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高二教案 > 《物種起源》緒論教學設計

《物種起源》緒論教學設計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34W 次

達爾文及其進化論,學習達爾文尊重客觀事實、深入細緻、嚴肅認真的科學態度和刻苦鑽研的精神。下面是《物種起源》緒論教學設計,希望對你有幫助。

《物種起源》緒論教學設計

[學習目的]

1. 能夠辨別和篩選重要信息和材料。

2. 能夠把握文中關鍵句,進而整體把握文章的結構層次和作者的觀點態度。

3. 瞭解序言的寫作體例。

4. 瞭解達爾文及其進化論,學習達爾文尊重客觀事實、深入細緻、嚴肅認真的科學態度和刻苦鑽研的精神。

[學習過程]

一、達爾文及進化論

查理·羅伯特·達爾文(Charles Robert Darmin,1809—1882)。英國博物學家,進化論的奠基人。22歲從劍橋大學畢業後,以博物學家的身份乘海軍勘探船“貝格爾號”做歷時五年的環球旅行,觀察並蒐集了動植物和地質等方面的大量材料,經歸納整理與綜合分析,形成了生物進化的概念,於1859年出版了震動當時學術界的《物種起源》一書,成爲生物學史上的一個轉折點。

進化論,亦稱“演化論”,舊譯“天演論”。通常指生物界的進化理論。生物進化論是研究生物進化、生物發展規律以及如何運用這些規律的科學,是生物學的一個重要部門。進化論一詞最初是拉馬克提出。達爾文的《物種起源》一書奠定了進化論的科學基礎。而現代生物學的發展,促進了生命起源、物種分化和形成等進化理論的進一步發展,認爲生物最初從非生物而來,現代地球上生存的各種生物,有共同的祖先,它們在進化過程中,通過變異、遺傳和自然選擇,由低級到高級,從簡單到複雜,種類由少到多。恩格斯認爲達爾文的進化理論是19世紀自然科學的三大發現(能量守恆和轉換定律、細胞學說和進化論)之一。

二、研習課文

1. 本文需要注意的.詞語。

瑣屑:細小而繁多。

審慎:周密而謹慎。

趨向:①動詞,朝着某個方向發展;②名詞,事物發展的動向。

札記:讀書時摘記的要點和心得。

探討:研究討論。

傳佈:廣泛散佈。

2. 具體研習,突出重難點。

(1)請說出各段的關鍵句。

明確:什麼是關鍵句?有哪些類型?

關鍵句是指文章中十分重要的語句,它突出地體現了文章的旨趣,標示文章的思路,顯示文章結構的特點。其類型爲:

A、從內容來看,中心句是關鍵句。它是集中揭示說明對象的特徵或標示主要事理的語句。

如:第1段“……我之所以說明這些,是爲了要表明我並沒有輕率地下結論。”

第2段“……這也是使我早日發表這個摘要的一個原因。”

第5段“……生物的種,和變種一樣,是由以前別的種演變而來,而不是分別創造出來的。”

B、從結構看,總結句、總提句及重要的過渡句是關鍵句。總結句概括了文章最基本的內容,總提句、過渡句顯示出文章的說明內容的推進。

如:第5段“關於物種起源的……問題而不是分別創造出來的。”這個總提句清晰地把文章分爲兩個部分。

第6段“所以,洞察變化和相互適應的方法是極其重要的。”這個過渡句提示了下文的主要內容。

第9段“我深信生物的種不是不變的;……我又確信自然選擇作用,它雖然不是物種變異的唯一條件,也該是最重要的條件。”簡明扼要地總結了進化學說的基本觀點。

C、從出現的頻率來看,反覆出現的文句是關鍵句。一方面是作者着力要表達的觀點需要強調,另一方面也用於顯示層次。

如:第5段、第6段、第9段都反覆說“生物的種,和變種一樣,是由以前別的種演變而來”,“大量的、遺傳的變異是可能的”“生物的種不是不變的。”

(2)如何篩選關鍵句?

