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八年級教案 > 八年級上《老山界》教學設計(精選9篇)

八年級上《老山界》教學設計(精選9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88W 次

在教學工作者開展教學活動前,時常要開展教學設計的準備工作,藉助教學設計可使學生在單位時間內能夠學到更多的知識。教學設計應該怎麼寫纔好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八年級上《老山界》教學設計,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八年級上《老山界》教學設計(精選9篇)

八年級上《老山界》教學設計 篇1

教學目標:

1、掌握按時間變化和地點轉移安排文章層次的方法。

2、生動的描寫對錶達中心的作用。

3、感悟紅軍戰士不怕困難的堅強意志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

教學重點:

1、掌握按時間變化和地點轉移安排文章層次的方法。

2、感悟紅軍戰士不怕困難的堅強意志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

課時安排:

2 課時

第一課時

課時目標:

1、整體感知課文,掌握生字詞。

2、掌握按時間變化和地點轉移安排文章層次的方法。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紅軍長征路上有許多可歌可泣的故事。“飛奪瀘定橋、爬雪山、過草地”“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閒”正是紅軍精神的真實寫照。今天,讓我們一起來研讀《老山界》一文(板書),進一步感悟革命先輩的堅強意志和樂觀主義精神。

二、揭示教學目標。

1、整體感知課文,掌握生字詞。

2、掌握按時間變化和地點轉移安排文章層次的方法。

三、整體感知

1、學生自讀課文,出示自學提綱:

⑴《老山界》記敘紅軍翻越老山界的故事,它有一個明顯的特點,就是按時間順序記敘的,請你找出表示時間的詞語。

⑵ 老山界是紅軍長征翻越的第一座難走的山。“難”體現在哪幾方面?請從文中找出相關的語句回答。

⑶ 面對困難,紅軍戰士以什麼態度面對,是如何克服的,體現了紅軍戰士的什麼精神?(可用文中語句回答)

2、討論明確

⑴ 時間順序:

“下午才動身——天色已晚了——天黑了纔到山腳——滿天都是星光——半夜裏——黎明的時候——到了山頂,已經是下午兩點多鐘——直到宿營地”。

⑵ “難”體現在:

① 山路險峻,懸崖峭壁 —— 走路難

② 要在一尺多寬的陡峭山路上睡覺 —— 睡覺難

③ 飢餓 —— 吃飯難

④ 傷病員多,敵人追擊 —— 處境難

⑶ 表現了紅軍戰士不怕艱難險阻的頑強意志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

3、紅軍是一支人民的軍隊,他是在宣傳羣衆並同敵軍作戰中前進的,他始終代表了人民的利益。試從文中找出相應的句子。

四、小結。

寫作特色其一:掌握按時間變化和地點轉移安排文章層次的方法。

五、佈置作業:

朗讀全文,熟讀描寫的段落。

板書設計: 老山界

決定翻山

時 走路難

間 翻山經過 睡覺難 不怕困難的堅強意志

順 吃飯難 革命樂觀主義精神

序 處境難

翻山以後

第二課時

教學過程;

一、感悟課文

1、作者描寫紅軍夜裏翻越老山界的情景,有兩處景物描寫,找出來讀一讀。

(1) 第 13--19 節 (2) 第 23 節

2、作者說:“這是我生平沒見過的奇觀”,“奇”在哪裏?

“之”字火把連到天上 仰望山路難行 火把在頭頂上一點點排到天空

火把照着人的臉,就在腳底下 俯視

3、半夜裏醒來,作者主要描寫了哪些景物?用了什麼修辭?

星星

視覺 山峯 由遠及近 比喻

山谷

4、作者除了從視覺方面寫所見到的景,還從聽覺方面寫了所聽的各種聲響。用了哪些比喻?

像春蠶在咀嚼桑葉 細切而極近的

不可捉摸的聲響 像山泉在嗚咽

像野馬在平原上奔馳 洪大而極遠的

像波濤在澎湃

5、生朗讀、感悟、背誦。

6、品味劃線詞的作用。

(1)男人大概是因爲聽到過隊伍,照着習慣,到什麼地方去躲起來了。

反映了瑤民長期遭受軍閥的欺壓,每有軍閥部隊通過,就擔心人丁被抓,財產被搶,因而不得不“躲起來”的嚴酷現實。

(2)她的房子如籬笆都是枯竹編成的,我們生怕有人拆下來當火把點,就寫了幾條標語,用米湯貼在外面顯眼的地方。

生怕:很怕

顯眼:明顯而容易被看到,以引人注目。

起強調作用,表現了紅軍對瑤民利益的關切和保護。

(3)不知道前面爲什麼走不動,等了好久才走了幾步。

第2、20節是指因山路難走,隊伍被堵住了。

第29節是因又餓又累,極度疲乏而無力再走。

(4)我們完成了任務,把一個堅強的意志灌輸到整個縱隊每個人心中,飢餓、疲勞甚至受傷的痛苦都被這個意志克服了。

指紅軍爲北上抗日,下定決心,不怕犧牲,排除萬難而爭取勝利的堅強意志。這是紅軍長征的思想基礎和力量源泉。

(5)遠遠地聽見敵人飛機的嘆息,大概是在嘆息自己的命運,爲什麼不到抗日的戰線上去顯身手呢?

紅軍用嘲笑的口吻諷刺敵人,反映了他們對自己戰鬥能力的確信。

二、總結課文。

本文真實、生動地敘述了紅軍翻越老山界的全過程,寫出了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工農紅軍不怕困難、艱苦奮鬥的堅強意志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

三、作業。

背誦第22節。

八年級上《老山界》教學設計 篇2

教學目標

一、理解課文的思想內容,感受長征的革命傳統;

二、學習課文按時間變化和地點轉移安排文章層次的特點;

三、理解一些詞語的含義,賞析精彩的語段。教學重點、難點學習觀察方法;勾畫關鍵語句,揣摩其含義及作用;按時間變化和地點轉移安排文章層次的寫法課時安排:兩課時第一課時佈置預習:

1、仔細閱讀課文,解決字詞疑難(識記註釋中的詞語:攀談、苛捐雜稅、奇觀、絕壁、峭壁、骨碌、酣然入夢、蜷、綴、細切、澎湃)

2.讀文中自己認爲寫得好的部分,說明理由。

教學步驟

一、導入:我們學習的前兩篇課文是用詩歌形式寫長征壯舉的,今天學習課文《老山界》,它是一篇回憶錄,真實地記敘了紅軍翻越“第一座難走的山”的過程。

二、檢查預習,要求學生複述課文,要突出文中關鍵詞語,做到語言簡潔連貫,聲音響亮,內容周全(常規要求)教師可邊引導學生敘述,邊課件出示按時間變化和地點轉移的行蹤圖。

三、啓發學生理解課文的思路和思想內容課文分爲二部分:

第一課時

第一部分(1自然段):概括介紹老山界,點明山高,擺出困難。

第二部分(2—33段):翻越老山界的經過。按翻山經過將這部分分爲四層,標上“│”號(常規要求),編寫各層提綱。

第一層:(第2---11段)山腳訪瑤家。(表現了軍民關係,既不脫離中心,又展示了長征生活的一個側面。)

