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高二教案 > 高二選修《陸文學自傳》教案設計

高二選修《陸文學自傳》教案設計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9.91K 次

 教學要求:

高二選修《陸文學自傳》教案設計

1.認識作者,瞭解相關背景知識。

2.掌握主要的文言虛實詞,學習準確翻譯文言文

3.理解陸羽隱居的原由,培養愛國主義感情。

  教學重難點:

1.理解作者的奇特個性,體會本文的藝術特色。

2.理解作者少年時不願皈依佛門,可學成後卻又誦佛經的原因。

 課 型:

擴展閱讀。

  教學方法:

自讀法、討論法。

 教學課時:

2課時。

  第1課時

 教學內容:

簡介作者,整體感知,教學第1、2段。

 教學過程:

 一、導入,簡介作者。

陸羽不是僧人,勝似僧人,四處漂泊,躬心茶事;才華橫溢,傲物不勒,一生未仕,卻受到許多官員及文人士大夫的尊敬,常常成爲他們的座上客;重友情,守信義;成長於佛寺,浸潤於儒家學說;孑然一人.清高淡泊,雙腳踏遍了中國主要的產茶區。陸羽一生嗜茶,精於茶道,所著《茶經》爲世界上第一部茶葉專著,被譽爲“茶聖”。

  二、整體感知。(見鑒賞提示)

  三、教學第1段。

1.本段主要寫了什麼?(寫作者的概況和爲人。)

2.在開頭介紹人物名字、籍貫、身份、性格等基本情況,這是傳記的一般寫法,不足爲奇。然而作者說“不知何許人也。或雲字羽,名鴻漸,未知孰是”,這卻讓人覺得奇怪了。他這樣寫有何作用?有無言外之意?

這樣寫顯得撲朔迷離,頗爲怪異,客觀上具有渲染神祕色彩的作用,可以烘托作者的獨特個性,但不應理解爲故弄玄虛。作者自幼失去雙親,對自己的家世一無所知,所以說“不知何許人也”,貌似幽默,實爲辛酸。名和字取自(周易》,謂漸次升高,寄託了作者的抱負和期盼,但“或雲”、“未知”等語,又暗寓命途多舛、前路難測之意。

3.作者的外貌、口才怎樣?但他卻又自比於王粲、張載等人,這表現了作者的什麼性格?此外,還寫了作者的哪些性格?作者有沒有在傳中美化自己?

“貌陋”、“口吃”,都是缺憾,作者卻比之王粲、張載等人,坦然自負,而不動聲色。此外,還從幾個側面表現作者特立獨行的個性:“才辯爲性,褊躁多自用意”,“意有所適,不言而去”, “又與人爲信”等。客觀介紹,“不虛美,不隱惡”,寥寥數筆,性情畢現。

  四、教學第2段。

1.本段主要寫了什麼?(寫隱居苕溪的生活。)

2.閉門苦讀,結交僧士,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思想?(說明作者志向高沽,不同流俗。)

3.楚人認爲作者是一個狂人,你怎樣認爲呢?(獨行山野,誦佛吟詩,流連徘徊,號泣而歸,放浪形骸的表現,近似魏晉名士的逍遙世外,而內心隱藏着巨大的痛苦憂悶。)

4.這一段的順序安排與一般傳記不同,從時間上看,這些內容應該放到最後來寫,你如何理解這種構思?(本文是文學史上第一篇以“自傳”爲題的傳記文,是作者二十九歲時應皎然之約爲浙西詩會的詩友而寫的,所以它不像一般史傳按時間順序介紹人物一生的事蹟,而側重表現自己目前的思想性格特點,而這一段和第一段在內容上有着緊密的聯繫,因此放在一起。以下第三段追述幼年經歷,可以看成是對作者性格形成原因的解釋。

 第2課時

  教學內容:

教學第3-5段。

教學過程:

 一、複習檢查。

 二、教學第3段。

1.本段主要寫了什麼?(寫寄身寺廟的經歷。)

2.請大家概述一下本段所寫作者經歷,並說說作者是怎樣看待這段經歷的。

這一段先寫三歲而孤,被積公收養,極爲簡略。再寫佛儒之辯,作者年歲幼小,但目標明確,性格倔強,面對恩重如山的積公,敢辯善辯,決不屈從。接着寫受罰期間,繁重艱苦的勞動和不堪承受的鞭打,絲毫沒有改變他堅持己見的決心和對“孔聖之文”的嚮往。最後奮起反抗,逃出寺廟,加入戲班。這一切,絕不是一般孩子所能做到的,最終感動了積公,從其所願。

這段經歷,在作者筆下,沒有自傷自憐,只有自強自勵,充分表現了這個不幸少年的超凡意志,給人留下極爲深刻的印象,也使人對他成年之後與衆不同的言行舉止有了深刻的理解。

 三、教學第4段。

1.本段主要寫了什麼?(寫交接名流的情形。)

2.作者先後結交了哪些名人?(李齊物、崔國輔。)作者當時不過是十四五歲的孩子,可謂是名不見經傳的後生小子,而這些年齡比他大得多的名人卻願跟他交往,這是爲什麼?(這從側面烘托出了作者少年才俊的風采。這有何爲見證?(所贈的白驢、烏犎牛等)

3.作者與這些名人的交往對他的人生有何影響?(他們的賞識器重、傾心結交使作者有了嶄露頭角名聞遐邇的機會。)爲什麼作者要記敘他所結交的名人?(他們與作者陌路相逢,卻一見如故,提攜、幫助了他,記敘這些是爲了表達對他們的感念。)

 四、教學第5段。

1.本段主要寫了什麼?(寫勤奮著述的成就。)除此之外,還寫了什麼?(和詩僧皎然的忘年之交,及自己從小愛好寫作、愛憎分明的個性。)

2.《四悲詩》、《天之未明賦》皆感時之作,表明作者是一個怎樣的人?(不經意間點明瞭作者的憂國之心。)而他的其他衆多著作又說明什麼?(興趣廣泛,才幹傑出。)

 五、小結。

作者一生歷經磨難,自幼失去父母,寄身寺廟備受折磨,但他從不屈服,充滿自信,敢於挑戰,最後成爲聞名中外的茶聖。還是一句俗話說得好,“艱難困苦,玉汝於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