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八年級教案 > 語文版初二下冊《南京大屠殺》教案

語文版初二下冊《南京大屠殺》教案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26W 次

教學目標:

語文版初二下冊《南京大屠殺》教案

  1. 整理歸納出作者列舉的幾大案件,明確作者寫作意圖。

2. 品味報告文學散文化的語言,體會作者隱含於文字中的悲憤之情。激發民族義憤,激勵

爲中華崛起而奮鬥的愛國熱情。

 教學重點:

整理歸納作者列舉的幾大案件,明確作者的寫作意圖。

  教學難點:

體會作者隱含於文字中的悲憤之情。

 教學過程:

  一、由題目導入

提問1:課題中有“屠殺”兩字,通讀全文,從文章內容上給“屠殺”下個定義。

提問2:“屠殺”可解釋爲“大批大批地殘殺”,爲什麼在“屠殺”前要再加上個“大”字?

 二、細讀文章,歸納“大屠殺”案件

1.(列表)歸納“大屠殺”案件。

2.明確:“大”說明南京大屠殺人數之多,屠殺的殘忍度之烈。日本軍國主義殘殺中國人民不分對象,尼姑、平民、軍人甚至婦女兒童。說明他們以殺人爲目的,想要亡我中國。

 三、感悟文章議論部分,明確作者寫作目的

1、思考:日本在中國實行屠殺政策並非始於1937年,日本軍國主義的亡我之心由來已久(東北三省、上海、河北、南昌都在37年前發生過類似的屠殺事件),作者爲什麼要選南京大屠殺作爲這篇報告文學的題材呢?

2.、帶着這個問題散讀課文第三部分。(重點品讀“作爲歷史的回顧”、“記住這中華民族的奇恥大辱”等句)

明確:國土如此之小的日本野心極大,妄圖將中國滅亡,“南京”是中國當時的首都,顯然日本軍國主義是要“殺一儆百”,其野蠻和殘暴程度可見一斑。

3、思考:日本軍國主義爲什麼會有這樣的野心來吞併中國,中國人民爲什麼會遭受這樣的災難?

明確:因爲當時中國太落後了,綜合國力不強,落後就要捱打。所以我們要增強國力。——作爲學生我們應該努力學習,爲中華崛起而奮鬥!

  四、感悟作者隱於文字背後的情感

提問:最後一部分作者發表了自己的看法,愛憎之情溢於言表,一篇好文章通常作者都會將自己的情感隱藏於文字中,比如“風景秀麗的燕子磯”這句,作者爲什麼要在敘述“燕子磯大屠殺”加上這句話呢?

明確:1、美麗的地方卻成了屠宰場,形成強烈的對比,作者這樣安排是爲了突出日軍的殘暴,中國人民的無辜。

2、如今的燕子磯依然秀麗,但它卻時刻提醒着人們不應該忘記在這片土地上曾有過的血腥屠殺,亡靈們的哀號,我們不應該忘記這段恥辱的歷史,更不要讓這段悲劇再一次重演。

 五、回家作業

類似“風景秀麗的燕子磯”這樣將作者情感隱於文字中的句子在文中還有很多,回家後

找出一兩句,說說它們分別隱含了作者什麼思想,有什麼作用?

 感悟如下:

每次聆聽陳老師的教誨總會有茅塞頓開之感,今天也是如此。當我整理完陳老師口訴的自己上過的《南京大屠殺》的教案後,再對比自己的教案我又有了新的發現與啓迪:

1、語文老師要使出渾身解數將學生們學習語文的興趣拉回課堂。

要做到這一點並非如說的那樣輕鬆。就那我今天上的這堂課來說吧!原本我選擇這篇

自讀課文就是因爲它能激發起同學們的民族義憤,能使原本死氣沉沉的課堂變得有些感染力。沒想到一節課下來還是因爲多種因素而沒能實現原定的目標。雖然我試圖用老師範讀來增加感染力,帶動全班的氛圍,但是同學們卻一如既往地“我自巋然不動”,搞得我挺被動的。

其中當然有客觀的因素諸如時間上少了10分鐘,學生們在第一節課上通常都有點沒睡醒等等。但究其主觀原因我認爲還是由於我的課沒有備好:主要是我忽略了對於“南京大屠殺”這一知識同學們是“已知”的這個問題,在“已知”的情況下就應該試圖給他們一些“新知”,一些新的情感體驗,而並不僅僅等同於以往的愛國主義教育。

正如陳老師說的那樣,語文學科與其他學科不同,其他學科教會學生從“無知”到“有

知”,而語文是母語,是自小就在不斷訓練不斷“明白”的一門“基礎學科”。所以語文學科要把同學們的興趣停留在課堂,還是要努力讓同學們在課堂上習得“新知”、獲得“新”的情感體驗。

2、 教師首先要熟悉文本,要經過一番專研琢磨,這樣才能備好一堂有“效率”的課。

今天我的這節課無疑是在做一次無效的勞動,這表現在兩個方面:其一,僅僅關注如何將報告文學的三個特徵機械地灌輸給學生,而不是讓他們在體驗感悟中獲得這三個概念。其二,指導學生圈畫有關表現日軍殘暴,人民無辜的語句過繁、過細。

基於以上兩點,我反思我的這節課沒有帶給學生們新的知識,而只是在做重複勞動。這不符合二期課改“長文短教”的精神。

正如陳老師說的那樣,對於初三年級,語文老師應該關注知識的整合而不是將知識機械地重複。我想這句話對於我們初三接下去的複習課是有指導意義的。

再次對比兩份教案不難發現,陳老師在多年研讀教材,教材已爛熟於心的前提之下依然不斷地在求新求變。在陳老師的教案中對課題“南京大屠殺”有了一番新的詮釋,並分別以“給‘屠殺’下定義”,“爲什麼在‘屠殺’前加個‘大’字”,以及“作者爲什麼要選‘南京大屠殺’作爲自己的這篇報告文學的題材”這三個問題串聯起了三大環節,構思巧妙。而最後“感悟作者隱於文字中的情感”這一環節更能培養初三學生深層次地感悟作者的情感的能力,讓他們的情感體驗更上一個臺階。

3、 語文老師在課堂上的語言要規範,要有感染力,更要注意精練。

每個人都希望自己成爲能言善辯的人,但真正要做到說話得體又精煉,而且還能思路明

晰可不是件容易辦到的事。就拿我今天的課來說,事後在評課過程中前輩們爲我指出了不少不規範的課堂用語,比如在提到日本軍國主義時因爲緊張的緣故我說成了“日本人”等等。

當然一個人的語言能力並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訓練出來的,但是我會牢記教研員李老師的提點:努力先從“每堂課提問不超過六個問題”開始嘗試,循序漸進地規範並完善自己教學的語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