第二層:(第12---23段)從天黑以後寫道黎明之前,主要內容有:

1.在“之”字拐的路上;

2.山腰露宿(表現登山艱苦和紅軍的樂觀主義精神);

第三層:(第24—31段)從次日黎明寫到下午兩點多鐘,主要內容:

1.攀登雷公巖;

2.繼續登山,到達山頂;

3.山頂所思。(表現紅軍戰勝困難的堅強意志,點明翻山長征是爲了北上抗日。)

第四層:(32—33段)下山的情景。

第三部分:(最後一段)呼應開頭,小結全文,回顧了整個長征。本文按時間變化和地點轉移安排文章層次。

四、組織學生課內探究活動,接受革命傳統教育。

1.仔細讀第3、6段,一處寫“照着習慣”,一處寫“照我們一路上的經驗”,各反映了什麼現實?課文中寫了:“只要我們對他們說清楚了紅軍是什麼,沒有不變憂爲喜……”請你以一個紅軍宣傳幹部的身份向瑤民說明紅軍是什麼。

2.學生勾畫寫紅軍翻山艱難的語句,用如“走路難”三字的形式概括幾難(還有“睡覺難”、“吃飯難”、“處境難”)

3.學生議論:紅軍爲何能戰勝困難?人民的軍隊,堅強的革命意志,革命樂觀主義精神,團結互助的力量等。

五、佈置作業:讀全文,重點讀星夜登山和山腰露宿兩段,邊閱讀、邊思考、邊勾畫關鍵詞語。

第二課時

(一)理解作者如何觀察、反映生活,研讀生動描寫的段落。學生帶着以下問題讀星夜登山和山腰露宿兩段。

1.星夜登山作者的立足點在哪裏?選擇了怎樣的觀察方法和觀察角度?調動了什麼感官進行觀察?觀察什麼?怎樣用生動的語言進行描述?紅軍戰士的喊聲笑聲(聽覺),表現了紅軍的英雄氣概和樂觀精神。

2.半夜山腰露宿。“半夜裏……睡不着。”寫挨凍的感覺,凍醒了,凍得怎樣?勾畫關鍵詞:逼、刺入、更卷、蜷。這些詞的使用使冷的程度具體化。“天上……幾堆火沒有熄”。觀察方法:定點觀察;寫景順序:由遠及近,先寫星星,次寫山峯,再寫四周的山。視線:仰視、平視、環視。形象描述:運用比喻。(黑色幕上綴着的寶石;像巨人矗立;山谷像一口井)“凍醒了的同志們圍着火堆小聲地談着話。”既是所見,也是所聞,由視覺到聽覺,轉入自然。“除此以外,……又睡着了。”所聞:以聲寫靜謐,用比喻描寫不可捉摸的聲響。這所見所聞既表現征途生活的艱苦,又有樂觀情趣。

前文寫登山的熱烈,這裏寫夜宿的靜溢,使文勢變化多姿,起伏跌宕。

(二)、討論完成課後習題二、三

(三)總結全文:

1.引導學生歸納中心意思:本文記敘了_______實況,通過對老山界____________的描寫,對紅軍___________的描寫,歌頌了紅軍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精神。

2.提示學習重點。

3.樸素與生動的語言相結合,文風質樸,真實可信。

(四)佈置作業:學習作者觀察的方法,參考下列題目寫一篇觀察日記。《望星空》《在陽臺上》《窗前》

八年級上《老山界》教學設計 篇3

[設計思路]

這個設計旨在引導學生髮揮想象,和紅軍一起長征,感受紅軍的革命精神。達到這一目標的具體方法是感知課文,體會作者合理地按時間變化和地點轉移安排材料的特點,抓往重點語句進行賞析背誦。最後一塊是片斷仿寫。對閱讀的訓練應該多角度、有層次。仿寫可以使閱讀和寫作結合成一個整體,以寫促讀。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識記並理解文中的生字詞。

2、理解生動描寫的作用。

3、學習時間順序和空間順序相結合的寫法。

過程與方法:

整體感知——品味鑑賞——以寫促讀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學習紅軍的革命英雄主義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

2、培養克服困難的精神和堅強的意志。

[教學重點]

1、理解課文的思想內容,感受紅軍的革命傳統。

2、瞭解課文按時間變化和地點轉移安排材料的特點。

3、體會重要語句的含義,賞析、背誦精彩的語段。

[教學難點]

學習課文按時間變化和地點轉移安排材料的寫法。

第一課時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假如半夜你只能在一座高山上休息,路只有一尺來寬,一翻身就會掉下懸崖,路上的石頭又非常不平,你睡覺的感覺如何?組織學生交流。

我們的紅軍戰士在翻越長征途中“第一座難走的山”——老山界時,就是在這樣的條件下過的夜,而且還餓着肚子,他們的感覺如何呢?爲什麼會這樣?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無產階級革命家陸定一的《老山界》。

二、分析文章,體會精神,默讀課文

1、排除字詞障礙

字:驚惶 籬笆 骨碌 酣 蜷 綴 矗 咀嚼 澎湃

多音字:嗚咽 落得很遠

詞:攀談 苛捐雜稅 奇觀 絕壁 骨碌 酣然入夢 蜷 嗚咽 澎湃 身手

2、思考下列問題

(1)毛主席在《七律 長征》中的主題是“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閒”。看一看,紅軍在翻越老山界時遇到了哪些困難?

(2)面對這些困難,戰士們的態度如何,試從文中選擇恰當的語句說明。

困難情況戰士的態度

走路難“向上看……就在腳底下。”“陡極了……只有一尺多寬。”山路險峻,懸崖峭壁。“都想努一把力,好快些翻過山去。”沒有絲毫的膽怯。

睡覺難“路只有一尺來寬……不就骨碌下去了麼”,“寒氣逼人……渾身打着顫”,露宿峭壁,半夜凍醒。“橫着心躺下去。”,毫無怨言。

吃飯難“肚子很餓,氣力不夠”,糧食奇缺,肚子飢餓。“鼓着勇氣前進”,忍飢爬山。

處境難“傷員病號都下了擔架走,旁邊需要有人攙扶着”,“機關槍聲很密”,傷病員多,敵人追擊。“慰問和幫助傷員病員”,譏笑敵人飛機的無能。

(3)紅軍戰士爲什麼能夠表現出這樣的態度?結合你的理解談談感受。

三、研討課文,繪製行軍圖

1、根據課文完成紅軍爬山的簡要行軍圖,引導學生掌握按時間變化和地點轉移記敘一件完整的事情的方法。

2、學生展示繪圖,教師引導交流評價,並且說說作者把寫作的重點放在了哪裏,爲什麼?

