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二年級教案 > 二年級語文《登鸛雀樓》教學設計及反思

二年級語文《登鸛雀樓》教學設計及反思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83W 次

 【教學目標】

二年級語文《登鸛雀樓》教學設計及反思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初步理解字義和詩句,感知詩的意境及蘊含的道理,明白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遠。

2.正確認讀本課8個生字:雀、樓、依、入、欲、窮、目、更。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板書:鸛雀猜一猜,“鸛雀”是一種什麼?學生看字形,明白“鸛”和“雀”都是指鳥。讀準詞語,學習生字“雀”,給“雀”組詞(麻雀、孔雀、雀躍、小雀)

2.認識了有趣的鸛雀,我們再來認識一座樓。

看着插圖說一說:這是一座怎樣的樓?

板書:鸛雀樓 它位於山西省,樓高三層,前對中條山,下臨黃河。傳說常有鸛雀在此停留,所以得名鸛雀樓。 讀好樓名。

學習學習生字“樓 ” (形聲字,古代的樓大多是木樓。)

3.設疑導入:這座樓看起來非常普通,就因爲一個人、一首詩,這座樓天下聞名。這個人是誰呢?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王之渙最有名的一首詩——登鸛雀樓,跟隨詩人一起登上這座——鸛雀樓。

二.初讀古詩

1.自由大聲把古詩讀正確,劃出生字。

指名試讀,相機正音。

範讀,指導停頓: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2.開火車讀。

三.朗讀感悟,指導識字

1.傍晚,登上鸛雀樓,你看到了怎樣的畫面?看圖說話。

讀好“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識記生字“依”做動作理解“依”。

2.夕陽依傍着西山慢慢地落下,從天空往下看,那是什麼?看圖說話。

滔滔的黃河水朝着東海洶涌奔流。多麼壯觀的氣勢!

指導讀好第二句:黃河入海流

積累反義詞:入——出。學習生字“入”

3.邊讀邊想象畫面,讀好一二句詩。和同桌說說這句詩的意思。

4.王之渙被這壯觀的景象陶醉了,站在這高高的鸛雀樓上,他會想什麼呢?出示句子: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小朋友,生活中你登高看過風景嗎?

同桌討論這兩句詩的意思。

集體交流(要想看到更遠的地方,就要再上一層樓),相機學習生字“欲”“窮”“目”“更”(欲,想要。窮,查字典理解,在詩中的意思是“窮盡”。“千里”,古詩中“千”指很多,積累帶有“千”的成語和詩句:千辛萬苦、千言萬語、千山萬水、千變萬化。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更,再。)

男女生賽讀三四句詩。讀了這兩句,你明白了什麼?(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遠)。

5.其實這兩行詩不僅可以用在登樓,還可以用在生活中學習中。過年時,爸爸媽媽會對你說什麼?你又會對爸爸媽媽說什麼?

6.小結:一千多年來,這首詩不斷被大家吟誦,成爲千古名詩,鸛雀樓也天下聞名。有感情地讀全詩,邊讀邊想想畫面。

四.拓展練習

1.同桌互背《登鸛雀樓》,讀句意說出相應的詩句。

(1)滔滔的黃河水向大海流去。 ( )

(2)傍晚的太陽靠着連綿起伏的山漸漸落下去。( )

(3)要想看到很遠很遠的地方。 ( )

(4)再登上一層樓。 ( )

2.積累王之渙的名詩《涼州詞》

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教後反思】

《登鸛雀樓》一年級時學生已經會背了,因此本課教學重點之一是運用多種方法調動學生學習、識字的積極性,掌握本課8個生字,二是引導學生理解詩句,感悟詩句的意境,明白詩句蘊含的道理。

教學伊始,發現好幾位學生都不能正確認讀“鸛雀”一詞,看來對於學生來說“鸛雀”是很陌生的東西,於是我啓發他們集中精神猜一猜,學生躍躍欲試,連平時不怎麼發言的周詩禹也把小手舉得高高的“我猜鸛雀是一種鳥,因爲裏面有一個鳥字!”“哇,真了不起的發現!”於是我隨機告訴學生,“鸛”就是一種鳥,“雀”也是一種鳥呢,下面的“隹”表示鳥。在此基礎上看圖認識“鸛雀樓”介紹鸛雀樓,突破了難點,相信“小發現者們”大多牢牢記住了“鸛雀”一詞了。

古詩只有短短四行,二十個字,卻蘊含着深刻的道理。逐句朗讀教師分析的方法顯然不能夠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不如讓學生自己朗讀,結合生活說說自己對詩句的理解。教學下來,學生說的也很有意思呢!

本課生字大多爲形聲字,且字形簡單。採用了表演體會法(依)、自理分析法(雀、樓)等多種方法,識記率高不高,看明天的課堂聽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