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高二教案 > 高二課文教案

高二課文教案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94W 次

《陶庵夢憶序》描寫了張岱在國破家亡後的生活狀況和精神面貌,把今日的困苦飢餓歸於對昔日奢華的果報,並且認爲五十年盛衰榮辱的生活不過是人間大夢一場。下面是小編分享的課文教案,一起來看一下吧。

高二課文教案

教學目標:

1、 積累文言字詞

2、 品讀文本,體會作者複雜的心情

3、 理解作者故國之思、黍離之悲的情感

教學重點:理解作者故國之思、黍離之悲的情感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餘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

“莫說相公癡,更有癡似相公者。” ——《湖心亭看雪》

這裏的癡人指的是誰? 明確:張岱(板書“癡人”)

二、解讀癡人

1、初讀課文,找出體現作者身份的句子

陶庵國破家亡 明末清初人(亡國之人)

無所歸止,披髮入山 明亡後避居山中(氣節高尚)

因《石匱書》未成 好弄筆墨 作家(是公認成就最高的明代文學家)

昔人生長王謝,頗事豪華 出生仕宦世家,少爲富貴公子,愛繁榮

瓶粟屢罄,不能舉火 布衣素食,生計維艱

2、思考:①以前是怎樣的繁華,哪些字詞是體現繁華的?從哪些方面寫?

簪履、輕暖、甘旨、溫柔、爽塏、香豔、輿從。

(繁華體現:戴,穿,吃,住,行)

資料鏈接:出身官宦世家,書香門弟,家常淵源,“少爲紈絝子弟,極愛繁華,好精舍,好美婢,好孌童,好鮮衣,好美食,好駿馬,好華燈,好煙火,好梨園,好鼓吹,好古董,好花鳥……”(《自爲墓誌銘》)

②作者如今貧苦生活又是如何?

以笠報顱,以蕢報踵;以衲報裘,以苧報絺,;以藿報肉,以糲報粻,;以薦報牀,以石報枕,;以繩報樞,以甕報牖,;以煙報目,以糞報鼻,;以途報足,以囊報肩,。

資料鏈接:“年至五十,國破家亡,避跡山居。所存者,破牀碎幾,折鼎病琴,與殘書數帙,缺硯一方而已。布衣蔬食,常至斷炊。” (《自爲墓誌銘》)

③文章中還提到哪些癡人?其癡體現在何處?有何相似之處?

西陵腳伕:失足破其甕,念無以償,癡坐佇想曰:“得是夢便好!”

中式寒士:恍然猶意未真,自齧其臂曰:“莫是夢否?”

一夢耳,惟恐其非夢,又惟恐其是夢,其爲癡人則一也

三、何謂癡夢

文中作者提到哪些“癡夢”?其實質是指什麼?

①繁華靡麗,過眼皆空,五十年來,總成一夢

放逸優遊的前塵往事

②真所謂癡人前不得說夢矣

魂牽夢繞的故國舊事

③餘今大夢將寤,猶事雕蟲,又是一番夢囈

嘔心瀝血的文學創作

四、體味癡情

1、今昔生活境遇反差如此之大,那麼作者的心情又是怎樣的,可通過哪些句子體現?

①遙思往事,憶即書之,持向佛前,一一懺悔

悔——他有較濃厚的佛家思想,但並非是佛教的虔誠信徒

②“偶拈一則,如遊舊徑,如見故人,城郭人民,翻用自喜”

喜——喜而實悲

③始知首陽二老,直頭餓死,不食周粟,還是後人妝點語也。

悲——艱辛酸楚

(悔邪?喜邪?悲邪?悔而翻喜,喜而實悲,這是癡者的心情。)

2、 作者與兩個癡人有何相同之處?

癡人憶夢記夢,真邪,夢邪?

夢:希望像西陵腳伕,眼前的困境是大夢一場,

真:又希望如寒士,以前的盛況不是夢。

(真而成夢,夢又似真,這是作者的心態。)

3、複雜的心情和複雜的心態背後隱藏的真正的情感是什麼?