四、作業:完成《訓練與檢測》第一、二、三、四題。

課後反思:略

第二課時

一、走入《老山界》

請用一句話概括故事內容:本文記敘的是的故事。

明確:紅軍長征途中翻越老山界

二、品味鑑賞

再讀課文,從事件、段落、句子、細節四個角度感知文章。

1、品事件,瞭解紅軍的革命豪情。

紅軍戰士是依靠 翻越老山界的。

明確:樂觀、團結、不怕苦、關心羣衆……

2、品段落,反覆吟誦,感知形象。

品讀你喜歡的段落,理解其內容,並揣摩語言、表達上的特點。

用下面的句式寫一句話:

我最欣賞第 段,理由是: 。

3、品句子,仔細體會,觸摸感情。

本文的句子有些質樸自然,如同紅軍戰士純樸的內心世界;有些則形象生動,富有美感,表現了紅軍戰士的豪邁情懷。

例:“只得裹着一條毯子,橫着心躺下去。”

面對艱苦的環境,紅軍戰士毫無怨言,而是用意志和勇氣戰勝困難。“橫着心”樸素自然地寫出紅軍戰士不怕艱苦的頑強意志。

我喜歡的一個句子是: 。

我喜歡的理由是: 。

4、人物的精神風貌往往是通過細節表現的。勾畫文中你欣賞的細節進行賞析,並和同學交流,說說它們是如何爲中心和塑造人物服務的。

三、摘取精彩片斷,進行仿寫練習

示例:耳朵裏有不可捉摸的聲響,極遠的又是極近的,極洪大的又是極細切的。像春蠶在咀嚼桑葉,像野馬在平原上奔馳,像山泉在嗚咽,像波濤在澎湃。

這個句子用四個喻體表現耳朵裏不可捉摸的聲響,不僅形象生動,而且加強了文章的氣勢,給讀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練習:寫一個比喻句,用幾個喻體表現一個本體。然後進行交流評價。

四、作業

1、完成本課的思維導圖。

2、背誦“半夜裏……不知什麼時候又睡着了”這一段。

3、比較閱讀:《六月雪》與《老山界》(B組、C組同學完成)

課後反思:

試閱讀下邊這篇《六月雪》(有刪節),然後與《老山界》作比較,回答問題。

渡過金沙江,又經過幾天艱苦的行軍,到了雪山地區。

天黑以後,我們藉着朦朧的月光,沿着蜿蜒曲折的山徑向上爬去。隊伍拉得很長,擡頭看,頭頂上有人;低眼瞅,腳底下也有人。戰馬在嘶叫,拉拉隊在前呼後應。喊聲,歌聲,震盪着草木叢生的山谷,發出歡樂的迴響。同志們的情緒實在高,但都走不快,因爲路太難走了,又看不清,不小心就有滑下去的危險。

我們艱難地走了一夜,直到天亮還沒有到達山腰。前面傳來休息的命令。我們在道旁停下來,吃了點炒麪,又繼續前進。

越向上走,山勢越陡,小道兒幾乎要筆立起來了。山路雖然由前面的部隊做一番修補,但是騾馬走起來,仍然相當不便。道旁絕壁上懸着的石塊,若不注意撞到了就有砸破腦袋的危險。山澗裏的水,湍急地向下傾瀉着,濺起幾尺高的白沫子,發出嘩嘩的吼聲,真叫人膽寒。

將近中午,我們才爬上半山腰。剛一拐彎,便見到兩座高山,好像要緊緊地偎依在一起似的,把小道夾在中間。兩邊石壁上伸出幾棵蔥綠的青松,路旁青嫩的小草剛長了兩寸高,幾棵黃色的小花驕傲地隨着溫和的山風擺動。這裏完全是一片春天的景色。而背陰的地方,微風徐來,涼爽宜人,又給人一種秋天的感覺,使人完全忘記了當時正是夏天。

又往上走兩個小時,就好像進入冬天。白皚皚的積雪,越來越厚,道路滑溜溜的,行動更困難了。走在我後面的一個貴州籍同志,由於年歲大,身體弱,越走越喘,越走越吃力了。我順手去接他的槍,副班長也趕上來要幫助他拿揹包,可是他說什麼也不肯,還是艱難地支撐着身子前進。

再向上走去,好幾層雪凍在一起,差不多有兩尺多厚。雪底下的水還是在嘩嘩地流着。山勢更加陡峭,道路更加崎嶇狹窄,要是一步走不穩滑下去,那就再沒辦法爬上來。草鞋早就被雪水浸透了,十個腳趾凍得又麻又木,深一腳淺一腳的,也不知道是冷是熱。

空氣也越來越稀薄了。胸口上好像壓着千斤重擔,透不過氣來,走幾步就得喘半天。我後面那位貴州籍的同志,額頭上汗直流,看樣子連往前爬的勁都沒有了。不得已,就坐下來。指導員忙搶到他的身旁,像慈祥的老媽媽一樣,把他的手架在自己肩上,慢慢地把他扶起來,耐心地對他說:"同志!在堅持一會兒,過了雪山就是勝利!在這裏,說什麼也不能停呀!"

"我自己還能走!"那個同志輕輕地推開指導員的手,激動地說了一句,又搖搖晃晃地走起來。

下午三點鐘我們到達了山頂。大家多麼高興啊!

忽然西南方向涌起一塊烏雲,迅速挨着山頭壓過來。接着暴雨挾着冰雹,劈頭蓋臉地打來。不一會,又變成了鵝毛大雪。真是瞬息萬變。我們身上的單軍衣浸透了,有的地方還結了一層薄冰。冷風一吹,把大家凍得上牙直打下牙。指導員和連長忙着叫大家打開被子,披在身上。

風好像故意和我們鬧彆扭似的,越刮越大。我們的腳陷在一尺多深的雪裏,費老大勁才能拔出來。被子被風吹鼓起來,像船上的蓬,拖得我們來回直晃盪。我們幾個人就互相攙扶着,一步一步地向前移動。

這時指導員自言自語地說:"蜀道難,難於上青天,這簡直比蜀道還難!"後邊的小通信員不知道把這句話聽成個啥,就接着說:"指導員,我們不是已經上天了嗎?咱們的腳早就站在雲彩上面啦!"一句話,說得大家都笑起來。

1、《六月雪》與《老山界》的敘事有什麼相似之處?

2、《老山界》寫夜景,主要烘托紅軍行軍的氣勢,而《六月雪》寫夜景主要突出什麼呢?

3、《老山界》以地名命題,《六月雪》則表現自然景象,以現成的戲目命題。你認爲"六月雪"這個題目好嗎?爲什麼?

