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二年級教案 > 《我要的是葫蘆》說課稿

《我要的是葫蘆》說課稿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23W 次

 《我要的是葫蘆》說課稿

《我要的是葫蘆》說課稿

各位領導、各位老師大家好!

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人教實驗教材小學語文二年級上冊《我要的是葫蘆》一課,這裏我主要從以下幾方面進行說明:

 一、教材分析

首先說說教學內容的地位和作用:

(課件)《我要的是葫蘆》是人教版教材第三冊的一篇看圖學文。這篇寓言故事生動有趣,簡短精悍,講一個人種葫蘆,不管葉子只想得到葫蘆,結果葉子上的蚜蟲越長越多,最後葫蘆都落了。課文通俗易懂,但意義深刻。

學情分析:我所教授的班級是二年級的孩子,他們聰明活潑,領悟能力強,善於表現自己,這些都有助於他們很好的理解課文。

(課件)葫蘆是一種非常可愛的植物。我們知道植物的生長一般要經歷生根、發芽、長葉、開花、結果。通過學習這篇課文使學生懂得在這一過程中,前一環節直接影響着後一環節,要想得到好果實,就得細心呵護植物各部分的生長,不能只注意結果。該寓言故事就是想通過一個有趣的故事告訴我們做任何事都得注意事物之間的聯繫。

之所以選擇這篇課文,一方面是因爲學生喜歡讀寓言故事,另一方面則是故事富含哲理,可以引發學生對生活的理解,使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課件)根據以上教材分析確定如下三維教學目標:

1、會認6個生字。會寫8個字。

2、自讀課文,初步瞭解課文內容。

3、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爲了達到預期目標確定瞭如下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難點是:1、正確認讀生字,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瞭解植物葉子與果實之間的聯繫。

2、教學難點是讓孩子們自己領悟到事物之間是有聯繫的。

 二、教法與學法

(課件)《我要的是葫蘆》這篇課文故事性較強,考慮到教學中要尊重學生的認知水平,緊密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使學生對所學的知識感興趣。因此,在教學中我們設計了情境創設法、採用變序閱讀法等教學方法,既使學生的語感得到訓練,個性得到張揚,創造性也得到培養。又體現了以教師爲主導,以學生爲主體的教學理念。

通過讀讀、找找、畫畫、想想、說說等方法讓學生充分閱讀,自主探究。另外,由於本文是一篇寓言故事,學生很喜歡讀,因此,教學中採用不同形式的讀,再加上合作、探究等學習方法,能使學生更好地去領會含義深刻的詞語和句子。學生對課文的內容以及中心都有了更深刻的認識,人物的神態、語言都通過聲情並茂的朗讀淋漓盡致地再現出來。

  三、教學預備

多媒體課件。

 四、教學流程

在此基礎上,我的教學過程分爲四個部分。

(一)激發興趣,導入新課

(二)整體感知,理清脈絡

(三)還原畫面,讀中積累

(四)首尾對比,造成懸念

(五)、隨樂起舞,趣味兒歌

(一)、激發興趣,導入新課

濃厚的學習興趣、強烈的求知慾,是學生獲得學習成功的關鍵因素之一。那麼怎樣才能讓學生成爲學習語文的樂知者呢?我覺得首先應該在活躍課堂氣氛這一環節上下功夫。我根據低年級孩子喜歡的動畫的特點,因此,在上課伊始,教師利用課件出示各種葫蘆製品,激發學生的興趣。同時,老師引出課題並引導學生學習“葫蘆”二字。(課件)這樣,學生在說的過程中會不知不覺地瞭解更多的有關葫蘆的知識。然後老師再進行簡單介紹,補充有關葫蘆知識。告訴學生,它可以用來盛東西,裝水、裝酒,可以炒着吃,也可以放在櫃子裏供人們觀賞,多可愛啊!學生對葫蘆一定會充滿興趣,從而轉入對課文的學習。