明確:從內容入手,找出中心句;從思路、結構入手,確認總提句、過渡句和總結句。

(3)按要求篩選文中語句。

①作者研究家養動物和栽培植物的目的。

②作者研究家養動物和栽培植物的意義。

③作者從研究家養動物和栽培植物獲得的兩點認識。

明確:

目的:我們對於生物變異及相互適應的原因和方法,迫切地需要有個明確的瞭解。

意義:我經常獲得動物因由家養而變異的知識,雖然還不夠完備,但總可以爲處理這個問題和其他一切複雜事件提供最良好最可靠的線索。

作者的兩點認識:大量的、遺傳的變異是可能的。人類選種力量的偉大,能使微小的變異逐漸累積起來。

3. 欣賞品味。

(1)思考:這篇“導言”主要說明了《物種起源》的寫作經過和作者對物種起源問題的一些基本看法。透過說明的文字,我們可以看到達爾文怎樣的一種精神和人格魅力?在文章中找出能夠體現這種精神和人格魅力的文字。

明確:

第1段,從“遠航”(1831年)到“現在”,其間“深刻的印象”,“耐心蒐集”、“整理研究”、“專心思考”、“又把這些札記加以充實”等等,一個正確的結論,從考察到研究,從感性到理性,從綱要到全書,歷經二十幾年,可以看出達爾文對待科學工作的嚴謹審慎的態度和長期刻苦鑽研的精神。

第2段,“華萊斯先生……一般結論,幾乎和我完全相同,……”可以看出達爾文實事求是的態度。

第3段,指出本書的缺陷,“還是摘要的性質”;說明今後的打算,“詳盡地刊出”避免使別人“得到完全相反的結論”,反映出達爾文對理論著作嚴肅、審慎的態度及謙虛的精神。

第5段,“這類的研究,雖然常爲一般博物學家所忽略,但是我卻相信它的價值的重大。”說明作者注重親身實踐的科學態度。

第9段,“毫不懷疑地斷言創造論的錯誤”、“我相信”、“我深信”、“我又確信”,這些突出地說明了達爾文在科學研究工作中毫不動搖的信念和勇於堅持真理的精神。教師引導學生對上述精神用簡潔的語言概括並板書:長期考察,實事求是,謙虛審慎,決不輕率,親身實踐,不避缺陷,毫不動搖。

(2)語言準確、嚴密

①在1837年我就想到,如果耐心蒐集與這問題有關的各種材料,加以整理研究,也許可以得到一些結果。

a. 寫作前必不可少的過程:蒐集整理、研究。

b. 蒐集過程中的關鍵:耐心、全面(各種)。

c. 說明了估計的謹慎:也許、一些。

②我們處理一個問題,必須把兩方面的事實和證據,加以詳細敘述和比較,然後才能得到完善的結果,但這是這裏所不能辦到的。

提問:本句中“事實”與“證據”兩個詞能否去掉其中一個?

明確:不能。因爲事實是指一般的感性材料,而“證據”是指材料中足以反映事物本質的例子,兩個詞聯用,體現了作者的周密。

提問:“敘述”和“比較”兩個詞能否去掉其中一個?

明確:不能。“敘述”能使人瞭解得比較全面、具體,但還不能表現本質;“比較”能使人鑑別感性材料,去粗取精、由表及裏,以掌握事物的本質,體現了作者的嚴謹。

③我經常獲得動物因由家養而變異的知識,雖然還不夠完備,但總可以爲處理這個問題和其他一切複雜事件提供最良好最可靠的線索。

提問:把本句中“線索”一詞換成“證據”會有什麼不同效果?

明確:因爲本句中有“還不夠完備”的話,所以作者只說“提供線索”,說明作者是實事求是地估價自己的研究成果。如果換成“證據”,句意就變成了可以提供帶規律性、能反映事物本質的結論。這句話也能鮮明地體現出作者的嚴謹、周密。

另一方面,作者在這句話中又用“一切”“最”兩個詞語表現了對自己研究成果的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