八年級上《老山界》教學設計 篇4

教材分析

作爲一篇老課文,本文有許多值得重點學習的特點:內容上是關於歷史和世界奇蹟的長征的回憶,可以以小見大,感受這一奇蹟的偉大之處,感受紅軍的革命精神和優良傳統。寫法上有基本的記敘文的時間和空間順序,精彩的描寫對敘事的幫助和作用等值得學習。

學情分析

作爲遠離戰爭與動亂的新時代學生,對於文章的內容可能不容易感同身受。如何引導學生感受這種宏偉的題材,是教學應該注意的一個方面。精彩的描寫如何做到,需要在分析與體會中琢磨運用的方法。

教學目標

1.通讀全文,瞭解文章所敘之事,揣摩詞語的運用。

2.瞭解並學習文章安排材料的特點。

3.通過課文的思想內容,感受紅軍的革命傳統。

教學重點

1.理解課文的思想內容,感受紅軍的革命傳統。

2.瞭解課文按時間變化和地點轉移安排材料的特點。

教學難點

1.體會重點詞句的含義,賞析背誦精彩的語段。

2.景物描寫的內容、方法及作用的分析。

預習任務

1.瞭解作者大概情況

陸定一(1906—1996),江蘇省無錫人,無產階級革命家。192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畢業於上海交通大學,先後擔任過《解放日報》總編輯、宣傳部部長、文化部部長、全國政協副主席等職務。

2.瞭解寫作背景

1934年10月,革命根據地的紅軍開始長征,連續突破敵人四道封鎖線,渡過湘江,12月間越過廣西東北角的老山界,以超乎尋常的勇毅,突破烏江、金沙江、大渡河三道天險,爬雪山過草地,1935年10月勝利到達陝北,跟陝北的紅軍會合,完成了史無前例的二萬五千里長徵。而老山界就是長征途中紅軍翻越的“第一座難走的山”。

活動過程

1.積累字詞

A.給下列加點字注音。

驚惶()苛()捐雜稅繳()點綴()

嗚咽()酣()然入夢蜷()咀嚼()

盛飯()落()得很遠

B.理解下面的詞語,注意加點字的含義。

驚惶:

嗚咽:

攀談:

苛捐雜稅:

酣然入夢:

驚惶(huánɡ)苛捐雜稅(kē)繳(jiǎo)

酣然入夢(hān)蜷(quán)嗚咽(yè)

驚惶:驚慌,恐懼。

攀談: 本文中是找些話題與他人交談的意思。

酣然入夢:甜美、暢快地入睡。嗚咽: 本文中形容悽切的水聲。

苛捐雜稅:指當時反動政府強迫老百姓上繳的各種稅費。

2.背誦(或學唱)毛主席的《七律·長征》

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閒。

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雲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後盡開顏。

注:“五嶺”之一越城嶺,山高三十里,是“五嶺”中最險的一座山,也就是本文中的老山界。

合作探究

1.找出本文的記敘六要素。

時間:從第一天的下午到次日的下午

地點:長征路上老山界的山腳下和老山界的整個山路中

人物:紅軍某部的幹部和戰士

起因:紅軍總部決定翻越老山界

經過:紅軍戰士歷經艱險翻山

結果:紅軍取得了翻山的勝利

概括故事內容:紅軍長征途中翻越老山界。

2.在文中找出表明時間、地點的詞句。並填表說明紅軍翻越老山界的經過。

時間地點人物活動

第一天下午山腳下(山溝)長征中的全體紅軍動身爬山

傍晚瑤民家“紅章”縱隊政治部宣傳部的工作同志交談,吃粥,貼標語,燒水喝

天黑山腳長征中的全體紅軍繼續爬山

夜裏山路上(山腰)長征中的全體紅軍露宿

半夜山路上(山腰)長征中的全體紅軍被凍醒,看夜景

第二天黎明山路上長征中的全體紅軍繼續爬山,寫標語幫助傷病員

下午山頂,宿營地長征中的全體紅軍看景緻,煮粥吃

3.在文中勾劃出最能反映紅軍翻越老山界的艱難的語句,並說說你的感想。

示例:

(1)“果然陡極了,幾乎是90度的垂直的石梯,只有一尺多寬;旁邊就是懸崖,雖然不很深,但也夠怕人的”一句,形象地表現了老山界山高谷深的特點,說明了紅軍的行路之難。

(2)“路只有一尺來寬,半夜裏一個翻身不就骨碌下去了麼”及“半夜裏,忽然醒來,才覺得寒氣逼人,刺入肌骨,渾身打着顫”等語句,則形象地表現紅軍的睡覺之難。

(3)“昨天的晚飯,今天的早飯,都沒吃飽”一句,體現了紅軍吃飯之難。

4.仔細品味下列語句,並指出其表達效果。

A.滿天都是星光,火把也亮起來了。從山腳向上望,只見火把排成許多“之”字形,一直連到天上,跟星光按起來,分不出是火把還是星星。這真是我生平沒見過的奇觀。

示例:“之”字形說明山路曲折、迂迴,火把與星光連接,寫山勢之高,表現了老山界的險峻;“許多”一詞,既說明山路的曲折和陡峭,又說明有成千上萬的紅軍戰士在攀登。這一景象的奇特罕見,表現紅軍隊伍的宏偉氣勢並頌揚了紅軍堅強的革命意志和樂觀主義的精神。

B.耳朵裏有不可捉摸的聲響,極遠的又是極近的,極洪大的又是極細切的,像春蠶在咀嚼桑葉,像野馬在平原上奔馳,像山泉在嗚咽,像波濤在澎湃。

示例:“像春蠶在咀嚼桑葉”時連續不斷的細微聲音,比喻戰士們輕細的話語聲,說明戰士們被凍醒次數之多;“野馬奔馳”寫半夜山風之大,又喻寒風刺骨;“山泉嗚咽”用擬人化手法喻山泉時斷時續,又暗指山路崎嶇;“波濤澎湃”形容林木被風颳動的聲音。人聲和大自然的聲音交織在一起,烘托出夜色之深,夜景之美,透露出勃勃生機,洋溢着革命樂觀主義精神。

C.黑的山峯像巨人一樣矗立在面前。四圍的山把這山谷包圍得像一口井。

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突出了山勢的高峻和連綿。

D.在“之”字拐的路上一步一步地上去。向上看,火把在頭頂上一點點排到天空;向下看……簡直是絕壁,火把照着人的臉,就在腳底下。

兩次寫火把,第一次寫火把是以“之”字形狀,暗示山高路陡;第二次寫火把,側重於展示“奇觀”的細節,描寫細緻、生動。

山峯越是險峻,越能展現紅軍行軍場面的“驚心動魄”;越是“驚心動魄”的場面,越是能夠彰顯紅軍的頑強的意志和樂觀的精神。

E.這是一家瑤民,住着母女二人;男人大概是因爲聽到過隊伍,照着習慣,到什麼地方去躲起來了。(從“照着習慣”和“躲”,你讀出了什麼?)

“照着習慣”說明這裏的百姓經常受到官兵、土匪的欺壓,男人“躲”起來是怕紅軍也像原來的隊伍一樣抓壯丁。同時顯示了紅軍是爲人民謀福祉的軍隊,說明紅軍不但是戰鬥隊,也是宣傳隊和播種機。從側面豐富了課文的中心意思。

F.遠遠地還聽見敵人飛機的嘆息,大概是在嘆息自己的命運:爲什麼不到抗日的戰線上去顯顯身手呢?

