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八年級教案 > 蘇教版八上《9、春望》課文

蘇教版八上《9、春望》課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59W 次

  杜甫——《春望》

蘇教版八上《9、春望》課文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鹹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詞語註解】

春望:在春天遠望(或春天裏看到的景象)

國:國都,指長安(今陝西西安)。

破:破碎。

城:長安城。

深:茂盛;茂密。

感時:感慨時序的變遷或時勢的變化。

濺淚:流淚

恨別:恨別的情景。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兩句互文。此處借花濺淚,鳥驚心來了個藝術誇張,可以理解。

烽火:古時邊疆在高臺上爲報警點燃的火。這裏指戰爭中的.燒掠的情景出現在周圍的城市鄉村。

連三月:連續多個月。

家書:平安信。(當時杜甫家住鄜(fū)州城外羌村)

抵萬金:家書可值幾萬兩黃金,極言家信之難得。 抵:值。

白頭:白頭髮,老態。

搔:抓,撓。

渾:簡直。

欲:想,要,就要。

簪:一種束髮的首飾。

  【《春望》翻譯】

長安淪陷國家破敗,只有山河依舊,春天來了城空人稀,草木茂密深沉。

感傷國事面對繁花,難禁涕淚四濺,親人離散鳥鳴驚心,反覺增加離恨。

立春以來戰火頻連,已經蔓延多月,家在鄜州音訊難得,一信抵值萬金。

愁緒纏繞搔頭思考,白髮越搔越短,頭髮脫落既短又少,簡直不能插簪。

  【《春望》賞析】

《春望》是唐朝詩人杜甫的一首五言律詩。憂國,傷時,念家,悲己,顯示了詩人一貫心繫天下、憂國憂民的博大胸懷。這正是該詩沉鬱悲壯、動慨千古的內在原因。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開篇即寫春望所見:國都淪陷,城池殘破,雖然山河依舊,可是亂草遍地,林木蒼蒼。一個“破”字,使人怵目驚心,繼而一個“深”字,令人滿目悽然。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這一句歷來有兩種解釋一般解釋是,花鳥本爲娛人之物,但因感時恨別,卻使詩人見了反而墮淚驚心。另一種解釋爲,以花鳥擬人,感時傷別,花也濺淚,鳥亦驚心。兩說雖則有別,其精神卻能相通,一則觸景生情,一則移情於物,正見好詩含蘊之豐富。一個“濺"字,運用了擬人的巧妙手法,把作者當時面對國家衰亡的無奈感慨和綿綿愁緒借用花的濺淚表現出來。並運用互文手法,可譯爲“感時恨別花濺淚,感時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自安史叛亂以來,“烽火苦教鄉信斷”,直到如今春深三月,戰火仍連續不斷。多麼盼望家中親人的消息,這時的一封家信真是勝過“萬金”啊!“家書抵萬金”,寫出了消息隔絕久盼音訊不至時的迫切心情,這是人人心中所有的想法,很自然地使人共鳴,因而成了千古傳誦的名句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烽火遍地,家信不通,想念遠方的慘慼之象,眼望面前的頹敗之景,不覺於極無聊賴之際,搔首躊躇,頓覺稀疏短髮,幾不勝簪。“白髮”爲愁所致,“搔”爲想要解愁的動作,“更短”可見愁的程度。這樣,在國破家亡,離亂傷痛之外,又嘆息衰老,則更增一層悲哀。

此詩作於至德二載(公元757年),詩人當時爲安史之亂叛軍所俘,身陷長安,看着被安史叛軍焚掠一空,滿目荒涼。眼見山河依舊而國破家亡,春回大地卻滿城荒涼,在此身歷逆境、思家情切之際,不禁觸景生情,發出深重的憂傷和感慨。詩人以景襯情,表達了詩人的憂國情懷。

這首詩反映了詩人熱愛國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感情,意脈貫通而不平直,情景兼具而不遊離,感情強烈而不淺露,內容豐富而不蕪雜,格律嚴謹而不板滯,以仄起仄落的五律正格,寫得鏗然作響,氣度渾灝,因而一千二百餘年來一直膾炙人口,歷久不衰。