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高二教案 > 高二上《琵琶行並序》教學設計

高二上《琵琶行並序》教學設計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12W 次

  《琵琶行並序》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高二上《琵琶行並序》教學設計

1.白居易的詩歌創作及貢獻。

2.理解《琵琶行》的內容和詩人深沉的感情。

3.瞭解和掌握描摹音樂的手法。

  教學設計:

1.兩課時。

2.藉助誦讀和音樂,感受詩情。

3.藉助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誦讀詩歌,理解詩歌內容,把握詩人的深沉感情。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能唱琵琶篇。--唐宣宗李忱《吊白居易》

2.《琵琶行》原作《琵琶引》。白居易還有《長恨歌》。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種形式,後成爲古代詩歌的一種體裁。三者雖名稱不同,實則大同小異,常統稱“歌行”。明朝胡震亨《唐吉癸籤》說,“歌”是曲的總稱,“行”是“衍其事而歌之”,是一種具有鋪敘記事性質的歌辭。 其音節、格律一般比較自由,形式都採用五言、七言、雜言的古體,富於變化。

二、作者介紹:

白居易(772—846)字樂天,號香山居士,今陝西渭南人。早年熱心濟世,強調詩歌的政治功能,併力求通俗,與元稹積極倡導“新樂府運動”,主張“文章合爲時而著,歌詩合爲事而作”,是新樂府運動的倡導者。所作《新樂府》、《秦中吟》共 六首,“唯歌生民病”、“句句必盡規”,與杜甫的 “三吏”、“三別”同爲著名的詩史。長篇敘事詩《長恨歌》、《琵琶行》則代表他藝術上的最高成就。現存詩近三千首。

《琵琶行》是他被貶爲江州司馬後的第二年秋天寫的。元和三年(808),白居易任“諫官”(即左拾遺);五年,調京兆府戶曹參軍;九年,接太子左贊善大夫;十年,宰相武元衡被刺死,白居易首先上疏,急請捕"賊"。朝廷深惡其僭越言事,誣其"浮華行","甚傷名教",貶爲江州司馬。

三、簡析詩前小序:

1、注意幾個字詞:

遷:調動官職,一般指升官;左遷,貶官。

明年:第二年。今指今年下一年。

委身:託身。嫁的意思。

命酒:叫(手下人)擺酒。命,叫;酒,名詞作動詞。

因:於是;爲:作,寫。

命:命名,取名。

2、小序有何作用?

①交代時間、地點、人物和故事的主要經過;

②概述琵琶女身世;

③點明寫作動機;

④定下全詩悽切傷懷的感情基調。

四、聽誦讀錄音,感受詩歌的內容和詩人的情感。

要求:1.瞭解詩歌內容,感受詩人感情。

2.分別從詩人和琵琶女的角度用一句七言詩句概括各個詩節的主要內容。

五、簡析詩歌的內容

師生互動,依次簡析各節詩歌內容。

1.第一節:詩 人:潯江送客聞琵琶

琵琶女:孤寂月夜彈琵琶

其中:

“楓葉荻花秋瑟瑟”爲環境描寫,渲染悲涼氣氛, 奠定全詩基調。

“主人下馬客在船”爲互文。

2.第二節:琵琶女:月夜彈奏琵琶曲

詩 人:江心聆聽琵琶曲

3.第三節:琵琶女:江心自敘身世苦

少年:本居京城色藝絕 老大:門前冷落守空船

4.第四節:昔日:才高位顯居京城 如今:謫居潯陽處境艱

詩人:同病相憐感慨多

5.第五節:詩 人:重聞琵琶青衫溼

琵琶女:卻坐促弦弦轉急

感情在“滿座皆泣”中達到高潮。

6.小結:

詩人 琵琶女

潯江送客聞琵琶 孤寂月夜彈琵琶

江心聆聽琵琶曲 月夜彈奏琵琶曲

同病相憐感慨多 江心自敘身世苦

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

重聞琵琶皆掩泣

同情歌女遭遇 感傷身世時局

雙線結構 虛實相生 對比襯托 深化主題

六、擴展練習:

讀下面白居易的《夜聞歌者,時自京城謫潯陽宿於鄂州》,聯繫《琵琶行》,選出說法錯誤的項:( D )

夜泊鸚鵡洲,秋江月澄澈。鄰船有歌者,發調堪愁絕。

歌罷繼以泣,泣聲通復咽。尋聲見其人,有婦顏如雪。

獨倚帆檣立,娉婷十七八。夜淚如真珠,雙雙墮明月。

借問誰家婦,歌泣何悽切?一問一沾襟,低頭終不語。

A、兩首詩描寫的對象都是處境孤寂淒涼、情感哀愁悽切的歌女,詩人都表達了深切的同情。

B、兩詩都用秋江月夜之境來渲染悲涼的氣氛,都運用了貼切的比喻和情景交融的藝術手法。

C、《琵琶行》在表現手法上正面描述和側面烘托相結合,敘述、抒情和議論相結合,並大量運用比喻的修辭;而《夜聞歌者》則基本上採用白描手法。

D、《夜聞歌者》以樸素簡練的筆墨勾勒了一個楚楚動人的如琵琶女一樣完整豐滿的少婦形象。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

理解並掌握詩歌描摹音樂的方法。

教學過程:

一、複習引入:

注意名句

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

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

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

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

二、本課目標:理解並掌握詩歌描摹音樂的方法。

三、欣賞誦讀表演錄像,進一步品味感情,後有感情齊讀第二節

四、分組討論:

作者用了哪些手法來描摹音樂?這些手法有何好處?

五、師生共同品讀、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