動下完成的。

4、結尾(8):介紹教材的使用範圍。

(三)小結:

1、 本則消息屬於動態新聞。

2、 依舊堅持了新聞客觀性的原則。

五、 比較兩則消息的異同(習題2)

1、 共同觀點:公民的歷史責任感。每一個公民都應該爲本民族、爲自己國家的行爲,爲國際公義負責,只有承擔這些歷史責任,才能正確地認識歷史,撫平戰爭傷痕,消除國家之間的隔閡,才能取得和平與安寧。

2、 均採用“倒金字塔式結構”,但寫法有不同:

前一篇:綜合消息,收集有關材料,予以組合。

後一篇:動態消息,注意寫清事件,突出中心,明白地交代新聞來源。

六、比較“通訊”與“消息”(習題3)

1、內容上:消息簡單地報道了 發生什麼事,不多寫情節;

通訊則詳細、具體地報道前因後果,展示情節。

2、表現手法上:消息以敘述爲主;

通訊則綜合採用敘述、描寫、議論、抒情等多種手法,表現形象生動。

3、結構上:消息常用 “倒金字塔式結構”,一般分爲標題、導語、主體、背景、結尾,篇幅較短;

通訊結構靈活,篇幅較長。

板書設計: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