運用擬人修辭手法,既表現出敵人對紅軍戰士的無可奈何之情,也表現出國民黨士兵對打內戰的極端不滿。既構成了對敵人的嘲諷,同時暗示了紅軍北上抗日的目的。

G.第24節“搶一碗飯就吃”句中,“搶”字用得合適嗎爲什麼合適。說明對飯的要求不高,而且時間緊迫。

歸納總結

本文真實、生動地敘述了紅軍翻越老山界的全過程,歌頌了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工農紅軍不怕困難、艱苦奮鬥的堅強意志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

拓展探究

你從紅軍戰士的身上學到了什麼你打算怎樣具體地將這種精神運用到我們的學習和生活中來

示例:我從紅軍的'身上學到了要有堅定的理想和信念,併爲之奮鬥到底的精神,正如毛主席的名句——“世上無難事,只要肯登攀”;在以後的學習和生活中,我要勇敢地面對困難,敢於接受困難和挫折的挑戰,爲了理想和信念,不斷奮進。

八年級上《老山界》教學設計 篇5

[教學目標]

1、理解課文的思想內容,熱愛長征的革命傳統。

2、理解一些詞語的含義,賞析精彩的語段。

[重點難點]

1、重點:學習按時間變化和地點轉移記敘事件、安排層次的方法。

2、難點:理解生動描寫對錶達中心的意思的作用。

[教學時數]

二課時

第一課時

一、導入

1、導語

二萬五千里長徵,歷時一年,震驚中外。英勇的紅軍戰士克服了重重困難,越過了萬水千山,勝利到達陝北。同學們,你們知道紅軍翻過的第一座難走的山是哪一座嗎?那就是老山界。這座山高三十里,懸崖峭壁,十分險峻,可我們的紅軍戰士卻勇敢地翻過去了。大家想聽聽這段故事嗎?那就請親身經歷過這次翻山戰鬥的一位老紅軍給我們講述吧。

二、在學生預習課文的基礎上,整體感知文章,要求用一句話概括故事內容。

討論、明確:紅軍長征途中翻越老山界。

三、探究學習

㈠明確順序安排

1、寫文章首先得有條有理、順序清楚。本文以什麼爲順序呢?(時間變化、地點轉移)

2、要求學生在文中找出表明時間、地點的詞句。

㈡瞭解事件經過。填表說明紅軍翻越老山界的經過。

時間 地點 人物 活動

第一天 (上 午 傍 晚 天 黑 夜 黑 半 夜)

第二天 (黎明以後 下 午)

㈢理清結構層次。

1、提問:記敘一件事,文章結構一般如何安排?交代起因,記敘經過,說明結局。

分三部分:交代決定翻越老山界(第一自然段);記敘翻越老山界的經過(2—33段);說明老山界比起其它“小得很”(34段)。

一、作者以時間變化和地點轉移爲順序記敘了紅軍翻越老山界的經過。但翻越老山界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其“難”表現在哪些方面呢?

㈠引導學生細讀課文,全面思考。

走路難、睡覺難、吃飯難、處境難

㈡對於這些困難,課文是怎樣描述的?(要求學生跳讀、勾劃、概括)。

走路難:懸崖峭壁、山高路險。 睡覺難:路窄石硬、寒氣逼人

吃飯難:糧食奇缺、肚子飢餓。 處境難:敵人追擊、槍聲密集。

㈢面對這般重重困難,我們的紅軍戰士是如何對待的呢?

打趣逗笑、奮勇登山。 酣然入夢、觀賞夜景。

鼓着勇氣、繼續前進。 毫不畏懼、嘲笑敵機

㈣這些描述表現了紅軍戰士怎樣的思想性格?

頑強的意志、樂觀的精神

㈤首尾兩段的作用。

1、文章主要記敘翻山的艱難,首尾兩段說了這個意思沒有呢?

⑴首段交代了高度(三十里高) 名稱(土名叫老山界) 說明山難翻(暗示中心意思)。 用土名“老山界”?(聯繫與瑤民攀談一段) 通俗親切:暗示紅軍是人民的軍隊。

尾段。 抓住“第一座”、“小得很”細加體會。

第二課時

一、複習舊課

二、繼續學習課文,揣摩生動描寫

1、 本文把紅軍戰士的頑強意志和樂觀刻畫得具體形象,靠的是什麼? ——生動的描寫。

2、作者是從哪些方面描寫的? ——行動、語言、場面、景物

3、揣摩行動描寫

行動描寫貫穿全篇,只要求學生抓住幾個典型細節加以領會。

4、揣摩語言描寫

細讀文中的語言描寫,表現了紅軍的什麼精神?

如“別掉隊、做烏龜、頂着天、哈哈笑”等,表現了相互鼓勵,豪邁樂觀。

5、揣摩場面描寫

⑴找出最典型的場面描寫。 “之”字奇觀

⑵作者是怎樣描繪這一奇觀的?

着重於觀察的立足點和角度的理解,想象場面的雄奇壯觀。

⑶這樣描寫表現了紅軍戰士的什麼精神?

烘托出紅軍英勇豪邁的英雄氣魄。

6、揣摩景物描寫

⑴找出最精彩的一段。

半夜醒來觀賞夜景(所見所聞)

⑵“見”主要寫了哪些景物?以什麼爲序?用了哪些修辭手法?

星星、山峯、山谷;自上而下;比喻、排比

⑶所“見”景象給人什麼感受?“聞”突出了什麼特點?

莊嚴、奇偉。 寂靜

⑷可作者描寫的卻是各種“聲響”,這不是自相矛盾嗎?

不矛盾。以動寫靜,角度巧,效果好。(進一步要求學生談談自身感受)

⑸這些聲音有何特點?採用什麼方法寫出?

遠、近、大、細; 比喻、擬人(山泉嗚咽)

⑹這段景物描寫對錶現中心意思有何作用?

寒氣逼人、刺入肌骨,渾身打顫,而紅軍戰士卻能平心靜氣地欣賞眼前景、細聽耳邊聲,可見紅軍戰士的鎮定與豪邁。這是革命英雄主義和革命樂觀主義的形象刻畫。

三、小結

本文真實、生動地敘述了紅軍翻越老山界的全過程,寫出了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工農紅軍不怕困難、艱苦奮鬥的堅強意志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

四、佈置作業

八年級上《老山界》教學設計 篇6

教學目標:

學習運用細膩描寫生動表達文章主旨。

教學重點:

準確分析細膩描寫的句子運用的具體方法。

教學難點:

全面概括細膩描寫的多層方法。

教學過程:

一、熟讀文本找細節

默讀課文,勾畫出細膩描寫的句子,想象作者翻越老山界的情景。

1、滿天都是星光,火把也亮起來了。從山腳向上望,只見火把排成許多“之”字形,一直連到天上,跟星光接起來,分不出是火把還是星星。這真是我生平沒見過的奇觀。

2、“不要掉隊呀!”

“不要落後做烏龜呀!”

“我們頂着天啦!”