①大夢將醒,作者猶事雕蟲,又是一番夢囈。

雕蟲指寫作,此處指《陶庵夢憶》《西湖夢尋》,寄託故國之思、黍離之悲。

②“國破家亡,無所歸止,披髮入山,駴駴爲野人”、“作自輓詩,每欲引決”,亦可作爲例證說明作者念念不忘舊朝,故國之思不可磨滅。

③因嘆慧業文人,名心難化,政如邯鄲夢斷,漏盡鐘鳴,盧生遺表,猶思摹榻二王,以流傳後世,則其名根一點,堅固如佛家舍利,劫火猛烈,猶燒之不失也。

文人名心難化,盧生名根堅固,燒之不失,那麼對張岱而言又是什麼堅固呢?

堅固的是他那種故國之思,黍離之悲的情感。

作者明知故國不再,人世已非,卻仍名根堅固,心繫舊朝,傳達出了不可磨滅的黍離之悲,不可不謂之“癡”!

五、賞析藝術特色

一、悲切深沉的今昔對比

作者在文中前半部分將自己晚年國破家亡、捉襟見肘的潦倒境況與當年繁華靡麗的生活對舉,昔日“甘旨”“ 溫柔”“ 爽塏”“ 香豔”“ 輿從”的優遊生活,如今只剩下“以藿報肉,以糲報”“以薦報牀,以石報枕”“以繩報樞,以甕報牖”“ 以煙報目,以糞報鼻”“以途報足,以囊報肩”,讓人不得不感慨“過眼皆空,五十年來,總成一夢”。作者把今日之困苦飢餓歸於往日奢華,把五十年來的盛衰榮辱看成人生大夢一場。正如他在自作的《墓誌銘》中說:“少爲紈絝子弟,極愛繁華……勞碌半生,皆成夢幻。”這一切,他在晚年回憶往事的時候,悔恨有加。所以“遙思往事,憶即書之,持向佛前,一一懺悔”。於此可見其著書旨趣及以“夢”名書的緣由,更讓人感嘆遊走在現實與夢幻中的作者的神筆。

二、信手拈來的恰切比喻

在簡括了本書“不次歲月”“不分門類”的特點之後,作者對自己癡迷本書的現實狀態自嘲爲“癡人前不得說夢”。爲了將自己的“癡”狀形象化,他寫了兩個“癡人”的舊事。與其說是聽似言之鑿鑿的舊事,不如說是作者興之所至、信手拈來的兩個貼切的比喻,大可不必信以爲真,只需領會其意趣便可。西陵腳伕“惟恐其非夢”,而中試寒士則“惟恐其是夢”,雖然願望不同,但作爲癡人的本質和作者是一樣的。這樣,看似虛化的比喻,在作者的信手點染下,化虛爲實,與作者的實際狀態相連,讓人心領神會。

三、真切可感的精當典故

作者在文前描摹自己“披髮入山”,布衣素食,甚至到了“斷炊”地步的心理時,聯想到了伯夷、叔齊二老餓死在首陽山的事蹟;繁華過後,最終歸於滄桑幻滅之時,寫到《枕中記》中盧生在邯鄲旅店中晝寢入夢,歷盡富貴榮華,醒來之後黃粱尚且未熟的典故;而提到自己寫作時仍舊“名心難化”“名根不失”時,再次寫到夢中盧生在遺表中還想把其摹拓二王的書法流傳後世的典故。這樣,作者現實的心理狀態就在這看似不經意的典故引用中,從無形無聲走向了具體可感。

六、總結

張岱,他就是這樣一個複雜的癡人,他有較濃厚的佛家思想,但並非是佛教的虔誠信徒;他生於詩書禮儀之家,思想卻自由散漫但有強烈的民族意識;他明知故國不再,人世已非,卻仍名根堅固,心繫舊朝。

在《陶庵夢憶序》裏,作者的國破之恨、故園之思和親歷滄桑易代鉅變後的心靈之痛,在亦真亦幻、虛實相生的表達形式中,體現得淋漓盡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