(二)、整體感知,理清脈絡

根據課標中指出的: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爲,教師應該爲學生創設優良的閱讀情境,同時讓學生在讀中解決一些簡單的基礎問題。因此,這一環節先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自由讀課文,不認識的字藉助拼音或請教同桌多讀幾遍,讀準字音,把句子讀通順。(課件)新版九年義務教育小學語文低年級段課本每篇課文都配有一定的插圖。這些插圖使教科書圖文並茂,提高了學生的閱讀興趣,更重要的是這些插圖可以作爲課堂教學最爲直觀的教學輔助用具。在此基礎上我利用書上的插圖,把它變成一本有趣的連環畫,藉助連環畫師生一起來合作,講故事,這樣既帶領學生熟悉了課文,又爲後面的朗讀指導打好了基礎。在完成合作講故事後,讓學生就課文質疑。

(三)還原畫面,讀中積累

在把課文讀通讀順,學生就課文提出自己對課文的疑問後,老師接着說“我們聽了這個故事,有很多不明白的地方,學了整篇課文之後啊,相信你的問題能夠得到解決。”激發了學生學文的興趣,引入學習課文的第一自然段。在第一自然段的學習中,我考慮到學生學習課文可能存在的閱讀困難,教學中將課文以連環畫的方式呈現,融整體感知、初讀反饋、學習字詞於一體,展開教學。並巧創情境,以補充連環畫爲抓手,充分發揮板畫的功能,逗引孩子反覆讀書,在讀中還原畫面,在讀中積累語言。讓學生告訴我們,該在畫面上畫寫什麼,同時引導學生從課文中圈圈畫畫,找出描寫葫蘆藤、葫蘆花、葫蘆葉、小葫蘆的句子,教師進行板畫(課件)既找到了這一自然段的學習重點,又進行了學法的滲透指導,讓學生體會到“不動筆墨不讀書,養成邊讀書邊圈畫的好習慣。在二年級,識字寫字依然是學習的重點,在本課中,我採用隨文識字的方法,(課件)在學習第一自然段的過程中,讓學生發現其中比較相似的兩個字——哇和掛,這兩個字在本課中既是要求會認的生字也是要求會寫的生字,在處理上,讓學生採用字形和字義聯繫的方法,利用偏旁來進行區分,並且利用換一換的辦法,換不同的偏旁對這兩個生字進行擴展,由兩個字擴散到水窪的窪、青蛙的蛙、娃娃的娃,爲了便於識記,我引入了一首生字童謠,在節奏和律動中我們既學習了知識,又感受了趣味,符合二年級孩子的學習特點。

(課件)在學生找到描寫葫蘆藤、葫蘆花、葫蘆葉、小葫蘆的句子,讀出來跟大家分享時,我相機進行朗讀指導,並且通過給葫蘆藤添葉子的環節讓孩子體會”長滿了”一詞的意思,並且以添葉子作爲激勵手段,鼓勵孩子讀好“細長的

葫蘆藤上長滿了綠葉,開出了幾朵雪白的小花。”這句話。

(課件)在把葫蘆畫好後,我又有了一個“誇一誇”的設計,首先以誇可愛的小葫蘆作爲示範,讓學生仿照誇一誇葫蘆葉、葫蘆花、葫蘆藤,其中既點燃了孩子對小葫蘆的喜愛,又進行了說話訓練,同時還爲與後文葫蘆葉變黃、小葫蘆的掉落進行對比作了鋪墊。

(四)、首尾對比,造成懸念

我們知道教學有法,但無定法,怎樣讓如今的課堂成爲充滿愛意的課堂,體現創意的課堂,就要在“教與學”上下功夫。這裏教師主要是以學生原有的知識經驗爲基礎,打破了按課文順序分析的常規教學法,採用變序閱讀法,先學習課文的

第一段和最後一段,課件出示課文中的兩幅插圖進行對比,直觀形象,在對比中感悟種葫蘆的人傷心之情,達到使學生真正走進文本,同時也起到培養了學生觀察能力的目的。而在惋惜難過之時學生心中可能會提出這樣的問題:小葫蘆爲什麼會慢慢變黃而且一個一個都落了呢?產生了新的疑問“是呀,這麼可愛的小葫蘆爲什麼會一個一個都落了呢?”,發現問題使他們對下面的學習充滿了期盼,再一次激發他們繼續學習課文的興趣。

(五)、隨樂起舞,趣味兒歌

在課堂的結尾,教師通過一首兒歌進行拓展延伸,讓學生跟着熟悉的兩隻老虎的旋律進行哼唱,這樣的形式是二年級的孩子們所喜聞樂見的,使學生們展開想象的翅膀,讓語文和音樂相結合相滲透,有一種意猶未盡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