大家聽了,哈哈地笑起來。

3、除此以外,就是寂靜。耳朵裏有不可捉摸的聲響,極遠的又是極近的,極洪大的又是極細切的,像春蠶在咀嚼桑葉,像野馬在平原上奔馳,像山泉在嗚咽,像波濤在澎湃。

二、活用技法析細節

自由朗讀出示的三個句子,多角度進行賞析。

1、描寫對象是“火把”,“之”字的形容準確傳神,具有生動的畫面感,形象地寫出山路的陡峭,側面表現紅軍行程的艱難。用“奇觀”來評價,蘊含着革命樂觀主義精神。

2、運用語言描寫,每句末以感嘆詞和感嘆號收尾,有強調意味;每句獨立成段再次強調,同時由個體到羣體,紅軍戰士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和不畏艱險,勇往直前的品質溢於字裏行間。

3、描寫對象是聲音。一是運用對比——寂靜與聲響,遠與近,大與小。二是將聽覺的感覺暗暗與前面視覺的感覺相貫通——星星“跟我們這樣地接近”,這是“極遠的又是極近的”。三是以一組極富抒情性的比喻作結,句子短小而整齊,形象豐富又生動,易於引發讀者的聯想和想象。

三、啓發思維總細節

本文將敘述和描寫有機地結合起來,選擇的句子是“登山時、中途休息”的三個節點,從“物”“事”“人”三個角度進行細膩的描寫,其中運用到了多感官描寫,語言描寫,對比,比喻。在句式上有排比式的短句,有獨立成段的短句。這些技法值得大家借鑑學習。

教學反思:

本節微課主要是複習學過的細節描寫的方法,再次讓學生感受它生動形象表現主題的效果。七年級學生在記敘文的閱讀和寫作上已經具備一定的經驗和基礎,但在具體的教學中發現整體運用的自覺性還有所不足。在閱讀時,對文句的賞析易出現遺漏;在寫作時,易就事論事,語言直白淺顯,缺乏佈局和描寫習慣。因此根據微課的特點,選擇文本中較具有借鑑性的三個句子,由學生獨立思考,調動已有的知識儲備,完成賞析,落實教學重點。教學難點主要由教師完成,交給學生綜合運用的方法,培養學生技法整體運用的意識,以便在寫作中更好地謀篇佈局,增加作品的生動性,吸引讀者的閱讀,同時落實相關的語文核心素養。

八年級上《老山界》教學設計 篇7

教學目標:

1、學習和掌握按時間順序、地點轉移記敘事件、安排結構的方法。

2、以及用生動的描述,貼切的比喻表達中心的寫作手法

2、學習紅軍戰士不怕艱難險阻的頑強意志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

教學重難點:

1、按時間順序、地點轉移記敘事情的方法

2、用生動的描述,貼切的比喻表達中心的寫作手法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

1、長征PPT

毛澤東

紅軍不怕遠征難,

萬水千山只等閒。

五嶺逶迤騰細浪,

烏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雲崖暖,

大渡橫橋鐵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軍過後盡開顏。

2、簡介長征:PPT

3、二萬五千里長徵,歷時一年,震驚中外。英勇的紅軍戰士克服了重重困難,越過了萬水千山,勝利到達陝北。同學們,你們知道紅軍翻過的第一座難走的山是哪一座嗎?那就是老山界。這座山高三十里,懸崖峭壁,十分險峻,可我們的紅軍戰士卻勇敢地翻過去了。大家想聽聽這段故事嗎?那就請親身經歷過這次翻山戰鬥的一位老紅軍給我們講述吧。

4、作者簡介:陸定一,生於1906年,江蘇無錫人。1925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26年畢業於上海南洋大學電機科。曾任共青團中央宣傳部部長、共青團駐少共國際代表。1934年參加長征。長征時,在紅軍第一方面“紅章”縱隊政治部宣傳部工作。後任八路軍野戰總政治部宣傳部部長、總政治部副主任。

二、自主學習展示

1、字詞

驚惶jīnɡhuánɡ欺侮wǔ嗚咽yè咀嚼jǔjué酣然入夢hān

矗立chù蜷quán陡dǒu落得很遠là苛捐雜稅kē綴zhuì、

2、合作交流

三、學生通讀全文

1.分析文章結構:

第一部分(1)點題,概括介紹老山界。

第二部分(2—32)敘述紅軍翻越老山界的經過。

第三部分(33)指出老山界是紅軍長征中所走過的第一座難走的山。

2.閱讀這篇課文,注意課文的記事順序,劃出描述山勢險峻和表現作者在山上過夜的細膩感受的一些生動句子,想想文章爲什麼這樣寫、並注意學習紅軍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

四、學習課文,合作探究(解決難點)

1、文末一句話“老山界是我們長征中所過的第一座難走的山”,那麼,紅軍在翻越老山界時遇到的許多艱難險阻,可以分爲哪幾個方面?是怎樣對待的?

(1)指導學生複述紅軍翻越老山界的經過並說說他們遇到了哪些困難。

(走路難、睡覺難、吃飯難、處境難)PPT

(2)面對這般重重困難,我們的紅軍戰士是如何對待的呢?

打趣逗笑、奮勇登山。

酣然入夢、觀賞夜景。

鼓着勇氣、繼續前進。

毫不畏懼、嘲笑敵機PPT

(3)這些描述表現了紅軍戰士怎樣的思想性格?

頑強的意志、樂觀的精神 PPT

2、本文把紅軍戰士的頑強意志和樂觀刻畫得具體形象,靠的是什麼?生動的描寫。作者是從哪些方面描寫的?行動、語言、場面、景物

(1)、揣摩行動描寫行動描寫貫穿全篇,只要求學生抓住幾個典型細節加以領會。

(2)、揣摩語言描寫細讀文中的語言描寫,表現了紅軍的什麼精神?

如“別掉隊、做烏龜、頂着天、哈哈笑”等,表現了相互鼓勵,豪邁樂觀。

(3)、揣摩場面描寫

⑴找出最典型的場面描寫。 “之”字奇觀12 18

⑵作者是怎樣描繪這一奇觀的?

着重於觀察的立足點和角度的理解,想象場面的雄奇壯觀。

第12、18節,思考:奇觀奇在哪裏寫出山路,山勢的什麼特點表達作者何種精神

答案:這兩段星夜爬山的場面描寫得有聲有色,十分生動,把紅軍戰士高昂的鬥志、樂觀的精神渲染得極爲感人,使人深深地感到紅軍確實是一支無高不可攀的英雄部隊。

作者從多方面描寫景物來表達中心意思。從不同的視角方位,描繪出老山界山勢的特點。如:寫“之”字路上的火把,先寫從山下向山上望的情景,寫出山的曲折;寫到只見火把排成許多“之”字形,一直連到天上,跟星光接起來,分不出是火把還是星星,突出了山的險峻;再寫走到“之”字拐的路上向下看的情景,“簡直是絕壁,火把照着人的臉,就在腳底下”,以俯視再現山的陡峭。

⑶這樣描寫表現了紅軍戰士的什麼精神?烘托出紅軍英勇豪邁的英雄氣魄。

(4)揣摩景物描寫

⑴找出最精彩的一段。半夜醒來觀賞夜景(所見所聞)

⑵“見”主要寫了哪些景物?以什麼爲序?用了

(3)所“見”景象給人什麼感受?“聞”突出了什麼特點?莊嚴、奇偉。寂靜⑷可作者描寫的卻是各種“聲響”,這不是自相矛盾嗎?

不矛盾。以動寫靜,角度巧,效果好。(進一步要求學生談談自身感受)

⑸這些聲音有何特點?採用什麼方法寫出?遠、近、大、細;比喻、擬人(山泉嗚咽)⑹這段景物描寫對錶現中心意思有何作用?寒氣逼人、刺入肌骨,渾身打顫,而紅軍戰士卻能平心靜氣地欣賞眼前景、細聽耳邊聲,可見紅軍戰士的鎮定與豪邁。這是革命英雄主義和革命樂觀主義的形象刻畫。

五、小結

本文真實、生動地敘述了紅軍翻越老山界的全過程,寫出了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工農紅軍不怕困難、艱苦奮鬥的堅強意志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

3、描寫景物要注意觀察景物的立足點和角度。課文第一次寫火把,立足點在—觀察角度是仰視;第二次寫火把,立足點在,——觀察角度是既有()視,又有()視。找出你最喜歡的一張照片,說說攝影者是站在什麼位置,從什麼角度照的。

4、聯繫上下文理解下列語句,回答問題。

(1)她的房子和籬笆都是枯竹編成的,我們生怕有人拆下來當火把點,就寫了幾條標語,用米湯貼在外面顯眼的地方,告知我們的部隊不準拆籬笆當火把。

(如果把“生怕”改成“怕”,把“不準”改成“不要”,行嗎?爲什麼?)

(2)遠遠地還聽見敵人飛機的嘆息,大概是在嘆息自己的命運:爲什麼不到抗日的戰線上去顯顯身手呢?

(飛機會“嘆息”嗎?這裏爲什麼用“嘆息”?)

(3)難翻的老山界被我們這樣笨重的隊伍戰勝了。

(“笨重”在這裏是什麼意思?)

(4)我們完成了任務,把一個堅強的意志灌輸到整個縱隊每個人心中,飢餓、疲勞甚至受傷的痛苦都被這個意志克服了。

(這“意志”指什麼?)

(5)男人大概是因爲聽到過隊伍,照着習慣,到什麼地方去躲起來了。

(刪去“照着習慣”行不行?爲什麼?)

六、總結

板書設計:

老山界陸定一

決定翻山

時走路難

間翻山經過睡覺難不怕困難的堅強意志順吃飯難革命樂觀主義精神

序處境難

翻山以後

八年級上《老山界》教學設計 篇8

一、核心素養目標

1、語言建構與運用:理解課後生字詞的含義,能靈活運用;

2、思維發展與提升:

①梳理紅軍翻越老山界的經過,把握文章的敘事線索;

②通過梳理紅軍戰勝的困難,分析出紅軍部隊具有的軍民一心、革命樂觀、團結互助、堅強勇敢等優秀品質;

3、審美鑑賞與創造:通過賞析具體的字詞、句子,學習作者平實的語言,體會作者在行文中寄託的思想感情;

4、文化傳承與理解:感受文章所傳達的精神品質,體會作者在行文中寄託的思想感情。

二、教學重難點

1、梳理紅軍翻越老山界的經過,把握文章的敘事線索;

2、通過梳理紅軍戰勝的困難,分析出紅軍部隊具有的軍民一心、革命樂觀、團結互助、堅強勇敢等優秀品質;

3、審美鑑賞與創造:通過賞析具體的字詞、句子,學習作者平實的語言,體會作者在行文中寄託的思想感情;

三、教學方法

自主、合作、探討、研究

四、教學課時:

2課時

五、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地圖導入

展示紅軍長征路線圖,師講:大家看到我們紅軍是從這裏出發,一路翻山越嶺、爬雪山、過草地,最終完成了長征的壯舉,而這其中,紅軍翻越的第一座難爬的山,就是——老山界。當時的情形是怎樣的呢?我們今天就通過《老山界》這篇文章來了解一下當時的情況。

(二)作者簡介

這篇文章的作者是陸定一,參與了“長征”整個過程,當時是在“紅章”縱隊政治部宣傳部工作。

(三)默讀課文,梳理內容

1、本課按照時間變化和地點轉移展開敘述,請同學們默讀課文,邊讀邊勾畫表示時間和地點變化的詞,並注意在該時段與地點發生了哪些事情。

2、學生們用大約5分鐘的時間閱讀課文。

3、師生共同完成“翻越老山界經過”的梳理。

第一天,下午動身,沿着山溝向上走;傍晚(“天色晚了”),到一戶瑤民家攀談;天黑了,到山腳,登山;之後走了半天(夜裏),在山路上露宿;半夜裏醒來,之後又睡着了;第二天黎明被人推醒,搶着吃了早飯;走了沒多久,到了雷公巖;翻過雷巖,繼續爬山,“快要到山頂”時,“落得很遠了”;下午兩點多,到了山頂;之後,一氣兒跑下山去。

(四)再次瀏覽課文,找出“總寫句”

1、請同學們再次瀏覽課文,看看有沒有一句話能高度概括本文的所有內容?

學生們可能會找第一段,這時要提醒學生,第一段是“決定要”,事情還沒有發生,不具有總結性;也可能會找最後一段,這時要提醒學生,這一段只有評價,沒有人物地點等信息,不具有概括性……

2、找出該句——難翻的老山界被我們這樣笨重的隊伍戰勝了。

爲什麼此句能概括全文?時態是完成時,有主要人物,有主要事件。

3、分析該句的組成部分,並從這幾個部分入手,撬動對整篇文章的分析。

這句話裏的關鍵詞有哪些呢?(難翻的、笨重的、戰勝了)

第二課時

(一)分析如何“戰勝”“難翻的”老山界。

1、請同學們根據文章內容概括紅軍遇到了哪些困難?

預估學生們能答出:山高、路陡、睡不好、吃不飽

老師稍加提示再總結出:有傷病員、有敵軍追趕

老師再讓同學們分析一開始接觸到瑤民的句子,抓住“照着習慣、躲、請、驚惶”等字詞從語言、動作、神態等方面分析出一個隱形的困難:當地的民衆害怕與躲着紅軍

2、分析如何克服民衆害怕紅軍的困難?

①瑤民怕紅軍,所以紅軍是如何做來消除這些害怕的?

講解介紹紅軍、送米、保護房子和籬笆

②我們做的這些,最終形成了一種怎樣的軍民關係呢?

展示這些句子:

那女人哭起來了。

你們紅軍早些來就好了,我們就不會吃這樣的苦了。

她問我們餓了沒有。

她拿出僅有的一點米……

我們給她錢,她不要。

她非常歡喜地接受了。

總結:我們能從這些句子中感受到我們與瑤民之間的關係是一步一步、慢慢地靠近的,而且軍民之間相互理解。

③總結:是軍民一心的作風讓紅軍贏得了當地民衆的支持。

3、分析如何克服山高、路陡、睡不好等困難?

①句子分析:

都想努一把力,好快些翻過山去。 抓住“都想”

只得裹一條毯子,橫着心躺下去。 抓住“橫着心”

我們完成了任務,把一個堅強的意志灌輸到整個縱隊每個人心中,飢餓、疲勞甚至受傷的痛苦都被這個意志克服了。 抓住“堅強意志”

結論:紅軍就是靠“你爭我趕、不服輸的勁兒;咬牙堅持下定決心、堅強勇敢”等的意志戰勝了諸多困難。

②句子分析:

我們燒了些水給大家喝。

我們幾個人又停下來,立刻寫標語,分配人到山下山上各段去喊口號,演說,幫助病員和運輸員。

醫務人員中的女同志們英勇得很,她們還是處處在慰問和幫助傷員病員,一點也不知道疲倦。

總結:從這些句子中,我們發現沒有人懶惰、懈怠,大家是分工合作,靠着團結一致戰勝了諸多困難。

③句子分析:

滿天都是星光,火把也亮起來了。從山腳向上望,只見火把排成許多“之”字形,一直連到天上,跟星光接起來,分不出是火把還是星星。這真是我生平沒見過的奇觀。

抓住“奇觀”的含義分析,這裏既是指見到的奇特壯觀的景象、也只紅軍長征這一偉大事業、還有一種革命必勝的樂觀心態。

“不要掉隊呀!”“不要落後做烏龜呀!”“我們頂着天啦!”大家聽了,哈哈地笑起來。

抓住搞笑的語言分析出樂觀。

回頭向來路望去,那些小山都成了“矮子”。

抓住“矮子”分析得勝的心態和樂觀的心態。

總結:這是一支遇到困難不退縮,而是用樂觀、積極的心態應對困難的隊伍。

(二)分析“笨重”與“難翻”之間的矛盾之處。

1、“笨重”強調的是我們自身方面的困難:大家並不是輕裝上陣,相反,隊伍龐大、有傷病員、有馬匹、有隨身的行李,更有追擊的敵人。

2、“難翻”是在側重表述客觀方面的困難。

3、總結:自身條件如此差,要翻越的山如此難,越是笨重,越是難翻,越是需要堅強的意志和勇敢的精神,而這一切,我們的紅軍隊伍做到了。

(三)情感表達

1、如果你是隊伍中的一員,當你翻越了這麼難翻的山之後,你會如何直接表達你內心的情感?

預設學生答案:我好驕傲啊!我好自豪啊!我們真的太厲害了!

2、作者並沒有如此直接說,可是我們能從哪些句子感受到呢?

我忽然想起:將來要在這裏立個紀念碑,寫上某年某月某日,紅軍北上抗日,路過此處。

我長長地吐了一口氣,坐在山頂上休息一會。

路上有幾處景緻很好,濃密的樹林裏,銀子似的泉水流下山去,清得透底。在每條溪流的旁邊,有很多戰士們用臉盆、飯盒子、茶缸煮粥吃。

……

這些就是作者使用的間接抒情的句子,同樣能表達出作者內心的激動,還使這種情感的表達很豐富。

(四)批註分享

文中還有幾處句子,在現今讀來,還是有一些獨特的地方。請任選一句,完成批註並分享。

1、除此以外,就是寂靜。耳朵裏有不可捉摸的聲響,極遠的又是極近的,極洪大的又是極細切的,像春蠶在咀嚼桑葉,像野馬在平原上奔馳,像山泉在嗚咽,像波濤在澎湃。

可以從“模模糊糊的夢境”的角度去解讀這種奇妙的感受。

2、遠遠地還聽見敵人飛機的嘆息,大概是在嘆息自己的命運:爲什麼不到抗日的戰線上去顯顯身手呢

可以從擬人、嘲諷去解讀。

3、老山界是我們長征中所過的第一座難走的山。但是我們走過了金沙江、大渡河、雪山、草地以後,才覺得老山界的困難,比起這些地方來,還是小得很。

可以從人生路上的苦難重重,我們該如何去克服解讀。

總結:學生們言之成理即可。

(五)作業佈置

1、抄寫課後生字詞(全班)

2、寫寫讀後感,200字左右(部分)

(六)板書設計

老山界

笨重的我們 戰勝了 難翻的老山界

革命樂觀 山高路陡

團結互助 吃睡不好

堅強勇敢 敵人追趕

軍民一心 傷病員多

六、教學反思

本次教學設計思路清晰,重點突出,抓住關鍵句貫穿於整篇文章的解讀,並注重具體字詞、語句的分析,能充分鍛鍊學生的語言揣摩能力。可是在情感滲透、革命傳統氛圍的薰陶上做得不夠,在革命情懷的解讀上存在欠缺。

八年級上《老山界》教學設計 篇9

一、學習目標、重難點:

1.按時間變化和地點轉移安排文章的層次(重點)

2.生動的描寫對錶達中心意思的作用(難點)

3.長征的x傳統及紅x的x英雄主義精神和x樂觀主義精神

4.理解一些詞語的含義,賞析精x的語段

二、導學過程:

(一)整體感知,理清思路

1.閱讀課文,圈劃出文中表示時間、地點的詞語,並概括紅x的相應活動,完成下表。時間地點活動

2.以上表理出文章層次思路,想想這是什麼記敘順序?作者以這樣的寫法有什麼樣的好處呢?

3.再讀課文,找出老山界難走,究竟“難”在哪些地方有感情地朗讀,並進行扼要的概括想想這體現了紅x什麼樣的精神?

(二)體會文章精x描寫

1.重點讀23段,對於半夜醒來的描寫,試着從描寫的順序及運用的修辭方面來加以舉例分析,寫在下面。

2.找出文中其它地方體現樸實而優美,凝練而細膩的語言的語句,並注意體會其中的感情。

(三)揣摩特定語境中詞語含義、作用

1.思考“探究練習”二、三題,體會詞語作用含義。

2.體會下面幾句加點詞語含義。像泉在嗚咽。搶了一碗就吃。那些小山都成了“矮子”。

3.理解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作用。照我們一路上的經驗,不論是誰,不論他們開始怎樣怕我們,只要我們對他們說清楚了紅x是什麼,沒有不變憂爲喜,同我們十分親熱起來的。我們生怕有人拆下來當火把點。但是我們走過了……,才覺得老山界的,比起這些地方來,還是小得很。

(四)賞析文章個x寫法

1.既然文章是寫紅x翻越老山界的過程,那麼再寫與瑤民攀談是不是有點畫蛇添足,沖淡主旨了?

2.文章中恰當運用了伏筆與補筆,前後歸照應使文章渾然一體,試從文中找出幾處來,寫在下面。

3.對於整個登山過程,文章也並非是平均用墨,而是有說有略,將你的見解寫在下面。

(五)讀以致用

運用你的“妙筆”將你所觀察到的一處景物,試着從多種角度、用多種修辭方法,儘量細膩而準確地寫出來,看看能否“生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